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节日习俗
一、节日及活动
(一)开斋节
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波斯语称“肉孜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10月1日。根据伊斯兰教法,成年男女穆斯林在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即莱麦丹月,俗称“斋月”)封斋1个月。斋月始于伊斯兰教历9月初新月出现,结束于10月初见到新月时为止。在满29天的当晚寻看新月,如看到,翌日为10月1日,即开斋;否则,继续封斋1日,开斋节亦顺延1天(现在世界伊斯兰教组织机构已精确推算出封斋和开斋日期,供世界各地穆斯林使用)。开斋节的主要礼仪有:1.忙食一物。穆斯林于该日晨礼后速进少许饮食,以示戒满开斋向真主感恩之意。2.交纳开斋捐。穆斯林按家庭人口计每人施麦1.25公斤,可折成现金施贫,或交清真寺做宗教基金(也称“麦子钱”)。3.举行会礼。是日上午,穆斯林沐浴盛装,默诵赞词,聚集在清真寺内举行规模盛大的会礼仪式。4.传油香。节日前1日,各家准备油香,开斋节带到清真寺放入清真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大簸箕中,在礼拜结束时,由阿訇分送给到寺的穆斯林。之后,清真寺管委会要统一组织穆斯林前往墓地诵《古兰经》,悼念亡人。有的还请阿訇到家诵经,感恩真主,祈求赐福和佑护全家平安。开斋节向为穆斯林所重视,参加活动的人较多。参加会礼的穆斯林比平时参加聚礼(主麻)的多。因为不少穆斯林忙于公务或劳作等,未坚持五时拜和聚礼,但对节日会礼通常都积极参加。会礼结束后,清真寺还要组织穆斯林前往回民墓地游坟,缅怀先辈。开斋节节日气氛浓厚,一般要过3天。
图25 1989年平坝穆斯林欢度开斋节 资料图片
(二)古尔邦节
“古尔邦”为阿拉伯语“尔德·艾祖哈”的音译,意为“献祭”“献牲”。亦称宰牲节、忠效节。为朝觐功课的主要仪式之一。时间是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即朝觐期的最后1天。古尔邦节的宰牲,起源于古代先知易卜拉欣的传说。易卜拉欣夜梦安拉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对安拉的虔诚。正当易卜拉欣举刀杀其子时,天使吉卜利勒奉安拉之命降临,送来一只黑头羝羊,命伊布拉欣以宰羊代替献子。后来,古阿拉伯人便形成了每年宰牲献祭的风俗。伊斯兰教创立后,为纪念此事、感谢真主,将宰牲列为朝觐功课礼仪之一。教法规定:凡经济条件宽裕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奉行宰牲礼仪。朝觐者在12月10日举行宰牲,世界各地穆斯林亦在10—12日宰牲(逾期宰牲无效)。穆斯林在节前打扫室内外卫生,制作油香等节日食品。节日拂晓,室内燃香,沐浴净身,换上整洁的服装赴清真寺参加会礼。会礼由阿訇或教长带领,面向圣地麦加方向鞠躬叩拜。阿訇宣讲“卧尔兹”。礼毕,举行宰牲仪式,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宰1头牛,经济状况差的可几人合宰1头牛(以7人为限)或单独宰1只羊。所宰之牲须体端、健壮,不宰不满两岁的羊羔和不满3岁的牛犊。宰牲肉分为3份,分别自用、馈赠亲友、施散穷人。宰牲仪式结束后,走亲访友,馈赠节日食品,互致祝贺。
(三)圣纪
阿拉伯语“毛利德·奈比”的意译。一译“先知诞辰”。据阿拉伯史籍载,穆罕默德出生于570年,即阿拉伯太阴历“象年”的3月12日, [1] 逝世于希吉来历11年的3月12日(一说13日),即632年6月8日。因此,通常将两个纪念日合并举行,称为“圣纪”或“圣忌”,俗称“圣会”。各地举行圣纪的日子并不统一,可在希吉来历3月12日,或三月内的任何一天;也可提前甚至可以推迟至年末,主要是为了便于群众聚集,有利于搞好纪念活动。如农村举行圣纪,多安排秋收以后。过去由于受交通、经济等条件限制,圣纪并非每年都举办大型纪念活动。但凡是举办圣纪活动,通常规模都较为隆重和热烈,本地穆斯林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同时还邀请外坊外地穆斯林参加。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由阿訇念诵《古兰经》;吟诵“赞圣词”,讲述先知的生平业绩和懿行,学习先知的崇高质量和美德。有经济条件的家庭还宰牛、羊,备办宴席,招待宾客。
二、纪念日及活动
(一)登霄节
亦称“升霄”“登霄”“登霄之夜”。阿拉伯语“米尔拉吉”的意译,原意为“梯子”。现特指穆罕默德夜行升霄的纪念日。据传,穆罕默德于621年(一说620年)伊斯兰教历7月27日之夜,即在遭受多神教徒的迫害、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由天使吉卜利勒陪同,乘仙马腾空,自麦加禁寺飞至耶路撒冷,在今远寺(岩石清真寺)的一块巨石上登霄, [2] 遨游七重天,见到了古代众多的先知和天园等,得到真主每日五番礼拜的允准,黎明时返回麦加。穆斯林认为,登霄是真主向先知显示的奇迹,其中所蕴含的玄机哲理具有完美而崇高的意义。同时将耶路撒冷视为伊斯兰教的圣地之一,并以伊斯兰历每年7月27日为升霄纪念日。是夜,穆斯林要举行诵经、礼拜活动。
图26 威宁城关清真寺举行法蒂玛节纪念活动 江南雨摄
(二)白拉特夜
“白拉特”系阿拉伯语“白拉艾”或“白拉艾特”的转音,原意为“清白”“无辜”,引申为“赦免”“无罪”。相传穆罕默德在将近60岁的那年8月15日夜晚,独自前往麦地那的白格尔(今麦地那圣寺东南侧)墓地作求祈。事后对圣门弟子们说,这一夜真主降临到距离世间最近的天体,并晓谕:凡穆斯林在这一夜诚意悔罪、祈福,都可以得到主的赦免和允准。另一种说法是,按照《古兰经》的训诫,每个人平日的善恶言行,由两位天使记录在各人的“文卷”中,作为末日审判时赏罚的依据。因此穆罕默德曾说,每个穆斯林的“文卷”每年都要换1次,即把旧的储存起来,用新的继续记录,故又称之为“换文卷的夜晚”“赦免之夜”。穆斯林为求得安拉对自己过错的饶恕,在该晚主动礼两拜“副功拜”,诵经祈祷,次日封1天“副功斋”。也有在此夜忏悔并诵经为亡灵祈求安拉饶恕的。穆斯林在伊斯兰教历每年8月前半月,要请阿訇和满拉到家中念“讨白”,并高诵用波斯语编成的“劝善词”。
(三)盖德尔夜
“盖德尔”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前定”“定命”“高贵”等。亦称“高贵之夜”“前定之夜”等。时间为伊斯兰历莱麦丹月的第27夜。据《古兰经》第97章,安拉于该夜通过吉卜利勒天使开始颁降《古兰经》文给穆罕默德。这一夜,安拉预定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命运,并派众天使降临世间料理事务,显示了安拉作为最高唯一主宰的绝对权威,故又称“前定之夜”“权力之夜”。《古兰经》说,“那高贵的夜间,胜过一千个月,”(97:3)鼓励穆斯林在此夜多行善功,以期获得安拉最好的报偿,因此又称“高贵之夜”“大赦之夜”。该夜清真寺张灯结彩,穆斯林沐浴佩香前往参加礼拜、诵经、赞主、赞圣等庆祝活动(通常是整夜进行,故又称“守夜”或“坐夜”)。
(四)阿舒拉日
阿拉伯语“阿舒拉”与序数词“阿希尔”(意为“第十”)词义相近,专指伊斯兰教历1月10日。相传真主于该日创造天园、火狱和人类,该日又是十大先知在危难中获救之日。后逐渐演变为伊斯兰教纪念日。格迪目派穆斯林,为纪念先知努哈拯救人类,在阿舒拉日要诵经祈祷并食杂豆。
(五)法蒂玛节
法蒂玛节是为先知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诞辰和忌日所举行的纪念活动(亦称法蒂玛纪念会、姑太节等)。法蒂玛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之女、第四任哈里发阿里之妻。法蒂玛聪颖贤慧,富有主见,能言善诗,曾随父参加攻克麦加和辞别朝觐等重大活动。有许多嘉言及美德故事传世。穆罕默德逝世后,她因极度悲恸,于632年伊斯兰教历的6月15日病故,安葬在麦地那清真寺东南侧墓地内。法蒂玛被奉为穆斯林妇女的典范,受到普遍的尊重。
纪念仪式一般都在清真寺举行,主要由妇女操办,请阿訇念经、诵经、赞主、赞圣,作“都阿”(祈祷词),讲述法蒂玛的生平事迹和懿行,捐献乜贴,举行宴会等。
[1] 此年因阿比西尼皇帝率乘坐大象的军队出征麦加,故名“象年”。
[2] 岩石清真寺的巨石长17.7米,宽13.5米,高1.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