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马岭河的历史印痕
在人类出现以前,马岭河峡谷一直在按照自己的规律形成并发展着。最早发现马岭河瑰丽风光的,或许是猎户,或许是樵夫,或者是牧童,或者是远古的渔人,这些,我们不得而知。景致如此,深山中的马岭河峡谷,总会在岁月中留下自己的印痕。
一、踩水渡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西临桂(现桂林市临桂县)人廖大闻署兴义府兴义县知县。廖大闻是乾隆壬子年(1792年)举人,颇有才学,曾于道光七年(1827年)主修安徽安庆府桐城县《桐城续修县志》并作序,落款为:“勅授文林郎,原任江南安庆府桐城县知县,乾隆壬子年(1792年)科举人,临桂廖大闻谨序。”《桐城续修县志》修成,被当时很多人赞为名志。
踩水渡驿道分布示意图
从《桐城续修县志》落款看,廖大闻曾担任桐城知县。皇帝封赠官员,一品至五品称诰,授以诰命;六品至九品称勅,授以敕命。“勅授”说明当时廖大闻官职六品以下;文林郎不是实职,与知县级别相同,都是正七品,只是知县握有实权,文林郎是只享受待遇的散官。
不算中举之前悬梁刺股苦读诗书的时光,从1792年中举,到1827年仍然是七品官,又过了14年,终于混到离家更近的贵州兴义,勅授署兴义知县。“署”有代理的意思,即是代理兴义知县。资料有限,笔者没有查到廖大闻的出生年月,在他署兴义知县时,中举已经50年;如果以十七八岁中举推断,廖大闻主政兴义时,应该年近七旬了。
资料显示,廖大闻对上绝不阿谀奉承,对下绝不欺穷袒富。他上任不久,兴义民众就感慨终于盼到了一位青天大老爷。
兴义下五屯街道办事处鱼龙村中,有一通立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石碑,青石质,方首,通高1.26米,宽0.78米,厚0.15米,额题“勒石垂古”4个字,每字0.08米见方。碑文竖向楷书阴刻,16行,满行26个字,共356个字。石碑记载,黄姓土司为霸占布依族群众土地良田,捏造证词,向县府正堂廖大闻妄言控诉。廖正堂仔细调查,明辨是非,判黄姓土司败诉。布依族群众勒石树碑为据,以免再生后患。这通俗称“鱼龙拒控碑”的石碑上,有这样几句话:“孰知伊谋心不遂,迭控无休。于本年四月,廖主荣升,伊孙无知先辈有凭,复捏词妄控。蒙廖主明鉴,触破奸情讯明,永不得妄自霸占……”
上任未及一年,廖大闻力排地方势力干扰,为布依族群众主持正义,其清廉正直可见一斑。这样的官员,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年代,混得开才是怪事。
也许是为了消遣落寞心境,廖大闻极喜书法丹青,痴迷游山赏水。为欣赏马岭河峡谷美景,他偕僚属来到马岭河峡谷北岸的酸枣村。酸枣村不远处,峡谷西岸岸坡顶线东西展现,仿佛前无去路。瀑水飞泻的隆隆之声隐隐传来,峡谷不凡气势逼面而来。廖大闻弃轿展步,在僚属的簇拥下,沿酸枣村东石径小道一路前行。
一条3尺石径小道蜿蜒盘旋,石阶逐级向下,路面残破不堪。廖大闻与路遇商旅农夫闲聊,得知下到谷底,涉过踩水渡,再沿石板小道攀至对岸坡顶,经缓坡山道能够去到人烟密集的顶效汛,再向东,有连通府城安龙的驿道。
廖大闻一行沿之字形小道向峡谷底部进发,步移景换,各种美景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雄、奇、险、幽、秀的大峡谷逐渐清晰起来。哗哗流水声不绝于耳,廖大闻按捺不住一睹峡谷飞瀑雄姿的急切心情,披荆斩棘,攀崖过岩,一条如画的山涧终于出现在眼前。小道东侧边坎下,出现了一潭碧水,潭宽数丈,潭内波澜不惊;水潭上、下河段,岩石错落,垒迭出数尺跌水,石上流水追逐,白浪翻腾,哗哗爆响。
这段河道名为滥滩,是西岸酸枣村与东岸马别村的交界处。此时,有一队马帮准备涉水过河,押货商旅与赶马役夫解鞋脱袜,把裤管向上卷起。驮着货物的几匹骡马迫不及待地走向河岸,低下头长汲河水。
准备停当的役夫一手提了鞋袜,一手牵着骡马向潭中走去,商旅紧随其后。因为水流舒缓,一行人马如履平地。廖大闻举目望去,只见一众人马行至河心,水不及膝。只一会儿,马帮平安到达对面河岸。
廖大闻方才想起,刚才路人所说的踩水渡,并不是指舟船渡口,而是这徒步涉水的浅潭。取“踩水渡”这样一个名,的确名副其实。
二、驿道残桥
马岭河的景致,对廖大闻这种文人雅士来说,吸引力不言而喻,当日游玩直至黄昏,意犹未尽。之后的年月,只要稍有闲暇,年届七旬的廖知县总是轻车(轿)简从,沿石铺小道下至谷中寻奇探景。有时,他也与道中偶遇商旅乡人攀谈几句,有时他串至河谷东岸的马别村、西岸的酸枣村,寻些跟自己年纪相仿的寨中耆老聊上一聊。
廖大闻的家乡临桂县,位于广西北部,生活着许多壮族群众,实际上属于广西的北壮。北壮群众与南盘江北岸的布依族群众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甚至语言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此时来到布依族群众较多的兴义,廖大闻感觉风土民情似曾相识。闲谈之中,廖大闻了解了不少当地情况。村寨中百姓告诉他,踩水渡这条驿道,实为当地交通要冲,没有人知道建于什么年代。当年震动全国的南笼府布依族群众起事,本来马别桥大寨有一座木桥,朝廷军队与布依族起义大军在那里激战一场,游击常山、州判丁楷等战死,木桥也毁于战火。当朝廷重兵解了兴义县城之危,溃退的布依族军众经这条小道,涉过天星桥河段谷底,退回到起事中心南笼府城的洞洒、当丈村寨中。
南笼民变,身为朝廷官员的廖大闻当然知道。那次民变规模极大,影响地域广阔,南盘江南岸的广西境内,多处也有暴动民众,那些地方,离他的老家并不太远。
乡民们面对爱民如子、清正廉明的县府正堂大老爷,自然恭敬有加。在踊跃介绍地方风物、历史典故的时候,不忘倾诉一下生产、生活的不便。其中,天星桥两岸石铺小道的破损,影响人畜通行,亟待维修,这是一个重中之重的民生问题。正如前文记述马岭木桥时木桥的建桥碑所言,从兴义县城经马别至顶效,经马别桥路程有60余里,经踩水渡路程仅30余里,而此时,木桥并未建成。
痴迷于马岭河谷山水景致的廖大闻,无数次流连忘返于天星桥河段,对乡民的期望甚是放在心上。他发起倡议,捐修谷间小道,连接踩水渡,便于两岸乡民、商贾通行。
对于县正堂大老爷的倡议,兴义富贾豪绅慷慨捐资,两岸乡民投工投劳,积极参与,70多岁的廖大闻亲自督工,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铺石小道修缮完成。乡民们挑选青石,镌刻石碑两通,一为补路的记事碑,一为与之相应的功德碑,立在石桥西岸铺石小道边10余平方米的平台上。平台高出平时水位五六丈。碑刻为方首,功德碑镌刻捐资人及捐资款额;记事碑高1.8米,宽0.72米,厚0.24米,碑额横向楷书阴刻“遵示勒石”4个字,每字0.1米见方,碑刻内容为修路建桥经过,落款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碑刻官员签押处写道:署兴义府兴义县正堂廖大闻督工。
从廖大闻初署兴义知县到完成补路工程,已经9个年头了。说起来,一般官员代理三四年总该转正,廖大闻年纪八旬上下,竟然代理了9年,不禁让人嘘唏。廖大闻可能早就淡泊名利,代理与转正也许早就不再在乎。良好的心态,加上游览峡谷产生的愉悦心境,使得廖大闻还能坐案升堂,明断是非,看来老学究并不昏庸。
廖大闻遗憾的是,踩水渡峡峻流激,无法建成石桥。相传当年这里也曾建过石桥,但没有经受住山洪的考验,在一次洪水中轰然倒塌。垮入河中的石料,被洪流冲走,踪迹全消。
20世纪90年代,廖大闻修路碑下游曾经修建过一座跨河桥梁,同样也被一场洪水冲垮。前些年,又有人在河谷之口修了座桥,依然被大水冲毁,仅剩下一座残桥。残桥位于踩水渡下游数十丈处,青石砌筑,东西向跨河,宽3米余,桥面两侧以青石为栏,仅存东西两岸桥肩,长约数米,下部隐约可见当年券拱模样。河心一块巨大崩塌石上,留有料石砌体,应该是当年的桥墩位置。从残存桥面看,石桥最高处8~9米;从桥肩与桥墩距离看,拱洞净跨数米,过水能力应该不错,可见雨季时节踩水渡河段洪水确实凶猛。
马岭河天星画廊河段上,始终没有保留下供人畜通行的桥梁,滥滩踩水渡,一直沿用了数百年时间。
三、诗文传唱
廖大闻之后,兴义又有一位署知县,名为蒯关保。蒯关保字震为,号小压,江苏吴江(今江苏吴江市)顺天人。
蒯关保是监生出生,由太学官浙江温州府经历,调永嘉县丞,摄永嘉知县,旋调贵州定番州大塘州判,升仁怀知县;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署桐梓知县。
明清两代,国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称为监生。按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国子监读书。贡生是在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挑选的成绩或资格优异者。清代贡生,别称“明经”。荫生指的是依靠父祖的官位,取得入国子监资格的官僚子弟,亦称荫监。在清代,监生还可以用钱捐到,称为例监,或是捐监。
蒯关保为蒯嘉珍第三子。蒯嘉珍字铁崖,工诗善画,曾在广西做过州官,不到40岁即解任归田。蒯嘉珍的画,为妻钱与龄传授,钱与龄是清代著名女画家陈书的曾孙女。
陈书(1660~1736年),浙江嘉兴人,字南楼,号上元弟子,晚年号南楼老人,乾隆元年(1662年),晋封太淑人。其父陈尧勋是太学生,名家藏品甚多。陈书自幼聪慧,8岁时,同族男孩子放学,将所学口授于她,她能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她无师自通,摹古人笔墨,几可乱真。一次在父亲书斋看到一幅名画,她取纸笔临摹,神形兼备的临摹作品让她父亲难辨真伪。20余岁时,陈书嫁海盐(上海松江县)人钱纶光为继室,生一子钱陈群,后为一代名儒。
钱陈群(1686~1774年),字主敬。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南巡,钱陈群迎驾于吴江,献诗于康熙。康熙阅后甚喜,命其应召试,钱以母病不赴;康熙六十年(1721年),钱陈群应科举,中进士。康熙忆及前事,改庶吉士,授编修。
雍正七年(1729年),钱陈群周历诸府县,集诸学子在公廨讲经,反覆深切,有闻而流涕者。雍正谕奖为“安分读书人”,五迁右通政,督顺天学政。乾隆七年(1742年),擢刑部侍郎。乾隆十七年(1752年),因疾辞官返乡。之后,乾隆数次南巡,钱陈群均迎驾,乾隆还寄赐《桥梓图》一幅,赐钱陈群加尚书衔、加太子太傅,赐其子汝器举人。钱陈群回乡后,乾隆每年均录寄诗百余篇,钱陈群必赓和,亲书册以进,体兼行草,屡蒙奖许。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89岁的钱陈群亡故,乾隆谕谓:“儒臣老辈中能以诗文结恩遇、备商榷者,沈德潜卒后惟陈群。”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端。
作为钱陈群孙女,钱与龄受家风熏陶,得从兄指授,工写生,尤工画梅,酷似陈书笔意。其作画处曰“仰南楼”,取仰慕曾祖母“南楼”之意,她的传世作品有《墨香居画识》、《墨林今话》、《畊砚田斋笔记》等。
家学如此,署兴义知县蒯关保精于汉隶丹青不足为奇。据史料载,蒯关保得父母真传,也为一代名士。2011年,中国喜嘉德秋季拍卖会上,清代江浙著名女画家夏令仪赠“萧卿”的一套册页上,留有当时41位名流题诗,其中就有蒯关保、王拭等人。
蒯关保对马岭河峡谷的喜爱,并不逊于廖大闻。咸丰二年(1852年)夏日,蒯关保老乡、著名学者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朱逢甲自府城安龙前来拜会蒯关保。老乡加文友,蒯关保当然对朱逢甲礼遇有加,谈到自然景致,蒯关保不禁介绍起兴义城东的天星桥河谷,兴之所至,两人决定一同前往天星桥游之。
朱逢甲是位奇才,于咸丰五年(1855年)编成《间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专门论述间谍理论的著述,具有极高的文献学价值,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间谍奇书。朱逢甲长居贵州,多次参与平定民众变乱之事,著有《平黔策》二卷。当时朱逢甲受兴义知府张锳邀请,协助编修《兴义府志》,是两位主纂之一。
蒯关保与朱逢甲一同来到马岭河峡谷,沉醉于天成美景之中。两位名士有感绝佳美景,一唱一和,吟出一首长诗。蒯关保以他的口气命名《偕朱莲生茂才天生桥观奇石瀑布》,全文如下:
这首诗诗名《偕朱莲生茂才天生桥观奇石瀑布》,其中“偕朱莲生茂才”,字面上好似陪同两个人,实际上是指朱逢甲一人。朱逢甲字莲生,功名为“生员”,是仅通过府、州、县学考者,也就是俗称的“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因此朱莲生茂才是人名加学位名。朱逢甲堪称奇才,但没有通过乡试中举,科举制度八股取才的弊病,从他身上可见一斑。
“云奇石更奇,奇绝画难比。写奇惟有诗,诗在空山里。”在蒯关保的眼中,马岭河峡谷石头的奇,变幻莫测的云也难望项背,用画已经是没有办法描绘的了,唯有以诗,以诗人的超凡想象力,才能略为概括这里的众石之奇。
“点缀宜筑亭,镌石斯游纪。”这是蒯关保他们的雅兴,希望能够在峡谷中修建亭阁,镌刻碑石记录他们的游览兴事,但直到蒯关保离任,这一心愿也未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