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土归流的历史过程
元明以来的土司体系,作为一种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间接统治的管理制度,在增进国家统一、维护地方稳定等方面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方国土司制度与中央王朝从秦代以来就推行的郡县制度是相矛盾的,汉牂牁太守陈立斩夜郎王兴就是最早的矛盾斗争的反映。因此中央王朝对地方方国政权的土司政权进行统一改制而“欲郡县其地”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明代以来,土司政权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斗争更是趋于明显。然而,普安的“改土归流”与其他实行土司制的地方有着很大的不同,先是实行“土流并治”,再是循序渐进地降低土官的品级。
关于“土流并治”,清光绪《普安直隶厅志·地理·建置》载:“(洪武)十六年,元普安路土酋那邦妻女总管适恭纳款置普安府,授适恭为土知府,而升普安府为普安军民府。土、流二知府与卫同地分治焉。”降低土官品级,从而实现“改土归流”,经历了很长的一个时期。洪武十五年(1382年)将元之普安路改置普安府,属云南布政司,同年改置普安军民府。洪武十六年(1383年)升普安府为普安军民府。另置普山府,以世袭君长那邦的夫人适恭为土知府。实行土、流知府与卫同地分治。洪武二十年(1387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普山府土知府普旦受诏赴京,贡马。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越州(今曲靖南)土酋阿资与普山府土知府普旦联合反明,攻陷普安,烧府治。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一月二十三日,征南将军傅友德率军击败阿资,普旦降。普山府废。普旦归降后,普安军民府“被削”。十年后,建文二年(1400年)于普安军民府名号下开设贡宁安抚司。永乐元年(1403年)一月十七日,复置安抚司,虽改名普安,实质上与建文时既定方略一脉相承。先以已故普旦之弟者昌为安抚使,者昌故,由者昌子慈长承袭。《明实录·太宗永乐实录》载:“永乐元年正月甲辰,设普安安抚司,以土酋慈长为安抚。时慈长来朝言:建文时于其地置贡宁安抚司,以故父者昌为安抚。近吏部遵旧制奏罢安抚司。然本境地阔民稠,岁于普安军民府输粮三千余石,且路当要冲,旧有湘满等驿。乞仍设安抚司督治为便。上曰:‘祖宗大经大法,万世不可改。其他若时有不同,后世当因时损益以便民,岂可执一而不知变通之道?天下之人既以为便,则当从之。’命吏部仍置安抚司,改贡宁为普安,赐以印章,置流官吏目一员,隶四川布政司。”永乐十三年(1415年),安抚使慈长“谋占营长地,强娶民女为妾,杀其夫,阉其子”,被贵州布政使孟骥用计抓获,“逮至京,死于狱”。因为这件事,“乃革去安抚,改设普安州,悉用流官,安抚降为土判官”。土判官一职仍为益智子孙世袭至清初。根据明朝官制,“军民府知府”属正三品,“安抚使”属从五品,“土判官”则仅为从七品了。就此,明廷在普安彝族地区的“土流并治”或“分治”,再到循序渐进降其品级的两步走的战略意图得以真正实现,从而达到了在普安地区完成“改土归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