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宋时期于矢部的崛起与周边的关系
1.唐宋时期彝族在于矢部周边的分布
唐宋时期,于矢部阿外惹一度强盛,今贵州六盘水市的盘县,黔西南州的普安、晴隆、安龙、兴仁、兴义,云南省富源县一部分属于阿外惹于矢部(或作“毗那”、“毗那国”)的势力范围。阿外惹于矢部长期以皮纳山地区为活动中心,统治其势力范围并影响其势力所辐射的地区。东部与属“暴蛮”(布支系)的磨弥部连接。磨弥部的势力范围为今云南省的宣威、沾益两市县和富源的一部分地方。北部多与阿者国(“卢鹿蛮”,阿外惹家族,或作罗氏鬼国、水西等)连接,西北与乌撒部(“暴蛮”、布支系)为邻。阿者国的记载,见诸于吴儆《竹洲集》卷九《邕州化外诸国土俗记》这一宋代文献中。阿者国的范围在今贵州省的大方、黔西、金沙、纳雍、毕节(部分)、织金、水城、六枝、息烽、开阳、修文、贵阳、清镇、贵定、龙里、都匀(部分)等地区;乌撒部(“暴蛮”、布支系)的范围以今贵州省的威宁自治县和赫章县为主,占有今毕节市七星关区、纳雍,六盘水市水城、盘县,云南省宣威的一些地方。东北与慕役部(属阿外惹同一家族)和播勒(“暴蛮”、布支系,与磨弥和乌撒是近亲,又作“普里”、“普露”)接壤。慕役部据有今贵州省的关岭县;播勒部占有今贵州省安顺市的西秀、普定、平坝、镇宁等县(区)。东部连罗殿国(“暴蛮”、布支系,从播勒分支的第二支)。罗殿国的势力范围为今贵州省的贞丰、望谟、罗甸、紫云、长顺等县地。西南与师宗、罗雄等部为邻。另外,在阿外惹于矢部的北面,从阿者国到罗殿国的大片范围内,即今贵州的毕节、安顺、贵阳三市境到都匀一带,又有以顺化、东山部落、罗波源部落、训州部落、鸡平部落、战洞部落、罗母殊部落、石人部落、武龙州部落为单位活动的九个部落,他们曾一起到宋廷朝贡而录入宋史。
2.于矢部与南诏的关系
隋唐之际洱海周围出现了六个较大的民族部落,史称六诏。六诏中,南诏蒙氏源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古老的什勺氏。《彝族源流·罗纪源流》 [1] 载,什妥姆连名下传50代后,同蒙确舍结为联盟,习蒙确舍之俗。在啥益垢姆,称为蒙确舍,即称诏。再传6代到独细奴(庞伽独或龙伽独),在啥依格姆(地方),同蒙确舍联姻,娶蒙确舍氏(乌蛮)的阿哈侯乌为妻,传下南诏王室。南诏王室与东爨“乌蛮”同祖共源,还表现在《彝族源流·九家堵毕德》(卷16)的记载里,“六祖”分支之初,武、乍、糯、侯、默五家各有六支长子,布家有五支长子分别迁到蒙确舍的周围:“毕氏女咪丕,默家六嫡长之母,德亥和德直,德罗纪(罗阁)第三,默家的嫡长,数罗纪能干,在东边熬盐,在西边种稻,熬盐得益,种稻不得益,这样一来后,落伍的嫡长,却不甘为庶。默家德罗纪,独家创新制,补卧九千濮,三支十五嫡长,从益博能卓,迁朵鲁打略;从朵鲁打略,迁笃赫法凯。在笃赫法凯,闻朗朗蜂声,庶迁此会合,蜂声为向导,庶在此落伍。从笃赫法凯,迁啥依益那,在啥依益那,密觉如狗吠,水怪如松枝。那水中的怪,不与嫡长斗,嫡长不怕它,驯水獭的人,在一旁送行,从啥依益那,迁啥依惹舍,住在大深山,闻阵阵莺叫,庶迁来同住,莺声是向导。深山有虎,虎不犯嫡长,嫡长不怕虎。持兵器的人,熟悉地方后,从啥依惹舍,迁啥依法凯。在啥依法凯,悬崖峭壁多,要搭索梯上。岩中的蛇,不来扰嫡长,嫡长不怕蛇。啥依法凯又迁徙,从啥依法凯,迁直谷妥朵,蝉鸣声嚷嚷,庶迁来同住,蝉声是向导。嫡长好迁徙,迁或居莫测。嫡长的大山,博洪和法洪,益洪是第三,柴洪和鲁洪,德洪是第六,孟洪和赖洪,赖洪是第九。三支十五家嫡长,住十三大山,立下了基业。”朵鲁打略、笃赫法凯、啥依惹舍等及所提到的九或十三大山,都在蒙确舍集团活动的今云南省大理州境内,其中“笃赫法凯”是弥渡红崖的古彝语地名,“啥依益那”指祥云县的云南驿一带,而“益那”也可译作“云南”,“啥依惹舍”是以原始森林来命名的,也在祥云与大理之间,与阿外惹同宗的默家嫡长德罗纪(罗阁),实际上以姻亲为手段,融入了南诏蒙氏的支系,同为所谓的“乌蛮”,南诏蒙氏还与东爨的七部编织了一个联姻的网络,《诺沤苏·各部联姻》载:“古代时,弥律叟吾(乌蒙),有三女,律依诺苏,嫁在益那勾(南诏蒙氏),生阿佐若任;阿佐若任,嫁到慕俄勾(水西罗氏国),生阿乌莫德;阿乌莫德,嫁到纪俄勾(三十七部之一的乌撒部),生迪吐能益家的阿博苏诺、娥苴姆策俩;娥苴姆策,嫁到慕俄勾(水西罗氏国,又作阿者国),生了阿乌布纪、阿乌尼若、阿乌赫叩、阿乌咪宏;阿乌赫叩,嫁德歹谱卧(乌蒙),生额若谱兜。阿乌咪宏,嫁到纪俄勾(乌撒部),生尼迫阿德。阿乌尼若,嫁到古口勾(宣威、沾益的磨弥部),生娥苴娥布、娥苴奢克、娥苴旺若、娥苴若洛、娥苴祁彩。娥苴奢克,嫁濮吐珠益(于矢普安阿外惹部),生周堵德咋。娥苴旺若,嫁录祖录卧(东川会泽阿芋路閟畔部),生濮岱布娄。娥苴若洛,嫁赖扎宜恒(彝良部),生宝凸额恒。娥苴祁彩,嫁旨堵能益家(阿芋路分支的阿迭部),生阿娄阿霍。是这种状况。 [2] ”
彝族各部在生存中,“同姓相扶”作为传统被长期保存着,“联姻相助”又是“同姓相扶”的补充。南诏的兴起为阿外惹部提供了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唐高宗永征年间,勃弄睑主张乐进逊让位于细奴逻。细奴逻即位后,遣子入唐为质,以求得到唐的保护。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此后,南诏扩大了疆域。皮逻阁在位时,两爨大鬼主爨崇道杀南宁州都督爨归王。唐玄宗封爨归王之子爨守隅为南宁州(今云南曲靖市西)都督。皮逻阁将女儿嫁给爨归王之子爨守隅,另一女嫁给爨崇道之子爨辅朝,对双方表示和解。爨归王妻阿姹的后家是“乌蛮”君长,阿姹回后家搬兵报仇,南诏立即出兵杀爨辅朝,又杀爨崇道。南诏势力就此进入滇池地区。南诏反唐后,废爨守隅,西爨地为南诏所有。阁逻凤遣将军杨牟利率兵胁迫西爨白蛮迁徙到太和城西南的永昌城(保山市),共徙去了二十余万户,以此增加了南诏的实力。西爨白蛮迁徙移居后,东爨乌蛮得以自立和发展,南诏国王世代与东爨乌蛮通婚,让乌蛮徙居西爨故地,拉近了距离,乌蛮自然拥戴南诏,助南诏抵御来自剑南方面的攻击。
《读史方舆纪要》载:“汉初西南夷地,后汉属郡。蜀汉为兴古郡地。隋属州。唐武德二年,置西平州。贞观元年,改盘州,以盘江为名,领附唐、平夷、盘水三县。隶戎州都督府,后为南诏之东鄙,东爨乌蛮居之,号于矢部,一作榆市部。其后爨酋阿宋号齐弥部,寻复为于矢部。 [3] ”唐朝统一后,暴蛮布支系和卢鹿默支系部先是归顺唐朝,唐于武德四年(621年),以其地建置西平州,贞观八年(634年)改为盘州,任命他们的部长为刺史,唐王朝不过羁縻而已。当南诏政权建立后,南诏既是乌蛮的同种,暴蛮布支系和卢鹿默支系也是“东爨乌蛮”,在族属和亲属关系上他们之间都有亲缘关系,很容易结合起来,于是两个支系反唐,归附于南诏,改称于矢部,为南诏三十七部之一,为南诏镇守东部边关,地为“南诏之东鄙”。天宝十年(751年),于矢部用武力占据唐明州(贞丰一带),所以南诏政权强大时,其势力已伸入到今贵州的西南部。后南诏势力衰落,段氏大理兴起,其势力远不如南诏,于是所辖各部纷纷自立。于矢部到宋代时,先是建立毗那国,后又加入了自杞国。
3.于矢部与大理国的关系
902年,南诏国在经历两百多年后灭亡。郑、赵、杨三姓篡权者以此夺彼继登台,在洱海地区乱了三十五年,这三个短命王朝仓促更替、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在其分崩离析的时候,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以“减尔税粮米,宽尔徭役三载”的诺言,利用乌蛮三十七部的力量,灭了杨子贞的“大义宁国”,占领了大理地区,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新政权。唐代,由于与吐蕃和南诏的长期纷争,朝廷对阿者国(罗氏国)和罗殿国一带只是实行象征性的“羁縻”而已,阿者国和罗殿国也仅有几次为了名分的入朝上贡受封,普安地区则直接脱离唐朝而投入南诏的怀抱。宋代面对北部强敌,更加无力对西南地区实行全面有效的统治,因此在南诏国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个大理国。这样一来,宋代的郡县统治基本上都只在大渡河以北的四川盆地推行。与宋并存的大理国自身也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行政区划,由于宋无力攻击大理国,所以大理国后期废除了沿袭南诏国的节度和都督制,行政区以设置府和郡为主。
阿外惹部系东部乌蛮三十七部之一,就在大理国大小领主争权夺利、国势衰退、社会动荡之际,大理国所属的乌蛮三十七部相继割据称雄。与南诏同宗共祖又是婚姻世家的东爨乌蛮乌撒部、乌蒙部、阿者部、芒部部、畔部(东川、会泽)、阿外惹部都已经建立了各自的地方政权,自为君主,称雄割据一方。其地域基本上是元、明、清土司制度时乌撒府、乌蒙府、贵州宣慰府、芒部府、东川府、普安路的管辖范围。阿外惹“于矢部”在此时统一了贵州南部地区,号称“毗那国。”“些摩徒”各部势力继续发展壮大,其统治区划已包括今昆明以南玉溪地区的大部分,并向东发展到今广西边境,建立了“自杞国”。
4.于矢部与自杞国的关系
提及自杞国,必然涉及于矢部。宋代于矢部阿外惹一度被称作“毗那”或“毗那国”。有关“毗那”“毗那国”的出现,《岭外代答》卷五《经略司买马》载:“产马之国,曰大理、自杞、特磨、罗殿、毗那、罗孔、谢蕃、膝蕃等。每冬以马叩边,买马司先遣招马官赍锦缯赐之,马将入境西,提举出境招之,同巡检率甲士往境上护之” [4] 。《岭外代答》卷一《宜州兼广西路兵马都监》:“宜之西境,有南丹州、安化三州、一镇,又有抚水五峒,龙河、茅滩、荔波等蛮及陆家砦。其外有龙、罗、方、石、张五姓,谓之浅蛮。又有西南韦蕃及苏绮、罗坐、夜回、计利、流求,谓之生蛮。其外,又有罗殿、毗那大蛮,皆有径路直抵宜城” [5] 。洪遵《洪文安集·缴罗殿蕃进马指挥》载:“今罗殿蕃自云:逐年亦卖马于横山,近与毗那国为仇,道路梗塞,遂由宜州” [6] 。吴儆《竹洲集》卷九《邕州化外诸国土俗记》载:当时的贩马路线有一条是从“横山寨”至“泗城州”的,“又自泗城州稍北岀古宜县、古郍县、龙唐山、安龙县、安龙州,渡都泥江,斗折而西,历上、中、下展州山獠、罗福州、雷闻岭、罗扶州,至毗那自杞国,又北岀至大理国”。 [7]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卷四《志兽》:“蛮马出西南诸蕃,多自毗那自杞等国来。自杞取马于大理,古南诏也,地连西戎,马生尤蕃。大理马,为西南蕃之最” [8] 。毗那先后有“毗那”、“毗那大蛮”、“毗那国”、“毗那自杞国”四种名称,前两种名称说明毗那是独立的,后两种名称说明了“毗那国”与“自杞国”,合二为一,成为“毗那自杞国”,成了自杞国的一部分。毗那国的“毗那”,是彝语“皮纳”的汉语记音的不同用字,说明阿外惹部把中心建在皮纳山下,久而久之,“皮纳”即“毗那”就成了于矢部阿外惹的代名词,甚至成了国名。
5.于矢部与自杞国加盟
自杞国是一个以彝族“些摩徒”部落(东爨阿庐部落中的弥勒、师宗部)为主体的民族政权,其立国的具体时间,始出现于宋代,至1260年为蒙古所灭。
关于自杞国史料,仅见宋人的《竹洲集》、《桂海虞衡志》、《岭南代答》中的有关篇章。自杞国的范围包括今贵州省黔西南州的兴仁、兴义、普安、安龙和六盘水市盘县,云南省的罗平、师宗、泸西、路南、邱北,广西隆林、西林等。其国力强盛,有精骑万计。南宋参知政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邕州南江(南盘江)之外稍有名称者,罗殿、自杞以国名,罗孔、特磨、白衣、九道等以道名,此皆成聚落,地近南诏。”自杞对于南宋,实际上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官方的正式公文将其称之为“化外诸国” [9] 。
自杞国时期,正是宋金严重对立时期,为抗击金人南下,失去了北方战马来源的南宋朝廷,在广西横山寨、宜州等地设立了马市,购买极善驰骋的云南大理、乌蒙和贵州水西战马,以充军用。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蛮马出自西南诸藩,多自毗那、自杞等国,自杞贩马于大理。”大理国想到宜州、横山寨(在今广西田东县境内)与南宋进行马匹贸易,但北有罗殿国、自杞国,南有特磨道阻隔,不能通行。因此自杞和罗殿国都从大理贩马,又转手卖于南宋。自杞国以地缘优势,即西部接善阐(昆明),东边出境就到了邕州的属地,道路的便利,能保证年年有战马到邕州横山寨出售。但自杞国人不满足于邕州横山寨为市,还直接到宜州城下求售战马。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自杞与罗殿发生纷争,就取由南丹道径驱马直抵宜州城下,宜人峻拒不去。宜州官员最后不得不答应自杞的卖马要求,“为之量买三纲”,与之约“后不许此来”。
自杞、罗殿二国梗塞于宋朝与大理国之间,垄断了南宋的战马贸易,而两国又彼此争锋并常发生纠纷。《竹洲集》卷一《论邕州化外诸国》载:“每岁横山所市马二千余匹,自杞马多至一千五百余匹,以是国益富。”丰厚的利润使自杞国人把贩马作为主要的经济支柱,通过战马贸易,使自杞国迅速致富,势力超过了其他藩国。在巨大的利润面前,为争夺利益,自杞、罗殿两国难免彼此争锋并常发生纠纷,而地处两国之间的阿外惹毗那国更是两边都争取的对象,哪边的惠利优厚,已不能独立的阿外惹毗那国只能朝着哪一边。自杞国是一个以贩马立国的彝族政权,常以部落结盟的方式扩大其势力范围,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其疆域不会是长期稳定不变的。所以,到自杞国的中后期,阿外惹就加盟到了自杞国,于是就出现了毗那自杞国的名称。自杞国的建立者是“乌蛮”中“白蛮”的“些莫徒蛮”,在阿外惹的“皮纳”(毗那)大本营内,“白蛮”出身的阿恒纠朵担任了相当于首辅或宰相的职务。彝文文献《细沓尼巧》载:“白(彝)死后不披虎皮,不用驮魂马,说法不成立。从前的时候,在濮吐珠益,有阿恒纠朵,年内生了病,月内形如草。他就把遗嘱,留了给子孙:‘到了将来,我死了之后,给东边的武陀尼传讯,他到来就给我作祭,否则不作祭;给西边的卓罗纪(南诏)传讯,他到来就给我作祭,否则不作祭;给北边的阿德葛传讯,他到来就给我作祭,否则不作祭;给南边的阿着仇传讯,他到来就给我作祭,否则不作祭!’留下这番话。在这之后,阿恒纠朵,像青草死,老杜鹃消失。东边的武陀尼闻讯,牵三只豹子到场;西边的卓罗纪闻讯,牵三只豹子到场;北边的阿德葛闻讯,牵三只豹子到场;南边的阿着仇闻讯,牵三只豹子到场。丧祭场四周,拴了十二只豹子,白(彝)死后不披虎皮,纠朵披虎皮;白(彝)死后不用驮魂马,纠朵用了驮魂马。如此作了祭,人间丧祭排场大,数阿恒纠朵,丧祭如此兴。” [10] 阿恒纠朵的做法没有受到阿外惹君长的责难,反而得到准许,是与阿外惹毗那国的加盟入自杞国有关的。
6.于矢部与罗殿国的关系
播勒部是彝族建有“勾”政权的大部,即十二部“勾则”之一。除其本播勒大宗外,还有两个分支部。播勒部属德布部(即“暴蛮”),从希密(慕)遮下传,86代;从慕克克下传,传了55代。慕克克(布支系)下传到第18代海邓阿仁时与其大宗的磨弥部分支,到第28代时,又分做两支:阿纣阿孟、阿纣莫德两子。阿纣阿孟传播勒的大宗普里部(又作普露),莫德为罗殿国之祖。播勒的命名,在其父子连名谱里没有叫做播勒的,但据《彝族源流·举侯源流·陇邓氏》载:九支古侯支一的侯雅羿部传18代到大额卓时,“大额卓时代,娄娄勾,播勒仗人多,杀牛聚议,列如群鸭兵,到孤大额卓,祭母的场所,大额卓孤立无援,侯兵尽被俘,青藤当绳捆,青竹箭来射。桥搭在祸患上,断侯家翅膀。天为之震惊,这支侯灭绝,就是这样的”。说明在播勒部进入今贵州安顺一带之前,有六祖第四支系(统)在此活动,是播勒占其地,灭其部族,并以其原地作为部名。播勒所在的大革洛这一邑名也与侯部大额卓有关。播勒大革洛,据《安顺府志·普里本末》载:“柏墨之长子居普里者,累传至于唐世内附,唐为之置普宁州。今安顺府南七十里羊武大寨,有土司故城,即其地也。”播勒大革当在安顺羊武一带。
播勒部的活动范围,以今贵州安顺市的西秀区一带为中心,周边含普定、平坝、镇宁等县一带,《方舆览胜·普定路》也说:“蛮名普栗部(即播勒)又谓之罗殿国,领镇宁、永宁、习安三州。”贞丰、安龙、紫云、望谟、罗甸一带及今黔南州属的部分地区属播勒分支的阿纣莫德部,册亨一带又属阿纣莫德部分支的举依杜颇部,播勒及其两个分支,在彝文文献中都当作播勒部看待,故在叙述举依杜颇部时,《彝家宗谱》和《彝族创世志》都说:“数到这一代,样样都完备,播勒得天时,实情是这般。”《元史》是把普里和罗殿国联系在一起的。《新五代史》:“昆明,在黔州西南三千里外,地产羊马。其人椎髻、跣足、披毡,其首领披虎皮。天成二年,尝一至,其首领号昆明大鬼主,罗殿王、普露静王九部落,各遣使者来,使者号若土,附牂牁以来。”《元史·志第十三·云南地理》载:“普定路,本普里部,归附后改普定府。至元二十七年,初斡罗思、吕国瑞入贿丞相桑哥及要束木等,请创罗甸宣慰司。至是,言招到罗甸国札哇并龙家、宋家、犵狫、猫人诸种蛮夷四万六千六百户。阿卜、阿牙者来朝,为曲靖路宣慰同知及普安路官所阻。会云南行省言:‘罗甸即普里也,归附后改普定府,印信具存,隶云南省三十余年,赋役如期。今所创罗甸宣慰安抚司,隶湖南省。斡罗思等擅以兵胁降普定土官矣资男、札哇、希古等,勒令同其入觐,邀功希赏。气罢之,仍以其地隶云南。’制可。大德七年,改为路。大德七年,中书省臣言:‘蛇节、宋隆济等作乱,普定知府容苴率众效顺。容苴没,其妻适姑亦能宣力戎行,乞令袭其夫职。仍改普定为路,隶曲靖宣慰司,以适姑为本路总管,佩虎符。’”。播勒及其各部的分布,《彝族婚歌·陆外·溯舅源》说:“上为安慕役,中为毕(布)播勒,下为阿外惹。”关岭县一带分布的则是安慕役部,属于六祖中的德施系统。
唐时封为罗殿王的阿佩的别帅为滇王为播勒(普里)系的君长,在汉文献作普里,播勒普里系上起柏墨,下至阿窝,没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安顺府志·普里本末》载:“土知府遣其弟阿昌及八十一砦长阿窝入朝。十七年,沐英遣顾成平破普定阿黑螺师等十余砦,明年,成以土府权重,多交引夷族为奸,奏罢之,析其地为三州六长官司,而普里之传绝矣。自柏墨以来,普里之酋可稽者:惟矣资、容苴、适姑、适尔、安锁、者额及若冷、希古、阿牙、阿昌、阿窝而已。”播勒大宗的普里(播勒)部的消失是在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
播勒的一个分支名叫阿纣莫德。阿纣莫德建立了罗殿国。阿纣莫德部从笃慕下传的播勒系第28世毕余阿纣的下一代分支从播勒分支有26代,从笃慕算起,传有54代。在《彝家宗谱》和《彝族创世志》的播勒两个分支谱没有理出来时,都把唐时的罗殿国当作播勒看待。将两个彝文文献本子同汉文献记载比较,《唐书》和《贵州通志》都记载:“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昆明卢鹿部暴蛮诸部鬼主阿佩内附。”《唐书》、《通典》载:“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封阿佩为罗甸王,又封其别帅为滇王,后改普宁王。”《安顺府志·普里本末》载:“柏墨之长子居普里者,累传至于唐世内附,唐为之置普宁州。今安顺府南七十里羊武大寨,有土司故城,即其地也。天宝中(公元741~756年),南诏叛唐,……于是罗殿、普里诸部皆属南诏,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昆明鬼主阿佩内附,即罗殿部也。”“武宗会昌中(841~846年),封阿佩为罗殿王,罗殿王之治在今贞丰东南之罗王亭。又封其别帅为滇王,后改为普宁郡王,即普里部也。其地有池居山巅,而源广流狭,有似倒流,故亦名滇。寻以其名同于建宁之滇,故仍即郡为称也。”这就明显地看到罗殿、普里各是一部,受封罗殿王的阿佩,是罗殿部首领。《水西安氏本末》和《普里本末》都说:罗甸(殿)王治在贞丰罗王亭。普里部是罗甸(殿)部的别帅,受封的是滇王。受封的滇王是播勒本部君长,而阿佩则是播勒(普里)分支的阿纣莫德一支后裔的阿佩,阿佩即阿纣莫德的第五世孙。阿纣莫德部,即唐时的罗殿国,其中心在今贞丰东南之罗王亭,其势力范围为今贵州的贞丰、安龙一带。
罗殿国时而附唐,时而又附南诏,彝族同姓相扶,又以联姻的血亲作“相扶”的辅助,很成功地体现在阿外惹于矢部和罗殿国的关系上,他们是世代联姻的血亲,具有“相扶”的义务,在危难时刻,他们以相互依托来共同生存;在利益面前,有时也不免相争,如在与南宋市马的时期,罗殿国和毗那国结仇,以至于阻道。元初,原普里部属地和普安部地分别作普定路、普安路,同属曲靖宣慰司。
[1] 王继超、王子国译:《彝族源流》,第九~十二卷,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2] 贵州省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藏书249号。
[3] 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新版点校本,2005年3月版。
[4] 线装书局,《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嘉靖刊本。
[5]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竹洲集》卷一《论邕州化外诸国》,线装书局,《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弘治刊本。
[9] 线装书局《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钞本。
[10] 彝文文献《哭祭经》,贵州省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藏书202号。又《勃弄睑君长家源流》,赫章县妈姑镇付文明家抄本,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收藏,贵州省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藏复印本。(按:李京《云南志略》载:“酋长死,以豹皮裹尸而焚,葬其骨于山,非骨肉莫知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