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先秦时期的普安故地
彝族是最早在普安地区活动的民族之一,他称的支系有三个以上。《黔南识略卷二十九》载:“罗罗有三种,刚夷最贱,世为臣仆;白夷次之,世为把目;黑夷即乌蛮,最贵,世为酋长。”根据《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彝文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在金沙江中下游、乌江和北盘江流域,活动着称之“武僰”的庞大族群,牂牁、夜郎地区的夷濮即其中的分支。夷濮的群体有多个来源,活动在今贵州省的贵阳、毕节、安顺、六盘水、黔西南境内的够阿娄部族先后结合了“武僰”群体中的武濮部族,即所谓彝族“刚夷”支系的先民。同为夷濮的群体的卢夷阿着仇部在今黔西北和滇东北一带亡国后,南下今云南曲靖,后其中一部分移居到普安地乃至于慕役一带,彝族“六祖”分支的第五支德布系的阿德布楚一支也在战国时期进入普安地区,他们是所谓“白夷”支系的先民。至于“黑夷”支系,则是阿外惹及其部众。在普安故地流传着一部叫《戈阿楼》的英雄史诗,主人公戈阿楼是历史传说中的彝族古代英雄,即够阿娄。作品反映的是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彝族地区的掠夺性征伐和彝族人民顽强反抗,却借用了始祖够阿娄的名字。据《彝族源流》、《西南彝志》记载:彝族腊够支系是最早同出自武僰支系的武濮所结合的氏族,也就是最早活动在云贵高原的“夷濮”族群。腊够支系,一般简称“够”,异音则作“戈”或“轨”,与“鬼”的音近,贵阳、黔西等的古彝语地名“够诺”或“轨诺”、“仡仲”、“果钟”等的命名同彝族腊够支系有关,它完全是以彝族腊够支系的居住来取名的。最早活动在普安故地的是“夷濮”群体中以够阿娄为始祖的彝族腊够支系先民。
彝族“六祖”分支后,第五支德布氏传到第六代娄阿德时,生阿德布楚与阿德布两子。《彝族源流·德毕氏谱》载:“阿德有二子。阿德布楚一代,布楚那舍二代,那舍布补三代,布补阿沓四代,说难负盛名,怕难以自立,谦逊的兄弟,举部迁徙,到皮能博纪(皮能博纪,或作‘皮那博’、‘皮嫩博’等,明清史籍作‘八纳山’、‘八大山’,位于贵州省盘县北部的淤泥彝族乡境内),东边租赋重,西面租赋大。做阿外惹外甥,就是这样的。”“六祖”中的慕齐齐一支称默部(默支系),发展19代后,由滇东北向黔西北、黔西南迁徙,通过攻伐战争,开疆拓土,规范文字,建立典章制度。到第20代勿阿洛时,到普安故土称“克茨额堵”的地方,第27代阿外惹时,到了今贵州省盘县北部的淤泥彝族乡境内,建立了“濮吐珠益·阿外惹蔺”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