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布依族官厅
在黔西南及黔南、安顺等布依族聚居区,很多村寨里都竖有乡规民约碑,并且大都与官厅相伴。官厅以及乡规民约碑,是布依族村寨中特有的建筑和碑刻。官厅又称官亭、布依凉亭,是布依族村寨中的公益性建筑物,面积和规模一般不是很大,建筑物也较为简易,但是规格却很高,被布依族村民视为神灵所在。当寨中村民出现矛盾争执时,乡约、把事等寨老就会将当事人约至官厅处,加以说服,化解矛盾。
黑山寨的官厅已经完全改造,当年的历史面貌已经无法窥见。在兴义市境内,有一些布依族村寨,依然还有官厅原样保留。
一、阿红官厅
阿红村位于兴义市东北部的万屯镇,从村寨东侧的公路北行不远,北部与兴仁县接壤。阿红村是一个传统的布依族村寨,村民房屋散布于南北向山间谷地西侧的峰坡近底部。沿公路边的石阶小道进入寨子,一处官厅立于开阔地中。官厅占地11.02平方米,进深3.8米,面阔2.9米,厅内设石桌1张,石柱础6个。官厅背靠一根古树,坐西北向东南,4根石柱落地,每柱高2米,柱上以抬梁支撑穿斗木结构悬山小青瓦顶屋面;前檐石柱贴红纸黑字楹联一副:“修建凉亭自古流传,保佑寨邻四季平安。”
阿红官厅是当地村民1995年6月重新修缮的,形制虽然与历史上的官厅没有多大改变,但在细部处理上略有缺憾。石柱础被弃置,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有所欠缺;官厅前檐柱楹联,原建筑镌刻在石柱上,显然比用纸张书写更为经久,更具文化内涵;原楹联为“布依凉亭自古传,助我乡民渡难关”,现在的楹联内容,与时俱进作了变动。官厅具有遮阳避雨的功能,原楹联中“渡难关”一词,显然隐含了一些历史信息。
阿红官厅
雍正改土归流后,朝廷流官管辖下的各地,依然以各民族群众聚居为主,组成农业社会的基础为各村各寨。布依族地区,亭目制度下自然形成的乡约、把事、寨老等自然村寨头人,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加之民族地区在文化、习俗上与中原地区差异巨大,由朝廷流官进行统一管理殊为困难。
朝廷在采取强硬手段的基础上,继续采用一些怀柔政策,在自然村寨和略高一级的行政管理地域,仍使用土弁、乡约、把事、寨老等进行管理,虽“听其土俗自治”,但“仍节制于县官”,根据改土归流基本政策,通过一系列措施,将级别相当的土流并治,整合为高级流官节制,低级土官分散管理,土流并治的特殊行政管理方式,既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民族矛盾,中央集权统治又得以加强。
布依族村寨中,如果发生大事,或是群众间发生争执不能自行解决,寨中把事、寨老就会将寨民叫到官厅处,进行大事商议,调解寨民纠纷。乡规民约碑等一些重要的告示碑刻,一般立于官厅内或者官厅附近,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寨民,要遵章行事。
阿红寨官厅附近,竖有“阿红安民碑”、“阿红晓谕碑”两通碑刻,立于道光年间。晓谕碑碑文内容有:不准乱放牧践踏,不准养贼害民,不准窝藏赌博,被盗耕牛各带盘缠跟踪,护民不准私拷私合,不准乱盗小东西,匪徒拷磕捆解送,等等,阿红村中没有发现专门的乡规民约碑,村民也没有流传下有乡规民约碑的说法,显然这通晓谕碑兼有乡规民约碑的作用。
阿红官厅与附近碑刻,折射出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信息,可以作为布依族文化研究的实物佐证。
二、绒窝官厅
传统布依族村寨绒窝位于郑屯镇,坐落在一片小洼地中,数十户青瓦民宅次第排列,周边环绕青翠山峰,洼地中古树成林,郁郁葱葱。寨后一眼清泉,地下出水沿石砌沟渠流向寨前一片稻田里,浇灌出一坝春的葱绿,秋的金黄。绒窝,就是这样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布依族村寨。
环绕绒窝寨的群峰中,有一个洞厅极大的喀斯特溶洞,被寨民称为绒窝大洞。从寨中出发,有石砌小道直通洞厅。小道宽约两尺,道旁参天古树林立。步行十来分钟,到达洞口,从洞口陡峭的壁面爬下,就到了宽阔的洞厅。绒窝大洞钟乳石相当发育,到处是姿态奇绝的石柱、石笋、石钟乳。洞厅正中,一根巨大的石柱拔地而起,气势不凡。
崇拜自然的布依群众,常常进入洞中,焚香燃纸,进行祈拜。每逢年节,绒窝寨还有一个重要的祈拜活动场所,那就是寨中的官厅。官厅位于村寨中心部位的一座小土坡上,采用青石方整石砌筑六级踏步,将官厅与厅前平地连通。
绒窝官厅规模与阿红官厅相仿,形制区别却很大。绒窝官厅两侧以石料砌筑山墙,后墙砌筑半截,高1米左右,前部未砌石墙,在地面和近屋檐的墙体上装有横木,横木间竖装木板,相当于在官厅正面加装了一道巨大的木栅栏,护住厅内供奉的神牌及乡规民约碑。这样的构造,使人不能进入其间遮阳避雨,祭祀、议事和评判纠纷的功能体现得十分突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绒窝官厅的议事和评判纠纷功能被取代,但祭祀功能尚存。每逢年节,绒窝布依族群众会聚集到官厅处,进行祭祀活动;寨民家中有事,也会到官厅处焚香祈祷。
兴义市境内,很多布依族村寨保留着官厅建筑,功能大同小异,形制就是阿红官厅和绒窝官厅两类。各地布依族群众对自己的古老遗迹爱护有加,官厅以及附近的晓谕碑、乡规民约碑等有一部分得到了妥善保护和维修,有些在维修中改变遗迹原貌,有关碑刻抹去原来内容,以现代版代替,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就此消失,不禁让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