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医药卫生
所属图书:《贵州回族历史与文化》 出版日期:2015-11-01

第三节 医药卫生

一、医疗实践

贵州回族医药业不太发达,专门从事医药行业者较少,但民间以单方、验方治病较为普遍。回族医学很早就注意到,疾病不单纯是细菌、病毒等所引起,还有其他社会、环境、心理、饮食结构、体育锻炼,生活习惯等许多复杂因素。因此注重良好的生活习惯习惯,对疾病辨证施治,善于采用饮食疗法,重视卫生保健。

回族医学主要诊法有望诊、问诊、触诊等。诊法与中医有许多交汇融合。治疗方法有外治法和内治法。其中,外治法包括针灸、放血疗法、拔罐法、按摩、烙灸疗法、醋熏疗法及药熏疗法、外敷法等;内治法主要依据回族民间所传单方、验方治病。

元代在行省立有官医提举司;各路开设惠民药局,择良医主之。在元代阿拉伯—伊斯兰医学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回回医生在民间的医务活动十分活跃,对贵州亦会有所影响。明代,贵州建省后,在府、州、县、卫皆设有医学机构,设医生、医士或医官。通常还设有惠民药局。中医基本知识的进一步普及,中药运用范围逐渐扩大。在回族聚居地乌撒卫和普安州,见于记载的中药材已达60余种。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得益于朝廷重视和贵州各族人民的探索总结,其中也包括回族人士的贡献。

清代,威宁顺田坝人董占武,在利用草药治病方面有丰富经验。据《董氏家谱》载:董占武曾治愈了云南东川孙姓患者的皮肤结核。威宁蒋子涛擅长中草药,在当地有一定影响。他著有医书(在“文化大革命”散失)。清末,张品良从盘县迁到贵阳,在岩井街(今合群路)开设骨科诊所。对困难者免费治疗。他医术精湛、用药简单、收费低廉,受到群众称赞。 [1]

云南省昭通人马阿訇(真实名字不详)。民国初年到威宁行医,后到济生堂药铺当坐堂多年,由于医术高,待人和气,在群众中的威望很高,忠义镇里老少皆知有中医马阿訇其人。 [2] 据《威宁松林马氏家谱》载,云南昭通人马宗庆(1868—1912),天资聪明。幼读诗书。后弃学习医,对中医辨证施治原理也有较深理解和掌握。他不顾山高路远,常应病家之邀到威宁出诊治病。民国初年,黔西南普安青山回民开设有3家中医药房。塘子边马昆山(行医近50年),长于中医内科、儿科、妇科,精通脉理,收费低廉。后街董再机,善治骨折、烧伤和跌打损伤,自采中草药。对内科、儿科患者,只把脉,开处方。设于河边的“济康药室”,药品种类多,店主金品超在长沙学过医,通脉理、药性。盘县大木桥回民桂张氏(女),懂一些单方和草药,能治部分杂症。 [3] 铜仁人王明庵(1884—1966年),自学中医。1921年,铜仁大旱,他设法解救穷苦人。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少校军医。1931年返乡创办救济院和私立瑞模小学。1952年县联合诊所成立,王明庵任所长(后当选为铜仁县第一至第六届人大代表)。著有《批点伤寒》《验方》等。 [4] 1944年,左明华于由江西九江来到贵阳,在中华中路(今人民会场对面)开设“牙医左明华诊所”。左建民在贵阳中华南路开设中南第一牙科诊所。 [5] 抗战期间,张传安、张传分兄弟从江苏南京到贵阳,在贵阳大井坎(现中华南路)开设西医诊所。张传润(女)开中医诊所。 [6]

新中国成立后,回族医药业受到重视,获得进一步发展。1954年左玉周在贵阳市中山西路开设“左玉周镶牙诊所”,公私合营时并入联合诊所(位于中华中路157号),后又改称中中联合诊所。1957年3月,贵州省第一届中医代表会议召开,有回族中医出席。 [7] 如铜仁名中医王明庵就出席了这次大会。威宁自治县草海镇小山中医马理刚,行医数十年,专治关节脱位和骨折,治疗时,先复位,再用药物包扎,疗效很好;草海镇城关办事处的虎尊贤,自学中医骨科,专治人体骨折和脱位。内服外用中草药药酒。成功医治骨折、脱位患者300余例。 [8]

1981年,贵阳左孝黔开设个体牙科诊所。2001年,投资8万余元在贵阳市黄金路合资开设“左孝黔口腔专科门诊”。威宁斗古乡马武伞诊所、威宁黑石头乡刘友群诊所等乡镇个体诊所,为当地回族和其他民族群众提供了许多方便。威宁欣欣药店、宏医药店、张医生诊所等,均为回族经营。黔西县海万义、海贵父子刻苦钻研医学知识,从事医学临床多年,成为黔西县医疗系统中内科、儿科的执业医师,他们所开的诊所每日门诊人数在百人以上。 [9] 近年来,由省内外医学院校毕业的回族学生逐年增加,不少人成为医疗卫生及医学教育的骨干。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生马武开博士,现任贵阳中医学院教授;华西医科大学毕业生阮婧华(女)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

二、卫生保健

回族饮食习惯与规则,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主要依据。总的要求是:食物必须清洁卫生、有利健康,提倡食用合法、佳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动物、植物、矿物等类食品。

饮食卫生。回族谚语说“多吃蔬菜少吃肉,粗米淡饭能长寿”“是病不是病,先把肠子清干净”“回族老人寿数长,早起节食喝茶汤”“不吸烟,不喝酒,能活九十九”,都是对回族卫生保健经验的总结。从现代医学、营养学、生理学考察回族的饮食习惯,可以发现其有许多科学成分。贵州回族有不少“药食同疗”“寓医于食”的民间偏方、验方,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效果明显。

用水卫生。使用泉水、井水的地方,通常加护栏和井盖的方法保护水源。定期清理井内积物,以保持水质卫生。回族洗手、洗脸、洗菜、洗碗多用冲洗法。

环境卫生和家庭卫生。回族医学认为,人体健康与环境有直接关系。因此很重视环境卫生。回族注重居住环境选择,回族民居多依山而建,充分利用平地、缓坡,出于避风和安全的需要,通常为坐北朝南,背阴向阳。回民聚居的村落,群众不乱扔垃圾、动物残骸,以利净化环境,预防病菌传染。房屋四周及庭院内种植柏、杉、桃、李、石榴等树木,月季、玫瑰、桂花、茶花、兰花等花草。房前屋后及院落干净整洁,院内物品摆放有序。这些做法,对人体健康都是有益的。回族家庭基本上能够做到,窗明几净,桌子、板凳、炉台、锅台,以及碗、碟、勺擦拭干净,摆放整齐。回民家庭在打扫完室内卫生以后,通常要点几柱卫生香,以去除浑浊,使人感到舒适,有利于身心健康。

个人卫生。回族谚语也说“回回笑脏不笑贫”。因此,回民注意勤剪指甲,勤剃头发,不留长指甲和长头发。除个别教派外,回民一般不留长发。清真寺及回族家庭都设有水房,备有吊罐、汤瓶等,便于洗“大净”“小净”。伊斯兰教规定,在诵经、礼拜、参加宗教活动之前都要洗小净。

心理卫生。注重心理卫生,有助于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疾病预防和治疗,这一点早就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证明。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十分重视心理卫生。要求以伊斯兰教律审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遵从正直无私,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说真话,办实事,讲信誉原则;生活态度乐观、从容、自信、镇定。屏除焦虑、烦躁、愤怒、悔恨、忧愁、绝望等不良心情,使心理平衡,灵魂净化,使内心平静。思想没有负担,人心胸宽广,心态平和。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 段金录、姚继德主编《中国南方回族经济商贸资料选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2] 禄天明、谭维履《解放前威宁境内中医实况录》,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州县委员会宣传与教育委员会编《威宁文史资料》(第4辑),2004年印,第8页。

[3] 《盘县特区文史资料》第13辑(少数民族专辑),1992年印,第111页。

[4] 贵州省铜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铜仁市志》(下),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3—1734页。

[5] 段金录、姚继德主编《中国南方回族经济商贸资料选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147页。

[6] 贵阳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贵阳文史资料选集》第13集(贵阳少数民族资料),1984年印,第51页。

[7]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科学技术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84页。

[8]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

[9] 刘砺《毕节回族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

贵州回族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