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体育
一、体育发展
回族热爱体育。民国《威宁县志》也说:回民“然则体技强悍,赋性狡黠,但作事亦有足取。习俗读书者少,专习武健,是其特性。”清代回族武进士、武举人就很多,基本上占了该地区的三分之一,他们代表了在清代回族体育发展的一个方面。威宁的一些回族村寨中还保存着练武的石锁,其重量分别是90公斤、140公斤、190公斤。民国时期,威宁哈喇河的沙某(人称沙大人)、中水的马某(人称马武大人)、下坝马遵鸿等都是威震一时的回族武士。其中威宁下坝马遵鸿(1861—1934年),民国前期,任回教俱进会威宁分会会长。他会72套拳术,在汉回各民族中德高望重,人们称赞他“上打天棚不漏雨,下打苦竹不漏风;又打雪花飞盖顶,打得草木分不清。” [1] 县长延聘其到县城万寿宫任武术教官,主要教授拳术、棍术、刀术。他使用单头棍、单刀和双刀,武艺技巧高超,培养出武生数百人。
图36 武术家沙国政在贵阳公园演练拳术 纳海洋提供
1948年,山东荣成人、著名回族武术家沙国政(1904—1993年),应贵阳青年会之邀,到该会太极拳班任教练。
新中国成立后,威宁有3名回族摔跤运动员代表参加全省比赛,夺得第一和第二名;1人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马拉松邀请赛,获第48名。威宁一小回族体育教师马友龙,30多年间,为省、地培养了60多名运动员。1992年,获贵州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和贵州省教委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评为先进工作者,同年被体委授予国家二级蓝球裁判员。
二、体育项目
威宁自治县回民中较为常见的体育活动有:打秋千、跷跷板、扭扁担、摔跤、赛跑、游泳、赛马等。 [2]
六盘水市回民喜爱的竞技性传统体育活动有:
摔跤。也叫抱腰。比赛一般在草坪上举行,或在草坪的平地上铺一层稻草或麦草做赛场。规则是比赛双方用手臂交叉抱紧(有的允许抓住腰带),然后由裁判发号令开始摔跤,把对方摔倒于地为胜。一般是三局二胜。水城县回民马少学精于此道,曾在南开战胜数百人。
提石锁。提石锁是回族青年常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以提的次数多,提的石锁重为优胜。石锁的重量分别为90公斤、120公斤和150公斤。
扳手劲。与汉族的掰手腕方式和规则相同。
扭扁担。扭扁担是回族广泛开展的民间体育活动。比赛时两人相向而立,两脚适度分开便于使力。多半是左手在下手心朝上,右手在上手心朝下;双手紧握扁担,两手之间有适当距离。未动作时,扁担平放。裁判发令后,双方才开始用力。各自的用力方向均依顺时针方向,按外、下、内、上的路线用力扭动,谁能扭至半圈即胜。
打毛蛋。又叫打抛团,毛蛋用头发或棉线等有弹性的材料绕缠而成,圆形,大小如小皮球。打毛弹场地只要是硬土的平地如院坝、晒场等即可。比赛可分个人赛或团体赛,前者以每个人拍击次数多少决定名次,后者以全队每个人拍击次数总和多少排列名次。输者以毛蛋击地面后弹起,赢家以脚将毛蛋向空中踢出,输者能在毛蛋落地地前接住,则本局结束。 [3]
贵州回族拳术主要流行于威宁、毕节、清镇、平坝、安顺、贵阳、兴义等地。主要套路有:穆斯林拳、查拳、罗汉拳、西夏拳、赤红拳、单刀、双刀、拐子、鞭杆、长棍、梢子棍、小径枪、七星锤、十字枪等。 [4]
[1]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86页。
[2]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86页。
[3] 柳远胜主编《六盘水民族风情》,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页。
[4]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体育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