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三)政治制度
所属图书:《普安简史》 出版日期:2014-11-01

(三)政治制度

普安作为在今云贵毗邻的贵州西南部一带存在了上千年的彝族地方政权,内称“阿外惹尼”,外称作于矢、毗那、毗那国、毗那自杞国、普安路总管等,延续了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普安彝族政权虽然受封于封建中央王朝,但是一直是土官统治,朝廷早年的封赐只起到羁縻的作用,后期也增加了征收赋税和调遣军队等职能。在普安彝族统治政权内部,形成了一整套与封建中央王朝很不相同的政治制度。这套制度有政权和族权合而为一的宗法制度,军事和行政合而为一的营长制度,两个特征既明显又突出。政权和族权合而为一的宗法制度,有着浓烈和典型的家支制度的色彩。活动在云贵高原的,有数以什计的彝族君长政权,这些君长政权的名称是取其父子连名谱中最具影响的一代祖人的名字为名号,如阿外惹蔺、阿哲蔺、俄索蔺(乌撒)、乌蒙蔺、阿卖蔺(云南宣威等地的磨弥部)等。“蔺”的彝语原始义是祖宗的意思,政权的核心由共祭一位祖宗的有血缘关系的人员构成。

1.四大宗亲与十二营宗法制

彝族宗法制是以家支制为基础的,是典型的政权与族权合一组织形式。家支是彝族传统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彝族社会的基本组织。家支产生于父系氏族,同一男性祖先的子孙称为一家,男性祖先的儿子分别为一房,各房不断地繁衍,人口不断地增多,形成家下面的支,家与支总合为一个家支。到了九代,一般都要举行分支(分家)仪式,新分出来的每一支随着人口和代数的增加,又形成新的家支,到了九代以后又进行分支仪式。如此循环往复。每一个家支都以其男性祖先之名为本家支名,普安龙(陇)氏的远祖是默德施,一般简称为德施氏;后来出了著名的祖先阿外惹,又称为阿外惹家。家支发展到后来,人口越来越多,各个家支以父子连名的谱系来维系,形成共同的祖先崇拜。家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以长房为大,称为“义摩”家,主持家支内部的祭祀和各种重大活动。家支举行了分支仪式以后,可以互相通婚,没有分支则不能通婚。家支内部有互相继承财产的权利,同时有互相帮助、共同御敌的义务。

李京《云南志略》记载:“正妻曰耐德,非耐德所生不能继父之位。若耐德无子,或有未及娶而死者,则为娶妻,……有所生则为已死之男女。如酋长无嗣,则立妻女为酋长。”普安阿外惹以“家支”为核心的宗法制度,以嫡长子继承为主脉,嫡子皆有继承权。嫡、庶之分以是不是正妻所生为依据,正妻所生为嫡,才有继承父位之权,其长子为君长,其余诸子分封为土目后,各掌一方。庶妻所生一般不得继承父位。长房必须有继承人,作为家支的维系纽带,家支才能不至于分裂、溃乱。

与同宗的水西安氏政权一样,普安阿外惹政权也是标准的政权与族权合一的宗法制政权。宗法制是以家支为基础、又以家支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统治制度。家支制度与宗法制度的区别之一,就是家支没有政权的职能,而宗法制度则既具有家支的特质更具有政权的职能。而龙氏通过区域内对嫡系亲属的分封,实行土目分治,以血缘纽带来维系地方统治政权,形成了四大部(宗亲)、十二营,以此维系其独具特色的宗法制政权。

《元史·地理志》载:“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改于矢部万户为普安路总管,隶云南行省,领和龙、八纳、习旧、普定四部。”和龙、八纳、习旧、普定为四大部(宗亲)。据《寰宇通志》、《贵州通志》等载,四大部分布在今黔西南州的兴仁、晴隆、兴义等县市和六盘水市的盘县境内。其中八纳部所处的今盘县淤泥和普古一带,以皮纳山(被演化为八纳山)为标志,是很长一个时期的普安于矢部的活动中心,曾称毗那、毗那国、毗那自杞国等。嘉靖《普安州志》载:“八纳山,在州东北二十里,高二十里,上有平顶,旁有小石百余,顶有潭水极清,木叶落其中,鸟即衔去,泉声抄色当与烟岚掩映,人迹罕到。土俗相传,为土酋益智藏其祖先鬼筒于岩穴间,子孙十年一次登山祭之,每登必椎牛羊,持刀弩,鼓噪而往焉。”到益智时期,还留下安置祖灵的记录。普安以阿外惹蔺统四大部、十二营,明、清“十二营”是在元代的习旧、和龙、八纳、普定四部的基础上又一次化分而来。《贵州名胜志》说:“普安州……隶贵州布政司,领罗罗夷民十二部,号十二营,谓部长曰营长。”《明史·土司传》载:“永乐十三年(1415)改普安安抚司,州领罗罗夷民十二部,号十二营。”嘉靖《普安州志》说:“州领黄草坝、木夸、狗场、归顺、楼下、马乃、鼠场、毛政、普陌、希黑、芦塘、善德、鸡场、卜容十四营。”咸丰《兴义府志》说:“领黄坪、布雄、捧鲊、马乃、鼠场、楼下、鲁土、归顺、狗场、普陌、毛政、簸箕十二营。”

依上述可知,明清方志在营的数目、名称所载不一,很容易混淆,令人不明十二营所指。我们究其原委,进行了考证。从1415年到1521年间100多年间,普安地区的营就从十二个增加到二十多个。明朝中期,由于行政区域划分,普安的部分地区划归永宁州管辖。嘉靖年间出现了普安州管辖黄草坝、木夸、狗场、归顺、楼下、马乃、鼠场、毛政、普陌、希黑、芦塘、善德、鸡场、卜容十四营,永宁州管辖鲁土、阿计、安逸等五营的记载,除此之外还有部分营尚未统计在内。

究其原因,普安阿外惹家族承袭了长房有继承权,次房没有继承权,为了平衡家庭内部的管理,也给次房分一块领地,也叫营。因此,100多年营的数目翻了一番,明朝政府为了瓦解彝族政权,以大化小、以小化零、分而治之,达到改土归流之目的,阿外惹家族这种做法明朝政府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明朝政府不但承认,而且还办理合法手续,变成了营中营。

到了清朝初期营的数目变化更大。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龙天佑归顺大清领马乃、阿计、安逸及必黑、南俄、上达、下达、大定三营五寨地(必黑在明朝时期已称为营,在清朝初期又被称为寨)。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借剿马乃营之机,把马乃、阿计、安逸改土归流为清政府设流官直接管辖,剩下必黑、南俄、上达、下达、大定五寨地交给龙天佑管辖。考陇氏碑文,清朝初年龙天佑承袭了阿外惹家族的管理体系,在五寨地的范围建立了必舍营和必黑营。必舍营存在的时间不足100年,康熙年间建立,雍正年间就被改土归流。必黑、南俄、大定、上达、下达五寨地这块土地上只剩下必黑营。必黑营大约在嘉庆年间才被改土归流。必黑营还流传着上抵新沟、铜厂沟,下抵龙洞雷打石,左抵桂花树梁子,右抵鹅项颈至银子坪的管辖范围。必黑营是在民国时期才改为“碧痕营”的。总的来说,营是以家支为核心的组织。龙氏就是通过给嫡系亲属分配土地,来维护宗法制政权。哪怕是在政府改土归流时期,也还是在建营、在分配土地,必黑五寨地上出现的必舍营、必痕营是最好的见证。通过以上考证,我们终于弄清了普安十二营在数目上变化的原因。

根据贵州民族大学罗勇教授等人的考证 [1] :黄草坝营(后为汉族土官袭管)在今兴义市;布雄营在今兴义市南四十里敬南镇的布雄一带;捧鲊营在今兴义市西南八十里的捧鲊镇;善德营在今盘县西北刘官镇高屯一带;木胯营在今盘县北部的淤泥彝族乡一带;鸡场营在今盘县西北部的鸡场坪彝族乡一带;鲊希黑营在今盘县城关北一百三十里一带;普陌营在今盘县西北部的滑石乡一带;芦塘营在今普安县东南部的地瓜镇一带;狗场营在今盘县南部的忠义乡联强一带;鼠场营在今普安县东南部的新店乡一带;毛政营在今盘县西北部的柏果镇一带;楼下营在今普安县东南部的楼下镇一带;簸箕营在今盘县东北羊场布依族白族苗族乡保基一带;马乃营在今兴仁县西北部的潘家庄镇一带;归顺营在今盘县南部的民主镇一带;鲁土营在今兴仁县鲁础营回族乡一带;阿计营在今兴仁县东北巴铃镇一带;安逸营在今兴仁县东北大山乡一带。

2.营长的职能

彝族是个尚武的民族,每个以部为单位的群体里都保持着寓兵于民的传统。一般地说,彝族分布的金沙江、红河、盘江等流域,地方高山多于平地,高山是天然的制高点,在冷兵器的时期,往往便于防卫。防守的一方通常在要隘或制高点选择一处,或夯或垒方、圆土石墙御敌,这种御敌的建筑称之营盘或营,营长的初始含义应当是这种御敌营垒的主管,普安的营长是由这种点而向面来放大的。同样的行政组织、同样的职能,在不同的地方采用不同的名称:在称之“阿者国”的水西(今毕节市大方、黔西、织金、金沙、纳雍、水城、六枝、贵阳、息烽、修文、清镇、开阳、七星关区一部等地)和乌撒(威宁、赫章、纳雍、七星关、水城的一些地方及云南宣威部分地方)、扯勒(四川叙永、古蔺等地及毕节市七星关区一部)称之“则溪”。“则溪”乌撒部地还又有“耿很”的别称。称营长的地方,除普安而外,还有普里(播勒,今贵州安顺一带)和磨弥(今云南宣威、沾益)两部地。在水西的“则溪”制度中,据《大定府志》称:“木胯则溪:管钱粮阿户,兵马阿五;火著则溪:管钱粮归宗,兵马以义;化角则溪:管钱粮德初,兵马法沙;——以上三则溪属府。架勒则溪:管钱粮阿隆,兵马扒瓦;——此地拨归水城。则窝则溪:管钱粮褒舍,兵马法胯;雄所则溪:管钱粮阿乌密,兵马密苏;以著则溪:管钱粮以苴,兵马阿布;——以上三则溪属黔西。的独则溪:管钱粮这借,兵马叉戛[嘎]那;朵泥则溪:管钱粮那威,兵马卧这;陇胯则溪:管钱粮陇胯,兵马支铺;——以上三则溪属平远陇胯系根很子孙,非瓞实安氏遗脉也。安架则溪:管钱粮阿则七,兵马底苏;其地多属水城,少属郎岱。六莫、于的二则溪,在清镇、修文等处,即水外六目地也。宣慰时,管地方钱粮之夷目号六慕濯色,操练兵马之夷目号慕苴骂色。”普安等地的营长制与水西地区的“则溪”制系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而管属军事的兵马和管属民政的钱粮,属性与职能是完全一样的。

营长制度是行政与军事合一的组织制度。普安的营长制度流行于明代,其基本职能是行政管理和军事备战,其特征就是行政组织与军事组织合而为一,既管军事,又管民政。因此营长制长官有两重身份、两种职责,一是行政长官,一是军事长官,把两种职责与两重身份结合在一起,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正是如此,营长制统管之下的人民也有两重身份和两种义务,既是百姓,又是军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平时纳粮,战时服役。清朝年间清政府把难以治理的必黑、南俄、大定、上达、下达五寨地交给龙天佑管辖,龙天佑按照营的建制建成必舍营和必黑营,实行营长制管理。营长制度一直延续到嘉庆年间(1800年)左右。

3.普安与乌撒、磨弥、芒布、水西、扯勒、乌蒙各部的关系

(1)普安与乌撒部的关系

彝族的宗法制是建立在“同姓相扶”的基础上的,但“异姓相辅”也不可或缺。六祖分支后,形成“武乍二长子,分布到南边;糯侯二次子,到北边拓展;布默二幼子,布满着中部”。布默所分布的中部地为今云南省曲靖市、昆明市、东川市、寻甸县、禄劝县、武定县等地,四川省会理、会东、西昌、德昌、宁南等县市,贵州省的毕节、贵阳、安顺、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的大部分地区。普安部和乌撒分别出自德施与德布两支系,这两支系自六祖分支的第9代起即结为姻亲,德施家的那咪鲁生了克博和陇邓两弟兄,而他们的子孙都是布支系中的强者。德布支系的妥依女特则生下了默德施,默德施传到第20代分为勿阿克、勿阿纳、勿阿洛、勿阿律四支,他们后代称之“德施九天君”。《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九·四川土司》载:“东川、芒部诸夷,种类皆出于罗罗。厥后子姓蕃衍,各立疆场,乃异其名曰东川、乌撒、乌蒙、芒部、禄肇、水西。无事则互起争端,有事则相为救援。”“相为救援”和“互起争端”的特征在普安部和乌撒显得十分突出,为“相为救援”而联姻,又为争夺土地等利益而“互起争端”。

普安部和乌撒的联姻历史特别长,系名副其实的世为姻亲。据《勃弄睑君长家源流·得惹家恩惠》载:“濮妥珠益,迫默洛后代,阿外惹家,如深厚的雾,形象超群,誉满天下。娥哺毕吞(额补毕吞),带神奇富贵,贤达的淑女,如清澈江水,在我纪俄勾家,有口皆碑,形象如丝线,貌美像花样,是那周阿吉之母;阿吉赫娣,是阿德阿谷之母;迫默苏哆,是阿谷濮格之母,阿洪毕瓯,是濮娄洪珠、笃则女姤、那苦阿姆之母;娥吉苏庚,是鲁迂诺直之母;府遮实卜,是诺直鲁格之母。你濮吐珠益,继往十代人,一直为舅家,三代亲发六代威,九代开亲亲荣华”。 [2] 在《彝族源流》的记录里,普安部和乌撒的联姻12代之多。 [3] 乌撒第46代笃则那周“有五妻……额补毕吞,是那周阿吉、那周陀尼之母”;第48代德皤阿德同时娶普安两女阿吉赫娣和惹依苏娣,“濮妥珠益家,阿吉赫娣,是阿德阿谷、阿德补遮、阿德阿珠、阿德苏注之母……惹依苏娣,生阿德阿直。阿举苏额,生阿德斗骂”。第49代的阿德阿谷“到濮吐珠益,娶热立苏恒。阿德阿卓,如星照天空,生阿卓濮格、阿卓鲁举、阿卓斗俄”。第53代举足濮兜娶“濮妥珠益家,阿麻洪芝(为妻),是濮兜那苦、濮兜额宏、濮兜阿诺、濮兜阿太、阿太额觉、额觉沙央之母”。第54代濮兜那苦“娶三妻,濮妥珠益家,保土女曲氏,改名笃任女曲,是那苦阿姆、那苦鲁汝、那苦阿伙、阿伙诺古之母”。第55代那苦阿姆娶“濮妥珠益家,哈汝舍巨氏(为妻),是阿姆阿额、阿姆奋仆、奋仆额立、阿姆额卓之母”。又娶“濮妥珠益家,乃仆舍朵氏(为妻),是阿姆额列、额列阿德之母”。第56代的阿姆朴娄“娶两妻,濮妥珠益家,舍姆舍色氏,是朴娄鲁迂、朴娄诺举之母”。第57代朴娄鲁迂娶“濮妥珠益家,额奏苏更氏(为妻),是鲁迂诺直之母”。第58代鲁迂诺直“娶三妻,濮妥珠益家,阿赤舍崩氏,诺直米毕之母”。鲁迂诺直,《大定府志·乌撒安氏本末》作“哲”,“一曰那者哲老,其妻实卜摄事,元末,加行省右丞”。阿赤舍崩氏(即实卜),舍崩、实卜,同一彝音的不同汉音记字。实卜是乌撒部的元末时期著名女土司。“实卜摄事,元末,加行省右丞”。……“其年,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实卜来归,置乌撒土府以授之。”“十六年(1383年)以云南所隶乌撒、乌蒙、芒布三府隶四川布政司。”十六年“五月,诏赐乌撒女知府实卜及乌蒙、东川等知府,人朝服一通,并常服一袭。十月,乌撒知府实卜等七百七十一人来朝,诏赐织锦、文绮、钞锭,及把事以下从人各有差。”“十七年十月,乌撒知府实卜贡马,赐绮、钞。是时,哲已先卒,逾年实卜又卒,子能动袭。”《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九·四川土司》载:“洪武十四年,时征南将军傅友德已分遣都督胡海洋等帅师五万,由永宁趋乌撒,复自率师由曲靖循格孤山而南,以通永宁之兵,捣乌撒。时元右丞实卜闻海洋兵至,乃聚兵赤水河以拒之。及闻大军继进,皆遁。友德令诸军筑城,版锸方具,蛮寇大集。友德屯兵山冈,持重以待。既知士勇可用,乃纵兵接战。有芒部土酋率众来援,实卜兵与合,锋甚锐。大军鼓噪而前,其酋长多中槊坠马死。大军益奋,蛮众力不支,大溃,斩首三千,获马六百,实卜率众遁。遂城乌撒,克七星关以通毕节,又克可渡河,于是东川、乌蒙、芒部诸蛮震詟,皆望风降附。……十五年置东川、乌撒、乌蒙、芒部诸卫指挥使司,诏谕诸部人民。……十六年以云南所属乌撒、乌蒙、芒部三府隶四川布政使司。乌蒙、乌撒、东川、芒部诸部长百二十人来朝,贡方物。诏各授以官,赐朝服、冠带、锦骑、钞锭有差。其乌撒女酋实卜,加赐珠翠。……十七年割云南东川府隶四川布政府司,并乌撒、乌蒙、芒部皆改为军民府,而定其赋税。乌撒岁输二万石,毡衫一千五百领;乌蒙、东川、芒部皆岁输八千石,毡衫八百领。又定茶盐布匹易马之数,乌撒岁易马六千五百匹,乌蒙、东川、芒部皆四千匹。凡马一匹,给布三十匹,或茶一百斤,盐如之。实卜复贡马,赐绮钞。”

实卜之后,乌撒还连续3代与普安部结为姻亲。第59代诺直鲁格娶“濮妥珠益家,苻额吐曲氏(为妻),鲁格阿能之母”。第64代笃毕鲁足娶“濮妥珠益家,迫默苏略氏(为妻),是鲁直笃则、笃则额弄、额弄鲁默、鲁默布野、布野麻汝、麻汝乃斯之母”。第67代诺濮鲁勺(《大定府志》作“安咀,夷名禄蜀”)的“正妻是濮妥珠益地,阿诺举足家,苏舍给娄氏,是鲁勺仆娄、鲁勺余斯、鲁勺直愁之母”。

乌撒部和普安两部为争夺土地等利益而“互起争端”的事例也屡见不鲜。乌撒部传至第48代那周德皤(约北宋初年)时势弱,德施支系的阿头、易良(今彝良)、易溪等部在阿哲(水西)等大部的强势支持下,占据并几乎瓜分了乌撒地盘。《大定府志·卷十五》称:“德朴(皤)弱,为他部所并,降为庶人,其妻生子曰勒(即第49代德皤阿努。努、勒,土语异记),字仲甫,甫数月,避乱弃之野,土人收养之,及长有勇略,与其故臣慕魁特直、阿迂阿租二人复乌撒土宇。”德皤弟那周阿吉、德皤子折怒与特直、阿租等若干战将为光复乌撒故土,并扩大地盘,展开了四十七次恶战,取得了四十三次大的胜仗,把乌撒部地北扩至乌蒙部地、东北至芒布地、东至水西部地、南至于矢部(普安)地。可谓拓地千里,一代名将那周阿吉也战死沙场。在这四十七仗中,有多次与普安部在称徼洪的地方进行的交战,《布默战史·徼洪之战》载:在愁娄徼洪,乌撒部进攻阿外惹部,乌撒部德皤折怒为帅,以卜启阿倪为先锋;阿外惹部额苦迫默为帅,那待可娄为先锋。经过一场激烈的交战,阿外惹部战死六百,乌撒战死四百,这次战斗两部有千官兵阵亡。《布默战史·乌撒与阿外惹交战》载:乌撒与阿外惹部又一次在愁娄徼洪开战,乌撒以德皤折怒为帅,阿毕阿铺作先锋;阿外惹部以阿吉热律为帅,阿骄额若为先锋,乌撒的阿毕阿铺先杀了阿骄额若,并卸下其披挂,满战场上抛。旋即阿吉热律杀中了阿铺。乌撒家的安雅两兄妹,慕濯恒铺连同阿毕阿铺全都战死了。两次交战,反映乌撒部与阿外惹部的决定性一搏,不仅解除了乌撒南部所面临的威胁,而且因获胜,使乌撒部得到属水西部地的今水城县境和属普安部地的今盘县境内的大片土地。

(2)普安与磨弥部的关系

磨弥部属于德布支系中势力最强大的,是德布的第三大支分支,该部又是第三大支的大宗。德布支系从慕克克传10代后,在云南石林和陆良间分为诺濮迂、诺陇邓、诺克博三支,诺克博在今陆良一带先是韬光养晦,势力强大后霸占了武支系的三个输氏分支的地盘,又慢慢经今云南省寻甸一带到宣威、沾益一带立足,并从其中分出播勒(罗殿国)、乌撒、罗婺等各部。磨弥部建的政权名又称阿默尼,是宗法制色彩浓厚的家族政权。彝族六祖第五支始祖慕克克传12代,到维遮阿默,因维遮阿默名望与影响大,故磨弥部在立部时以其祖维遮阿默名字中的阿默为部名,这是在原生形态的部政权建立时期。到其部政权升格后,就取名为古口勾,把多家族的势力融入统治核心。以维遮阿默为部(尼、蔺、睑)名,还有与其突出大宗的地位有关。磨弥部谱从希慕遮到布约诺勾计98代,《彝族源流·阿默尼》《笃慕世系》载:“阿默尼(磨弥)家,在笃米以前,有380代,在笃米以后,传76代。”虽号称76代,在《彝族源流》里却只数出67代。元明以后,见诸于汉文献的男性谱系有18代左右。普安部与磨弥和播勒、乌撒等都地界相连,与属布支系大宗磨弥部世为姻亲是毫无疑问的。在《诺沤苏》一类古籍中,都提到磨弥家的使者摩史拜访普安部的记录,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磨弥摩史额索父弈代表其部到阿外惹家见到了学问家陀尼阿咪,与之进行了长时间的口才与知识竞赛,对答中相互都以表亲来称呼。彝文文献谱牒古籍的记录可能都已失传,但在地方史志里依然还留有一些踪迹,如《兴义府志》载“按:隆畅,隆本之孙也,袭土判官。其继妻曰米鲁,沾益土知州安民之女……”在摩弥部所在的宣威州“明年,世基死,以其妻龙氏辅孤,管土司事” [4] 。安世基是磨弥部的嫡亲土舍,“辅孤,管土司事”的龙氏正是普安龙氏之女。磨弥部与普安部之间的姻亲关系从来都没有中断过。元宪宗时期,普安益智和磨弥安宗举都放弃了同盟的自杞国,顺从元朝有功,同时被封怀远将军、曲靖宣慰使。按元官制:“每司宣慰使三员,从二品。”(参见《百度百科·元朝官职》)他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的因素,而这种因素恰恰是建立在姻亲这种血亲关系的基础上的。

(3)普安与芒布、水西、慕役三部的关系

普安与芒布、水西(阿者)、慕役三部同属六祖第六支慕齐齐之后,在慕齐齐传第20代时分支,长子勿阿克传阿芋路(畔)和仁德(云南寻甸)等部;次子勿阿纳传芒布、水西等部;三子勿阿洛在称波佐赖外的地方传四支迫默,其中的迫默洛传阿外惹部,迫默安传安慕役部。作为家族,他们的生存发展,“同姓相扶”是必然而又自然的事。在对外争纷时,相互照应。《布默战史·阿哲与乌撒两部的交战》载:“慕俄勾家,德楚仁育氏,仗兵强马壮,倚甲坚利锐,命左军向左,攻策娄兜凯;命右军向右,攻洪甸牛甸;命中军径直,攻古苏侯舍。叟课雅啥寨、董底女启寨、濮谷莫波寨,同时攻克后,毙千员敌,掳获万条牛,展示了实力,凯旋而归。皮能博吉,同宗的惹氏,与之献黑袍,又献红披风。”

水西部在今黔西北,被称之阿者国 [5] ;阿外惹部在今黔西南,被称之毗那国 [6] ,在其内部,称之北部的一个家族和南部的一个家族。宋代,水西部参与了对宋的战马交易活动。宋濂《宋文宪集》卷三《龙马赞·并序》:“西南夷自昔出良马,而产于罗鬼国者尤良。” [7] 水西阿者国又被他称为“罗施鬼国”或“罗鬼国”,可见水西名马的品牌在宋代已树立,元明期间只不过是进一步壮大了而已。宋代水西马从水西经广西横山寨的出口,也当赖于其家族分布的地理交通所处的便利,水西马可从水西属的今水城县一带过境,就到了普安所属的今盘县一带,这条道路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再一条,从水西所属的今六枝经慕役部所属的今关岭县一带,《彝族婚歌·陆外·溯舅源》说:“上为安慕役,中为毕(布)播勒,下为阿外惹。”关岭县一带分布的则是安慕役部。从这两边都可去广西的横山寨。如果经播勒、罗殿国地,肯定是畅通不了的。洪遵《洪文安集》、《缴罗殿蕃进马指挥》:“今罗殿蕃自云:逐年亦卖马于横山,近与毗那国为仇,道路梗塞,遂由宜州。” [8] 当然在必要的时候,阿外惹毗那国因与罗殿国有仇,同样要阻断罗殿国向外的交通。

(4)普安与扯勒、乌蒙的关系

《彝族源流》《西南彝志》都载:“卧莫卧二代,卧夷侯三代,侯德额四代,巴底勾能,居住九德额。”《乌蒙丧祭经》永善县吴姓抄本称“巴底兀古地方,住九支德额”。九德额之一的德额罗生罗乌蒙,传下乌蒙部,分布在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大关、鲁甸、盐津等地;九德额之一的德额辉传默遮扯勒,即传后来的永宁宣抚司奢氏,分布在今四川古蔺、叙永、江安、泸州等地。九支德额分支的巴底勾能与巴底兀古系同一地名,在今贵州威宁草海边的县城所在地一带,《元史·地理志》载:“乌撒乌蒙宣慰司在本部巴的甸。”普安和属侯系统的扯勒、乌蒙这两个部的关系,也是姻亲关系。普安部与其同一家族的水西部一样,利用姻亲关系来做远交近攻,“亲戚之间,若遇到战争,智足不怕使命远,若两山之间,大水淹来时,驾船下水就不怕” [9] 。利用扯勒和乌蒙两部来对作为相互毗连的乌撒部等进行牵制。

4.普安境内的各民族

明朝时期,据嘉靖《普安州志》载:“夷民种类不一,有僰人、罗罗、仲家,悍戾倔强。旧志:土酋号十二营部落,有罗罗、仲家、仡佬、僰人,语言不相谙,常以僰人为通事译之。其性悍戾倔强,好斗杀。服食、居处、婚丧、嗜好皆与他处夷俗同,其罗罗则有黑白之异。”到清代“改土归流”后,乾隆《黔南识略》载:“苗有僰儿子、罗罗、蔡家、仲家、花苗、披袍仡佬、里民子,族类繁多,男皆薙发,通汉语,颇知耕织。”彝族与布依、苗、仡佬、白族等各民族语言不同,风俗各异,人口比例多少不一,但总体上和睦相处,共同开发了普安地方。


[1] 罗勇:《彝族普安十二营考》,民族研究,2002年4期。

[2] 《勃弄睑君长家源流》,赫章县妈姑镇付文明家抄本,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收藏。贵州省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3] 王继超、王子国译:《彝族源流》17~20卷,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4] 宣威史志网:《宣威州志2》,发布时间:2008年8月28日。

[5] 宋吴儆:《竹洲集卷九邕州化外诸国土俗记》,中华书局,《中外交通史籍丛刊》,杨武泉校注本,1999年版。

[6] 洪遵:《洪文安集·缴罗殿蕃进马指挥》。文渊阁,《四库全书》。

[7] 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严荣校刊本。

[8] 文渊阁,《四库全书》。

[9] 《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第17卷,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普安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