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当代贵州回族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回族获得新生。贵州回族文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贵州回族同其他民族人民一样,成为国家的主人,获得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权利和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回族穆斯林的正常宗教活动受到法律保护,他们真心诚意地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以及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等运动。在农村,广大回民通过土地改革,分到了土地及生产工具,劳动热情空前高涨,以后又经过互助组、合作化,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生活不断改善。
中央人民政府遵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在税收等政策上,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少数民族实行了照顾和帮助的方针。在屠宰税方面,1950年12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令,伊斯兰教的尔代节、古尔邦节、圣纪三大节日,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人民自己食用的牛羊免征屠宰税;在房地产税方面,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于1951年1月26日发出通知,规定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礼拜寺、拱北等本身所占之房地,免征房地产税。
贵州回族以极高的热忱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各行各业都涌现了一些回族先进模范人物。1958年,威宁自治县铁朝珍(女)到北京出席全国烈军属、残疾、复退、转业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同年,毕节地区民委威宁自治县高寒山区工作组成员马永和,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劳模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58年在党和人民政府指导下,贵州伊斯兰教还顺利完成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废除了伊斯兰教中的封建等级制度和压迫剥削制度。
但是随着党内“左”倾思想的出现和泛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贵州伊斯兰教受严重冲击,作为伊斯兰文化标志的清真寺被拆毁或改作他用,伊斯兰经典文献被烧毁,回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被列为“四旧”,强行破除,一些回民还因此受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重申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清真寺恢复开放,伊斯兰教界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回民的宗教信仰受到法律保护,回族文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一、回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贵州回族以实际行动感谢人民政府的关怀,积极参加了清匪反霸、保卫新生革命政权及土地改革等重大活动,怀着当家做主的喜悦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土地改革后回族农民分到土地、耕牛、农具等,激发了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随之增长,生活也不断得到改善。清真寺的土地,经过协商,得到妥善解决。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粮食分配实行“人七劳三”或“人八劳二”的分配制度, [1] 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1960年冬,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路线,回族聚居区的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
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人民政府开办了各类民族干部培训班、民族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回族青年入学培养,同时吸收回族中的旧知识分子到相关部门工作,发挥其才能。回族人口占全省50%以上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重视回族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自1954年成立自治县后多渠道选拔和录用回族干部,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回族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如选送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回族青年到学校培训、从农村回族青年积极分子中选拔干部、从大专院校回族毕业生中招收干部等,使回族干部迅速成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回民当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4年安顺回族人士纳星斋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威宁、兴仁、贞丰、普安、镇宁等县政府、人大、政协机构中,均有回族担任领导职务。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遭到严重破坏,伊斯兰教受到重创。一些阿訇及回族人士受到批判、斗争,有的还戴上“现行反革命”帽子。清真寺被砸毁或改作他用,文物古迹被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政策得到落实。回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地发展,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贵州回族的历史跨入了崭新的时代。
二、回族经济发展状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发展农村经济指出了新的道路。1980年起,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经济迅猛发展。回族根据自然条件,完善耕作制度,不断引进新品种,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增加资金与劳力的投入,利用本地优势,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农业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地发展,不少农户已采用农机耕作。回族聚居区林果业发展也较快。贵州回族主要聚居地黔西北和黔西南等地盛产水果,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技术部门的扶持下,改良或更新果树品种,实行科学管理。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回族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威宁回族聚居区天然草场面积较大,当地回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提高饲养技术,积极改良品种,防病治病。近20年来,细毛羊、半细毛羊、黑白花牛、辛地红牛的改良取得明显成果,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清真饮食业得到较快发展。到2013年12月,全省清真餐馆总数达到1500余家,分布在贵阳、威宁、赫章、黔西、毕节、兴仁、兴义、贞丰、安龙、普安、晴隆、平坝、安顺、镇宁、水城、盘县、遵义、都匀等地。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大学、贵州交通职业学院、遵义医学院等高等院校也开设了清真餐厅。清真食品生产方面,2011年底,全省有各类清真食品加工企业30余家,在为回族及其他民族服务中起了良好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贵州回族商业发展十分迅速,一些有实力的个体户和公司相继出现。据2013年12月统计,全省回族个体工商户为700多户,从业人员4000余人。其中,威宁自治县回族个体工商户为300多户,注册资金2000多万元,从业人员2700余人(妇女占一定比例)。经营活动和服务对象不再以回族为主,经营形式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相关政策逐步放宽,允许个人开矿及冶炼,回族个体矿冶业迅速发展。安顺市、黔西南州及毕节地区,回族参与煤矿、铅锌矿、铁矿、锑矿等开采,收入颇丰。
此外,贵州回族建筑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目前经营的建筑公司和建筑材料生产厂已到达20余家。
20世纪80年代后,回族聚居区个体运输发展较快。仅威宁自治县回族就有从事货运的汽车1000余辆,从事客运的汽车430余辆。由威宁发往省内外的65班客车中,有47班为回民经营。
三、回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随着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回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民族自治机关,包括1个自治县、8个民族乡,即,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4年11月11日)、兴仁县鲁础营回族乡(1984年8月1日)、兴仁县潘家庄回族乡(1984年8月6日)、盘县特区普田回族乡(1985年2月8日)、平坝五里苗族回族乡(1984年5月7日)、平坝县十字回族苗族乡(1984年5月9日)、赫章县野里彝族回族乡(1984年5月)、水城特区台沙彝族回族乡(1985年2月)。1991年,撤区并乡建镇时,撤掉4个,即平坝县五里苗族回族乡、兴仁县潘家庄回族乡、水城特区台沙彝族回族乡和赫章县野里彝族回族乡。同时新建4个,即六枝特区梭嘎苗族彝族回族乡(1991年),水城特区杨梅彝族苗族回族乡(1991年),钟山区月照彝族回族苗族乡(1992年4月),赫章县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1992年)。
贵州省回族人口数及分布
(注: (根据2 0 1 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地区人数 全省184788 贵阳市10052 南明区2879 云岩区3701 花溪区848 乌当区798 白云区726 小河区156 开阳县90 息烽县29 修文县92 清镇市733 六盘水市17682 钟山区4016 六枝特区1962 水城县4345 盘县7359 遵义市1766 红花岗区510 汇川区924 遵义县82 桐梓县50 绥阳县9 正安县41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27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0 凤冈县20 湄潭县12 地区人数 余庆县51 习水县12 赤水市12 仁怀市6 安顺市13968 西秀区4723 平坝县8177 普定县162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655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85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66 铜仁市2655 碧江区1342 江口县121 玉屏侗族自治县169 石阡县728 思南县48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9 德江县32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7 松桃苗族自治县91 万山区88 毕节市106601 七星关区719 大方县174 黔西县258 金沙县55 织金县1874)
续表
(注: 地区人数 纳雍县312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01696 赫章县1513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347 都匀市1277 福泉市118 荔波县36 贵定县129 瓮安县82 独山县174 平塘县44 罗甸县47 长顺县59 龙里县52 惠水县188 三都水族自治县141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448 凯里市863 黄平县88 施秉县77 三穗县16 地区人数 榕江县103 镇远县261 岑巩县86 天柱县84 锦屏县98 剑河县15 台江县26 黎平县221 从江县218 雷山县70 麻江县128 丹寨县94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7269 兴义市6525 兴仁县10396 普安县5385 晴隆县500 贞丰县1098 望谟县87 册亨县140 安龙县3138)
四、伊斯兰教社会团体建设
1982年8月,省伊斯兰教协会筹备组成立。1983年4月,省伊斯兰教协会正式成立。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毕节市和盘县等一些具备条件的地方也成立了伊协组织。此外,黔西南、安顺、平坝等地正在积极筹建伊协组织。
伊斯兰教爱国团体的建立,对于协助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帮助广大穆斯林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代表伊斯兰教界的合法权益,组织和带领穆斯林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积极引导伊斯兰教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五、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一)学校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回民地区增办了小学校,回族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1951年底,回族人口较多的威宁县(约占全省回族总人口的55%)公办小学中回族学生为474人,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5.66%;1958年底,增加到3491人;2000年达到15491人。1979年全省被高等院校录取的回族学生为49名。到1986年,仅贵州9所高等院校中的回族学生就有近70人(其中贵州民族学院为46人)。有的还考入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省外重点大学。
为方便回族学生的生活,在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毕节民族中学、威宁民族中学等学校,均办有回族学生食堂,有困难的回族学生还得到国家的助学金等。
回族教师队伍不断壮大,1992年10月贵州的高等院校中有回族教授、副教授9人。以后获得高级职称的回民大幅度增加。到2013年12月,全省获得博士学位的已达1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者已超过100人,一批教师被评为全国或省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称号。
(二)经堂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清真寺的增加,经堂教育进一步发展,中文阿拉伯文并授。在阿拉伯文教学方法上,从语音入手,进行词汇、句法等的教育,由浅入深,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清真寺经堂教育“穿衣”(即毕业)的学生,汉文可到达国民教育初小毕业水平。威宁双龙清真寺、甘河沟清真寺等还招收女生。此外,自费到云南、甘肃、宁夏各省区清真寺求学者有50余人。
六、对外交流
历史上,贵州回族基本上没有对外交往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交往逐步开展。到2013年12月,贵阳、遵义、平坝、安顺等地伊斯兰教协会及清真寺,共接待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沙特阿拉伯、孟加拉国和伊朗的技术人员、记者、摄影师、学生等800余人。有20余人出访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约旦、吉布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印度尼西亚、英国、美国。
[1] 这种分配制度中的“人”指家庭人口在分配中的所占比例;“劳”指的是劳动力(即所得的工分)在分配中所占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