第二节 龙荫大山
泥凼镇位于南盘江北岸,镇域范围内,岩溶地形极其发育,在很多地方,乡民们利用被山石分隔成一小块、一小块而且极薄的一点泥土,点种上几株玉米,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极度发育的岩溶地形地貌,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也成就了这方独特的风景。
一、锥峰洼地
泥凼的地形地貌,是万峰林的南向延续。从兴义经敬南到泥凼,沿途锥峰连片分布,锥峰岩石裸露,一些低矮的灌木生长在石峰上。这些裸露的岩石形状各异,千奇百态,经千万年风雨侵蚀,岩石表面石芽密布,溶沟纵横,一些孔洞穿透坚硬的岩石,犹如天然的蜂窝。由于侵蚀作用强烈,许多岩石表面组织结构极不规则,特别是在岩石棱角处和石芽凸起的位置,呈现出锯齿状的嵯峨形态。由这样的岩石组成的锥峰,峰峰相连,沧桑感直扑人的内心深处。
龙荫大山
距泥凼大约10千米开始,石峰间的条状、槽谷状洼地大量展布。汽车在洼地顶端边沿行走,车窗外,一边峰丛连绵,峰尖直插云间;一边临近悬崖,谷深百丈,谷底景物犹如微缩景观,石板小道仿佛一支支细长的竹筷。公路蜿蜒盘旋,车窗外悬崖万丈,怪石嵯峨,险峻异常,令没有到过这里的游客胆战心惊。
距泥凼镇约2千米,一处天坑在公路南侧悬崖下就势展布,东西—南北向横竖数千米。停车驻足,站在公路边俯瞰,群峰下沟壑纵横,田畴交错,路网错综,无数低矮的岩溶小锥峰散布在路网之间。顺着盘山坡道走进这个叫吊井坝的天坑,但见阡陌万千条,炊烟四五家,静静乡间风情,幽幽田园小景,另一个天地,别一番韵味。
吊井坝天坑
吊井坝天坑,曾作为世界上最大射电望远镜的建设地址备选地,在激烈的竞争中,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的克度大窝凼一起走到了最后。在最后的竞争中,以微弱的劣势惜败,失去了监听外太空宇宙射电波,探测地外生命的机遇。
在吊井坝天坑不远处,还有一处小形天坑,位于公路北侧。这个小天坑平面呈圆形,直径约40米,从公路边向下望,是一个比较规则的倒圆锥形,深度约50米,坑底长满高大树木。天坑之上,一座岩溶山峰高耸入云,面对公路一侧仿佛被刀劈一般;垂直崖壁从峰顶处直通天坑底部,黑白相间的岩面挂满了地质历史的痕迹。
泥凼镇以西,峰丛洼地地形,锥峰密集高耸,洼地深陷险峻。雨后清晨,一团团纺锤状的云朵缠绕在山腰,漂浮在山峰上,为这些雄奇的大山增添了一丝妩媚。
二、龙荫大山
从兴义出发走进泥凼,接近镇政府所在地时,地形地貌突然一变,北侧地势奇峰高耸,南侧地势向下延展,云贵高原向广西桂北丘陵过渡的区域性地形走势,在这里能找到最好的注脚。
泥凼处于云贵高原与广西桂北丘陵过渡的地质断层地带,背靠高耸入云的龙荫大山,南北地形地貌迥异。龙荫大山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起至泥凼镇西北1千米处的风坡湾,东南经杉林、沈家坡、坡尾,出泥凼经巴结镇域,直抵南盘江畔。龙荫大山峭壁屹立,拔起于一片缓坡之顶,峭壁垂高数十丈,猿猴难攀,禽鸟难停。在泥凼镇区向北仰望,古树参天的坡地,紧紧依着龙荫绝壁,一条屏障天然生成。小镇偏东,可见天然屏障间一眼石洞南北穿山,洞眼从悬崖底部偏上位置,撕裂至绝壁中上部,上、下收尖,中部微凸,造型犹如男性生殖器。往东一两千米处,六座石峰一字排开,组合成“山川”二字,挺拔遒劲,令人叫绝。
龙荫大山的前方,千百座黄土丘峰连绵起伏,展布在泥凼镇前无数梯地之下,一片面积极大的洼地出现在黄土丘峰之间,五座较大的山岭一头扎向这片洼地,恰似五匹低头饮水的骏马。这里,就是民间盛传的风水宝地——“五马归槽”。
马路坡德政碑
泥凼之名,由来久远,其名称来源众说不一。有的老乡说,每至雨水天气,这个地方总是泥泞不堪,到处是泥巴凼子,难以找到下脚之处,所以得名泥凼。这种解释有些牵强附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凼”字是指低处积污水的小面积洼地。黔西南地界,“凼”往往成为老乡对一些小地方的俗称之名。比如某地有一片低洼之处,平时积有一洼望天之水,常有水牛横卧其间,那这个地方,兴许就叫做“牛滚凼”;再如某处低洼地金竹遍布,其地名就可能称为“金竹凼”……
泥凼镇近前的这一片洼地,就是老乡们称的“凼”,而这“凼”,与龙荫大山以北怪石嶙峋的峰丛、峰林间的洼地截然不同。从泥凼远远望去,洼地周边全是一片一片的土丘,满眼黄色土峰,绝不夹杂一块嶙峋怪石。“土”就是乡民口中的“泥巴”,因此,街子南侧近前的这片洼地,理所当然应该称之为“泥巴凼子”,为方便称呼,于是这些泥巴凼子就有了“泥凼”的简称。
泥凼镇东数千米,有一座布依族村寨,村寨后面的山坡上,民国时期修筑有一条公路,因此山坡被称为“马路坡”;该布依族村寨位于马路坡下面山间台地的尾部,所以得名坡尾。马路坡公路在龙荫大山绝壁中择径向下,通往悬崖底部缓坡下的台地。从民国时期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马路坡公路一直是兴义通往泥凼的必由之路。
马路坡气势雄险,不亚于晴隆沙子岭段的“二十四道拐”。在近现代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的笔下,就有龙荫大山及马路坡公路的传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