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安故地上的古人类
早在旧石器时代,普安故地的盘江流域就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先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文明。
1993年,地处盘县珠东乡十里坪村的盘县大洞遗址评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名列榜首。“盘县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是距今约有3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也是继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之后在贵州地区的又一重大发现。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先后6次发掘,共获刮器、钻具、锯齿刃器、雕刻器、琢背石片、手斧、手镐等石制品3000余件,人牙化石3枚,43种哺乳动物化石和大量的烧骨、炭屑。人牙的形态和测量特征为早期智人,表现为延续“观音洞文化”的旧石器文化时代特征。
兴义猫猫洞古人类遗址发现于1974年,次年由贵州省博物馆发掘。遗址出土古人类化石7件,打制石器、石材4000余件,骨器、角器多件,还有各种哺乳类动物化石等。猫猫洞古人类属旧石器晚期,距今12000年前后。
距猫猫洞不远的兴义市桔山镇丰都张口洞古人类遗址,也曾发掘出旧石器晚期,距今约1万年前的石制品、骨器、动物化石等700余件。猫猫洞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代表了华南区域性的文化特征,被考古学家称为“猫猫洞文化”,猫猫洞遗址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定名为“兴义人”。2005年5月开始,贵州省考古所在龙滩电站贵州淹没区进行了3次调查,发现了15处古代文化遗址,在其中的5个新石器文化遗址内,出土了大量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石器,证实了新石器时期北盘江流域有着频繁的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