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安的名称来历
普安的名称,起始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普安路总管府。普安,是阿外惹(又作“阿旺惹”等)部政权受封土司时第二阶段后的域名。阿外惹系人名演变为部名,在父子连名传承的谱系中,阿外惹属笃慕的第58世孙,六祖第六支慕齐齐的第57世孙。最迟在魏晋时期阿外惹部就入住普安地,其部名先后为于矢部、齐弥部,也称“濮吐珠益”家,还有毗那、毗那国、毗那自杞国等名称。“于矢”、“齐弥”、“濮吐珠益”的命名都与水有关,“于矢”意为“布着水的地方”;“齐弥”,相当于今天说的“湿地”;“濮吐珠益”则与盘江有直接联系,“濮吐珠”是地名,意为长着白蒲草的山谷地,盘江水流经这一带,故盘江在这一段的彝语名就是“濮吐珠益”,“濮吐珠益”是“阿外惹”家的前称。
普安——阿外惹经历部君长、方国、土司时期,土司制实行后又经历宣抚司、府、军民府、卫、安抚司、直隶州等阶段,行政区域曾经分属云南、四川、贵州、湖广。其势力范围主要为今云南省富源县的部分地区,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普安、晴隆、兴仁、兴义、安龙和贞丰的部分地区,贵州省六盘水市的盘县一带。在建置沿革上,唐时属西平州、于矢部,宋属自杞国及罗甸国。元代分别属云南省曲靖宣慰司的普定路、普安路和湖广行省番元宣慰司的泗城州。《元史·志第十三·地理四》载:“普安路,下。治在盘町山阳,巴盘江东。古夜郎地。秦为黔中地,两汉隶牂牁郡,蜀隶兴古郡,隋立牂州。唐置西平州,后改兴古郡为盘州。蒙氏叛唐,其地为南诏东鄙,东爨乌蛮七部落居之。其后爨酋阿宋逐诸蛮据其地,号于矢部,世为酋长。元宪宗七年,其酋内附,命为于矢万户。至元十三年,改普安路总管府。明年,更立招讨司。十六年,改为宣抚司。二十二年,罢司为路。 [1] ”“普安直隶厅在省城西南五百五十里,古夜郎地,汉宛温县,地属牂牁郡,蜀汉置兴古郡,治宛温县,晋避桓温讳,改名温暖县,属兴古郡,隋属牂州。唐武德二年置西平州。贞观八年改盘州,以盘水为名,领附唐、平夷、盘水三县,隶戎州都督府。后为南诏之东鄙,爨乌蛮居之,号于矢部(于矢部一作榆市部《元史》),其后爨酋阿宋号齐弥部,寻复为于矢部,元至元十三年改普安路总管府,十四年更立招讨司。十六年改为宣抚司。二十二年罢司为普安路,属云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置普安府,十六年升为军民府,属云南布政司。二十二年改军民府为卫,置军民指挥使司,领乐民、平夷、安南、安笼箐四守御千户所,属云南都司,寻改属贵州都司,建文中,置贡宁安抚司。永乐元年改普安安抚司,属四川布政司,十三年改为州,直隶贵州布政司,领罗罗夷民十二部,号为十二营,谓部长曰营长,万历十四年徙治普安卫城,三十年改属安顺府。 [2] ”“康熙二十六年省卫入州,雍正五年改属南笼府,嘉庆二年……以黄草坝州判地设兴义县,并将捧鲊巡检及州属黄坪、布雄、捧鲊三营中,左右二里分拨县管。嘉庆十四年改为普安直隶州,以兴义县隶之,十六年仍属兴义府,改普安直隶州为直隶厅,归西道管辖” [3] 。阿外惹部实行“君、臣、师”三位一体的政权体制,彝文文献称之“阿外惹蔺”。“蔺”是以一个家族为主而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的政权构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政权的大家长,财产的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维系和加强着若干家族集团及其利益,嫡长子继承制是“蔺”即家族政权的根本制度。在“蔺”之下,分为“和龙、八纳、习旧、普定”四部,部之下又分为“十二营”,“营”是普安彝族建立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其职能类似水西、乌撒和扯勒彝族地区实行的“则溪”制度,有“一是管兵马,二是管粮草”的功能。“四部”和“十二营”既是宗亲关系,亦是上下级关系。阿外惹部的“蔺”政权也曾有升格过的“顺帅格”的记录,但仅见于汉文文献。普安地区的土司制沿袭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标志是土目一直遗存到新中国成立时。
[1] 《四库全书》之《元史·志第十三·地理四》。
[2] 参见《贵州通志·前事志》,贵州人民出版,1984~1991年出版。
[3] 杜文铎等点校:《黔南识略·黔南职方纪略》之《黔南识略卷二十九》,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