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元代贵州回族文化
一、历史回望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东端,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总面积为17.6万平方公里。地型分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3种,山地和丘陵占92.5%。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东北有大娄山、武陵山,中部有苗岭,西北有乌蒙山,西南有老王山。海拔最高点2900.6米(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最低点为147.8米(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平均海拔约为1100米。贵州水系以苗岭为分水岭,苗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牛栏江、横江等河流;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等河流。
贵州早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牂牁古国形成。汉代牂牁郡地域较大,包括今贵州省大部,云南省曲靖东南部、文山州和红河州的一部分,以及广西西部的右江上游一带。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今黔东北沿河、道真、务川一带,即被划入秦之巴郡,包括乌江流域(延及六冲河和三岔河)及赤水河流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筹划经营“西南夷”各部。“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1] 夜郎古国位于今贵州境内,西南夷其他小国均听夜郎号令。秦代开通了由川南、滇东北、黔西北入云南的“五尺道”。楚顷襄王(前298—前262年在位),派将军庄蹻掠取巴、黔中以西,溯沅水,至且兰(今福泉)启岸,经夜郎(今安顺)、宛温(今兴义)至滇池(今昆明),开通横贯贵州的东西干道。在南面,今贵州由黔南至黔东南州沿湘、桂边境一线,归入秦国象郡辖地,沟通了与外界的经济、政治联系。先秦(前3世纪)以后,水道逐渐成为贵州沟通外界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
汉代,为了巩固对西南的统治和保障军队对粮食的需求,“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受钱于都内。” [3] 由巴、蜀地区移民到原“南夷”的平坝、河谷地区和郡县所在地开荒种地,其中属于今贵州管辖的移民地有且兰(今贵州西部及中部、东部地区),谈指(北盘江上游一带),毋敛(红水河北岸,广西龙江上游)。
三国时期(220—280年),贵州属蜀汉政权“南中”区域(相当于原“南夷”地区),汉武帝时由“三蜀”(广汉、蜀郡、犍为)迁入的龙、傅、尹、董等大姓,逐步成为能左右地方的势力。章武三年(223年)起,南中大姓夷帅先后反叛,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年)率军平定南中,“建兴三年春,亮南征,自安上水路入越嶲,别遣马忠伐牂牁,李恢由益州。” [4] 诸葛亮治理南中,实行恩威并用的民族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南中经济社会发展。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中原战乱迭起,分裂割据,贵州与外地的交往减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经济发展缓慢。
隋唐时期(581—907年)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贵州的控制。随着贵州人口增加,耕地扩大,城镇建设推进,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有一定发展,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隋开皇元年(581年),朝廷在今贵州置牂牁州,领牂牁县和宾化县,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牂牁郡,辖地为黔中地区。唐贞观年间(627—649年),今贵州大部属江南道,另外一些属剑南道和岭南道。玄宗时属黔中道。
唐代,南诏国(748—937年)兴起。南诏国极盛时,其统治范围包括今云南全部、四川西南部、贵州大部和广西西部。由于历史地理的因素,南诏与蜀中的文化往来频繁。贵州作为南诏辖地,文化上也得益于这种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管理今贵州的行政机构先后称为黔州、黔南,或武泰军节度,与朝廷关系密切。后晋时期(937—946年),贵州受四周地方割据势力阻隔,与中原王朝联系中断。“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战乱不休,贵州与邻近贵州的前蜀、后蜀、楚、南汉及大理等国联系较多,与中原各政权的关系时断时续。黔北大部分时间属前蜀、后蜀的势力范围之内,与位于今湖南的楚政权联系也较多。贵州东部、东南部亦为楚所控制。
宋代(960—1279年),今贵州分属夔州路(治所在夔州,今重庆奉节)、荆湖北路、潼川府路、广南西路、剑南西路和剑南东路之一部,其中以夔州路所辖为主,所辖绍庆府领50个羁縻州,分布于今贵州南部。黔北思州和播州等地由于地接经济发达的四川、湖广地区,经济发展加快。沅江上游湘黔毗邻的“五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地区,朱砂、金矿开采粗具规模,冶铁、铸造均有发展。因宋朝军队需大量军马,宋室南渡后,南方马市地位凸显,马市交易带动了贵州地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贵州经济的发展。
宋宝祐元年(1253年),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10万大军,由宁夏经甘肃入四川,在松潘一带分兵三路攻大理国,“冬十二月,大理平”。 [5] 次年,忽必烈留兀良合台经略云南。元军继征服大理国“五城、八府、四郡洎乌、白蛮三十七部,” [6] 位于今贵州普安、盘县、兴仁一带的于矢部,为三十七部之一,亦脱离南宋归附元朝,设于矢万户府。元军随即进占位于黔西南的自杞国;继而攻克罗殿国(辖地在今安顺市范围), [7] 以其辖地设置普定路,隶云南行省。至元十年(1273年)“累招不降”的乌撒,自感势孤,归附了元朝,建立乌撒路。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军大举入川,思州和播州安抚使相继降元,乌江以北均为元军控制。至元十六年(1279年)七月,罗氏鬼国归附,立亦溪不薛宣慰司。 [8] 至元十九年(1282年),亦溪不薛降而复反,朝廷因置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治今贵阳),亦溪不薛归其节制(元贞时分出,隶云南行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将八番、顺元两宣慰司合并,设都元帅府,改称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至此,今贵州地方基本纳入元朝统治范围,分别隶属湖广、四川、云南三行省。其中,乌撒路、普安路、普定路隶云南行省,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思州、新添葛蛮安抚司(治今贵定)隶湖广行省;播州先隶湖广行省,后隶四川行省,最后归湖广行省;亦溪不薛时而属云南行省,时而属湖广行省。
元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发展经济,朝廷大兴站赤(驿传)。地处西南一隅的贵州,行旅艰难的情况有所改观。当时的三条重要驿道,即横贯东西的湖广通往云南道、川黔道、乌撒连接蜀滇道。湖广通往云南道,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开设,起于湖北江陵,南行常德等地,由湖南晃县入贵州,经玉屏、镇远、施秉、麻江、安顺、普安,达云南;川黔道其线路走向为成都—泸州—叙永,入贵州毕节、威宁和云南曲靖。元代对连接川黔滇的“五尺道”加以整修。至元十五年(1278年)五月,“以乌蒙路隶云南行省,仍诏谕乌蒙路总管阿牟,置立站驿,修治道路”。 [9] 这条古道由成都沿岷江水路至宜宾,由陆路经云南盐津、昭通入贵州赫章、威宁,达云南曲靖。站赤的建设,加强了贵州与外省尤其是内地的联系,推动了贵州各民族经济的发展。
二、回回进入贵州及分布
(一)回回进入贵州的途径
13世纪初,从元太祖成吉思汗起,蒙古军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西征,先后占领了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地区,将在中亚细亚、波斯和阿拉伯等地掳掠和降服的大批军士、官吏、宗教人士及妇女、儿童押回蒙古,青壮年签发入伍,编入“回回军”或“探马赤军”,派往前线参加对西夏、金、大理国和南宋的作战;工匠及其他人士则随军服务。随着战事结束,又奉命参与屯戍。众多穆斯林因此留居中国各地。
元初回回军的数量很大,朝廷曾发过多个关于回回军的诏令,如至元七年(1270年)秋七月“签诸道回回军”,至元八年(1271年)九月“签西夏回回军”,至元九年(1272年)五月“罢签回回军”等。 [10] 至元十七年(1280年)秋七月,世祖又“命范文虎等招集避罪附宋、蒙古、回回等军”。 [11] 回回军被派往全国各个战场参战。
元代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帝国的建立不是从汉族发达地区出发,而是依托周边民族地区对汉族政权进行弧形包抄,最后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12] 宋末元初,蒙古军欲灭南宋,采取大迂回的战术,由陕西南下进攻南宋统治的四川、云南。占领四川及云南后,转兵东进,攻占位于今贵州境内的自杞国、罗甸国,先后设置普安路、普定路。乌撒归附后,增设乌撒路。回回随蒙古军进入占领地并参与屯戍,这一带也就成为贵州回族的最早居住地。
宋宝祐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10万大军,由宁夏经甘肃、四川,进攻大理国,“冬十二月,大理平”。 [13] 次年,忽必烈留兀良合台经略云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元军进军黔西南和黔西北。到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今贵州地方基本纳入元朝统治范围,其地分别隶属湖广、四川、云南三行省。随着战事平息,军中的回回将士和随军工匠等,留在当地参与屯垦、戍役。在不宜屯田的战略要地,则派兵戍守。元初,军队主要由蒙古军、探马赤军、回回军、畏兀儿军和汉军组成。“其法,家有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十人为一牌,设牌头。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孩幼稍长,又籍之,曰渐丁军。既平中原,发民为卒,是为汉军。” [14] 元至元十年(1273年)世祖忽必烈下诏“令探马赤随处入社,与编民等”, [15] 促使军户到农户的过渡,屯垦军中的各族士卒遂逐步定居当地。“在蒙古和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由于战争的破坏,不少地方,特别是中原地区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遭杀戮,耕地任荒芜,这是极普遍的现象。到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对农业生产就更加重视了。‘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16] 把农桑提高到立国之本的高度,因而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17] “回回在元朝,已经大部分脱离了行伍的生活,定居在一定的土地上,从事耕种,发展了农业,手工业与小商业,成为一种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民族。” [18]
(二)贵州回回分布
元初,一些回回进入贵州并参与了乌撒乌蒙路和普定路屯田。一些回回定居当地,形成贵州回回最初的分布格局。
屯田,既是军事策略,也是政治谋略。“国初,用兵征讨,遇坚城大敌,则必屯田以守之。海内既一,于是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或因古之制,或以地之宜,其为虑盖甚详密矣……至于云南八番、海南、海北,虽非屯田之所,而以为蛮夷腹心之地,则又因制兵屯旅以控扼之。由是而天下无不可屯之兵,无不可耕之地矣。” [19] 参与屯田者,其军籍并没有改变,必须“且耕且战”,受命调动必须执行,违者要受处罚。“内外诸军所役屯田军人,自来且耕且战,恐本管官吏不以王事为念,止于农夫一例,滥收老幼或躯丁应当。如遇调遣,点觑得但有不堪执役之人,定将当该官吏治罪施行。” [20]
乌撒乌蒙地区为彝族乌撒部领地。元军多次对其招抚,均未归附。至元十年(1273年)归附元朝后,朝廷在此设置乌撒路招讨司;十三年(1276年),立乌撒路;十五年(1278年),改设乌撒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1284年),改军民宣抚司;二十四年(1287年),升乌撒乌蒙宣慰司,隶云南行省。乌撒乌蒙宣慰司治今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其辖地包括今贵州威宁、赫章,以及今云南省的昭通、鲁甸、彝良等县。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立乌撒路军屯。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立乌蒙军屯,“发畏吾儿及新附汉军屯田镇遏……为户军五千人,为田一千二百五十顷。” [21] 这些畏兀儿军士应是从原戍守云南的探马赤军及畏兀儿军中抽调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月,雪雪的斤奉命率“畏兀儿户一千戍合刺章”。 [22] 其所以称之为户,应当是有家眷同来。到延祐三年(1316年)抽调畏兀儿军入乌蒙屯戍时,已经过去了30余年,按元代征集“渐丁军”的规定, [23] 这批畏兀儿军应远不止1000人。因此,进入乌蒙、乌撒屯田的畏兀儿军士数量应当比较大。另据民国《昭通县志稿》载,“回民之来昭,据旧志所载,实起元时以兵屯田,多半皆系回人,后遂流落于此。” [24] 元代,乌撒路的军屯,涉及今可渡河、二塘河流域及今牛棚、中水一带。 [25] 乌撒属元代重要屯田地之一。“元朝在云南地区的屯田是利用已开垦的耕地;但应指出,乌蒙、乌撒、罗罗斯等滇东、川西南地区的屯田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26] 但元代朝廷对乌撒的统治并不稳固,屯田军经常参战,伤亡严重。文玉任云南行省郎中时曾就此建言:“乌撒屯兵不利,宜州县,犬牙制之,势分权削,可无后虞。”欲以设立州县方式削弱土司势力,分而治之。此建议虽得到许多人支持,但终未能实施。不久,乌撒果然生乱,致千余名屯兵死亡。 [27]
图1 元代元军屯田地威宁中水 马勋勇摄
普定路辖地,唐为罗殿国地,号普里部。曾建琰州望江、始安二县,寻改普宁州。 [28] 宋为普里部,曾建普宁州。 [29] 元宪宗七年(1257年),“罗殿之普里部内附,为置普定府,以其酋为知府,属云南省曲靖宣慰司。” [30] 至元十五年(1278年),罗殿国主罗阿察纳土附元后改普定府,隶于云南行省。罗殿国辖地为今安顺、普定、平坝、紫云、镇宁、关岭、晴隆一带,地控黔中,又扼广西马道。由于罗殿地理位置重要,云南行省与湖广行省在此互有争夺。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丙申,云南行中书省言:‘罗殿归附后改普定府,隶云南省三十余年。今创罗殿宣慰安抚司,隶湖南省,不便,乞罢之,仍以其地隶云南省。’制曰:‘可。’” [31] 元大德七年(1303年),因普定土官容苴助元军平定宋隆济、奢节有功,容苴殁,乃令其妻适姑袭夫职,改普定府为普定路,以适姑为本部总管,隶于曲靖宣慰司。 [32] 普定路(治今西秀区),领安顺(治今西秀区旧州镇)、习安(治今普定)、镇宁(治今镇宁火烘寨)、永宁(治今关岭打罕坡)四州。包括今西秀区、普定县、平坝县(一部分),镇宁自治县、紫云自治县、关岭自治县、晴隆县。普定路一带属山原丘陵盆地区,盆地和槽谷中地面开阔平坦,土层较深,有水源可供灌溉,适宜于军队屯戍。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立“普定路屯田,分乌撒、乌蒙路屯田卒二千赴之”。 [33]
在至元十六年到至顺三年(1279—1332年),因贵州境内多次发生反抗元朝统治的起义,朝廷数度调陕西、四川等处数万军队入黔境,其中有回回将士。如至元十七年(1280年),罗氏鬼国反元,朝廷命阿里海牙(畏吾儿人)率蒙古军6000人,湖广兵、云南哈剌章军等3万多人,征罗氏鬼国。 [34] 九月,罗氏鬼主阿榨、阿里降,改罗氏鬼国安抚司为顺元路宣抚司。阿里海牙部后屯戍桂林,其后裔成为回族。 [35] 脱力世官(畏吾儿人,任昭勇大将军,罗罗斯副都元帅、同知宣慰司事),累有战功,曾随爱鲁讨亦奚不薜,大著勋绩。“亦奚不薛地未附,民多立寨,依险自保。诏云南行省调罗罗斯蒙古军四百人,罗罗章六百人,属脱力世官,从左丞爱鲁往讨之……爱鲁遂命脱力世官总左手四翼兵,讨平亦奚不薛。” [36] 至元二十年(1283年),部分回族士卒随元军进入织金驻扎,后落籍当地。 [37] 至元年间(1264—1294年)于阗畏兀儿人喇嘛丹“佥宪按黔中,当蜀有警,谕土酋止。还卒招乡兵,伺变守险,号令精明,人谓有父风焉”。 [38] 大德五年(1301年),朝廷调军2万人,由刘深等率领,远征八百媳妇(今缅甸南部、泰国北部一带),假道贵州(治今广西贵港市),至亦溪不薛境地,勒派丁夫、马匹,强索金3000两,马3000匹,民不堪暴敛急征,彝族女土官奢节率众反抗,进攻贵州。元廷以湖广、云南、四川三省兵会讨。六年正月,起义军击败刘深军,占领贵州。九月,刘国杰率湖广军分三路征奢节,经过40余战,终将奢节军击败。宋隆济、奢节起义后,湖广、四川、云南三省毗连地区的各民族纷纷起义,尤其在彝族地区,反抗最为激烈。战事震动全国。 [39] 此后又发生国多次反元斗争:大德七年(1301年)春,永宁路阿永蛮雄挫又反;大德九年(1305年),罗雄州火主阿邦龙沙、麻纳布昌等焚烧他罗迷驿;十一年(1307年),阿迷土官日苴夺官马举事;至大三年(1310年),八番、乖西等处苗民阿马又发动起义,坚持一年之久。延祐七年(1320年)七月,花角蛮韦郎达联合五十三村山僚,起兵万余攻阿用村。至治二年(1322年),八番再次骚动。巡检王忠等被杀。朝廷疲于应对,调兵遣将极为频繁。地方史资料说,“元代,使命之臣,出征之将,往来之兵,史不绝书”。 [40] 回回军士因此随军进入黔中、黔西北。“威宁西北一带,毗连滇之昭、鲁,多回族,其先皆出甘、新,随元、明两代征西南,故移植于滇及黔之边地。其种族生殖最繁,就威宁而论,户已逾万。” [41]
元朝末年,因战乱及其他原因,昭通回民一部分人向乌撒(威宁)方向迁徙。乌撒、乌蒙的统治者都属于彝族上层,但乌撒统治者与主流社会接触较多,思想较为开放,与元朝政府关系较为融洽,能接受外来移民。于是乌蒙的部分回民利用这种关系避迁到乌撒,并得到安置,在盐仓至今威宁城之间开辟了一些新的居民点。 [42]
元代,有一些蒙古族人改信伊斯兰教。元初,由中亚穆斯林抚养成人的阿难答, [43] 随回回信仰伊斯兰教,他能流利背诵《古兰经》,大食文(阿拉伯文)书法写得很好。其部15万人大部分改信伊斯兰教。阿难答之子月鲁帖木儿,在自己的营地建立清真寺,经常念诵《古兰经》。 [44] 阿难答控制的范围包括今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北部。据《保氏族谱》载,居住在滇东、滇东北和贵州威宁的保姓,“源于蒙古族,初以特穆尔为氏,元之右族也。自库库台特穆尔尊号保保,而入滇始祖以阿保名,于是改姓保氏。” [45] 贵州威宁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秀水乡、哈喇河乡。
三、回回经济文化状况
元朝建立前夕,为了避免云贵高原上的各民族地方势力在南宋与元蒙政权之间摇摆,元朝统治者在西南推行土司制度,允许西南各民族地方势力高度自治,并将这些招抚的地方头领按其势力的大小由朝廷委任官阶,要求他们遵循国家的相关政策法令。 [46] 元人刘应李编《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对今贵州属地有简要记载,其中属于云南行省的有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同乌撒路置,领乌撒路、乌蒙路、东川路、茫布路)。“乌撒路(领阿都部)。”“汉、唐朱提郡所治之地。蛮名巴的甸,又谓之沙越,乌撒蛮酋之祖名也。阿都,地名越章。”“节气如上都。宜牧养,出名马、牛、羊。”“盘江,江源出乌撒,分两支焉,一流乌蒙,入叙州;一流越、澂,过弥勒州。”茫布路,“本名亦溪部,祖茫布,宋封西南蕃都巡检使。”“产石瓜。树生,坚宝如石,故名,善治心痛。”普安路(普定,禾龙等部,八纳等部,习旧),“蛮名如是部,即罗氏鬼国地。初附后,立总管府,领蛮夷诸甸,近分立镇宁、永宁、习安三州。”“冬夏异居。地涉烟瘴,冬居磨溪,夏迁党壁。产水银、丹砂。” [47] 此外,属于四川行省的永宁路;属于湖广行省的播州军民宣抚司、思州军民宣抚司、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八番罗甸宣慰司、都云定云等处安抚司,只有设置情况,无详细介绍。但从对乌撒乌蒙等处宣慰、茫布路、普安路的记述看,元代贵州十分贫瘠。
元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大兴站赤(驿传)。贵州行旅艰难状况有所改观。当时的3条重要驿道,即横贯东西的湖广经贵州通往云南道、整修后的川黔驿道和五尺道。《元史·爱鲁传》载:至元十三年(1276年)“诏开乌蒙道”,爱鲁“帅师至玉连等州,所过城寨,未附者尽击之,水陆皆置驿传,由是大为赛典赤信任。” [48] 至元十五年(1278年)五月,“以乌蒙路隶云南行省,仍诏谕乌蒙路总管阿牟,置立站驿,修治道路。” [49] 《经世大典》载乌蒙宣抚司所辖马站5处:“乌蒙结吉站、雪山站、合者剌站、罗佐站、叶梢坝站。” [50] 至元十五年(1278年)五月,哈伯等的奏疏中说:“又乌蒙北至叙州,若造船立讫水站,则陆路七八日程,顺水一日可到,俟立讫,来由水路者,使由陆路为便。” [51]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云南行省言,叙州、乌蒙水路险恶,舟多破溺,宜自叶梢(引者注:今盐津)水站出陆,经中庆(引者注:疑误),又经盐井、土老、必撒诸蛮,至叙州庆符(引者注:今属四川高县),可治为驿路。凡立五站,从之”。 [52] 元代,曾在秦“五尺道”贵州段开通由乌撒(贵州威宁)、经平夷(贵州毕节)、芒部(云南镇雄),连接南广(四川高县、筠连一带)。至元三十年(1293年)四月,中书平章政事不忽木、参知政事暗都剌等奏:“云南行台言:自哈剌章建都之地来者,一从本处驿道,一自秃僚蛮境。二者皆烟瘴险远,惟乌撒、芒部有一径道,近可千余里,既无毒瘴,又皆坦途。往者,为其民植茶三百里,且有凶顽为乱,故不知之。今已安静,请改设站赤。臣等。议谓便益之事,宜从其请。”奉旨若曰:“斯言至矣,其从之。” [53] 元贞元年(1295年)六月,“丞相完泽等奏:云南驿站台官张闾,尝上言别有便道,因改立站。云南省官也先不花等却言无益。以此奏遣普颜怯里迷失往视其地。今回称:张闾所言立站之地险恶,马匹伤损,已复旧道立站讫。”这条道路虽然开通,但后因“地险恶,马匹伤损”,不再作为官道使用。开筑于汉武帝时的“南夷道”,元代进行重大整治,设置邮传,继续发挥作用。南夷道线路走向为:成都—泸州—永宁(叙永),由永宁经赤水驿(今毕节县川黔交界处),阿永驿(今毕节县境)、层台驿(今毕节层台乡)、毕节驿、周泥驿(今毕节与七星关间)、在城驿(威宁县),在此连接由成都—僰道(宜宾)—石门关(盐津)—朱提(昭通)入贵州乌撒的驿道,前行至云南,入缅甸。荆楚黔道是贵州古代另一条重要驿道,元代仍是黔滇连接中原的重要通道。此道由荆楚沿水路入黔。分两道:一路由长江上行—经巴郡涪陵县—沿乌江上行—鄨县(今遵义一带)—且兰县(今贵阳以东一带)—宛温县(今贵州盘县、云南沾益)一连“蜀身毒道”;另一道,经武陵郡辰阳县—由沅江上行—且兰县—宛温县—连“五尺道”。 [54]
图2 永宁至曲靖古道威宁段 纳海洋提供
贵州回回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当时回回进入贵州参与的经济活动,很大程度上,就是屯田。元代屯田的方式,主要有军屯和民屯两种。
军屯,是元代最重要的屯田方式,其类型有二:一是镇戍边疆和内地的军队屯种自给。二是设置专业的屯田军从事屯种(另有发囚徒和降卒、降民屯田者,但贵州未见记载)。参与屯田的军民,在担负戍守任务的同时进行生产,不仅要解决自己吃饭问题,还要向政府纳税。“回回军”参与屯戍,因其善于经商和农耕,给贵州经济带来新的因素。 [55]
民屯,即组织民户进行屯种,其组织形式带有浓厚军事性质。从事民屯的人户另立户籍,称“屯田户”。边疆地区屯田户,主要是由内地迁徙来的无田农民。屯田户的生产资料,如土地、耕牛、种子、农具等,或由政府供给,或自备。屯田土地的来源,有利用荒闲土地、利用前代的屯田、以一般官田拨充、屯户自备土地4种。为了鼓励生产,朝廷出台了一些优惠措施。至元中,“凡开垦荒田屯种者,免六年租税并一切杂役”;大德四年(1300年),改为第四年收税。 [56] 屯民遇到困难或灾害,朝廷多予救济或减免租役。屯田的课租主要是实物地租,所收税粮,“种者有牛,官给种,税十四;牛种皆官,税其半,皆复其家”。 [57] 元代大规模实行屯田,促进了荒地的垦辟,扩大了可耕地面积,对边疆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尤为有利。 [58] 屯田保证了戍边军队的粮饷需求,有利于巩固边防。由于集中了较多人力和物力,能够兴修较大的水利工程,改善耕作条件,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等。云南乌撒宣慰司及曲靖宣慰司的军屯、民屯对贵州西部有较大影响,回族进入贵州与此有密切关系。 [59] 据《元一统志》载:“乌撒泉干土肥,宜育马羊。” [60] 元代公孙辅 [61] 《乌撒》诗云:“高临乌撒海,顾瞻乱山苍。地虽西南夷,风气似朔方。三冬寒雪舞,六月阴山凉。蒲暎沙葱绿,草连地椒香。牛马散川谷,毛氄杂洮羊。板屋御北风,酥酪充酒浆。土宜荞粟稗,耕凿周崇冈……”居于此地的回回在畜牧业方面,也会有一定发展。
回回具有经商传统和经商禀赋。唐宋时期以及元代,由波斯、阿拉伯、中亚等地进入中国的回回商人及其后裔,多善于经商。同时伊斯兰教经典也推崇商业,重视商人。元代,善经商的回回,在经济领域十分活跃。元贞二年(1296年),“中书省臣言:‘回回商人持玺书,佩虎符,乘驿马,名求珍异,既而以一豹上献,复邀回赐,似此甚众;臣等议,虎符国之信器,驿马使臣所需,今以畀诸商人,诚非所宜,乞一概追之。’制可。” [62] 说明回回商人“佩虎符,乘驿马”经商历时已久,这必定给商业活动带来了很大方便。史载:“我元始征西北诸国,而西域最先内附,国人柄用尤多,大贾擅水陆利,天下名城巨邑,必居津要,专其膏腴。” [63] 这种传统“对回族商业经济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64] 元初,蒙古人、色目人及汉人大批迁入,他们与土著民族杂居,虽属同一政权统治下,但因地理环境阻隔,交通不便,居住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势力仍有很大独立性,政令混乱的状况已经严重阻滞社会发展。赛典赤·赡思丁、纳速刺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期间,大力建邮传,定租赋,修水利,置屯田,兴办教育,发展农、工、商各业。不少由西北、中原签发的回回、畏吾儿与同期入滇、黔的汉族等民族人士一道,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优良的品种,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地方日益富庶。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乌蒙、乌撒一带“渠分浍决来纵横,土脉浮膏作秋稼。府中储积多如山,陂池种鱼无暵干”, [65] 呈现一派兴旺景象。文化教育方面,赛典赤·赡思丁“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派回回郝天挺为“风教官”,在西起大理,东至乌蒙的各路、州、府、县遍建孔子庙,设置庙学,“由是文风稍兴”, [66] 对今黔西北、黔西南一带亦有影响。当时属云南管辖的普安路建有儒学;延祐四年(1317年),普定路军民府判官赵将仕在普定“立学校,明礼仪,通商贾”。此外,属于湖广行省的顺元路军民安抚司(治在今贵阳),皇庆年间(1312—1313年)建立儒学,“以何成禄、廖志贤为教授”。属四川行省管辖的永宁路,在至正年间(1341—1368年)建立儒学。 [67]
[1] 《史记·西南夷列传》。
[2]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交通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1页。
[3] 《史记·平准书》。
[4] [晋]常璩撰《华阳国志·南中志》。
[5] 《元史》卷三《宪宗本纪》。
[6] 《元史》卷一二一《兀良合台》。
[7] 罗殿国,辖安顺、习安、镇宁、永宁四州,均在今安顺市境内。
[8] 亦溪不薛,蒙古语音译,亦溪意为“水”,不薛意为“西”。
[9] 《元史》卷十《世祖》七。
[10] 《元史》卷七《世祖》四。但元代“回回”一词,虽多指穆斯林,但并非特定用词。因元时蒙古人对西域宗教、种族的认识有限,故常以“回回”称呼来自西域的穆斯林诸族及其民族、宗教人士。
[11] 《元史》卷一一《世祖》八。
[12] 杨庭硕主编《清史稿·地理志·贵州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6页。
[13] 《元史》卷三《宪宗本纪》。
[14] 《元史》卷九八《兵志》一。
[15] 《元史》卷九三《食货志·农桑》。
[16] 《元史》卷九三《食货志·农桑》。
[17] 邱树森《元朝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297页。
[18] 民族问题研究会编《回回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研究会出版1941年版,第28页。
[19] 《元史》卷一〇〇《兵志》三“屯田”。
[20] 《大元通制条格》卷第七《军防》“屯田”。
[21] 《元史》卷一〇〇《屯田》。在元代文献中回纥、回鹘这两个词常被混用,时而指称回回,时而指称畏兀儿。例如,元初王恽《玉堂嘉话》说:“回鹘今外吾(畏吾儿),回纥今回回。”欧阳玄《高昌偰氏家传》说:“回纥即今伟兀也”;原因在于回纥、回鹘、回回、畏兀儿这几个词皆是一音之转,所以出现混用。见罗贤佑《元代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139—140页。
[22] 《元史》卷一三《世祖》十。“合刺章”指大理国,即云南。雪雪的斤,火赤哈儿的斤长子,巴而术阿而忒的斤(高昌国主)之重孙。因其先世居畏兀儿之地,故令统领畏兀儿军。从雪雪的斤(后封高昌王。见《新元史》卷一一六《列传》第十三)领畏兀儿军看,其应为信仰伊斯兰教的高昌回鹘人。高昌国在安史之乱时被回鹘侵占,后形成高昌回鹘,先信仰摩尼教,后改宗佛教,但其境内也有伊斯兰教传播。进入内地的一些畏兀儿人传承了伊斯兰教,譬如畏吾人布鲁海牙之子廉希宪的后裔中信仰伊斯兰教者,归入回族。又如,宋末元初,畏兀儿人哈勒随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归顺元太祖铁木真,其后裔世居湖南桃源等地,恪守伊斯兰教。畏兀国相暾欲谷之裔岳磷帖穆尔,其后人改偰姓,今多为回族。
[23] 《元史》卷九八《兵志》一载,“渐丁军”征集:“其法,家有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十人为一牌,设牌头。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曰渐丁军。”
[24] [民国]《昭通县志稿》卷六《种族》。
[25]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26] 方铁主编《西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05。
[27] 宋褧《燕石集》卷一四《奉元路总管致仕文公神道碑》,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28页。
[28] 《新唐书·地理志》。
[29] 《宋史·地理志》。
[30] [清]咸丰《安顺府志》卷二二《纪事志》二,“普里本末”。
[31] 《元史》卷一七《世祖》十四。
[32]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页。
[33] 《元史》卷三《宪宗本纪》。
[34] 《元史》卷一一《世祖》八。[清]道光《贵阳府志》卷五四;贵州省毕节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毕节地区志·大事记》,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因包括回回军、畏兀儿军在内的在色目人军,都“隶蒙古军籍”,是蒙古军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蒙古军中有回回军士。
[35] 见麻承福主编《桂林回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36] 《元史》卷一三三《列传》二十。
[37] 贵州省织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织金县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页。
[38] [元]许有任《至正记》卷五一《碑志》十《故忠翊公校慰广海盐课司提举赠奉训大夫飞骑渔阳县量于阗公碑铭》。佥宪,即佥都御史。喇嘛丹,字噶玛拉丹,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令大臣见公,在永州祁阳(治今湖南祁东县东南)任职18年。后迁佥都御史。
[39] 《贵州通史》编委会编《贵州通史简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史为民《元代军事史》(《中国军事通史》[第14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4页;贵州省毕节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毕节地区志·大事记》,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40] [清]道光《大定府志》。
[41] [民国]《威宁县志·前事志》。
[42] 李正清《昭通回族经济史》,昭通广电网(www.ztgd.org)。
[43] 阿难答为忽必烈之孙,袭其父忙哥剌封号,封安西王,王相府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
[44] 拉斯特《史集》中译本,第二卷,第379—382页。
[45] 《保氏族谱》,载《昭通回族社会历史资料》(一),昭通市回族史料编辑组,1987年6月(铅印本),第36页。
[46] 杨庭硕主编《清史稿·地理志·贵州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6页。
[47] 刘应李原编,詹友谅改编《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中),“云南等处行中书省”条。
[48] 《元史》卷一二〇《爱鲁传》。
[49] 《元史》卷一〇《世祖》七。
[50] 《永乐大典》卷一万九千四百二十三引《经世大典》。
[51] 《永乐大典》卷一万九千四百一十七引《经世大典》
[52] 《元史》卷一六《世祖》十三。
[53] 《永乐大典》卷一万九千四百一十九引《经世大典》。
[54] 以后经数代整修,形成贯通湖广与云南行省的水路两条驿站干线。陆路:起自湖北江陵,途经湖南岳州(今岳阳)、常德、桃源、辰州、沅州、晃州(今新晃)入贵州,经平溪(今玉屏)、镇远、偏桥(今施秉)、贵州(今贵阳)、普定(今安顺)、普安(今盘县)入云南,经曲靖到中庆(今昆明)后,沿驿道西行过大理、永昌(今保山),可达金齿(今德宏一带)、缅甸、老挝、八百媳妇(今泰国青徕、青迈一带)。水路:亦从江陵始,过洞庭湖,逆沅江而上,经辰州、溆浦、黔阳、沅州、晃州等20站,到贵州平溪(今玉屏),经清浪(今镇远青溪)到镇远,然后改行陆路(见史继忠、张晓松编著《镇远》,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55] 《贵州六百年经济史》编辑委员会《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56] 《元史》卷一三《世祖纪》十;《元典章》卷一九《户部·荒田》“开荒展限收税”条。
[57] [元]许有壬《至正集》卷三七《两淮屯田打捕总管府记》。
[58] 白寿彝总主编,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 中古时代·元时期[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42—744页。
[59] 《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一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479页。
[60] [元]孛兰肹等著《元一统志》(又名《大元大一统志》)。
[61] 公孙辅,字翼之,曾任云南行省中庆路总管。
[62] 《元史》卷二二《武宗》一。
[63] [元]许有任《至正记》卷五三《碑志》八。
[64]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65] [元]陈旅《安雅堂集》卷三《题蒙泉吏隐图》。
[66] 《元史》卷一二五《赛典赤》。
[67] 《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一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484页;嘉靖《贵州通志》;[明]郭子章《黔记》;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教育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