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伊斯兰教教派、学派形成及特点
所属图书:《贵州回族历史与文化》 出版日期:2015-11-01

第四节 伊斯兰教教派、学派形成及特点

一、教派、学派的形成

贵州伊斯兰教教派以格迪目进入贵州最早,历史最长,分布也最广。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中国伊斯兰门宦之一嘎迪林耶在贵州进行传教活动(未延续下来) [1]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中期由哲赫林耶云南传入贵州西南一带。咸同年间(1851—1874年)“白旗起义”失败后,黔西南回民逃亡或被强迁各地,哲赫林耶也随之传播到安顺、贵阳等地。光绪十六年(1890年),马元章(哲赫林耶第7代教主)到贵州办理教务。积极宣传民族团结和教派团结主张;缓和与统治者的矛盾;引导回民勤农事、经商贸,发展经济,兴建清真寺。为统一管理哲赫林耶教务,将兴仁、安龙、盘县、兴义、普安、贞丰、镇宁、安顺、平坝的哲赫林耶分为12坊。在征得当地土司同意后,建道堂(哲赫林耶传教中心)于兴仁三家寨,亲书阿拉伯文匾置于寺内。 [2] 马元章回甘肃前,委任跟随自己多年的云南弥勒人杨云鹤(1820—1917年)为贵州“热依斯”,常住三家寨道堂。杨云鹤“御下有方,事上尽礼”, [3] 善与地方官吏及各族人士相处。他主持道堂扩建,兴办经堂教育,亲授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经典课,聘请汉族教师讲授汉文和儒家经典,培养了一批“经书两全”的阿訇。经杨云鹤10多年不懈努力,使当地“回汉和睦”, [4] “方人之向道者众,慕道者深”。 [5] 推动了贵州哲赫林耶传播。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末,马震武(哲赫林耶第八代教主)因事两次到贵州兴义、平坝。1932年10月金品高逝世后,甘肃兰州人张仕义任贵州热依斯。5年后张仕义阿訇返回。云南通海人纳映奎(纳星斋)任热依斯。为了便于清真寺教务管理,从清末起热依斯金品高就常住青山清真寺,在此开办经堂教育和进行教务活动;到纳映奎时期,随着交通条件变化和回族经济的改善,又选择常驻平坝清真寺。贵州哲赫林耶内部12坊之间联系密切,许多大型教务活动都统一进行。

1934年,云南王少美阿訇到威宁讲学,将伊赫瓦尼传入威宁中水、牛棚一带。1939年,威宁人马学科,由西北学成归来,先后在威宁和云南昭通的数座清真寺任阿訇,开办经堂教育,宣传伊赫瓦尼主张,纠正阿訇和回民中违背教规行为,得到不少回民拥护。他在经堂教育中,主张“中阿并授”,培养“经书两全”符合实际需要的阿訇,先后招收威宁及云南昭通、鲁甸数百名回民子弟入学培养,不少学生“穿衣”后应聘到清真寺任阿訇。 [6] 马学科在倡导伊赫瓦尼派教义、行法的同时,注意维护伊斯兰教教派间的团结,主张“各行其是,各干各得,互不干涉”;认为宣讲教规教义不能固执己见、断章取义,只能以理服人,耐心开导;还常以《古兰经》关于增进穆斯林团结的论述,劝诫大家,努力避免引起纷争和仇恨,不做损害教门的事。由于他的提倡和身体力行,使威宁的伊赫瓦尼和格迪目能和睦相处。还使伊斯兰教及回族与其他宗教、民族关系得到改善。

由于地理环境阻隔,贵州格迪目、伊赫瓦尼派与哲赫林耶之间交往较少,因此除民国年间镇宁格迪目与哲赫林耶因教义发生分歧外, [7] 从未发生过教派争斗。教派对增强本派穆斯林团结互助上还起了一定作用。

二、教派、学派的特点

(一)格迪目

“格迪目”为阿拉伯语音译,意译为“老教”“老行”“尊古派”等,是传入贵州最早的伊斯兰教教派。清末哲赫林耶传入后,按习惯将固守唐宋以来穆斯林世代传承之教义思想和礼仪制度、不加入新教派的穆斯林称为“老派”或“旧派”,派内则自称“格迪目”或“老格迪目”。主要居住在毕节地区、六盘水市、贵阳市、遵义市。

格迪目严格尊奉《古兰经》,笃行念、礼、斋、课、朝“天命五功”;坚信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六大信仰”;遵守认主独一,知主公道,信圣人(先知),信伊玛目,命人干好,止人干歹,远奸,近贤等“教门原根八件”;遵守传统礼制;奉行“各行其是”原则,对教内别的派别、教法学派持宽容态度;与其他宗教和民族也能平等相处。格迪目恪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功课,坚持本派沿袭的传统,如,斋月期间,每日先礼“昏礼”,然后开斋(被称为“后开”);主麻日聚礼时,除礼6拜“主麻拜”外,还要礼当天晌礼的10拜;每年斋月前1月,有条件的家庭都要宰牲、念经,即转“白拉特”(赎罪);给危重病人念“讨白”(忏悔)等。实行单一教坊制。 [8] 教坊不论大小一律平等。清真寺实行“三掌教制”,即由伊玛目(主持教务)、海推布(讲经宣教)、穆安津(宣礼员)负责清真寺宗教事务。伊玛目由高目选举,海推布实行聘任制。该派还首创经堂教育,改变了历史上父传子受、师徒单传的旧教育方式,促进了阿訇、经师培养和学术研究;开展“以儒诠经”,为通用汉语的穆斯林学习经典教义创造条件,推动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 [9]

(二)哲赫林耶

“哲赫林耶”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公开的”“高声的”,引申为“高声诵念迪克尔的”,故又称“高念派”,是中国伊斯兰教苏菲主义四大学派别之一。内地创传人是甘肃武都人马明心(回族)。他曾赴也门纳格什班迪耶教团谢赫扎比德·穆罕默德·布鲁赛尼道堂求学,乾隆九年(1744年)回国后,先在青海循化、甘肃河州等地宣教传道。

哲赫林耶主张“敬主赞圣、遵经从训”。在教乘和道乘的关系上,主张先“教乘”,后“道乘”,认为没有教乘作基础,道乘也不复存在。同时道乘修持只限于极少数有条件、有决心的继承人,不要求所有信众都做道乘功修。主张简化聚礼拜数,只礼10拜;注重念赞圣词的韵调,马明心时期为“也门调”,马达天时期为“灵州调”,马化龙时期又改为“也门调”;传教者须单独静修,信众随五时礼拜集体高念“迪克尔”(苏菲派赞颂安拉的宗教祷词);教众以戴黑、白六角帽和不留鬓须为明显特征。教务管理实行道堂、教区和教坊三级制,形成教主、热依斯、开学阿訇三位一体管理体系。教主的产生,初期为传贤制,后为世袭制取代。教众朝拜“拱白”(先贤、圣徒陵墓),尊奉教主的“口唤”(教主的命令或指示)。该派早期反对利用宗教聚敛财富;主张清真寺庄严肃穆,反对彩饰华丽等。 [10]

(三)伊赫瓦尼

“伊赫瓦尼”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兄弟”,俗称“兄弟派”。中国伊斯兰教教派之一。因在中国传播较晚,故派外多以“新兴教”“新兴派”相称。又因倡导“凭经行教”“尊经革俗”,故又称为“遵经派”“圣行派”“新行派”。创始人为甘肃河州(今临夏)人马万福(东乡族)。他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去麦加朝觐并游学5年,回国后与其他9位阿訇研究和宣传伊赫瓦里派主张。

伊赫瓦尼强调“一切回到《古兰经》去”,以《古兰经》和圣训规范穆斯林的宗教礼仪;主张只“认主、顺圣、尊经”,严格履行“念、礼、斋、课、朝”,特别重视每日五时拜和聚礼、会礼;认为朝拜拱北、崇拜圣徒有损“认主独一”的崇高性,因此予以反对;宗教礼仪必须严格遵守“圣行”的传统习惯,反对阿訇利用诵经等活动收取报酬,主张为穆斯林念经不收“乜贴”;礼拜打坐念到作证词时要求举起右手食指,以表示认主独一的信念,念“讨白”时不能起指;用阿拉伯语默念“立意词”须明白其意,否则用汉语举意;反对未行割礼的人率众礼拜;不用《古兰经》给亡人转“费递耶”;妇女必须戴盖头,限制妇女参加社交活动等。在经堂教育中提倡阿文、中文并重,主张利用汉语宣讲教义,反对妇女缠足。 [11]


[1] 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4—85页。

[2]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名胜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223页。

[3] 《杨云鹤墓志》。

[4] 《兴仁县补志》卷九。

[5] 民国《兴仁县补志》。

[6] 穿衣,伊斯兰教经堂大学毕业。

[7] 民国年间,镇宁格迪目与哲赫林耶因教义分歧,几乎发生械斗。见民国《镇宁县志》。

[8] 教坊,是以一座清真寺为基点的、一定范围内的穆斯林组成的小区组织。

[9] 参见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164页“格迪目”条。

[10] 参见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739页“哲赫林耶”条。

[11] 参见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659页“伊赫瓦尼”条。

贵州回族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