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学
贵州回族民间文学包括传说、故事、传记、神话、寓言、族谱、碑文、书信、歌谣、楹联、匾额、谚语、谜语和歇后语等。
一、传说、故事、传记、碑文
贵州回族传说、故事、传记、碑文,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四类:
(一)赞美回族人民忠义、勤劳和智慧
这类作品为数最多,它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再按人们的愿望加以虚构,因此现实性较强,为回民所喜闻乐见。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普通劳动者,主要反映农民对地主、工匠对老板的巧妙斗争,通过这些故事赞美劳动人民的正直善良、勤劳智慧和乐观主义精神,讽刺懒惰、自私和自作聪明者,鞭挞剥削者和压迫者。有时为了实现勤劳、善良主人公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故事中还出现借助宝物帮助贫穷者,惩治恶势力的情节。民间传说故事《佃户和东家》《聪明的荞花》,就属于这一类。人物传记《詹彬》,描写雍正五年(1727年),安徽宣城人詹彬到贵州任知县,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主持公道,为民请命的事迹。《金品高》,描写清末及民国初年金品高任贵州热依斯,负责贵州全省伊斯兰教务,先后在新城三家寨和普安青山创办“伊斯兰教经学院”,培养出数百名阿訇。在负责剿匪事务中,以德服人,教育土匪悔过自新使百姓安居乐业。
附录:
金品高
(二)歌颂民族团结
贵州回族主要生活于汉族地区,与汉族及苗、彝、布依等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密切交往。回民注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因此,从根本上讲宗教信仰并没有成为回族与其他民族团结的障碍,总体上是团结和睦的。但是,在回汉通婚问题上,也出现过一些误解和矛盾。如,民间故事《云山与卢河》讲的就是这类问题,故事说:回族姑娘大云、小云姐妹赶场回家路遇恶狼,汉族青年赵卢奋力相救,为感谢青年,姐妹俩常去赵家帮助照顾其老母。后大云与赵卢相爱。大云父母却要将大云许配给貌丑心狠的马少爷。大云不从,诡计多端的马少爷想出种种办法迫害她。大云姐妹被逼入绝境,决心为争取婚姻自主和回、汉两族团结而献出生命。赵卢得知此情,毅然随她们而去。
(三)扬善抑恶,扶危济困
扬善抑恶是一切诚实善良的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绝大多数地位低下的回民,希望摆脱压迫剥削,实现平等自由,但这种愿望又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人们便将美好的理想寄托于他们创作的民间传说故事中,通过所塑造的人物,抒发他们的情感,表达他们的爱憎,批判假丑恶,弘扬真善美,以此唤起人们的良知,同情弱者,扶危济困,团结互助,趋善避恶。如,《艾嘞娥传说》讲述了在思拉的一座叫发勒思的城中,有一个贤明之士叫舍雷福,其妻艾勒娥颜貌倾城。一次舍雷福出外经商,数年未归。此间父母先后去世。舍雷福之弟左雷富遂起歹意,纠缠艾嘞娥。艾嘞娥不从,左雷富便买通4个老者,以通奸罪诬告艾嘞娥,她被判石击刑。行刑时,她向真主祈祷,大难不死。5个诬陷她的人,当晚即双目失明,两腿瘫痪。艾嘞娥流落他乡,自己身处困境,还时时搭救别人,但却常为那些被搭救者出卖。由于她一心向主,总是绝处逢生。她女扮男装来到异国,以其聪明仁义被推为国王。执政两年,旧政一新。但她不贪恋权势,主动让出王位,精心修道,虔诚拜主,在真主襄助下,成为一个救苦救难的大贤。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善良娴慧、忠贞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阿拉伯妇女形象。又如《南笼塔山的传说》讲述老石匠到外乡谋生饿昏在恶霸常某家门口,常某以坏了他家风水为由欲置之死地,幸被穷兄弟们救下。老石匠以高超手艺报答大伙。他打制了许多石器送给大伙。这些石器均有神奇功能——石碓舂米米香,还会增加分量;石槽养鸭鸭壮……常某得知此事,将老石匠拉到家中,请阿訇宰羊招待,要老石匠为他凿有神奇功能的石器。老石匠决心惩治常某。结果那些石器不仅未给常某带来一丝利益,反倒赔了钱财,最后连恶霸的老命都搭上了。
附录:
《南笼塔山的传说》 [1]
(四)颂扬革命英雄的事迹
这类作品较多,主要是反映现代和当代回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加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事迹。有《泰西回民大队》写作组《泰西回民大队的光辉战斗历程》,张大可《我是怎样参加泰西回民大队的》,马安才、白春英《回民大队中的“花木兰”》,杜竹林、柴龙、吴荣坦《品德高尚工作勤奋——怀念沙晓鲁同志》,金风《深切怀念白晶五同志》等。如《泰西回民大队的光辉战斗历程》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活动在山东泰西敌后的回民武装——泰西回民大队的斗争历程。歌颂了泰西回民大队团结战斗,坚忍不拔,拖不垮、打不烂的铁军本色。《回民大队中的“花木兰”》,讲述王玉庆同志女扮男装参加八路军、解放军,南征北战10余年,直到1950年春,在贵州追击围歼残匪时病重住院才发现她是个女同志。令战友们十分惊异,大家也更加敬重她。
附录:
泰回民大队中的“花木兰”(节选)
二、寓言、神话
(一)寓言
寓言,是讽喻或教训贪婪、自私、懒惰、愚蠢者所常用的一种文学形式,主人公有人物、动物或其他事物,通过人的行为或对动物(事物)拟人化的描写,将某种喻义反映出来,借以教育人。贵州回族寓言的喻义多与伊斯兰教的教规教义有关,目的是劝导回民坚持正信,远离邪恶,正直、诚实,忍让、恩慈,团结互助,舍己为人。如《蜜蜂的传说》讲:某大户人家有18兄弟,他们仗着人多势众到处盘剥、侵占别人的财产,遭人们怨恨。后来他们改恶从善将所有财产均分给穷人。但唯有最小的弟弟口善心不善,被罚变为蜜蜂酿蜜还债,弥补过失。《头骨的声明》叙述一个贪婪的宰相活着拼命搜括民财,死了仍为钱所累,不得安宁。贪爱金钱的结果是“活着的时候,受它拖累,苦伤劳命;死后受它牵连,抛尸露骨”。告诫人们,要知真主造化的恩德,信圣人,遵经典,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善良的人。
(二)神话
贵州回族神话故事历史悠久,是回民借助想象或幻想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这种文化现象在表达回民美好愿望时,又蒙上一层神奇色彩,较其他文学形式更引人入胜。神话中的主人公以超人的力量创造出种种奇迹,赢得人们的敬仰。主人公所做的也正是人们所希望的,他所遇到的挫折往往是人们与自然抗争中所遇到的,而他超凡的能力则是人们对提高自身能力的企盼。神话故事流传较广的有《阿当寻火种》《老人和蛇》《水神下凡保草海》《西凉山出水洞》等。其中《阿丹寻火种》说:远古时代世上没有火。一场山火过后人们认识到火的重要,但却没有火种。聪明的小伙子阿丹带着人们的嘱托去寻火种,但找遍山山水水终无所获。后在燕子和野马的帮助下,找到火焰山,并战胜恶龙,取回火种。情节曲折生动,非常感人。《水神下凡保草海》讲的是草海起源的故事:古时威宁还没有草海,当地十年九旱,百姓十分困苦。天上的水神体恤民情,下到威宁为民造海除灾。但受到火神阻挠,水神誓死保草海……《西凉山出水洞》,说的是清初贵州著名阿訇刘吉扶危济困的故事。
附录:
《西凉山出水洞》 [2]
三、族谱、碑文
族谱,又称家谱、家乘、祖谱等。是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族谱实质上就是家史,扩大而言,就是家族史。它记载了血缘家庭的来源、繁衍、迁徙、发展和分化的历史,记录了世系和有关家族文化的历史资料。族谱可以对民族史、地方史起增益作用,文化价值极高。 [3]
贵州现存回族族谱有(按时间排列),清代:康熙十六年《下坝马氏族谱》、乾隆三十年《松林马姓族谱》、乾隆三十三年《太师马族谱历时系统图考》、嘉庆七年《马氏族宗支谱总序》、《刘姓族谱》(咸丰十年本、光绪六本、光绪十五年本、光绪十九年本等多种版本)、光绪二十三年《虎姓家谱》、光绪二十八年《都民军马姓宗谱》序、光绪三十年《张氏合族支派家谱总序》、宣统二年《陕西马姓族谱》、光绪年间《董氏谱序》;民国时期:民国21年《保氏族谱》、民国33年《瓦氏宗谱草本序》、《所氏家谱》(所亦写为“锁”)、《桂氏家谱》、《丁氏家谱》;当代:1985年《李氏家程(乘)》、1994年《撒姓家谱》、《王氏宗谱》(贵阳)、《刘氏宗谱》(贵阳)等20余种。
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用以记录人物的经历、事业、功勋或事件的过程及评价等。贵州回族碑文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记录清真寺修建时间、过程及捐款人姓名的清真寺碑文。如贵阳新义园(公墓)立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二月的《永垂不朽》碑;康熙年间(1662—1722年)立于下坝清真寺内的《吾教规程》《下坝清真寺碑序》;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立《马家屯清真寺功德碑序》;民国21年(1932年)立《重修下坝清真寺碑记》等。第二种是记述家族迁徙繁衍的祖陵碑文。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立《马氏阖族公建祖茔坊并镌族谱记》;咸丰十年(1860年)立《马家屯马姓超、越、起三公世系碑记》;民国13年(1924年)立《杨湾桥狮子山虎氏封山碑文》等;第三种是墓碑碑文。如立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的《马维富墓碑序》;立于嘉庆十年(1805年)的《马维华墓碑序》;立于道光六年(1826年)的《刘吉墓碑序》;立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刘氏碑序》等。
图39 《刘氏家谱》 刘砺摄
族谱、碑文,记录了不少史实。族谱和碑文的撰写者,或是当时族中有名望者(进士、举人、拔贡等),或是社会贤达(其他民族人士)。其文不仅记录家族及个人的历史,还表述了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信仰等,是回族文学的组成部分。对研究贵州回族历史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附录:
咸丰本怀远堂刘氏家谱
马家屯马姓超、越、起三公墓铭
威宁丁家院子大坟山李翠墓碑序
四、民间歌谣及诗歌
民间歌谣是贵州回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种类也较多。据统计有千余首。其结构形式通常为七言四句山歌和七言小调,其曲调和唱法与当地汉族民歌有许多相同之处。威宁自治县下坝大洼塘人马碧花(1956年出生),是有名的回族歌手,她虽未曾上学,但自幼聪明,记忆力强。她的家乡是一个回汉杂居的村寨,两个民族都有唱民间小调和山歌的习惯。马碧花从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不少的回族民歌。只要一有适合唱歌的环境,她就纵情歌唱。其声音悦耳,调式甜美,音调准确,吐字清楚。有时还可以自编自唱。她能唱近千首民歌。六盘水境内回民,有小调和民歌。音调多样,内容广泛。表现爱情生活,或歌颂新社会光明等。民歌分小调与山歌。小调有羊群带,瞪歌等十余种。山歌多为情歌,表现青年男女间爱慕之情。反映对包办婚姻的痛苦不满,对自由恋爱幸福的向往。小调可在家唱,山歌只能在野外唱。民歌和小调,均系回民喜爱的民间歌曲,可用月琴、胡琴唱奏,均为回民日常生活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4]
贵州回族民歌可一人独唱,也可男女对唱;可用木叶吹奏,也可用月琴、胡琴唱奏。是回民日常生活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5]
民歌按其内容可分为情歌、时政歌、生活歌、仪礼歌、儿歌和诗歌等6种。
(一)情歌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情歌是表达青年爱情的一种直接方式。情歌的形式多为对唱(即对歌),句式仍为七言四句,一问一答。山歌对唱,多为男女互对。不拘场地,山林原野、田间地头均可,已婚者、未婚者均可对(但若女方的男长辈在场,便不能对),嬉戏诙谐。歌词内容有互相抬举,也有互相取笑甚至谩骂。但未婚青年对歌,还是以相互赞赏为多。这类对唱,一般以眼前事物起兴,歌词大都清新、优雅、谦逊,用意含蓄,如山泉潺流,义实情真。情歌表达感情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讲自己的优点以引起对方注意的,也有赞扬对方美貌以求得其欢心的。但目的都是为了增进了解,寻求爱情。情歌大致可分为以下3类。
1.倾吐爱慕之情和表明择偶标准
有《哥要跟妹成一家》《甜瓜牵藤到妹家》《妹家鱼儿钻水深》《情妹生得好风采》《有嘴无心妹不连》《一心只爱种田郎》《郎骑马来妹骑骡》《哥是一匹红鬃马》《情妹是个好人才》等。其中《情妹生得好风采》这样赞美恋人:
《哥是一匹红鬃马》中,姑娘这样赞美相爱的人:
《情妹是个好人才》,是男青年以比拟方式赞美对方的美:
2.抒发思念之情
有《高山竹子节节高》《小河流水清悠悠》《歌声引来情意郎》《钥匙不到锁不开》《威宁街上卖葡萄》《花留花根年年开》《一只大雁飞过山》《半夜想起半夜来》《风吹花树慢慢开》《又想跟哥又怕人》《骑在高坡来相会》等。《半夜想起半夜来》描写了恋人的一种相思之情:
《小河流水清悠悠》表达了小伙子的决心:
《又想跟哥又怕人》描述了一位女青年恋爱中的复杂心理:
《骑在高坡来相会》表现自由恋爱的欢乐幸福:
3.反抗封建包办婚姻
在旧社会,回族青年男女深受封建包办婚姻之害,使相爱的人不能结合,因此出现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甚至逃婚的行为。《自己选个如意郎》《唱首山歌小郎听》《哥是竹子妹是岩》《妈妈越打越想哥》《拐妻歌》《妹会偷天换太阳》《豌豆开花弯对弯》等。
《自己选个如意郎》,明确提出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豌豆开花弯对弯》,是姑娘对意中人爱恋的表白:
《妹心只有哥一人》,表达了姑娘反对父母逼婚的心情:
(二)时政歌
时政歌是以歌谣形式表达对重大政治事件、重要人物的看法及态度。通常都与所处的时代直接关联,因此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贵州回族时政歌谣主要是反映回族的苦难生活及回民的反抗斗争,体现了回民的觉醒及主张。按内容又可分为:
1.揭露地主恶霸罪恶,号召民众反抗压迫
有《放羊歌》《矿工歌》《造反歌》《高姓大地主》《多斯体痛苦说不完》《冲倒豪强霸道》《扯起白旗来》《不怕水深烈火烧》《哪天哪日来救星》等。
《高姓大地主》,揭露了高姓地主的贪婪、阴险、残暴:
《放羊歌》共12段,每段4句。描述了牧羊人的苦难生活:
《不怕水深烈火烧》,歌颂回民的反抗精神:
2.反映团结抗敌,赞扬起义军内政
有《练好武艺》《妇女备餐飨群英》《海里弗像亲兄弟》《胸怀良策》《严防奸细摸进来》《遵礼门大开》《坐镇新成金阿訇》《官林三爸掌炮群》《设官理事治万民》等。《设官理事治万民》反映白旗起义军对根据地政务的管理:
《海里弗像亲兄弟》赞扬经堂学员的勇敢:
(三)生活歌
主要反映回族社会、家庭生活和劳作,反映他们生活的艰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等,充满积极向上的情怀,许多诗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如,《赶马歌》《赶马调》《回苗两族心连心》《日子越过越光明》《幸福要靠劳动来》《阳关山》就属此类。《赶马歌》共3段12行(流传于黔西南一带):
《感谢恩人毛主席》约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民歌深情歌唱回民翻身做主,歌颂毛主席给回族人民带来的幸福:
回族有勤劳节俭的传统,认为要通过个人的辛勤劳动追求幸福生活。威宁回族民歌《幸福要靠劳动来》,就是倡导这种精神:
(四)仪礼歌
仪礼歌主要是受汉族习俗影响而形成。在伊斯兰教发源地阿拉伯地区民间歌谣极为丰富,许多民间习俗均伴有吟诵演唱。但伊斯兰教创立后,对各种礼仪习俗都作了规范,故仪礼歌也逐步减少。因此,贵州回族仪礼歌谣仅见于婚娶方面,其他习俗遵伊斯兰教规定,不像汉族等民族祈年庆节、贺喜禳灾均有歌谣。由于上述原因,回族的《发亲歌》《哭嫁歌》《婚俗歌》等,均已程序化,没有多少实质性内容。其中,《婚俗歌》主要叙述婚礼中的梳头、穿衣、穿鞋的过程。如《梳头歌》歌词如下:
《穿衣歌》歌词为:
(五)儿歌
贵州回族儿歌是在儿童中传唱的歌谣,其突出的特点是语言浅显明白,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节奏分明,易记易颂。儿歌针对儿童的特征,灵活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多种手法,显得生动活泼。使儿童通过念诵、咏唱,陶冶情趣,开启智慧,获得乐趣。儿歌分为问答歌、游戏歌等。有《亮火虫》《月亮堂堂》《月亮摸摸》《栽瓜》等。
《亮火虫》,歌词如下:
(六)诗歌
贵州回民所写的诗歌见于记载得不多,收集十分困难。另一方面,有些诗歌的作者是否为回族,其身份难于确认。目前收集到的近体诗有孙继鲁《龙泉观》、 [7] 哈元生《香炉山奏凯诗》,詹彬《黔中吟》《归田诗稿》,其中描写贵州的诗有《文德关》(镇远)《华严洞行》(施秉)、《游东山》(织金)。 [8] ,金干臣《潜庐杂抄》等。其余均为当代人所写。譬如,刘群峰,贵州威宁人。现任《毕节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有《百里乌蒙竞雄浑》等。丁大林,学名丁廷权,贵州兴仁人。发表诗歌、小说、散文多篇。其律诗立意高而言简,风格独特。长期从事回族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和理论研究。历任《兴仁县志》主编、兴仁县作家协会主席等职,主编多部志书,出版个人诗集《心之颤》。瓦老丁(张伦纲),贵州兴仁人,他的诗一般都写得短小精悍,往往借用一种物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思想情绪,构思精巧,语言简练,含蓄耐读,为读者的顿悟留有充足的空间。《露珠》《院子里的老槐树》《偷嘴的麻雀》《冻雨》《老猎手》《狗尾草的自白》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的作品。孙嘉镭,贵州贵阳人。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山花》《花溪》等文学月刊和诗歌选本,供职于贵州电视台从事编导工作。马关勋,1986年生,贵州威宁人,2010年西南政法毕业,现在供职于威宁某单位。诗歌见于《飞天》《散文诗》《民族文学》《中国校园文学》《诗江南》《西北军事文学》《江门文艺》《语文报》《贵州日报》《高原》等,曾获27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大赛二等奖。李娟,女,1989年生,云南会泽人。作品散见于《当代教育》《高原》《乌蒙文艺》《毕节日报》等。毕节学院学生,兼毕节日报记者。
孙继鲁《龙泉观》云:
詹彬《文德关》云:
写景状物,十分到位;寄托情怀,亦有分寸。
瓦老丁《露珠》:
丁大林《七律·回族小村》:
马关勋《我想要一座闪闪发光的房子》:
五、楹联、匾额
楹联和匾额是中国独有文学形式,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清真寺楹联、匾额,是回族学习和借用中国楹联、匾额的文学形式,表达思想信仰、宗教感情的重要方式,是伊斯兰教思想与中国传统艺术融合的产物。其内容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回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有较强的地域性和针对性,深受广大回民喜爱。
(一)强调认主独一
伊斯兰教认为:信安拉在“伊玛尼”的内涵中,安拉居于最高的地位,《古兰经》明确称颂安拉是独一的、无始的、最崇高的、实在的主,是创造、主宰并超绝万物自主,是全知全能的主。信奉独一无二的最高主宰安拉,是信仰的最高原则和总纲,其他一切信仰由它派生和规定。楹联体现“认主独一”思想的有:
图40 普安青山清真寺匾额 纳海洋提供
匾额有“圣德源流”“正本清源”“清虚真宰”(贵阳清真寺大殿);“德化神奇”“返璞归真”“尊一不二”“宏阐教宗”(兴仁三家寨道堂);“真一不二”(兴仁潘家庄清真寺);“万化咸归”“造化玄机”“尊无二上”(贞丰清真寺大殿)。
(二)体现伊斯兰教的道德规范
伊斯兰教主张坚持善行,维护公道,团结互助,舍己为人,结交良友,孝敬父母,注重礼节;反对顺从私欲,傲慢自大,说谎言,作伪证,搬弄是非,损人利己。这些也反映在楹联和匾额中,如:
匾额有“道心惟微”“光明正大”(遵义清真寺);“翼善可贤”“为善最乐”(兴仁三家寨道堂);“宏阐教宗”(1914年,贵州军都督府都督刘显世为青山清真寺建寺五周年题)。“萱圃春荣”(白崇禧为普安青山金母梁太夫人80大寿题)等。
图41 兴仁三家寨道堂匾额 纳海洋提供
(三)恪守信仰、坚持功修
伊斯兰教教义的信仰和功课也反映在楹联和匾额中。如,平坝清真寺4幅楹联均属此类。
(四)记述伊斯兰教历史
有的楹联记述了伊斯兰教历史,如:
匾额有“圣教远传”(遵义清真寺);“道是西传”“教流东亚”(平坝清真寺);“乾元资始”(威宁下坝清真寺);“道显西南”(贞丰清真寺大殿);等。
六、谚语
贵州回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各种经验归纳成谚语,言简意赅,易懂好记,富有教育意义。回族谚语反映的内容非常广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突出特色,重点收集了与回族社会生活较为密切的三个方面内容:
(一)宗教信仰类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及伦理道德融入了贵州回族社会生活,有的逐步演变为谚语。如:
(二)社会生活类
回民社会生活准则,遵从《古兰经》和圣训,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这些伦理道德规范,有的成为该语,在回族中流传。如:
(三)生产生活常识类
是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包括种植、养殖,气象、节令,人体保健,饮食卫生等,如:
[1]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故事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9—192页。
[2] 子也《西凉山出水洞》,载阿里·刘砺编著《刘氏文献》第256页。
[3] 李正清《昭通回族文化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2页。据云南昭通回族学者李正清先生考证:滇东北、黔西北回族家谱多系手抄本,数量有限,有的已只剩一些残编,一般不轻易示人。
[4] 《六盘水市志·民族志》编纂组织机构编《六盘水市志·民族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
[5] 《六盘水市志·民族志》编纂组织机构编《六盘水市志·民族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
[6] 贵州人民出版社编《贵州民歌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页。
[7] 孙继鲁,字道甫,号松山,回族,云南右卫人,明嘉靖二年进士,曾任户部郎中等职,嘉靖十八年补黎平府(治今黎平县城)知府。博学多才,诗文雄古遒劲。有《破碗集》《松山集》。龙泉观,位于今威宁自治县草海镇凤岭山上。明嘉靖年间指挥陈武建。
[8] 詹彬,字舜辑,号玉亭,回族,安徽宣城人,清雍正年间任贵州镇远知县、大定府通判,黎平府知府等职。诗文一宗唐宋,旁及四六、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