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宗教性是贵州回族文化最突出的特征
所属图书:《贵州回族历史与文化》 出版日期:2015-11-01

第一节 宗教性是贵州回族文化最突出的特征

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宗教性是贵州回族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古兰经》《圣训》是贵州伊斯兰教最根本的经典,贵州回族的思想信仰、宗教礼仪、生活习俗等都源于此,其集中地体现在贵州穆斯林信仰的纲领——六大信仰、五项功课。

六大信仰和五项功课,作为贵州回民宗教信仰、宗教功修、伦理道德规范、生活习俗的纲领和准则,约束着全体穆斯林的思想和行为,是他们效法和遵从的行为规范。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已经渗透到贵州回族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六大信仰

《古兰经》明示:“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确信真主和使者,以及他所降示给使者的经典。谁不信真主、天神、经典、使者、末日,谁确已深入迷误了。”(4:136)中国回族穆斯林将《古兰经》中关于万事万物的命运皆由安拉决定的信念归结为“信前定”,并与经典明示的“五信”合称为“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前定、信后世。

(一)信安拉

“安拉”是阿拉伯语的音译(亦译作“安拉乎”),在通用波斯语的地方,称安拉为胡达(系波斯语音译)。贵州回族穆斯林单称多用“真主”,在一些短语中也用“安拉”。

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是独一无二的,他造化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及主宰宇宙的一切。安拉无形象、无方位、无伙伴、无祈求,无始无终,但又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安拉具备一切优美的德性,至知、至能、至全、至善。穆斯林享有知足和达观的意识,就是归因于他们坚信并把一切希望寄托于超越物质世界存在的至高无上的安拉。数百年来,随着伊斯兰教在贵州的传播和广大回族穆斯林对安拉的崇信,安拉独一的“认一论”思想已深入人心,成为始终坚持、分寸不让的根本信仰基础。“真主教立,本然尊无二。” [1] 除心中诚信外,还以多种短语,如“大能的主”“普慈特慈的主”“为主的”“我的主啊”等,随时表明信仰。

(二)信天使

“天使”又称“天仙”。伊斯兰教认为,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一种妙体,纯洁无邪,无性别,长有翅膀,神通广大,变幻莫测。天使专供安拉驱使,执行安拉的命令,他们遍布天上、人间,各司其职。天使是人类尤其是安拉所喜爱者的朋友,穆斯林只承认他们存在,不可对其崇拜。天使的数目很多,有等级之分,其中著名的四大天使为吉卜利勒(Jibra’il)、米卡勒(Mikal)、阿兹拉伊勒(Azral)、伊斯拉菲勒(Israfil)。

天使在伊斯兰教中具有重要地位。伊斯兰教认为其对人类的监察职能,关系到每个人的命运和最终归宿。每个人的两肩各有一个天使监督,右记善,左记恶,善恶记录分明。信天使能使每个穆斯林产生畏惧心理,坚持基本信仰,履行宗教义务,扬善止恶。贵州回族中流传着不少关于天仙的传说,对坚定伊斯兰教信仰有重要作用。

(三)信经典

信经典作为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之一,其内容为:信仰安拉下降给世人的一切经典都是真实的,是源于真主的,是真主的启示。这些经典不是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绝无能力创造的妙文,是引导和教化世人的明证。据载,安拉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情况降示给历代众使者的经典共104部。但在《古兰经》以前颁降的那些经典,原文已遗失,内容遭到篡改。唯有《古兰经》是一部保存最完善的阿拉伯文经典,与存于天上的经文完全一致,穆斯林必须确信并遵照执行。在“信经典”这一基本信仰指导下,《古兰经》已成为伊斯兰教信仰的源泉和创制的依据,成为穆斯林行为指南和道德准则。

《古兰经》又译《古尔阿尼》《可兰经》《古兰真经》《宝命真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是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的最高准则,是伊斯兰教法的渊源和立法的首要依据,是穆斯林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和道德行为的准绳。《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创传人穆罕默德在23年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共30卷,114章,6200余节。在时间上,麦加时期降示的为“麦加篇章”,多以教义为主题,占全经的三分之二;麦地那时期降示的为“麦地那篇章”,以教律和社会问题为主题,占全经的三分之一。

贵州每座清真寺都存有《古兰经》,一些有影响的清真寺还存有不同版本的多部《古兰经》。近年来赴沙特阿拉伯麦加朝觐的贵州穆斯林,带回数部《古兰经》,弥足珍贵。“文化大革命”初期“破四旧”时,曾出现收缴、毁坏《古兰经》现象,但绝大多数《古兰经》在穆斯林保护下得以流传。

(四)信使者

“使者”为阿拉伯文意译,亦称先知,中国穆斯林多称圣人。伊斯兰教认为安拉在不同历史时期派遣到不同民族中的众多使者,他们都是安拉特选的、受到过安拉“启示”、负有传播宗教使命和向人类传警告、报喜信的人。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曾先后派遣过313位(一说315位)使者,《古兰经》中提到名字的先知或使者有25位(一说28位),其中有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萨、尔撒、穆罕默德6位最为著名,称“六大使者”。穆罕默德是安拉向人间派遣的最后一位使者,故被称为“封印使者”,他集万世之大成,在众使者中有着特殊而显赫的地位,被称为“至圣”。他负有安拉委任的重大而艰巨的使命,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有伟大而尊贵的品德,其言行代表了安拉的意志,引导、教诲人们归信独一的真主。《古兰经》为真主赐予穆罕默德的明证和奇迹。因此“信使者”,重点是相信穆罕默德是真主的“封印使者”。但先知穆罕默德是人而不是神。《古兰经》说:“我只是一个同你们一样的凡人,我奉的启示是——你们所应当崇拜的,只是一个主宰,故谁希望与他的主相会,就叫谁力行善功,叫谁不要以任何物与他的主受同样的崇拜。”(18:110)因此,回族穆斯林严禁将先知穆罕默德神圣化。

(五)信后世

信后世,又称“信末日”“信复生”等。伊斯兰教认为整个宇宙及其一切生命,终究有一天会全部毁灭,然后安拉使一切生命复活。《古兰经》中说“凡在大地上的,都要毁灭;惟有你的主的本体,具有尊严与大德,将永恒存在。”(55:26—27)到了世界末日,曾在今世生活过的人都将“复生”,接受安拉的审判。今世崇奉“正教”“遵道而且行善”,就会进入天园,享受美好生活;反之则堕入火狱,永受痛苦。因此,人们要想免入火狱,在今世就要努力创造条件,认主独一,坚定信仰,遵守教规,扬善抑恶。中国穆斯林根据《古兰经》“你应当借真主赏赐你的财富而营谋后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却今世的定分”,强调重后世,也不轻今生,形成“两世吉庆”的哲学观,主张重视今生,向往后世,提倡“两世兼顾”。要将对后世天园的向往和追求,对火狱的恐惧和压力,变为一种固守信仰、恪守教规、行善戒恶的动力,在现实生活中要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但又不损人利己,假公济私,争权夺利。

(六)信前定

“前定”为阿拉伯文意译,亦译作“定然”“定度”等。伊斯兰教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包括天地万物的造化、演变、生息、消长,人的富与贫、贵与贱、吉与凶、祸与福、天与寿、美与丑、善与恶,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寒暑交替、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宇宙万象等,都是由真主预定安排的,人类不能违抗和改变。《古兰经》说:“你当赞颂你至高无上真主的大名超绝万物,他创造万物,并使其各物匀称,他预定万物,而加以引导。”(28:77)伊斯兰教同时认为,信前定并不否认人类的自我选择,人类在安拉前定的自然法则下,有意志自由,有运用自己的理智选择信仰、思想和行为。但个人行为结局的责任均归于自身。《古兰经》强调人的自由思考、自主行动,要人们多观察、多思索,善于运用安拉赋予的观察、思维能力,明是非,识善恶。安拉只会命人行善,绝不会命人作恶。《古兰经》指出:“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确信真主和使者,以及他所降示给使者的经典,和他以前所降示的经典。谁不信真主、天神、经典、使者、末日,谁确已深入迷误了。”(4:136)要正确认识前定与自由意志,不能认为“万事皆前定”,就可以此为借口,放任自己的言行;也不能因为讲“自由意志”而忘记“前定”,影响对伊斯兰教的正确信仰。

二、五项功课

“五项功课”简称“五功”,亦称“五桩天命”“五常”等。“功”为阿拉伯文意译,原意为“基础”“柱石”,是伊斯兰教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5项基本功修的总称(简称“念、礼、斋、课、朝”)。

五项功课作为伊斯兰教的基本功修,是穆斯林在思想上信仰伊斯兰教的同时,在行为上必须履行的功课。伊斯兰教认为,五功为穆斯林必须履行的神圣义务和功修制度,是实践基本信仰的基石,对于体现信仰、坚定信仰有重要意义;认真履行五功,不仅是穆斯林虔信和敬畏安拉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能巩固“认主独一”的根本信仰。

(一)念功

念功为阿拉伯文意译,原意为“作证”。伊斯兰教法规定,“念”为五功之首。所谓“念”就是用阿拉伯语诵读“清真言”和“作证词”,以及一切有关伊斯兰教基本信仰方面的赞词。“念功”中最基本的、最尊贵的为“清真言”,其内容译成中文为“万物非主,惟有真主(安拉);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清真言”是伊斯兰教全部信仰的核心和基础,是穆斯林一生中念得最多、听得最多的赞词。不仅要念,还要理解其含意。赞念安拉的另一重要颂词是“作证词”(中国穆斯林又称“证言”),其内容的中文含义为:“我证‘万物非主,惟有真主’;我证‘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念”的内容除“清真言”“作证词”外,还有许多。伊斯兰教认为,凡是真主和穆罕默德所称赞的所有经典和一切美好的赞词,都必须牢记心中,经常赞念。这样才能净化心灵,坚定信仰。伊斯兰教同时认为,信仰包括内心诚信、口舌招认、身体力行三大要素,念功是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念诵“清真言”表白和坚定自己的信仰,是做穆斯林的基本要求。

刘智指出:“念主,则心有所归,而不致流荡忘返。盖真主为大化要源,万物所自出。凡欲返本命之初,务以真主为准向,斯得所要归,而身心俱有收束矣。” [2] “口念以时,心念无时。”“口念为有形有声之念,而形声足以碍之。如与物接,不得暇则不念,故曰以时也。心念为无形无声之念,则形声不得而碍之,如视听言动、起居食息之顷,一心专注于主,不敢暂忘,则亦何时是念,而亦何时非念,故曰无时也。” [3]

(二)礼功

礼功,亦称“礼拜”“拜功”,指在特定时间、按特定程序、依特定仪式,面向沙特阿拉伯麦加城内“克尔白”(天房)诵经、祈祷、跪拜等。阿拉伯语称“索拉特”,意为“祈祷”“祝福”“赞颂”等;波斯语称“乃玛孜”。《古兰经》说:“你当谨守拜功,拜功确能防止丑事和罪恶。”(29:45)并将礼拜与坚忍相提并论,“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借坚忍和拜功,而求佑助。”(2:153)“当你们完成拜功的时候,你们当站着、坐着、躺着记念真主。当你们安宁的时候,你们当谨守拜功。拜功对于信士,确是定时的义务。”(4:103)伊斯兰教法规定,凡智力健全、身体健康、已成年的穆斯林,必须履行拜功。礼拜按性质分为“主命拜”“圣行拜”和“当然拜”“副功拜”4种。“主命拜”又称“天命拜”,为安拉定制穆斯林必须完成的礼拜,包括每日的五时拜,每星期五的主麻聚礼,以及会礼、殡礼等。“主命拜”必须履行。“圣行拜”是穆罕默德于主命拜前后常做的礼拜,其中每日固定不辍者,定为“圣行拜”随主命拜一起进行。“当然拜”,又称“义务拜”是根据经训精神应该完成的礼拜,其性质仅次于主命拜。“副功拜”指穆斯林因信仰虔诚或其他特殊情况而自愿举行的礼拜。

礼拜按类别分为:五时拜、聚礼、会礼、殡礼、副功拜。

中国伊斯兰教学者十分强调礼拜的重要性。王岱舆说:“拜之礼亦有二,曰礼之理、礼之形也。所谓礼之理者,乃心持敬畏,如见真主也;所谓礼之形者,立躬跪叩,端庄敬慎也。故无心之拜,不得为礼。” [4] 刘智说:“礼拜,则尘情尽却,生人之本性见矣。本性见而天运不息之机与一切幽明兼备之理,莫不于拜、跪、起、止间见之矣。礼拜,则物我皆忘,身心之私妄泯矣。私妄泯,而忠孝廉节之事,与一切尽己尽物之功,莫不于恭敬对越时尽之矣。” [5]

(三)斋功

斋功,即斋戒,又称“封斋”“把斋”。《古兰经》明示:“赖买丹月中,开始降示《古兰经》,指导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循正道,分别真伪。故在此月中,你们应当斋戒。”(2:185)伊斯兰教法规定:穆斯林达到一定年龄(男11岁、女9岁),在莱麦丹月(希吉莱历第9月)中必须封斋,即每日黎明前至日落时禁止饮食、吸烟、滴剂,戒房事或任何嬉狎非礼行为,还禁止放血、拔罐或输液。同时要保持身心洁净,诚心立意,戒除一切邪念,静思默语,省躬涤过。

图5 威宁自治县黑石清真寺开斋节会礼 桂国恩摄

斋戒分为3种,即“主命斋”“圣行斋”“副功斋”。“主命斋”,亦称天命斋,即莱麦丹月斋。“圣行斋”,是根据穆罕默德言行而提倡的斋戒,按伊斯兰教历顺序排列有:阿舒拉日(1月10日),升霄日(7月17日),白拉特日(8月15日),开斋节后(10月上旬内6天)和古尔邦节前(12月上旬)的斋戒,以及每星期一、四的斋戒等。圣行斋为嘉许行为,不履行无罪。“副功斋”,为穆斯林出自虔诚、许愿而履行的斋戒。日期可自选,但严禁在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及其后3天(为向真主感恩和欢乐的日子)封斋和封长年斋;星期五(主麻日)、星期六(犹太教礼拜日)和星期日(基督教礼拜日)封斋要受到谴责。

伊斯兰教认为,斋戒的意义就在于制欲检行,磨炼意志,修身冶性,向安拉表示忏悔和赎罪,提高宗教道德素养。因此,近现代伊斯兰教学者认为,斋戒除禁食、饮、房事及举止谨慎、言行文明外,更重要的是要禁绝胡思乱想,怨愤嫉妒;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刘智曾指出:“仅能止食色,而不能忘食色,非斋也;仅能戒非为,而不能绝非念,非斋也;仅能守斋,而不见其为斋之效,亦非斋也。愿无食色,几忘食色者矣;畏有非念,几忘非念者矣;厌离情欲,乐乎天命,几见其为斋之效者矣。……斋以绝物也。绝其外物,化其己私,而不纳一物于心焉,斯可谓之斋矣。” [6] 清末伊斯兰教著名学者、经师马复初则强调:“不言非礼,口之斋也;不视非礼,目之斋也;不听非礼,耳之斋也;不践非礼,足之斋也,故经以忍明斋者止其欲性于非礼也,有是志则为常斋之人矣,虽口未斋而心已斋矣。人能止尽欲性,不染于污浊,则为全斋之人矣。” [7]

(四)课功

课功,亦称“天课”,为阿拉伯文的意译,直译为“纯洁、纯净”,指穆斯林通过缴纳天课使自己占有的财产更加纯净,或者涤除财产所有者的罪恶。《古兰经》说:“行善者,谨守拜功,完纳天课,且确信后世◦”(31:4)“你要从他们的财产中征收赈款,你借赈款使他们干净,并使他们纯洁。”(9:103)伊斯兰教规定:每个身心健康的穆斯林拥有的财产超过一定数额,就必须按比例交纳天课。征收天课还能限制富有者聚敛财富,取富济贫,协调贫富关系,倡导人类互助;同时告诫穆斯林切勿重私欲、图享受,动摇根本信仰。交纳天课的目的,是遵循安拉命令,求得安拉喜悦。

依照伊斯兰教法,穆斯林每年的收入除去正常开支外,盈余的财产达到一定数量,按其拥有财产的种类、性质缴纳天课。《古兰经》规定了接受天课者范围,“赈款只归于贫穷者、赤贫者、管理赈务者、心被团结者、无力赎身者、不能还债者、为主道工作者、途中穷困者。这是真主的定制。”(9:60)施散天课的原则为:先亲后疏,先近亲后远亲、邻居及其他贫民。直系亲属间、夫妻间不能互交天课。施济天课者应使接受者知其为应受之天课,使其感念真主的慈悯之恩;施济者应认识到,施济天课是感念真主赐予自己财富的具体体现,是履行功课,不能炫耀,不能企盼接受者感恩。

(五)朝功

“朝功”,通称“朝觐”,为阿拉伯文“罕吉”的意译。中国穆斯林又称“朝天房”“朝克尔白”,贵州穆斯林多称“朝罕志”。 [8] 指凡有条件的穆斯林男女去沙特阿拉伯麦加朝觐的一系列宗教礼仪活动。伊斯兰教认为,朝觐是“天命”功课,《古兰经》说:“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人都有为真主而朝觐天房的义务。”(3:97)完成朝觐功课的穆斯林被尊称为“哈吉”(意为“朝觐者”)。伊斯兰教法规定,具备以下条件者,一生应朝觐克尔白一次:身体健康,理智健全的成年人;有往返旅费,并能安置好家属;旅途安全有保障。妇女朝觐除具备以上条件以外,还须由丈夫或至亲陪同。关于朝觐的条件《古兰经》还强调了信仰的虔诚:“你们当以敬畏做旅费,因为最好的旅费是敬畏。”(2:197)在外在条件达到的同时,要努力提高内心的境界。

朝觐按性质和类型,有正朝与副朝之分。“正朝”,亦称“大朝”“主命朝”。指伊斯兰历每年12月8日至12日,穆斯林集体巡礼天房,完成教法规定的全部仪式。“副朝”,亦称“小朝”,指正朝以外的任何时间到麦加巡礼天房,并完成部分朝觐仪式,不是正式朝觐。贵州穆斯林所称朝觐,通常指正朝。

履行朝觐功课礼仪方式,又分单朝、连朝和享受朝。按全部礼仪、程序履行正朝,称为单朝;将正朝、副朝连在一起履行,称连朝;同样是正朝和副朝的礼仪、程序,但分两次受戒(即完成副朝后开戒,正朝前再次受戒),称享受朝。中国穆斯林多采用享受朝。

朝觐活动有一整套礼仪程序:一、朝觐者进入“戒关”前即“举意”,并沐浴,换上戒衣,面向天房礼两拜,标志朝觐开始。要戒除修饰、房事、争吵、流血、狩猎、伤害生灵和“禁地”树木等行为,并不断高念“遵命词”。二、到麦加后,巡礼天房,自玄石处按逆时针方向环绕天房7圈,每当经过玄石时要去亲吻、抚摸或举手以示敬意,绕行中要高念各种赞词。随后到东面“易卜拉欣立足处”礼两拜,再至南面“渗渗泉”饮水。三、到天房东面萨法和麦尔卧两小山之间往返奔走7次。四、伊斯兰历12月8日,朝觐者由麦加到东郊6.5公里的米那山谷做晌礼、晡礼、昏礼、宵礼并宿夜。五、12月9日晨由米那前往阿拉法特山(离麦加25公里),正午要举行隆重的礼拜仪式,一位伊玛目要仿效当年穆罕默德的做法,站在一块巨石上宣讲教义,此即阿拉法特庆祝大典。日落后,返回离麦加12公里的穆兹代里法山露宿,拣数十颗小石子。六、10日在米那山谷向3棵象征易卜劣厮(魔鬼)的巨石投射石子。七、10日为宰牲日,朝觐者应1人宰1只羊或7人合宰1头牛(1峰驼),宰牲肉平分为3份,自食、赠送和施舍各占1份。八、在宰牲日射石之后,朝觐者即可剃头或剪发、剪指甲和修胡须以示开戒。九、在宰牲日,朝觐者再次到天房绕行7圈,并在萨法和麦尔卧两山间奔走7次。此为朝觐的主要仪式,称“辞朝”,缺者朝觐无效。通常穆斯林在完成朝觐功课后,还要去麦地那(距麦加490公里)先知寺晋谒穆罕默德圣陵。 [9]


[1] 《威宁下坝马家谱序》,载《昭通回族社会历资料》(一),昭通市回族史料编辑组,1987年印,第18页。

[2] [清]刘智《天方典礼择要解》卷五《五功篇·总纲》。

[3] [清]刘智《天方典礼择要解》卷五《五功篇·念真》。

[4] [明]王岱舆《正教真诠》(上卷)《五功》。

[5] [清]刘智《天方典礼择要解》卷六《礼拜》。

[6] [清]刘智《五功释义》第22章《斋证》。

[7] [清]马复初《醒世箴》。

[8] 罕志为地名,位于沙特阿拉伯西部,因伊斯兰教三大圣地之一的麦地那在其境内而闻名。故称朝觐为朝罕志。

[9] 有的穆斯林也先去麦地那,再到麦加。

贵州回族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