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四)传统文化的传承
所属图书:《普安简史》 出版日期:2014-11-01

(四)传统文化的传承

彝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化。传统口传方面有开天辟地神话、英雄史诗,如《洪水泛滥》、《天地祖先歌》、《支嘎阿鲁》、《戈阿楼》等;民间故事有《阿佐与阿迤》、《阿诺楚与阿诺苟》、《扎沾阿尼》、《欧哺娶妻》、《哪哩故事》等;古歌有《祖摩阿纪家》、《妹报兄仇》、《娄纪牧鹅》、《皮诺诺妮》等,还有漆器、服饰、民间绘画、工艺等等,都承载了大量的彝族传统历史文化内容。

《戈阿楼》是流传在普安地区的著名英雄史诗。“阿妹戚托”和“海马舞”是在普安地区传承着的原生态传统仪式舞蹈,其中保留了深厚的彝族历史文化内容。

1.英雄史诗《戈阿楼》

《戈阿楼》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和民俗价值的英雄史诗,语言风格清新淳朴,主要流传在贵州原普安彝区。主人公戈阿楼是历史传说中的彝族古代英雄。

戈阿楼是诺苏彝人的首领,住在一个名叫姬滑沱的地方,那里的人民过着“有吃大家吃,有穿大家穿,有住大家住,有玩大家玩”的幸福生活。戈阿楼是大家公推的领袖,从不享受特殊的待遇,他和大家一样平常的生活,一道过火把节,打猪打羊,分享着节日的欢乐;在节日的赛马场上,他与大伙一起唱歌、跳舞、赛马,与民同乐。“乌黑浓眉毛,炯炯大眼睛”,骑在马背上,格外精神,他的马“一跳跳过山,再跳跳过海”。他还有高超的马上功夫:“手端一碗水,飞马跑一圈,滴水不泼掉,奇迹真少见!”在生产劳动中,他领着众人种谷、植棉、酿酒、撵山。

在他的带领下,诺苏人开荒得宝石,人人欣喜。后来,由于诺苏人得宝的消息传到皇帝的耳朵里。皇帝为了得到这颗宝石,并霸占更多的土地,扩大统治权力,就派兵攻打姬滑沱的诺苏人。英勇的诺苏人不畏强敌,在戈阿楼的率领下,群起反抗,“外敌来欺侮,大家都出动”。个个摩拳擦掌,以石头、弓弩对付强敌,顽强抵御着外来侵侮,第一次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第二次,皇帝亲自出马,戈阿楼杀死了皇帝的大将富略。第三次,敌人使用法术“大帕子”,放出恶狗,带来绳索,也被戈阿楼的将领识破。敌人又派来奸细,企图谋害戈阿楼,最后也被识破。不论皇帝使出怎样的花招,他的一切行径都以失败而告终。

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诺苏人保住了自己的家园。“豺狗打跑了,地方得安定,大家都欢笑。”诺苏人继续向往着幸福与安宁的美好生活。

2.“阿妹戚托”

“阿妹戚托”,意为姑娘出嫁舞,流传于贵州省兴仁县大山乡野场彝族村、晴隆县三宝彝族乡三宝寨。为手拉手围成圈或列成排的集体舞,动作有十二式,全是劳动动作在脚的伸缩、踢踏、摆动上的表现,无音乐伴奏,靠脚步声和吆喝声作为节律。欢快、节奏感强,舞蹈由各自独立的十二节舞组成,分别为:

(1)闪托:意为大家一起跳,布局上总领全舞,交代起舞的缘由:姑娘出嫁。

(2)喊各:彝语“喊各”译成汉语就是“镰刀”。送镰刀等劳作工具给出嫁的姑娘,望出嫁的姑娘辛勤劳作,用劳动换来幸福。

(3)西格菲格:祝愿新娘子发扬传统,搞好养殖,使之六畜兴旺。

(4)格托:对新娘子今后人生的祝福。

(5)节把阶:跷二郎腿,寓为劳逸结合,表现劳作之后的休息。

(6)西托菲托:表现不误农时,反映抢收抢种的热烈生产场面。

(7)其摩洛:脚趾点地,塑造出薅刨等生产管理环节的劳动造型。

(8)拜益朵:手指搓揉,反映和表现生产劳动。

(9)箭堵:意为农闲时的娱乐。

(10)奇西然:“奇”彝语音,指山羊;“西”,指畜禽等身体上寄生的虱子,“然”,是下或除去的意思。全句意思是:打扫圈舍,清除羊身上的脏物和虱子,为所饲养的牲畜打扫卫生。

(11)其来朵:“其来”,意为粑粑;“朵”,打、搓。全句意是打糍粑过年。

(12)毕叽塞:集体欢庆一年的丰收的造型。

十二节舞蹈,相互连贯,又独立成篇。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在激情的驱使下,以自身的生产、生活活动作为原型,模仿和想象出的形体动作,在自编、自导、自娱中逐步形成的舞蹈体系。

“阿买戚托”舞蹈,舞蹈队形基本上都是人手相牵成圆或椭圆,人数可多可少不受限制。舞蹈的变化体现在腰、腿、足之间,身法有扭、旋、侧、转、迎、送、俯、仰等变化;步法有劈、绷、插、点、扫、跨、擦、碰等丰富变化。舞美造型上要求生产生活造型逼真,形神兼具;舞蹈风格上要求刚劲沉雄,全身之力要从腰腿间集中于足上贯出,达到力与美的最佳组合,舞蹈要求高,难度大。

3.“海马舞”

海马舞是贵州普安彝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舞蹈,表演是三人一组,其中一人扮马哥,二人扮烈马。马哥道具为一人高竹竿,两端各系一朵红白花,烈马则由马头与马臀两部分分别系于舞者腰间,道具系竹编骨架糊白绵纸做成。表演时,舞者手持马颈,步伐有双脚并跳、踮步跳、变脚跳、自由奔跑等跳法。马哥手中的花棍用作引导烈马作各种舞步,以钹、锣、鼓伴奏。

海马舞在丧事活动中表演,由扮马郎与扮烈马的人组成一队围绕棺材进行表演。

第一圈表演马帮跋涉,意思是告诉亲朋邻里,马帮来了,已请回亡灵入棺。

第二圈表演调遣马队,马郎带领烈马,不时朝灵堂叩拜,表示向亡灵磕头。

第三圈表演烈马争斗,情景热烈,表示亡灵年轻结婚时那热闹的场面又回来了,告慰亡灵不要忧伤,高兴地去归祖。

第四圈表演降服烈马,马哥用法器打马,表示亡灵已到了祖宗故地,丢法器表示喂马,休息一会,还得继续赶路前行。

海马舞伴奏以皮鼓为主,辅以钹、锣。鼓点两种,一种为“乱打”,近似京剧中使用的“急急风”;一种为“齐打”。三种乐器按舞者步伐同时敲击。

据普安地区彝族的传说是,孟获之前的历位蛮王都有生啖活人的习惯,是孟获革除这一陋习。孟获善待百姓,且足智多谋,被彝族尊为英雄。海马舞据传是他亲自创作的一套舞蹈,最初名为“马舞”,由于彝族对自然界的水有着强烈的崇拜意识,遂将“马舞”改名为“海马舞”,并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跳此舞以纪念英雄。

清康熙年间,谢、柳、车、毛等姓氏彝族从云南迁到贵州普安,海马舞也随之传入。海马舞源于彝族祭祀活动,后来进入农耕、庆典、节日等活动。普安地区有祭祀孟获的传统,普安地区和广西隆林地区彝族歌舞中一直沿袭着纪念孟获的舞蹈动作和表现形式,盘县毛政营至今仍有孟获祭祀场。

普安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