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重要文物
一、遗址
(一)盘县大坡铺清真寺窑窝碑
盘县大坡铺清真寺窑窝碑,位于盘县红果镇沙坡村。据对清顺治、康熙年间当地回族墓的考证,盘县大坡铺清真寺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毁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盘县大坡铺为白旗起义的发起地。据修于清光绪年间的《普安直隶厅志》载,清普安直隶厅共设有13个邮铺(传递公文的路站),大坡铺为厅城自刘官屯铺由西入滇的7个邮铺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同治九年(1859年)白旗起义军已占领新城(今兴仁)建立根据地后。大坡铺的起义军力量相对薄弱。署云贵总督徐之铭为疏通驿路,控制滇黔孔道,派云南开化镇都司何占标率滇军配合普安厅同知钱埙会剿大坡铺起义军。三月十一日逼大坡铺。回民义军据三道围墙顽强抵抗。三月十八日,官军兵练用200斤大炮轰破外墙,攻进大坡铺,回民起义将领张凌汉及大坡铺男女老幼千余人遇害。清真寺同时被毁,仅存窑窝碑。
窑窝碑为青石打制而成,位于今沙坡中学后山脚。碑的上方和两侧有拱形的石墙。相传沙坡一带十几个村寨的回族,多是明初随军征战有功的将士,他们于明代后期由云南迁居此地。建有有大河铺、马脚寺、华家屯等清真寺。白旗起义失败后,均被毁。各清真寺壁龛及窑窝碑因石质坚硬,留存下来。但其他几块在“文化大革命”中还是被砸毁了。唯独沙坡这块窑寓碑,被张家葛、张小三(白旗起义将领张业的后人)用苞谷杆遮盖,又压上石头,才得以保存。成为清咸同年间白旗起义的重要历史见证。 [1] 窑窝碑坐西向东,高2.05米,宽0.9米,厚0.3米,嵌入墙中深度0.8米。碑文由上至下分三部分边上一圈为第四部分。第一部分:“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第二部分:“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第三部分:“你们的养主是独一的。”第四部分:“真主——除他之外不再有主。”
图68 盘县大坡铺清真寺窑窝碑 资料照片
盘县大坡铺清真寺窑窝碑他永生不灭,把万物治理,困倦不能征服他,睡眠无法对他袭击。天地间的一切都归他驾驭,谁能向他替人求情!除非是经过他特许。他熟知他们前前后后的底细,他们不能窥测他的丝毫奥秘,除非是经过他的同意。他的感触包罗天地,执掌天地对他毫不费力。他尊贵崇高,伟大无比。”
(二)威宁自治县马坡清真寺
位于威宁自治县草海镇马坡,始建于明初。明代,威宁筑城后,据说马姓回族多居住于此地,故名。清雍正年间扩建。咸丰六年(1856年),威宁知州袁浚及城内汉族团丁血洗马坡时烧毁。光绪初年重建。1943年前后,在威宁县政府任职的天津回民刘君芝、贵州普安县回民金白渊(县教育科长)两人承头集资重建。1950年,被土匪所毁。由于没有及时维护,原属清真寺的地基被一些单位和个人建房占用,现仅存北面厢房两间、墙垣和殿基。1982年列为威宁自治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69 威宁马坡清真寺 刘砺摄
(三)“白旗起义”元帅府
“白旗起义”元帅府,俗称大元帅府。始建于同治元年(1862年)。坐北朝南,府门为青石建筑,呈八字形状,高达5米,宽2.7米。面墙用长为80厘米,宽40厘米的五面细钻青石砌成,迎门木板屏壁,房屋建筑由外、中、内、里4重组成,每重均为砖木结构,小青瓦楼房3间,两座府第的左右配厢均为如意门头额。几何格眼窗棂,饰各种花草,缠枝花卉浮雕,层层回廊通连。皆饰车榫刻花圆柱形扶栏。内有天井3个,大小不一,小者约8平方米,大者约24平方米,均以长1.2米,宽45厘米,青石铺砌,府第后面为花园,长约10余米,宽7.5米。花园外墙高达8米,正中绘图案,边镶花纹,两侧书楹联:“鱼跃凤飞把妙气,花香鸟语大文章”。1986年列为兴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70 “白旗起义”元帅府 资料照片
(四)“白旗起义”迎宾馆
位于兴仁县城关镇第三小学内。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为白旗起义军招贤的迎宾场所,占地约3000平方米,该建筑当年由5座四合院组成“上”字形状,俗称“五岳朝天”。前院正厅硬山为穿斗式小青瓦房,面阔7间,原貌尚存。1986年列为兴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贞丰县马二元帅府
在贞丰城内东后坡山麓(即今一中校址)。原建筑是清雍正九年(1731年)修建的“长坝营游击署”,俗称“武衙门”。是一组四厅六厢三院的建筑群,坐东向西,前有演武厅,前开花窗,左右开窗两层,内无间隔。正房为集兵训练之用。再上去,是花厅朝门,门上悬扇形匾额,门内是花池,有紫荆古树。接着是长三间正房,窗楞古雅,门有雕刻(花、草、竹、木),古色古香,清幽雅致。对面置三间厢房陪衬。正房与厢房设过楼,安栏杆扶手,供官员过往和眷属观春望月。下楼穿门进四合天井,左右三间厢房,对面正房五间,均属单檐,小格花窗。院坝青石辅就,此为“元帅”驻地。出后厅是一幅平地,两边各有平房三间,作厨房等用。沿坡脚建平房五间,为制造枪炮的作坊。右下有平房三间,最后是箭道,为当时跑马射箭习武之地。总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均为木结构穿斗硬山式,大门及正厅门系圆拱。花厅、正厅、议事厅均属单檐,小格花窗,浮雕栏额。院坝铺方块青石,设有花坛。
图71 贞丰县马二元帅府 资料照片
清咸丰十年(1860年)三月二十六日,马仲(名斯骏,回族)率领一支“白旗起义”军一部会同贞丰苗、布依等农民军,攻克贞丰县城,将领马仲被委派镇守贞丰。马仲设府于“武衙门”,因马仲排行第二,人称“马二元帅府”。马仲在此处理军政事务达11年之久。旧址今尚存花厅、两厢和三个石院坝,其余改建为校舍。1982年2月23日,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青山白旗起义军碉楼
清同治七年(1868年),白旗军都督桂金堂、桂金华率部驻守青山,为适应战事需要,将原寺庙改修为碉楼;外筑石墙,墙上垒以垛口,开月宫门出入。1919年因年久将坍,县知事杨学薄偕乡人杨钟美等筹款修葺。20世纪60年代初,史学家费孝通赴青山考察回民起义事件,曾将碉楼摄影入书。1974年碉楼被拆改建,遗址尚存。 [2]
二、陵墓
(一)沐国公墓
沐国公墓在晴隆县城南郊胭脂山麓,石砌裙边,圆形,坐西北,向东南。封土高2米、直径7.8米。原墓前建有石碑,后被毁,墓裙倒塌约1米。沐英是明初将领,定远(今安徽)人。其后裔中有13人被封为国公。据明《一统志》、清《普安州志》载,明弘治年间(1488—1505),沐英后裔沐昆,率军驻安南卫(今晴隆)。正德七年(1512年)被安南卫长官司那代所杀,死后葬于城郊胭脂山,故称“沐国公”墓。晴隆县人民政府1984年7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张凌翔、马河图墓
咸丰八年(1858年),盘县大坡铺回民与沙陀高姓(汉族)地主间积怨激化,官府未妥善解决,引发回民起义。起义军在张凌翔、马河图领导下,得到黔西南各族民众响应,翌年11月攻占新城(今兴仁县),建立元帅府。起义军旗帜为白色,上用阿拉伯文书“反清起义军”,后世称这次起义为“白旗起义”。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十六日,起义军将领马忠交出兴义府城投降清军。十月十六日,张凌翔、马河图调集七八千人进攻兴义府城。马忠向兴义知府孙清彦乞援。张凌翔、马河图在与清军交战中牺牲。安葬于今安龙县城南郊。1982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72 张凌翔、马河图墓 安龙县民宗局提供
(三)杨云鹤墓
位于兴仁县三家寨。墓碑为圆拱形,高1.2米,宽0.65米,中刻:“近故耄寿杨公讳云鹤字光弼号星斋老大人之墓”。两旁两根石拄,石柱上有题联:“骨埋三家寨,星沉五丈原”。正文共130字。马忠武壬戌(1922年)撰。1991年,被黔西南自治州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马仲墓
马仲(又名、马成龙、马斯骏),盘县大坡铺人。“白旗起义”副元帅马河图次子。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白旗军攻下贞丰后,任元帅。固守贞丰十载。同治十年(1871年),清军大举进攻贞丰,马仲率部奋战,伤亡惨重。突围时蒙难。马仲墓位于贞丰县城西郊何家塘东面的土阜上。1996年列为贞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许保琳墓
位于黔西县城西汽车站后回民公墓,长2.8米,宽1.3米,因年久垮塌,仅剩第一环垛石,高0.4米。墓碑为织金白绵石质,高1.25米,宽0.63米;碑头无加顶装饰,呈半圆形,左右边沿从0.66米,中从0.95米处往上有卷帘云波浮雕装饰,帘顶正中浮雕“二龙抢宝”;碑文正中刻“皇清诰授建威将军贵州平远协镇世袭爵壮烈伯祖考许公讳保琳老大人墓”,上款时间“道光庚子年孟秋月谷旦立”,下款立碑者“承、重孙祥麟祀”。许墓西侧为其岳母墓。据《平远州志》记载,许保琳祖籍四川,因祖上对朝廷有军功,封世袭壮烈伯爵位,在京为官,方与宛平县马光辉之女联姻,于道光十一年(1831)被委到平远州任协镇。 [3]
(六)海应滔墓
位于黔西县城西南小教场回民公墓,长2.91米,宽1.95米,高1.31米,其中垛子高0.75米,滚筒(云盘)高0.15米,瓦沟高0.25米且四角翘起卷草鼻(筒沟均向外扩出0.04米)。最顶一层箍泥石高0.16米,且内收0.14米。墓碑高1.68米,宽0.77米,上部0.44米一段加刻宽0.05米的外框,框面镌刻阿拉伯文,框内浮雕“二龙抢宝”图案,框外雕外向莲花瓣,框外沿雕内向莲花瓣,框中雕寿字。下部1.24米一段边沿雕雀替装饰,中刻“显考海公讳应滔大人之墓”,上款时间“咸丰六年岁次丙辰四月下浣谷旦”,下款立碑者“男永年率孙逢瑞、春、清祀”。墓石墓碑全用白绵石,钻工精致,造型美观。 [4]
三、典籍
(一)《古兰经》
1.《古兰经》(石刻本)
1套,30卷。刻印于清代。阿拉伯文。马武成裱。高24.5厘米,宽17厘米,版框19厘米×l2厘米,黑色三框边。现存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民族村海子屯清真寺。
2.《古兰经》(手抄本。中10卷)
1套。民国年间手抄本。阿拉伯文。《古兰经》共30卷,此为中10卷。现存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
3.《古兰经》(手抄本。后10卷)
1套。民国年间手抄本。阿拉伯文。此为30卷《古兰经》之后10卷。现存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镇后河村。
4.《古兰经》(手抄本)
1套。30卷。清末手抄本。阿拉伯文。封面为绫缎面;内页为白棉纸。只知抄者为当时清真寺的“二伊玛目”,真实姓名无可考。现存于贞丰清真寺。
(二)著作
1.《性理学》
1册。刘智著,马联元注解。皮封面,线装。高26厘米,宽24厘米,版框25厘米×l6厘米,119页,白口。
2.《卯鲁歹》(赞圣经)
1册。民国年间手抄本。布面。无页码,白口,红色双框边,高26厘米,宽17厘米,版框为21厘米×12厘米,104页(包括无字页),阿拉伯文(其中98页、99页和100页的第一唤为波斯文)。威宁自治县草海镇卯关村马马氏收藏。
3.《伟嘎耶注解》
1册。埃及版。布面。高33厘米,宽24厘米,版框为29厘米×20厘米,共387页。白口。黑色四边框。威宁自治县草海镇马洪恩收藏。
4.《满俩》
1册。清代手抄本。阿拉伯文。纸质(白棉纸),无页码,白口。高37厘米,宽24.5厘米;抄面为31厘米×17厘米。共208页。《满俩》,又名《舍莱哈·卡非耶》,为阿拉伯语语法的理论课本。威宁自治县草海镇马贤举收藏。
5.《尔姆德》(《清真玉柱》)
1册。马联元著。清末手抄本。波斯文。白棉纸裱成,无页码,白口。高21厘米,宽16厘米;抄面为14厘米×9.5厘米。共186页。威宁自治县草海镇马贤举收藏。
6.《清真指南》
1套。马注著。清末石印本。该书共10卷,现存第二、三、五、六、七卷。
7.《赫听》
1册。民国年间手抄本。赫听又称亥听,为《古兰经》原文节选本,选辑者无可考。现存于威宁自治县草海镇卯官村松林头。
四、家谱
(一)下坝马氏家谱全集
明天启二年(1622年),下坝马姓家遭火灾,原来家谱被毁,仅留有关洪武年远祖受封赏的两通碑刻。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下坝马姓五世祖马骧“致仕还乡,查据历代嗣传,邀会族人公议,整顿重修族谱,其卷止一。”雍正九年(1731年),因战乱,乱民涌入马姓保管家谱人马士林家中,将家谱劫走。乾隆三年(1738年),下坝马族人马廷彪之祖马驯,将丧失之家谱寻得,并与合族商议,将寻归谱集成一册,“依其来脉,扩而彰之”。乾隆三十年(1765年),下坝马族人马安麟(出仕广东游击)归籍,邀合族老幼,宰牲治席,同立牌坊一座,“将赐大师马名号及合族老幼名讳族谱支派勒坊铭刻永垂”。嘉庆八年(1803年),下坝马族人马廷儒续修家谱。咸丰十一年(1862年),下坝马姓族人武庠马文荣、水塘坝马文开并威宁马周兴、马忠林抄存公祖议叙,定二十辈排行。1985年,威宁下坝马姓族人马明聪、马永和、马永志等将旧谱与稻田坝、昭通、鲁甸三处之谱比较查对,“以老谱为主,保持历代谱之优点,遍查祖籍碑志,取其精,去其偏误,走访族老,补以不足”。修成今之《下坝马氏族谱》一卷。
(二)松林马氏族谱
乾隆三十年(1765年)松林马族人马晋杰“得典昭通选拔之典,刻大同年谱,敬取钟灵二字为高祖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松林马姓立《三祖碑》,族人马维德刻家谱于《三祖碑》。嘉庆十年(1805年),松林马姓族人马晋杰以“子孙繁衍,支分派别,四散离居,不清理本源,恐世远年湮,失其所宗。因知会各处弟兄子侄立碑,以培根本,以浚其源,用是存其端委。”1985年8月,松林马姓族人聚会于威宁杨旺桥祖茔,认为自乾隆至新中国成立200余年间,经5次考察而成家谱3册,因时代条件限制,仍有遗漏,决定重修家谱,整理排行,建立筹备组。1990年,松林马姓族人成立“族谱修纂筹备组”,走访43个村寨、33处坟茔,抄录碑文119通。历时5年,整理出松林马三大支系资料。1995年3月27日,松林马姓族人代表聚会于鲁甸桃源,决定成立“修谱领导组”;5月《松林马姓族谱》纂成,经族人审定通过,编委为马应纯、马国初、马本队、马宣泰、马吉省、马祥伦、马应贤、马应俊(组长)。11月,正式印行。
(三)大师马家谱历时系统图考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蔡家地马姓族人云南省乾隆丙辰科中式亚元乡进士马应师,于贵州省威宁州三元山祖茔之麓,撰《大师马家谱历时系统图考》。乾隆四十年(1775年),蔡家地马姓族谱纂修人马应师命侄马膺瑞敬抄家谱于鲁甸拖姑义馆。嘉庆三年(1798年),蔡家地马姓族人大理提督军门马飞熊抄家谱一次。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蔡家地马姓族人四川叠溪营游府马金瑞于任上抄录家谱一次,计三册。光绪十年(1884年),蔡家地马姓族人马开甲抄录族谱排行一次。1986年,蔡家地马姓族人马殿良、马光周、马玉昆、马光碧等奔走于昭通、威宁、鲁甸一带,普查人口、抄录碑记、搜集旧谱资料,在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由马殿良整理成《大师马族谱历时系统图考》一卷。《大师马家谱历时系统图考》分为前言、大师马氏家谱序(乾隆三十三年进士马应师修撰)、本族条约(乾隆三十三年马鳞炳撰)、大师马氏渊源史考(1986年马殿良撰)、长支系分派图考、二支系分派图考、三支系分派图考、四支系分派图考、大师马家流源附考(乾隆四十年马应师修撰)、准附宗末图考(光绪十年)、起祖泽源公碑序、后记等内容。
(四)马家屯马姓族史资料
咸丰十年(1860年),马家屯马姓族人立《谱碑》,续定排行十六代。1962年3月,孟希古作《马家屯马姓族史序》。记述马家屯马姓先祖明洪武十四年奉命南征,“有功于国,封将军之职,卜居贵州省威宁县马家屯(旧名乌撒)数年。后雍正初年,我再世祖马超将军同哈元生将军扫平乌蒙,功勋巨大,乃移居于昭通县凤凰山附近,领报土地,遂家焉。”1991年,马家屯姓族人昭通体育中学高级教师马成武修纂家谱。
(五)威宁杨旺桥刘氏家谱
据《刘氏文献》载,云南昭通、鲁甸和贵州威宁刘姓本有旧谱一份,存于刘吉长子希官之手。雍正八年(1730年),清政府用兵乌蒙,希官派作民夫运粮,宗谱丢失。咸丰六年(1856年),刘吉六世孙刘国民重撰《刘氏家谱》,咸丰十年(1860年)定稿。光绪六年(1880年)有第一次抄本;光绪十五年(1889年)有第二次抄本;光绪十九年(1893年)有第三次抄本。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刘才、刘寅、刘忠等7人立《刘氏碑》,镌谱于上。1982年,刘姓族人重排世系字辈。1987年,刘姓族人刘朝荣、刘显光、刘兴朝、刘朝友、刘朝清、刘朝坤、刘廷忠等倡议并修成《刘姓族谱》。 [5]
(六)虎姓家谱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虎姓族人虎万荣承首办理开登各方族人。后又由虎万荣之子孙虎恒太抄发。民国31年(1942年),虎姓族人虎恒泰鉴于家谱排行错乱,特作补正一帖。1987年,滇东北虎姓族人聚会于威宁虎头山祖茔,倡修《虎氏族谱》。1989年,虎姓族人虎永刚受族人委托纂修族谱,于1997年7月完成初稿,经昭通市第四中学退休教师虎尊祐修订,定名为《威、昭、鲁虎姓族史资料》。复由虎尊元、虎永、虎爱忠、虎良献、虎良辉、虎尊荣、虎本昌、虎良清、虎恩龙等审定,10月正式印行。同时将临时编辑组改称为家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由虎永刚任主任、虎尊祐任副主任,虎良献、虎良辉等27人任委员,继续对“家史”有关资料进行搜集、补充、修订。 [6]
(七)陕西张姓族谱
光绪三十年(1904年)年,因“咸丰年间兵燹之后,各支家谱遗失,至今代远年渊,尚无稽考,并不知何族宗于何代,何代宗于何支,世系有错讹之虞,排行有颠倒之乱”,遂由威宁“稻田坝族长仕定公,时年八十有五参矣,且惠意倡首,邀约合族协同商议,相与醵金、肆筵设席、敬诵天经,并在威宁下坝建立始祖碑墓围杆,则殁者永获搭救,存者常垂后裔,并察其宗支、考其世代,子孙相传迄今已八世孙矣。又复清理排行、新编字辈成帙,一支各抄一卷,阅诸心目,使合族父勉其子、兄语其弟,使知我族本源,并晓合族次序。”由昭通府学生员张明桢撰。
(八)陕西马姓族谱
宣统二年(1910年),陕西马姓族人聘汉族刘树德先生撰《陕西马姓族谱》,其《序》说:“承蒙贵族不弃,授予代笔,纂造家族世系、排行,虽教门规矩各异,而赋性、理法则同。”1985年,陕西马姓族人马维甫、马维佑、马维岗等抄录《陕西马姓家谱》。1994年,陕西马姓族人马安荣、马安思、马宣周纂成家谱。
(九)保氏族谱
1932年,昆明保姓留日学生保廷梁先生撰修。3卷,卷一为“世支系图”,卷二为“世纪”,卷三为“家传”。此谱图文对应,收录保氏先祖库库台特穆尔至其25世孙(民国26年前出生)的传承、繁衍。时跨元、明、清、民国(前半期)时期600年历史,涵盖滇、黔、吴、粤四省族支。详细记述了保氏族人的历史渊源、姓氏由来、世支系图、百业能人、支派迁徙、族亲分布、宗教转信、民族演变、传说故事、名流传记等。
(十)瓦氏族谱
1944年,瓦氏族人瓦兆海修。瓦兆海因屡索家谱未获,心觉耿耿耳。故“立志创修家谱。但头绪纷繁,立言无据,谨就素所省闻,于三叔祖光藜公口授大略,据实直书,略具规模,唯族繁代远,不能悉载,不过略考其宗派,叙其源流,传其字辈,记其嘉言懿德,使后有孝贤之子孙,得读此谱,庶知木本水源,不致数典亡祖。”
(十一)海子屯李氏家谱
1962年,海子屯李姓族人鉴于“原谱失踪,祖碑风化,有阳观山族人李兴奎作过整理,但未刻序文。1963年合族重修先祖碑,由李士煌作序,并续拟排行二十辈。”1985年,海子屯李姓族人李长金、李长周、李兴荣等人续拟世系排行字辈60字初稿。1986年,海子屯李姓族人于祖茔重立四楞碑,刊刻族人分支系统于碑上。同年,海子屯李姓族人李长敏、李兴朝、李兴雄、李才美搜集《李氏家程》并印传于世。1991年6月,海子屯李姓族谱修纂首次筹备会议于威宁召开,7月复于威宁开会商讨有关修谱事宜。1992年8月,海子屯李姓族人正式成立家谱修纂委员会,并成立编纂小组,成员有李士朝、李长金、李长旺、李长周、李长训等。1994年4月,《海子屯李氏家谱》编就正式印行。
此外,还有《董氏族谱》《所氏家谱》《桂氏家谱》《丁姓族谱》《刘氏宗谱》等。
五、碑刻
(一)刘吉墓碑
图73 《李氏家程》 资料照片
1通。现存于威宁自治县双龙乡杨湾桥刘姓祖陵园,正文共620字(包括模糊的9字),小楷。清道光六年(1826年)云南昭通府候补道台撰文。
(二)马氏阖族公建祖茔坊并镌族谱记
1通。现存威宁自治县下坝下坝清真寺。碑长1.60米,宽0.50米。阴刻,残存503字。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原任广东潮州镇右营指挥撰文。内容为家族的历史和建牌坊的缘由等。
(三)刘氏墓碑
1通。现存于威宁自治县双龙乡杨湾桥刘姓祖陵园。碑高1.46米,宽0.80米,一面有字,刻面为1.32米×0.72米,共37行,每行36字,正文共940字,小楷。光绪三十年(1904年)威宁州拔贡蒋子涛撰写。介绍清初伊斯兰在贵州威宁的传播历史。
(四)苏仕辅墓碑序
1通,现存于威宁自治县草海镇下坝村威宁回族客坟山。碑为方形。高1.26米,宽0.95米,一面有字,刻面1.16米×0.95米,正文共596字,小楷。清道光十年(1830年)立。钦命兵部侍郎巡抚河南等处地方提督杨国祯撰文,太子太保御前侍卫一等果勇侯陕西提督杨芳书写。
(五)马家屯马氏三公世系碑记
1通。现存于威宁自治县双龙乡大地村马家屯祖陵园。碑高1.72米,宽0.92米,二面有字(背面字迹模糊)。刻面为1.64米×0.86米,共28行,每行42字,共730字。小楷。清咸丰十年(1860年)云南昭通举人马登昆撰写。
(六)马家屯清真寺功德碑序
1通。存于威宁自治县双龙乡大地村马家屯清真寺。方形。碑左侧已残,高0.86米,宽约0.86米(现存部分0.40米),刻面为82厘米×34厘米。一面有字。碑文8行,每行48字,内容基本完整(每行缺2字),共302字。小楷。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九月立。威宁州八品顶戴廪生蒋子涛撰文。
(七)重修下坝马清真寺碑记
1通。位于威宁自治县下坝清真寺。立于1932年。碑为圆拱形,高1.2米,宽0.70米。一面有字,刻面0.98米×0.62米,共18行,每行24字,正文共180字,小楷。
六、其他文物
(一)普安青山“清真古寺”匾
清真古寺匾于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肢解为3段,“清真”一段,“古”字一段,第三段被毁,所余2段共长170厘米,宽73厘米,厚3厘米,系阴刻颜体。为咸同年间回民义军领袖金万照所书。1983年4月由县文化馆征为藏品。 [7]
(二)白铜圆形香炉
清中期制品,白铜铸造,产地不明,呈椭圆形,三足。口径10.3厘米,腰围50.9厘米,高14.8厘米。表面有云彩斑,香火烧烫后,云彩斑的颜色会出现白、蓝、青、紫等色。现存普安县青山镇三街张嘉国家,为其祖辈传物。
(三)鼎形黄铜香炉
清中期制品,黄铜精制,产地不明。形如鼎,双耳、三足,下配木座。口径14.8厘米,高12厘米,腹略大。为普安县青山镇小屯陈国信收藏。
(四)红石榴花茶碗
明代民窑烧制,细瓷,釉色精美,有盖,盖上有“寿”字,足圈内有“成”字。为饮“盖碗茶”必备碗具。口径9.9厘米,高5.5厘米。系清朝咸同年间贵州回族农民起义后期首领金万照遗物,有一定文物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普安青山金氏族人收藏。
(五)六彩花鸟画小瓷碟
清中期烧制,诗、书、画、印齐备,有清代名画家朱耷绘画及其签名。口径7.1厘米,高2.4厘米。
清末贵州热依斯金品高遗物。普安青山金氏族人收藏。
图74 六彩花鸟画小瓷碟 金以光提供
[1] 伍朝前:《沙坡“窑窝碑”——贵州回族人民反清抗暴的历史见证》,载《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1期。
[2] 贵州省兴仁县编史修志委员会编《兴仁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6页。
[3] 贵州省织金县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织金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823页。
[4] 贵州省织金县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织金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823页。
[5] 参见李正清著《昭通回族文化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5—386页;407页。
[6] 参见李正清著《昭通回族文化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385—388页。
[7] 贵州省普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普安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