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艺术
贵州回族艺术包括建筑、书法、刺绣、挑花、剪纸、服饰、音乐、舞蹈、曲艺、戏曲、书法、绘画、雕刻,以及家庭装饰和陈设等类别。
一、建筑艺术
(一)清真寺建筑
贵州清真寺建筑型制和艺术形式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木构架为主(土木、石木或砖木结构)的中国传统建筑。二是以阿拉伯建筑风格为主,吸收地方建筑的某些特点的仿阿拉伯建筑或中阿合璧建筑型制。
1.中国传统风格清真寺建筑
采用中国传统四合院制式,沿中轴线依次布置。主体建筑为大殿,位于寺之后部,体量最大,朝向为东。殿前两侧对称建厢房,分设教长室、讲经堂、沐浴室,前部为大门,邦克楼等。
礼拜大殿以大木起脊,由前廊、正殿、后窑殿三部分组成。前廊为开敞式;正殿内满铺地毯(或草席);窑殿设于后部正中,通常以砖或石作一拱形卷筒式的“米哈拉布”(窑殿),其内壁和周围雕刻或绘制有《古兰经》文。为增大使用面积,也有将大殿设于二楼者。屋顶设计,小寺多为悬山式或硬山式,大寺多采用歇山式或庑殿顶。
按伊斯兰教的习惯运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礼拜大殿正脊饰塔幢,戗脊置饰物,廊庑、护栏、梁柱、檐下及门窗等分别绘(或刻)星月图案(伊斯兰教标志)、山水、花草图形等。
图42 古朴典雅的普安青山清真寺 纳海洋提供
注意学习和运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选址、借景、造景、园林雕塑、匾额、楹联,以及花坛、廊庑等方面的做法,使清真寺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处所。许多清真寺,或依山傍水、绿荫掩映,或雄踞山冈、远眺田野,气势恢宏,庄严幽静。
中国传统风格清真寺外部装饰总体上与中国古典式建筑无大差异,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清真寺大门外不安放石狮、麒麟之类雕塑。但有的清真寺屋顶也有用动物图像作装饰的,如建于清末的平坝清真寺大殿,屋脊上就有双龙戏宝——两条青花瓷贴塑的巨龙,昂头摆尾,盘绕在屋脊的两边,相向对着屋脊中央的塔幢。 [1] 当代新建清真寺,一般不再以动物作装饰。当然,如果不是故意为之对装饰中出现的动物形象也持宽容态度,如,有的清真寺大殿盖琉璃瓦,而厂家往往按惯例在筒瓦、脊瓦、瓦当、宝顶,其上刻飞禽走兽等饰物,购来以后也将就使用。
大门有牌坊式和门楼式两种。牌坊式又分石、木及土木结合等几类,门楣挂(嵌)写有“清真寺”“清真古寺”等匾额,门枋上有楹联。内容为强调固守信仰,坚持宗教功修,履行宗教义务;宣传顺从、敬畏、扬善抑恶,团结互助,公道正派,舍己为人等。阿拉伯文匾额内容为“清真言”“泰斯米叶”以及《古兰经》摘抄等。院内环境以整洁为标准,无塔幢等饰物,寺内广植柏、桂花、石榴、玫瑰、月季等花木,或以盆景装点。清真寺大殿大门的装饰通常根据经济条件确定,有的以彩画装饰,有的还以木雕板块拼装。
图43 威宁秀水清真寺 马勋勇摄
2.阿拉伯建筑风格清真寺建筑
主体建筑为砖混结构正方形(或长方形),有的为突出主建筑还将一楼建为平台式,而大殿建在二楼(如平坝清真寺等)。屋顶为平顶,正中均仿阿拉伯建筑式样建一个或几个绿色圆拱顶,中部的圆顶上以金属等物做成圆塔状物并于终端饰一弯新月,直指蓝天。
通常正面均设走廊,两层以上的清真寺,廊柱高耸,甚为壮观;门窗为拱形(圆拱或尖拱),一般都较大,使大殿内显得宽敞明亮,雄伟庄严。厢房亦采用阿拉伯式样,基调为绿色,门窗为拱形;在城镇,还在街房顶部建一巨大圆顶以彰宣伊斯兰教(如,安龙清真寺、遵义清真寺等)。限于土地及经费等原因,一般不另建宣礼塔,而在门房正中单建一间(拱顶其上)作为宣礼之用。
所有建筑均不多作装饰,在城镇为城区美化总体需要,则在外墙贴白色瓷砖(柱的部分和门窗边沿为绿色),有的选用绿色涂料,将建筑物全部涂为绿色(如平坝清真寺)。因使用钢筋混凝土,故窑殿通常都设得较大,在壁龛及周围以金黄色描写《古兰经》文(用阿拉伯文),手法较为精细,此外再无别的修饰。
贵州出现仿阿拉伯式清真寺是在近20年左右,因此,不少清真寺已作总体重建,全部采用仿阿拉伯式样,如,红花岗区清真寺、平坝县的4座清真寺、西秀区清真寺、镇宁自治县城关清真寺、中山区清真寺、兴仁县潘家庄清真寺、威宁自治县的后河、麻窝、新光等10余座清真寺;但也有因地制宜,一寺两制的,如,贵阳、安龙、威宁杨湾桥、普安青山等清真寺,前楼为仿阿拉伯型制,大殿为中国传统建筑型制。显现出多样性特点。
阿拉伯风格清真寺的屋顶通常以穹隆顶或烛形尖塔装饰(也有在同一建筑同时使用的)。限于经费及技术等原因,直接的拱壳球面穹隆很少见。较多的是在钢混结构平面屋顶之上另拱一个仿穹隆顶。式样有球形、半球形、碟形、尖形和葱头形等。制作方式是先制作钢筋骨架,然后直接浇灌混凝土。为使穹隆顶显得高大,有的还先在房顶砌一圆形(高1—2米)墙基,然后建宝顶。通常穹隆顶为绿色,其上安放一细长形宝瓶饰物,顶有顶有新月标志,突出了伊斯兰教特色。烛形尖塔分圆柱形、六角形和方形3种,其直径大小、塔身高低和座数多寡,全依寺之大小而定。为解决承重,塔均建于立柱之上,体现了均衡和稳定原则,不仅达到建筑形式上的美,而且也安全可靠。门窗装饰主要是采用拱券形门窗。使用上又有多种变化,如辐射形、弧形、等边尖形、马蹄形等。有时同一建筑,门、窗用不同的拱,以细部形态的变化,展示总体的美。如,威宁城关清真寺街房,与大门对应的二、三楼窗户均为尖拱,而两旁的窗户则为圆拱;为装饰的需要,在楼的两侧各层都开了3个高大的圆拱窗。有的清真寺采取在外廊建拱形大门作装饰。如,安龙清真寺街房按需要已设计为方形大门,但在门外另建一走廊,形成3个相连的装饰形拱门,加上2楼的拱窗和屋顶的仿穹隆圆顶,较好地体现了阿拉伯建筑风格。门及窗框外缘通常还要作一些处理,使其更为醒目。
(二)服务设施建筑
传统类型的服务设施建筑,无论是饭店、旅社,还是商店、摊点,外形均采用当地传统式样,只是在饭店的门楣上挂有以阿拉伯文和汉文书写的门匾(或牌),内容为“清真饭店”“回民饭店”“清真馆”等;近年来也有写“穆斯林餐厅”“伊斯兰餐馆”“阿拉伯餐馆”等内容的。在正厅显著位置,通常还贴有一张写着“外菜莫入”“禁止饮酒”等字样的“告示”,以警示其他民族人士不得将回民禁忌的食品带入店内。在内部装饰上,商店和各类摊点均无明显标记,只是经营内容以不违背伊斯兰教义为原则;旅馆、客栈则要求旅客不得将伊斯兰教禁忌物带入(无论是食品还是用品)。内部一般也不作别的装饰。餐馆内通常要张贴或悬挂用阿拉伯文书写的对联、中堂以及有天房克尔白或中外著名清真寺图案的照片、图片、挂毯等,一方面这些书画作为艺术品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悬挂、张贴这类艺术品,也有向人们展示自己餐馆“正宗”的意思。
图44 威宁麻窝清真寺 纳光舜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一些城镇出现了以新材料(钢筋、水泥、涂料及其他建筑、装饰材料)修建的清真餐馆、旅馆等,在外形上设计了突出了伊斯兰建筑特征,如,圆拱门、拱窗、圆宝顶等,外墙贴绿色瓷砖或涂绿色涂料,室内的装饰字画等也较一般家庭更为精美。如,位于贵阳市陕西路中段的穆斯林餐馆,为钢混结构两层小楼(其下有地下室),顶部正中建有1.5米见方的亭式建筑,其上立有一铁制新月造型,明确展示伊斯兰教特色。正面第一层有一宽大圆拱门,两侧为装饰性六角型柱。所有窗户均为圆拱窗。室内挂阿拉伯文字画和麦加天房克尔白、麦地那先知寺等著名清真寺的图片。
(三)清真寺装饰及陈设
清真寺装饰艺术源远流长,它随伊斯兰教的创立而产生和发展,又随其传入并影响中国清真寺的装饰艺术。
清真寺的内部装饰
无论是中国传统式还是阿拉伯式清真寺建筑,在内部装饰上总体要求是一致的,如,不供奉偶像;不悬挂带有人物、动物图像的饰物;大殿多铺木地板,其上铺草席或地毯,礼拜者需脱鞋进入;大殿内不设凳、椅等,穆斯林入殿便席地而坐。随时代的进步,一些现代化设施进人清真寺内,如一些清真寺安装了现代化空调、照明、音响等设备。
凹壁设于清真寺大殿后墙正中,为一圆拱门形凹面,名“米哈拉布”,与整个墙面正对麦加克尔白,指示着礼拜朝向。此处又为伊玛目领拜之地。凹壁的装潢最为考究。凹壁内总体像一块大圆头碑,以阿拉伯书法纹装饰,内容分别写在几个圆形或方形的几何何图案内。凹壁的内容通常为“泰斯米叶”“清真言”和《古兰经》文,早期的清真寺(如,明清时期)一般作法是将内容雕刻于石碑上(称作窑窝碑),再将碑嵌入墙内,以便长期保存,如,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盘县大坡铺清真寺,虽然建筑毁于清咸同年间,但窑窝碑至今仍存。该碑高2.05米,宽0.9米,厚0.3米,嵌入墙中深度0.8米,字迹很清晰。凹壁边缘的装饰除采用阿拉伯书法纹饰外,还采用几何纹、植物纹(包括卷草纹、花头纹和象征纹),有的是两种纹饰搭配使用。凹壁处的后墙壁通体白色。
讲坛阿拉伯语称为“敏巴尔”,意为“讲台”“讲坛”。清真寺礼拜大殿内的宣讲台,专供伊玛目在聚礼和会礼时讲“呼图白”(即宣教词)所用,前有阶梯,通常为5级,也有设7级者。阶梯两侧及平台处均设扶手及护栏,有的还加圆拱形门,并以几何纹和植物纹作为装饰,工艺精细,装潢考究,形似一小型楼阁。讲坛一律安放于凹壁至右墙之间。因贵州清真寺大殿一般都不太大,故讲坛阶梯以5级居多,有的为减少整个讲坛跨度,还采取减少阶梯宽度的方法。农村清真寺的讲坛,较为简洁,多为数级木质台阶及一个小平台。
立柱大殿内通常有4棵立柱(也有6棵或8棵,视宽度而定),为不使其显得单调,一般以阿拉伯书法纹装饰,样式为中国楹联式,采用相同图案(棱形或圆形等)对称布局书写。前后各一幅。内容主要是《古兰经》文摘抄等。将内容调整好,写到预先安排好的对称的几何形状中,看上去与中国式楹联排列相同。
二、服饰艺术
回族服饰是有阿拉伯服饰发展演化而来的。唐永徽二年(651年),大食国王奥斯曼遣使者到长安与唐通好。大食习俗(包括服饰习俗)随即带入中土。宋代,在广州设专供外国人居住的番坊,“番人衣装与华异”。 [2] “衣着细氎宽衫。衫上又披一氎布。以为上服。王及百姓衣服。一种无别。女人亦着宽衫……” [3] 元代由西域迁入中土者“居中土也,服、食中土也,而惟其国俗是泥也。” [4] 《明史》说“迄元世,其人偏于四方,皆守教不替。……常以白布蒙头,虽适他邦,亦不易其俗。” [5] 说明回族(回回)服饰,与古波斯、大食间的渊源关系。
贵州回族服饰是在继承阿拉伯服饰特点、吸收居住地民族服装元素而逐步形成,时间上与回族的形成同步(约在元末明初)。贵州回族日常服饰与所在地汉族服饰大体相似,但同时继承了本民族服饰习惯;在宗教活动中,则较多地保留了阿拉伯服饰的特点。
(一)服饰
1.回族日常服饰
回族日常服饰与居住地汉族服饰基本相似,只是在某些细部略有些区别。威宁回族男性喜欢包白帕(也有青色),不露顶,帕的长短无定则,一般为2—3米,宽0.3米左右;衣服为短对襟衣,袖口细短,颜色以白和青居多。扣子有布结成的,也有金属的,成对成排(一般为单数);上衣之外多套马夹(俗称褂褂),以青、蓝布剪裁,白线缝制,下沿有8个口袋,黑白分明,别具一格;裤子较为肥大,裤脚和裤腰都比西裤要宽一倍以上,裤腰折叠后再系裤带;裤带以细白布缝制,面上挑花,带头有须,长度以系好后带头能下垂直膝盖处为宜,行走时随风飘动。女性衣服为大襟短衣,多选蓝色衣料,腰系花围腰,衣着花色随年龄增长由鲜变素。下装依上装而配,衣裤不同色为宜;鞋多为大花鞋。
六盘水市回族服饰,多数基本上与汉族相同。男着立领对襟紧身窄袖短衣,女着立领右衽紧身窄袖短衣。与汉族不同的是,男子头戴白色平顶帽或六角尖顶帽,女子白布包头。水城部分地区,回族男子亦穿立领对襟紧身窄袖短衣,有的还用白布或青兰布套头。女子上衣亦为右衽立领紧身窄袖,惟领口、衽缘及袖口饰以花边。头顶内包白布,外缠交叉状青丝帕。系黑红蓝等色作底花围腰,围腰长短和上衣顶平,两边倾斜至胁后着系带,然后下垂,摆略成弧形;上缘饰以两排锦币或银毫,胸部为刺绣或挑花制品。盛装时,手执有流苏四方花围巾,喜穿桃花等色平口布鞋。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交通、通讯手段的改善,回族青年一代有了更多接触外界的机会,审美观念也随之变化。在穆斯林聚居区,西装、休闲服、牛仔服、皮鞋、旅游鞋等已逐渐流行起来,许多传统服饰已发生演变或被取代。
2.阿訇服饰
阿訇服饰是阿訇主持宗教活动时所穿的服饰。其头饰称“戴斯塔尔”(波斯语音译),意为“缠头巾”,原为阿拉伯人防暑用的头巾。伊斯兰教兴起后,阿拉伯民族的生活习惯被带入宗教中,因穆罕默德在礼拜时佩戴缠头巾,故戴缠用头巾被视为圣行。缠头巾多用薄纱或细棉布做成,有条状和方形两种。条状的长约3米,宽0.3米左右,使用时折叠后从右向左缠在头上,在头后留0.4米左右;方形的为1.35平方米,可折叠后缠在头上,也可只折前面一角后顶在头上,另以一圆箍套在其上加以固定,使面部露出,其余三角分别披在两肩及后背。
阿訇在宗教活动中穿的衣服称为“准白”(阿拉伯语音译),意为“长衫”“大礼服”,分为小领和大领两种,为对襟式,下摆宽大过膝,穿时以右襟压左襟。这种衣服在气候炎热的阿拉伯国家本为一种常服,以白色为主。在中国西北地区除阿訇外,其他穆斯林也常穿。但在贵州,只有阿訇和少数穆斯林在履行宗教功课或举行宗教庆典时才穿。
(二)头饰
1.盖头
盖头为穆斯林妇女遮面护发的头巾。戴盖头源于阿拉伯国家习俗。自唐代起,阿拉伯妇女戴盖头和面纱的习俗,随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这种习俗也被带入并传承下来。
盖头约1米见方,质地为细棉布、丝绸、丝绒等,颜色分绿、青(黑)、白三种。通常小女孩9岁开始戴盖头。老年人的盖头较长,后面一般披到背心处,颜色多为白色或黑色;姑娘和中年妇女较短,只披到肩上,颜色较鲜(有红、粉红、绿、蓝、棕色等)。盖头的中间及边沿根据个人喜好,还可镶边、绣花等。戴盖头时要将头发、耳朵、脖子遮盖住,只露出面孔。在家中无客人在时可不戴盖头,但出门必须戴,有的还另加戴面纱。伊斯兰教法规定,妇女除手足外,其他均属应遮盖的“羞体”,必须予以遮盖,以防邪恶。《古兰经》说:“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来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除非对她们的丈夫,或她们的父亲,或她们丈夫的父亲,或她们的儿子,或她们的丈夫的儿子,或她们的兄弟,或她们的弟兄的儿子,或她们姐妹的儿子,或她们的女仆,或她们的奴婢,或无性欲男仆,或不懂妇女之事的儿童……”(24:31)
图45 盖头 纳光舜摄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回族妇女戴盖头较为少见。以威宁为例,当时回族少女头饰为绣花勒子或红、绿色方巾,头发多为独辫;已婚妇女多挽髻,套髻罩,上别银插簪,包青色绸帕,发不外露,形式鸠尾;老年妇女在包头外还另勒白头巾。近30年来,贵州回族妇女服饰变化最大,在回族聚居的村寨及城镇区,妇女多数都按伊斯兰教教规戴盖头。
图46 参加庆典活动的兴仁县潘家庄回族方队 纳海洋提供
2.回回帽
回回帽,亦称礼拜帽、号帽,系一种无沿圆顶帽。通常帽口比帽顶略大,边缘浅,深度以至耳根为宜。用料以棉布为主,也有平绒等。有的也采用棉线、毛线编织。色彩多选白、黑、灰色(也有选用蓝、绿、红等颜色者)。适应不同季节的需要,圆帽又分单层、双层两种,有的在帽顶或朝前一面印(或绣)阿拉伯文;制作精细的还在周围绣一些彩色图案。帽型选择上,哲赫林耶多戴六角帽,格迪目和伊赫瓦尼无特殊规定。
图47 回回帽 纳光舜摄
贵州男性穆斯林参加礼拜活动时必须戴圆帽;阿訇和海里发则经常都戴;在清真餐馆中工作的男性穆斯林也是随时都戴,一方面是出于伊斯兰教礼俗,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餐馆的正宗性。哲赫林耶的六角帽只在宗教活动时戴。
三、家庭装饰和陈设
(一)家庭装饰
回民家庭装饰遵从伊斯兰教教规,不用动物、人物图像,坚持自然简洁、朴实庄重的原则;崇尚传统,恪守信仰,突出民族特征,追求经济实用;反对奢侈浪费,力避华而不实。
回族民居室内装饰基本色调为白色和绿色。通常墙壁、天花板及梁、椽等都是用白色,大面积使用白色,使室内空间显得宽敞明亮。这种习俗一方面来源于阿拉伯人的风俗。在阿拉伯地区,气候炎热,缺少植被和水源,人们的衣着和居室也多为白色,以减轻太阳辐射。这种习惯被带到新的居住地,并世代沿袭下来。 [7] 除白色外,绿色的运用也较多。阿拉伯人喜欢绿色,在沙漠面积较大的阿拉伯地区,绿洲是人们生存的希望。这种意识影响到中国穆斯林。清真寺建筑外部装饰往往使用绿色;民居的柱、门和窗外框等也用绿色。
室内装饰用得最多的和最为常见的是阿拉伯书法中堂、条幅。有两种来源,一是购买专门为穆斯林设计印刷的成品,较为精美,种类也多,装饰作用较好;二是请当地阿訇书写。有的阿訇书法较好,还会彩绘技艺,作品也具有相当水平。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穆斯林家庭还购置了有麦加克尔白图案的大壁挂,以及麦地那先知清真寺等著名清真寺的大幅照片等,增加了回族家居装饰的内容。回族民居室内装饰,也有用汉文书法匾额、楹联的。生活在汉族地区的回族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说汉语,习汉字,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匾额和楹联这种形式,不仅接受、而且很喜爱,于是将这种艺术形式引入回族生活。
(二)家庭陈设
1.炉瓶三设
为陶瓷或金属(多为铜)制品,诵经、礼拜时用来燃香。由瓶、炉、盒3件器皿组成。瓶的式样与花瓶近似,用于放夹香饼用的铜筷和铜铲;炉用于燃香;盒用于存放香饼。通常置于专用托盘上,也有摆放于几案上的。3件器物之外表均绘有植物纹和阿拉伯书法纹。有的家庭只设香炉,所燃的也不一定是香饼,而是柏木或专用的清真香。燃香的目的是为了使空气清新,并不存在敬拜之意。回民承袭先民阿拉伯、波斯人之习俗,喜用熏香,因而中堂一般均有香案陈设:正中备有香炉,两边有经盒,存放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等经卷。
2.茶具
常见的有茶杯、茶壶等。这些茶具外形与中国传统的陶瓷茶具基本相同,只是外观装饰采用阿拉伯植物纹和书法纹。植物纹以卷草花卉居多;书法纹有“泰斯米叶”“清真言”等。与普通茶具不同的是,回民家庭常将这些茶具作为陈列品,一般不使用它。一方面是出于一种敬重心理,因为这些器具上有阿拉伯书法纹饰,不能以一般用具看待;另一方面,这些物品通常都由省外购回,故特别珍视。
3.画盘
画盘是在陶瓷或铜(银)盘上作画(含经字画)以供观赏。制作方式,一种是运用珐琅彩的工艺,一种是陶瓷彩画工艺。画盘通常要配一个的塑料架或金属支架。画的内容分为经字画和图画。经字画是以阿拉伯文书法体书写伊斯兰教经典章句构成的图案;图画的图案多选择麦加克尔白及麦地那清真寺等著名清真寺。
(三)专用器具
1.吊罐
吊罐为回民大净(“渥斯里”)专用器具,材料有木、铜、铁、塑料等,式样为腹大底小,上沿左右有两卷耳,可穿绳吊挂;底部正中有孔,以塞子控制水流。回民家庭一般都专设一个场所作沐浴用。按伊斯兰教要求,大净需用流动的水,因此就创造了这样一种方法。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居住城镇的回民家庭和有条件的清真寺都安装了电(或煤气)热水器,逐步取代了吊罐。
2.汤瓶
汤瓶,其状如茶壶,一侧有柄,另一侧为壶嘴,其用途是洗小净和大净,也用于洗手、洗脸等。制作材料有铜、铁、铝、塑料等多种。汤瓶古时称“军持”“君池”或“执壶”,意为瓶或壶,制作工艺和样式源与古波斯和中亚一带。
早在隋唐时期,汤瓶就中亚波斯商人进入中国,曾被称为“唐瓶”“唐壶”或“唐瓶壶”,后来依其谐音叫成了“汤瓶”。当时的汤瓶不仅是家庭用具,而且起到表明主人饮食禁忌和身份的作用。以后由于使用广泛,已经成为“清真”的一种标志,在城市和乡村集市上的清真食品店、餐馆,以及清真食品生产点,所挂的“清真牌”上,多绘(刻)有汤瓶壶图案。“汤瓶”还是“清真”的代词,如宁夏回族医药中“回族汤瓶八诊疗法”的命名即为一例。
图48 汤瓶 纳光舜摄
3.清真牌
清真牌又称“都阿”牌。最初为回族饮食店(摊点)的标志牌,起源于明末清初,目的是表明自己的伊斯兰教特征,以区别于非穆斯林的饮食摊点、店铺。通常是挂(钉)于正门之上或其他显著位置。制作材料有木、铁、铜、铝、玻璃等。书写的内容为以汉文书写的“清真教门”“清真回回”“清真古教”以及用阿拉伯文书写的“清真言”“作证言”“泰斯米叶”等内容。并配以“新月”或“清真寺”等图案(早期为汤瓶壶图案)。穆斯林仿照清真饮食店铺牌照,以木板写“清真言”等贴(钉)在门楣上,以表明此处为回民家庭。近年来有专门从事家庭用“清真牌”加工的,材料为铝皮、铁皮等,底色为绿色,所印的字为白色。有单一用阿拉伯字的,也有上面为阿拉伯字,下面用汉文译出的。回族民居大门门楣挂(钉)清真牌,目的是表明自己的身份,引起回民的注意。对其他民族人士可起提示作用,使其在进入回民家中后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互相尊重,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或冲突。清真牌作为一种标志,有其积极意义和作用。
图49 清真牌 纳海洋提供
四、音乐
回族穆斯林在诵经、礼拜及从事宗教活动时,有专门的歌调,这种习俗来源于阿拉伯民族传统和伊斯兰音乐艺术。
(一)招祷歌调
也称“唤拜词”“呼祷调”,是宣礼员在每日5次礼拜前,召唤大家礼拜时吟诵的,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格。随着伊斯兰教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其曲调也具有各国民族特点。总体上都是随词行腔,高亢婉转,悠长起伏,目的是让较大范围的人都能听到。
贵州地处山区,为使教坊回民都能按时礼拜,唤拜多为敲梆子。 [8] 唤拜词改在礼拜大殿外吟诵。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清真寺用高音喇叭念唤拜词,召唤回民前来礼拜。贵州各地招祷歌调因传承途径不同,曲调略有差异,但内容是一致的。
(二)《古兰经》吟咏调
《古兰经》吟咏调是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吟咏《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宗教活动的重要内容。早期的诵读,已开始吸收阿拉伯音乐的音调,形成了一些简单曲调。随着时间推移,诵经师们根据经文内容和经文的阿拉伯语字母语音、发声规律,创制出了专用的调式,其曲调抑扬顿挫、纯朴清雅,音调、节奏和旋律别具一格。《古兰经》共30卷,分114章,共计6200余节,每节均有专门的曲调,但如此多的吟咏调,却未以任何记谱方式记录,全凭口传心授。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有埃及调、巴格达调等。 [9]
(三)赞圣词
赞圣词主要有大赞、完赞、穆罕麦斯、 [10] 悯夏热(有人领念,众人合念的赞圣词)、则力热(众人合念的赞词,又称“圣纪赞”)、安乃比呀(先知赞)、特里维赫(间歇赞)、呼图白(阿訇在主麻日及节日演讲的“讲演词”)、拜提(一种诗体名,大都为民歌体的双行诗)等。赞圣词音调载保持了阿拉伯一伊斯兰音乐特点的同时,融入了中国某些民族或地方音乐的成分。 [11]
(四)其他
近年来贵州回族作者刘群峰、刘永稷、马永坤等创作了一批反映回族生活的歌曲。贵州回族男高音歌唱家马关辉的专辑《阳光之城我的家》,包括《阳光之城我的家》《走进回民村》《小康路上》《美丽炉山》《马摆河之恋》等歌曲。此前马关辉还创作演唱过歌曲《安塞俩目》,完整地表达了“色俩目”的含义,歌曲唱到:
五、曲艺、戏剧、舞蹈
(一)文琴戏
1921年前后,黔西回民海少章(1908—1973年)在堂兄海君锡影响下,学唱琴书和二胡、三弦演奏。海少章聪明好学,不久便与封炳坤、邓少宗到处坐唱。后与李首饰等4姓人家,自办弹唱贵州琴书的家庭娱乐会。 [12] 先是自家人弹唱,后渐渐接纳亲戚和外界人士参加,传带出不少扬琴爱好者。1942年,黔西海少章等开设文娱茶社。邀李鼎舟、张少安、黄有余、封炳昆、李少元、邓少宗、张伯奎等到店中弹唱。每夜听众很多。1954年,海少章参加黔西县业余文琴剧团弹三弦、琵琶,参与设计唱腔,教授演员。生、旦、净、末、丑均能唱,尤其擅长曲牌小调,特色鲜明,弥补了文琴表演的激昂不足问题。 [13]
(二)花灯
贵州回族民间有以小调为主的传统花灯。如在威宁流传的《朱秀英》,说的是南京城中一个孝道媳妇的故事。从歌词分析,很可能是明代屯田军传承下来的。 [14] 20世纪50年代,兴仁县马家屯回族的花灯戏,在兴义地区比赛获奖,后曾多次参加全省汇演出,花灯创作者孙明礼(当地一位农民)曾赴北京出席农民创作家会议。兴义市文化馆馆长、花灯演员张玉敏,自编自导自演的花灯戏《选姑爷》,2006年8月获贵州省首届花灯电视大赛业余组一等奖和剧本创作奖。安顺地区花灯剧团团长黑建国,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安顺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导演的地方民族歌剧《故乡人》,1990年获全国歌剧调演第二名,1991年获文化部颁发文华新剧目奖,两次晋京演出引起了30多家全国性报刊报道与评论。此外,导演的花灯剧《造林人家》在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戏剧大赛中获银奖;花灯剧《山里人的面子》在文化部、中央精神文明办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中获铜奖。
(三)杂技
1958年成立的贵阳市杂技团,成员主要由北京调来,回族占1/4。该团除在省内演出外,还多次到国内各省、市、自治区演出,出省演出时间最长的一次达17个月。节目受到各族群众的广泛欢迎。曾先后任贵阳市杂技团团长的王文礼、王书元,副团长高振北,以及演员高萍、高巍,在杂技界有一定影响。王书元曾创编过多个杂技节目,其中“滚杯”1986年获全国比赛铜奖,并应邀参加在日本举办的“中国艺术节”演出。1988年王书元应邀率团访问墨西哥,演出400多场,观众达104万人。所到之处,受到观众热烈欢迎。1989年王书元被评为贵阳市劳动模范。此后,该团又多次出访日本,并出访挪威。
图50 贵阳市杂技团在日本演出 王书元提供
(四)京剧
马骏骅(曾任贵阳市京剧团团长)先后学过杨(小楼)派武生戏、谭(鑫培)派和余(叔岩)派老生戏,1962年在贵阳市文化局的支持下,到上海拜京剧大师周信芳为师。表演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在贵州京剧界有较大影响。
此外,省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马关辉,2006年5月,获“隆力奇”杯第12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荧屏奖。2007年6月以来多次随《多彩贵州风》演出团,出访来俄罗斯、马来西亚、英国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区。贵州贵阳人女高音歌唱家、歌剧声乐演唱表演艺术家逯惠娟,1991年前往德国留学深造,主修声乐,学习和演出了大量欧洲歌剧(后定居德国斯图加特)。此外,歌唱演员杨显凤,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洪超等,也有一定影响。
(五)舞蹈
贵州回族舞蹈是当代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譬如,威宁民族师范学校推出《穆斯林的深情》《油香舞》等。其中《穆斯林的深情》于1997年县庆时演出,由张建国创作,张兰编舞,舞蹈基本语汇来自回族传统刺绣动作,由21名男女青年各参加演出的大型舞蹈,尾声以展示大横幅刺绣《穆斯林的深情》,将全舞推向高潮。《油香舞》由12位演员演出,舞蹈基本语汇是从回族炸油香的筛面、和面、做油香、传油香等动作中提炼的,反映了回民生活习俗。2009年,为配合“百鸟之都、魅力威宁”山鹰杯摄影大赛,“回族风情展示点”麻乍乡戛利村推出了精彩的舞蹈《回族姑娘》等节目,展示了古朴醇厚的回族风情。2009年9月21日,毕节第三试验高中、草海艺术学校和威宁城关清真寺隆重举行开斋节联欢晚会,演出《回舞高原》等新编舞蹈。
图51 威宁回族舞蹈 马勋勇摄
近年来,在“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和舞蹈大赛的带动下,回族聚居区群众性文艺活动广泛开展,在传承回族传统艺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譬如,盘县普田回族乡大木桥村每年回族节日都要举办文艺表演活动,村民们都很乐意参加。在2005年“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盘县海选中,当地歌手张安楼还获得了该片区的三等奖;2007年“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中,该村的回族舞蹈《回族女子风情》获该片区海选三等奖。
七、书法、绘画、刺绣、剪纸、雕刻
(一)书法
贵州回族书法,主要有汉文书法和阿拉伯文书法。
汉文书法,学习者较多。譬如,贵阳市人民银行职员董寿熹,从小爱书法,1980年其作品被选送参加第一届全国书法展览以后,在欧美、日本、香港及东南亚有一定影响。1987年10月中旬,应日本东京都目黑区长冢本俊雄先生和东洋美术学院董事长兼校长藤田立子女士的邀请到东京参加书法交流、笔会。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董寿熹的一本“小楷帖”,供习毛笔字者临摹。 [15]
图52 经字画 纳光舜摄
阿文书法,是用木块或软竹片削制成笔,进行书写。进行书写。书写时以点线变化搭配。清朝末期,威宁张万恩阿訇、马林安阿訇等擅长于阿拉伯文书法,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在民间仍有流传。民国时期,杨湾桥松林头马友兵写了《满噜忒》(赞圣经)《赫听》等,流行于乌蒙山地区。当代威宁李仕朝、马武臣、张建国、张良安、刘重文、刘永华等,也擅长于阿文书法。如威宁城关清真寺窑窝上的《开端章》经文,为李仕朝先生书写;威宁城关清真寺望月楼阿文书法作品(内容为“真主喜悦伊斯兰教”),为马武臣所写。在汉文书法方面,1987年,在威宁举行的全国回族第二次书法联展上,威宁县国土局马贤正的书法作品获二等奖。
阿拉伯文书法的另一类是经字画。经字画,就是以书法的技巧书写“经字”(阿拉伯文的《古兰经》、圣训章句)而构成“画”(各类图案)。经字画在形式上学习和吸收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中堂、横幅、楹联、扇屏等创作技巧;书写上保持阿拉伯书法艺术优点,吸收汉文书法中布局、格式、间架、笔法、墨迹、印章等方面的技法和形式,精心设计和构思每个字、词、句,认真处理笔画的粗细、长短、曲直、轻重缓急等,以细部的处理,实现整体造型效果。经字画内容上多为《古兰经》、圣训中的警句、格言,伊斯兰教有关劝善止恶、扶危济困、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方面的条款、戒律、祷词及祝福语等。有一句话(经文)为一幅的,也有选择几句相关的话(经文)写为一幅的。经字画的形象选择,主要有花草、树木、水果、乐器、汉字(如“寿”等)、建筑和风景等;在选定形象后,依形象确定字体,最后将字体按内容“编织”成形象,成为端庄、高雅、华丽、壮观的经字画。
(二)刺绣、挑花、剪纸
1.刺绣
回族妇女喜欢刺绣。在回族聚居威宁当地,回族姑娘从小就喜欢学习刺绣,刺绣水平姑娘们往往成为衡量姑娘聪明能干的标准。姑娘们常聚集到一起,讨论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技艺,以刺绣比聪明,争巧手,看本事。她们每人都有一个刺绣用的小包袱,平时注意购置各种刺绣针、剁针和花丝线。到农闲时,便互相串门,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拿出绣花绷子,做起刺绣活计。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绣阿拉伯文中堂时,要先请阿訇书写上阿文中堂,然后刺绣。绣完字,再用传统的阿拉伯几何图形或纹样绣上花边。颇受回民的喜爱。
回族刺绣富于想象力和艺术性。伊斯兰教义禁止崇拜偶像,在造型艺术中一般不表现有生命的物体(鸽子除外)。因此,回族刺绣图案以花草图案和几何图形为主(亦有选择鸟类尤其是鸽子图案的)。刺绣花样有:象征青春活力的桃花等花卉草木;象征吉祥的鸽子等飞鸟;反映生活场景的动物和果实等。回民刺绣,寓意明确,形象逼真,图案简洁,技艺精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民歌《绣鞋垫》中就列举了“云中马一匹”“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潭”“双鸳鸯”“九条龙”“芙蓉花”等多种图案。有些刺绣品与回族生活习俗直接关联。譬如过去威宁自治县回族姑娘对小伙有爱慕之情,就会送花裤带作定情物。有首情歌唱的就是送花裤带:“郎要走了妹要留,没有礼物心发愁;送郎一根花裤带,系在腰间记心头。”绣花鞋是回族姑娘的重要饰品,威宁回族民歌《出门惊动几多人》描述了姑娘穿绣花鞋的风采,“妹穿花鞋颜色新,出门惊动几多人。上山惊动雀鸟叫,下河惊动龙翻身。”一方面是赞扬绣花鞋的独具风格,但同时也是爱屋及乌心理的表露。刺绣物件主要有褥面、帐幔、枕套、围裙、盖头、鞋垫等生活用品。
图53 威宁回族刺绣 马勋勇摄
2.挑花
图54 威宁回族挑花(局部) 纳海洋提供
挑花又称撩花,是毕节回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挑花是回族姑娘能力的体现,不会挑花的回族姑娘会被认为是“本事”不好。
挑花一般不先画底样,只是根据布料和需要先打个腹稿。挑花针法有十字、米花、团花、小点花、斜线等;色彩主要为白色、红色、绿色、黑色等。其图案逼真,色泽鲜明,线条流畅,布局巧妙,凸显了民族特色。图案淡雅、清新。挑花多用于服装、枕巾、帐檐、鞋底装饰。
3.剪纸
贵州回族剪纸,是附属于刺绣的一种手工工艺。刺绣前先在纸上画出图案,剪出花样,有鞋花、围腰花、枕头花、门帘花等。对于初学者先是照葫芦画瓢,学会剪一些固定的样式。但那些技艺高超者,能够不断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一些剪纸高手,其剪纸作品可作为商品出售。
(三)绘画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振中,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中央电视台等曾作报导。已出版多部画集。他的山水画《黄果树瀑布》由文化部入选《神州颂》国画长卷,随着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云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艺术方向》杂志执行副主编管郁达(贵州人),主持策划了“四种嗓音,一个独奏”(2005年,新加坡斯民艺苑)等重要涉外展览。多次应邀到国外学术机构和大学进行访问讲学。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讲师岳黔山(贵州贵阳人),1993年受邀请为天安门城楼创作巨幅山水画《峡江迭翠》,作品参加“大陆百名当代名家书画展”,在台湾中山博物馆展出,作品被收藏。1996年12月,应邀赴俄罗斯、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5国进行为期6个月的学术考察、讲学、举办画展等活动。普安县青山镇人马春福,字华骏,号汝元。自幼喜欢绘画。参加工作后曾搞过舞台美术设计和创作等。1999年退休后创办家庭美术班,他辅导过的学生,不少人考上美术院校,他曾因此获2006年度中国优秀特长生[文化艺术类]优秀指导老师奖。近年他用两年多时间成功将《清明上河图》临摹放大两倍。桂先孝(贵州铜仁人)自幼热爱书法,临摹名家字帖。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地、市、省和全国性书画大展,并先后获“99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大赛”一等奖、“华夏之星”银奖、作品入选《二千年中国艺术家长卷》并获金杯奖。贵阳市实验小学彭欣然同学,自幼喜爱书法、绘画。其书法、绘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大赛中获奖,有多幅作品参加国际书画作品展。其中,国画作品《水乡》,2006年10月获第六届“PHE”国际中小学美术书法大赛特等奖。
(四)雕刻
贵州回族雕刻极为丰富,在清真寺、民居、回族祖茔中,均保留了许多石雕、木雕作品,内容丰富,技艺精湛。铜仁回族石雕很有名气。在回族聚居地,通常喜欢在水井栏杆、石碑、石基、石板路、桥梁等处,雕刻麒麟、狮子、龙凤,以及一些生活场景等。例如万山特区高楼坪猫坡回族村石板路,每块石块尺寸相等,其上刻有花纹;石板桥以尺寸规则一致的石板修建而成,墙面刻有回族各种历史沿革及生活习惯、教子敬老的人为准则等。
当代,回族雕刻发展快,内容范围广泛。例如,威宁一小高级教师马友龙,1982年起进行盆景根艺创作及奇石收藏,2003年任威宁自治县根艺石文化研究会会长。已创作作品《根艺十二生肖》《孔雀》《中国龙》等数百件作品。马友龙还擅长奇石作品创作,其中《高瞻远瞩》,获2003年贵州奇石展银奖,《黑颈鹤》获“中国凉都奇石展”颁发的“中国奇石金奖”。
[1] 张运祥《皮匠街的变迁》,平坝清真寺2004年编印。
[2] [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
[3] [唐]慧超撰《游方记抄·往五天竺国传》。慧超,唐开元年间,新罗人。
[4] [元]许有任《至正记》卷五三《碑志》十。
[5] 《明史·西域·默德那传》。
[6] 《六盘水市志·民族志》编纂组织机构《六盘水市志·民族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页。
[7] 参见马平、赖存理着《中国穆斯林民居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7—208页。
[8] 梆子,由长约1米,直径0.25米的整段圆木制作而成。上有宽6厘米的槽,内空。
[9] 参见《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691页“伊斯兰音乐”条
[10] 一种特殊的文体。格式为5联1首,故亦称“五联诗”。共106段,800联。相传为夏黑夏尔奋丁所作。
[11] 参见《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691页“伊斯兰音乐”条。
[12] 贵州琴书也称贵州文琴,产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亦作洋琴)。唱腔有清板、二板、三板等7种板式。
[13]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文化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页;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贵州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贵州卷》,中国ISBN中心1980年版,第615—616页。
[14] 刘砺《毕节回族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15]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6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