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学习汉文化
发展生产,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是十分关键的,而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又必须以文化交流作先导。为了学习和引进汉族文化,加强和促进彝汉文化的交流,土司或遣子弟到京师入太学,或入儒学,以本民族的上层来进行示范和带动,影响周边,并逐渐深入到社会各阶层。普安州学原为安抚司学,洪武十三年(1380年)始建普安土府儒学,建文帝时改为普安安抚司学,永乐十五年(1417年)改为普安州学。“普安安抚司学多为‘罗罗、僰人’。” [1] 改土归流作为普安地区极其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从政治体制上彻底结束了千年来地方土官统治的政权,彻底打破了延续一千多年的行政区划,彻底改变了地方的民族结构,从夷多汉少、苗蛮居多的情况变成各民族人口比例出现重大变化,变成了汉多夷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都在改变,从以地方民族文化为主体转变为以学习和接受汉文化为主。
通过学习和接受汉文化,《乾隆普安州志》所载的由先前“语言不相谙,常以僰人为通事译之” [2] 到“近年渐染华夏之习,稍变其陋而近于礼”。在清朝时期,彝族和普安土地上的各少数民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已经有许多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找到一条进入社会上层的新途径。如阿计营世袭土守备龙家驹“土俗为之丕变,……学尚经济,不惊词章。其子为(龙)霖,历知册亨、清镇、安顺、遵义各县事,政声卓著者,盖有本于家学也”。又如鲁土营的袭任土舍龙跃之子龙汝驭,“汝驭优文行,道光丁西科选拔贡生” [3] 。阿计营土舍历来重视对子女汉文化的学习,教育子女积极投身科举,通过科举考试尽量跻身传统的士绅阶层,取得功名后成为官僚。接受汉文化的影响,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如葬式从火葬改为土葬;又如男人基本都穿着汉族服装对外交流,以保证和拓展生存空间。在生产中学习汉族从发达地区带来的先进耕作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当然,文化的传承和改变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彻底改变的,因此,各民族人民仍然用自己独有方式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1] 参见何仁仲主编:《贵州通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出版。
[2]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嘉靖普安州志》(影印件)。
[3] 参见《民国兴仁县志·第十一卷,纪官制,鲁土营》,1956年贵州图书馆据兴仁县档案馆藏稿本复制油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