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马岭河峡谷的形成
兴义城北六七千米,有一条深邃的大裂谷,横亘在城区边沿。在这条大裂谷上,如今修建了多座公路桥梁,各种车辆往来不绝,两岸往来十分便捷;从前要过这条大裂谷,只得先从一侧岸坡下到谷底,渡河后再爬上另一侧岸坡,沿崎岖小道到达坡顶,费尽周折才能继续前行。
马岭河钙华瀑
踏上横跨大裂谷的公路桥,站在护栏边俯瞰深深的大裂谷,只见两岸岩壁几近垂直陡立,流水从岩壁顶端向深深谷底飞泻而下。水流细一些的,似银白色的锦带迎风飘飞,牵动着满谷的翠绿,裂谷幽深,宛如一道地缝;站在大裂谷底抬头仰望,只见两岸绝壁对峙,银瀑挂满岩壁,一线蓝天鲜亮地横过头顶,整条大裂谷仿佛一线天沟。这条被称为天沟地缝的大裂谷,就是闻名遐迩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
马岭河峡谷出露的,主要是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岩石,按地质学理论划分,主要是中三叠统关岭组、杨柳井组、龙头组的岩石。三叠系岩石,是在两亿年前形成的;构成马岭河峡谷的基础岩层,早在两亿年前就形成了。
马岭河瀑布群
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大地上各区域发生垂直升降,云贵高原等地区的大地地面迅速隆起,成为现在的山地或高原,沉降区则形成盆地或平原。这一时期,在地质历史中为新近纪和第四纪,时间跨度距今2300万年。这一时期地球内部发生的构造运动,被学界称为新构造运动。
在新构造运动时期,云贵高原强烈抬升,地面水体因地形抬高,水流变得非常快速;由于兴义地区地面出露的岩石大都能够被水溶蚀,于是河流将原来较为平坦的地面快速侵蚀下切,最终形成了深窄的峡谷。
除了地表河流的侵蚀切割作用,马岭河一线自身的特殊地质构造,更为峡谷的发育和形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基础条件。在马岭河峡谷形成以前,这一地区地面还是一片岩溶平夷面,而在地表之下,地下水将地下岩层侵蚀出大型水平溶洞,甚至侵蚀出能够相互连通的地下河流。地下河顶部的岩石顶板,就像桥梁一样,两端落脚于地下河两岸的基岩,中部悬空,仿佛是桥梁的拱洞。
地下水对地下河流两侧岩壁的侵蚀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岩壁不断向内凹进。基础越来越不稳固,上部似桥梁的顶板岩层与原来连接在一起的地下河两侧岩壁之间产生裂隙,裂隙越来越大,顶板岩层在自身重力和其他外力影响下,轰然崩塌,大小不一的岩块纷纷坠落河谷底部,马岭河从地下暗河变成了地表河流。
马岭河由地下暗河顶板崩塌形成,现在在峡谷中依然能看到清晰的痕迹。峡谷两岸,岩层垒叠,仿佛是在地表硬生生切开了一条缝。从岩层的岩性、厚薄、颜色等特征看,两岸的各层岩石基本上相互对称,各层岩石所处的空间高度,大致相当。这就相当于一栋规整的楼房,从相隔两间的中部横切下去,然后将中间的部位拿走,两边剩下的部分虽然被隔开,但每一层的楼板、楼层空间,在高度上还是一致的。
此外,峡谷中还散落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岩块,它们孤立地散落在谷底,在河谷中随处可见。不难看出,这些就是顶板崩塌时,顶部掉下来的石头。
马岭河峡谷景区建成的步行游览区,以天星画廊最为有名。天星画廊之得名,是因为这段河流原名“天生桥”,因乡音误读,被传为“天星桥”。在这段峡谷底部,有一条巨石架在其他石块上面,水流从巨石下面通过,好似上天造的一座桥梁。在峡谷大桥和游览索桥建好前,乡民们一直通过这处天生桥梁,来往两岸。
峡谷崩塌石
峡谷晨景
峡谷索桥
没有谁能看到马岭河峡谷“天生桥”的形成过程,但我们可以想象,顶板岩石纷纷崩塌掉落谷底,最后掉落的那块岩石由于体型巨大,石质坚硬,未落谷底,而横卡在两岸崖壁之间成为峡谷里这座曾经方便两岸来往的天然石桥。
马岭河的形成,并不十分复杂,但是每一个环节,都需通过成百万年上千万年的地质作用,最后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