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魏晋南北朝隋时期阿外惹的壮大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诸葛亮“南征”。由水路自安上入越嶲。“别遣马忠伐牂牁,李恢向益州。”(《华阳国志·南中志》)将雍闿的继任者孟获打败。诸葛亮“南征”是时兵分三路:一路由安上进军今四川凉山州的昭觉一带;中路军由李恢率领经今贵州毕节市一带,水西妥阿哲为巩固自己地盘的需要,助诸葛亮部将李恢攻打益州孟获;南路军由马忠统率,进军牂牁。“……又分建宁、牂牁置兴古郡,以马忠为牂牁太守。 [1] ”
在秦汉时期的南中地区,活跃着朝廷代表的太守、地方势力的汉族大姓、土著势力的“夷帅”三股势力。到汉晋时期,南中地区,由“夷帅”、大姓和代表朝廷势力的郡(太)守三大势力所控制,在长期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地方势力的汉族大姓、土著势力的“夷帅”势力往往以“遑耶”的形式结为联盟。“夷帅”与大姓的结盟称“遑耶”。《华阳国志·南中志》说:“与夷为姓曰‘遑耶’,诸姓为‘自有耶’。世乱犯法,辄依之藏匿。或曰:有为官所法,夷或为报仇,与夷至厚者谓之‘百世遑耶’,恩若骨肉,为其逋逃之薮。故南人轻为祸变,特此也。”“遑耶”即是地方汉族大姓和“夷帅”结为联盟的一种方式。在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至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间,南中大姓李睿、李猛、毛铣为南夷校尉李毅所杀,他们的夷帅“遑耶”于承陵于是举兵为之报仇。夷汉间的这种“遑耶”关系,在南中地区应当延续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根据彝文文献记载,当时活跃在社会上层的“夷帅”,大多出自称为“吐(白)之七勾则”的“白蛮”彝族武僰系统的阿着仇、支嘎阿鲁、武色吞、武陀尼、武古笃、武德本、武蒂等各部,以及“六祖”系统的武、乍两支,部分也出自“六祖”系统即彝族中的“乌蛮”部分的布、默、侯三支。“夷帅”即是所述各部的有数十代父子连名的“君长”。诸葛亮“南征”的年代,是公元225年,应当在慕齐齐传27代到阿外惹的时代,阿外惹与水西妥阿哲为南北两大同宗的“夷帅”或“夷渠帅”“叟帅”,彼此之间的联系往来密切,出于相同的利益考虑,阿外惹部不仅不会与马忠的南路军产生冲突,相反,为了自己的立足,不遗余力地协助马忠所部扫除孟获在牂牁地区的支持势力,妥阿哲受封“罗甸王”时,阿外惹部也得到了立部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实惠。《兴义府志》载:“阿轮、阿台皆服属于爨蛮,其俗贵者衣黑,贱衣白,故谓之乌蛮,后以其服属于东爨也,故又谓之东爨乌蛮。未几,乌蛮分为七部,阿轮、阿台自名其部曰暴蛮部。至后周乃遥授阿台为树帅大狩以羁縻之。至隋时,爨蛮衰而暴蛮盛,遂灭爨蛮,尽有今郡地,推其大宗为鬼主,处于故夜郎郡地,即今之郡地是也。旋又自称为罗王,以系出罗甸王火济也。” [2] 此前的时候,属于“暴蛮”的阿台部和属于“卢鹿蛮”的阿轮即阿外惹部因势力还较弱,所以才服属于与阿着仇有关的沾扎俄勾的“爨蛮”。到后周时期,“暴蛮”阿台部势力上升,得遥授“树帅大狩”。“暴蛮”的“暴”是德布(又作“德溥”)的同音异记,因“德布”氏简称作“布”,有与“默”结合作“布默”。“暴蛮”系德布分支后先期进入普安地的阿德布楚部和后来渗入磨弥部势力。到了隋朝,与阿着仇有关的沾扎俄勾的“爨蛮”在普安地被削弱或被灭而淡出;“暴蛮”的势力在当地也被削弱后,阿外惹部才有可能尽有其地,并推其大宗为鬼主,有能力自称为“罗王”。
[1]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蜀书社,1984年版。
[2] 清兴义知府张锳纂修,贵州省安龙县史志办公室校注:《兴义府志》,748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