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南盘江
所属图书:《石头记忆》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一节 南盘江

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的马雄山东麓,流经云南省的曲靖、陆良、华宁、弥勒、开远、泸西、罗平等县市,在云贵边界与黄泥河汇合后,奔出云南地界,成为黔、桂两省界河。在兴义市,南盘江流经三江口、洛万、沧江、泥凼、巴结5个乡镇。

布依族妇女

在贵州省册亨县双江口,南盘江与北盘江相汇,组成红水河,然后又组成西江,即珠江的主流,流经珠江三角洲,于广州磨刀门注入南海。

南盘江江面宽阔,天生桥水电站库区蓄水前,南盘江河床被流水冲刷得岩石裸露,河床中,被水流冲刷、搬运的大小石块大量分布,形成了著名的盘江观赏石。

一、盘江奇石

玩石、赏石、藏石,是中国历代一些文人雅士的爱好。一些历史时期,由于政权高层的喜好,带动举国赏石成风,最著名的,当数宋徽宗时期,当时从士大夫到商人市民,无不以家藏奇石为荣。那时发起的花石纲活动,甚至激起民变。历史上,不乏《云林石谱》、《观石录》等论石专著,石头从地质学意义上的物质,摇身变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珍品。

天然观赏石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艺术品”。每一件观赏石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弥足珍贵。中国西南地区,盛产大型卵石,这类石头体积大,形状奇,是地标建筑装点景观的最好选材,也是园林假山的上好用材。

盘江奇石,大小兼备。经过地壳运动等自然力的震动风化,再经过山洪冲击、流水搬运和沙石间的反复翻滚、挤压和摩擦,饱经浪打水冲,这里的很多石头就有了独具个性的形状。形成过程中,有的还含有石英、方解石等矿物晶体穿插,一件盘江奇石就有了山峰流水造型,仿佛一幅幅天造的山水画。

盘江观赏石是一个大家族,它们生成于南、北盘江及其支流汇集成的庞大水网区域内。这些观赏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形成地质时代和岩石组成成分各不相同,因此在色泽、质地上,有很多品种。南盘江的奇石,只是盘江奇石中的一部分。

2007年9月,国土资源部和中国观赏石协会召开“中国观赏石之乡”审查评定会议,通过对各申报地的实地考查,广西大化、广东乐昌、贵州兴义、安徽灵璧、山东临朐、辽宁义县6个申报地荣获首批“中国观赏石之乡”称号。9月30日,“中国观赏石之乡”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

盘江石在观赏石界的异军突起,不但使广大群众增加了高雅的休闲方式,使得部分农民朋友成为职业或半职业的石农,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成为黔西南和兴义的又一张名片,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黔西南,熟悉兴义。

二、民族变迁

史书记载,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遣使唐蒙沿牂牁江前往夜郎,说服夜郎侯多同附汉,在现今的南盘江流域置夜郎县,后置牂牁郡。清代官修编年史,乾隆皇帝直接参与和亲撰批语的《御批通鉴辑览》中注曰:“古牂牁江即今南盘江。”现在,很多专家学者经过研究,认为牂牁江是与南盘江相距不远的北盘江。

早在1635年,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徐霞客深入贵州、广西、云南各地,对南盘江进行了历时半年多的反复考察,在兴义黄草坝修订成《盘江考》,否定了黄泥河是珠江正源的讹传,以翔实的资料得出南盘江是珠江正源的结论。

在兴义民族变迁方面,南盘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唐代,兴义地区属彝族于矢部控制。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彝族“些摩徒部”先民建立了“自杞国”,如今贵州兴义、安龙,广西的隆林等地就属自杞国疆域。南宋王朝被北方民族赶到大江以南,失去北方战马来源的南宋王朝只能到大理国买马,并在广西田东县横山寨设马市。大理马匹通过南盘江源源不断地进入广西横山寨,彝族先民建立的自杞国以贩马立国,延续150余年,直到被元蒙大军所灭。

唐宋以前,壮族人民聚居在现今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左、右江地区,以及云南和越南交界的一些地方,唐代至宋称其为“西原蛮”或“广源蛮”,有时也被泛称为“溪峒蛮”,直至南宋,才出现壮的称呼。史籍常以“左右江”或“左右江溪峒”、“左右江羁縻州”代表壮族或壮族居住地区。宋代,聚居在邕州(今广西南宁)左、右江流域各羁縻州中的壮族人,以韦氏、黄氏、周氏、侬氏四大姓占大多数。侬氏的聚居地为邕州所辖羁縻州的广源州(广西南宁西南)。起初,侬氏首领侬志高企图在岭南地区建立独立小王国,他利用当地的山泽之利招甲兵、屯粮秣,建立大历国,不久被交趾(今越南北部)出兵打败。

侬志高派人向北宋朝廷献金银和驯象,请求宋朝正式授予官职。北宋朝廷以“志高叛交趾而来,恐疆场生事”,没有接受侬志高内附的要求。侬志高结怨于宋,集中力量进攻广南西路,企图“拔邕州,据广州以自王”。北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四月,侬志高率五千余众,攻占右江上游重镇横山寨,继又攻破邕州(南宁),杀死知州,建立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年号启历,公开起兵反宋。之后,侬志高又破沿江九州,围广州,一时间,岭外骚动。

皇佑五年(1053年)初,北宋朝廷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总领平南事宜。狄青率原镇守西北的精壮步、骑二万之众,南出昆仑关,直趋邕州,征讨侬志高。侬志高兵败,焚益州城(今云南昆明县境),由合江口逃入大理国,从此一蹶不振。

侬志高反宋失败,北宋政府对壮族地区“以民官治理之,以兵官镇压之,以诸峒财力养官军,以民丁备招集驱使”,加强了对壮族地区的统治,狄青大军分部众驻守广西,以麾下将领岑仲倜镇守广西左右江流域,实行军事统治。朝廷在广西设土府、土州、土县,岑氏被立为土知州,取代侬氏、黄氏,成为泗城州的统治者。

入明以后,岑氏不断开疆拓土,并遣部属王、黄二姓越过红水河(现南盘江及红水河一段)抵贵州镇宁、永宁、普安等州,形成“上江王、下江黄”的统治格局,形成以二姓为首,岑、侬、贺、陆、田诸姓分地而治的局面,分亭设甲,以甲统亭,以亭统寨,用军事力量取代前期的彝族土司、土目,统治红水河北岸的贵州地区。

岑氏越过红水河开疆拓土,区域包括今天的黔西南布依族地区。王、黄、岑、贺、陆为首的诸姓群众,自称为“仲家”,朝廷称之为“仲苗”,就是现在布依族的前身。今天兴义南部沿江一带,贺、陆、田、岑等布依族群众大量分布,与当年历史密切相关。泥凼石林所在的泥凼镇,就是布依族群众聚居区域之一。

石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