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神秘石刻
兴义有一些石刻,镌刻在深山大箐中。由于镌刻内容神秘,至今没有人能够解读它们的含义。
一、马革闹石刻
马革闹位于兴义市七舍镇马革闹村,是一个彝族地名。
兴义市海拔最高的区域,叫七捧高原,面积涵盖市内七舍、捧乍、猪场坪和鲁布革4个乡镇。七舍镇平均海拔1880余米,境内的白龙山是黔西南州最高的山峰,海拔2207.7米。因此,驱车从海拔1200米的兴义城出市区西行,来到八环地的“之”字形盘山公路,汽车就开始在巍峨峰丛间盘旋而上,汽车仿佛在悬崖边沿行驶。车窗外,一侧坡峰陡峭,一侧是气势恢弘磅礴的万峰林,让人心惊,又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绝妙神奇。
车行至马革闹村大寨组,一座当地人称为刘家箐的山峰高耸入云。山峰东南山麓,一条羊肠小道连接公路,隐隐约约通向远外峰顶。顺小道攀上刘家箐峰顶,南北两峰对峙,峰间鞍部被当地人称为小垭口。站在小垭口南侧海拔1930米的峰顶向东北眺望,能够清晰看到兴义城区。
马革闹石刻
在这个无名峰峰顶,一块长1.3米、宽0.95米、厚0.5米的砂质岩横卧,岩面坐西向东,人工刻凿图案,现存刻痕宽0.5~1厘米、深0.3~0.7厘米。刻痕有上百道,看上去杂乱无章。杂乱的刻痕中,隐隐可见人物、马、火等图案。
当地人说,这是清朝时候当地彝族首领留下的藏宝图。当年为躲避吴三桂兵马,彝族首领举家迁徙,将不能带走的财物就近埋藏,刻下这通石碑为记。此后,远近有很多人到此寻宝,皆空手而归。
仔细观察石刻图案,不似彝文,更近于象形图案。石刻其意难解,价值难以判别。藏宝一说的真伪并不重要,这一不明其意的石刻和代代相传的故事,倒是可以为彝族原住民迁出当地的事实找到历史切入点。
石刻所在地,明代以前为彝族龙姓土司掌管的捧乍营辖地,为普安十二营之一,是明、清改土归流的重要地区。清以后,这里虽然还有少量彝族群众留居,但大部分迁往他处。村民介绍,当年土司是因为躲避吴三桂兵马,而举家搬迁,似乎也与历史记载吻合。
吴三桂与彝族群众的紧张关系,历史上确有记载,他的军队在兴义地区的军事行动,也有史可查。顺治十七年八月二十八日(1660年10月2日),吴三桂向朝廷奏言:“贵州水西土司安坤久蓄异谋,近闻刑牲祭鬼,将为不轨。又马乃土目龙吉兆兄弟私受李定国伪敕,缮器称兵,逆形已彰……”《兴义县志》记:“康熙十二年十一月(1673年12月),吴三桂反,攻陷普安州,黄坪营长黄璧拒吴保境。”
《兴义府志》的注释中,对这一事件也有记载:“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吴三桂叛。南笼厅、安南卫、普安州、普安县、泗城土府(治所在今广西凌云县)地皆陷没。十九年(1680年)二月,提督桑额复安南卫。二十年(1681年)正月,征南大将军赉塔复泗城土府、安笼所、普安县,二月复黄草坝。贝子彰泰复新兴所、普安州……”三藩之乱,黔西南地区经历八年动乱。彝族女英雄沙子母对抗吴三桂的故事传说,在兴义一带广为流传,故事就是以这一事件为历史背景。
仔细观察,马革闹石刻刻痕不似随手刻画,应该具有一定的含义。如果有专家能够对它进行研究,解读出它隐含的意思,也许在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研究方面,会有一定的收获。
二、银子洞石刻
银子洞位于乌沙镇乌沙村老鸹田组,处于泥麦古田坝西侧,为一岩溶溶洞,洞口东南向开,洞口地坪与东侧田坝相对高差14米。
银子洞洞厅狭小,由里外两厅组成,每厅数平方米,成年人进洞,需猫腰低头,随时还得注意头部可能碰到石壁。
银子洞洞口底部梯形,上部圆形,两侧对称,很像专门砌筑的园林拱洞门。洞口开于灰白色巨厚层石灰岩壁上,高1.2米,宽0.8米。距洞口顶部0.35米的岩石上,刻有两幅图案,一幅为椭圆形,高0.17米,宽0.11米;中一幅为圆形,直径0.085米。图案边沿封闭,内部刻凿不规律符号,局部与马革闹石刻相似,刻痕较深,不像随手刻画。
银子洞下的泥麦古田坝周边,分布村寨数座,主要聚居汉族群众,杂居少数布依族群众。寨中老人说,银子洞石刻,自打他们小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他们的父辈爷辈时就在那里,他们的祖辈说银子洞的名称和银子洞石刻与一笔宝藏有关,还有人去洞里寻过宝呢。
兴义市境内,还有不少像马革闹、银子洞那样的石刻,至今没有人能够解读它们的含义。如果一些有识之士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对这些未解之谜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相信对兴义历史空白的填补,对地方民俗文化的研究,一定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