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美术:信仰、实用与审美的综合
所属图书:《山水布依:布依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美术:信仰、实用与审美的综合

造型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走进布依村寨,接触布依人,走进他们的生活,参加他们的各种娱乐和仪式活动,吸引你眼球的造型艺术作品可以说是目不暇接。

这些林林总总的作品,你会发现它们并非专业美术师为了展览或为了作为商品而创作的,而是出现在每个仪式场合,或者生活用品上,也有的作为其他艺术样式的要素。总之,这些作品都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可以说,布依族传统美术是一种信仰、实用与审美的综合体。

布依族美术最早可追溯到纹身。根据汉文献记载,古百越有纹身习俗,目的是“避蛟龙”。古越人被称为“蛇种”,也就是把蛇作为图腾。蛇与蛟龙同类。古越人水事活动频繁,为了让图腾祖先认识自己的子孙,崇拜蛇图腾的古越人于是在身上刺花纹,装扮成蛟龙的样子,相信这样就能让图腾物知道是同类,不加侵害。同属百越的黎族和傣族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仍有文身习俗或文身遗迹,可以证明关于古越人文身习俗的记载是可信的。罗甸、册亨等地布依族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发现有人文身,可推知布依族先民曾有此俗。文身就是一种因信仰而产生的艺术样式。

长顺县红岩洞岩画铜鼓鼓面图

岩画也是十分古老的美术形态,在布依族地区发现的关岭马马岩壁画、红岩碑、长顺红岩洞、开阳岩壁画、贞丰沙坪岩壁画等,都是珍贵的远古艺术文化资料,不仅有艺术研究价值,也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布依族地区岩画文化内涵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因此对其性质还无法确定,但根据世界岩画的情况,大多岩画都有宗教信仰的内涵。因此,不排除布依族地区岩画有信仰的内容。比如,长顺县红岩洞壁画中,就有一幅与今天布依族使用的铜鼓鼓面相似的图,圆圈中间的实心圆及射线与铜鼓鼓面太阳芒纹相似,只不过画得比较夸张,占据了整个鼓面。而鼓面图的左边,好像一个人双手举着长绳或长蛇舞动。这个画面可能反映一个祭祀仪式。

布依族现实生活中仍传承的美术作品样式主要有两方面的类型,第一就是与宗教结合的美术类型和作品,第二类是与日常生活实用或观赏、装饰紧密关联的类型和作品。

与宗教相结合的有绘画和工艺美术品。绘画作品主要有神像画、隔坛画、灵堂画等。

神像画。神像画是布依傩仪、道场等宗教仪式上使用的画像。根据信仰崇拜的对象不同,所挂画像的神灵不同。傩戏所挂画像有花林圣母等,信仰道教的道士做道场时则挂“三清”画像等。

布依族神像画

隔坛画。所谓隔坛,就是布依族举行丧葬仪式时,用以隔离棺材和祭桌的屏幕,用竹竿和竹篾扎成框架,之后在上面糊上白纸,形成屏障,即所谓“隔坛”。“隔坛”做好后,布摩中的画师在其上绘制图画,内容有花草、鸟兽、人物(一般有八仙、二十四孝等)。摩教信仰认为人死后亡灵通过布摩的超度就可以抵达自然生态非常好、景色非常优美,又有众神作伴的极乐世界“旁仙”、“旁拜”。隔坛画无疑即描绘这样一种境界。隔坛画颜色艳丽,构图质朴但讲究对称。丧葬仪式结束后隔坛即被拆掉,因此隔坛画无法保存。一些布摩为了保存记忆,绘制了母本,需要时临摹。

灵堂画。也用于丧葬仪式。在惠水等地,布依族举行丧葬仪式时,在灵堂前挂一幅“灵堂画”。画分为十层或十二层,图像主要有龙、牛、马以及人物像,据解释,图画内容表现了布依族宇宙构成观念,即十二层天的观念。不同层级出现的动物、人物以及其他图像,都是该层级生活情景的再现。

布依族灵堂画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美术作品还有面具、纸花、剪纸、食用工艺祭品等等。

丧葬仪式上表演的“哑面”和生育傩都要戴面具。而“哑面”所戴的面具显得更加原始和古朴。制作方法是先用竹篾编成框架,再用白纸蘸上浆糊贴在竹框架上,最后用毛笔蘸各色颜料画出五官。与我们常见到的巫傩木制面具相比,“哑面”傩没有那种狰狞感,具有亲和力。遗憾的是“哑面”傩的面具不能长久保存,无法了解其发展演变情况。

布依族“哑面”傩戏面具

参加布依族丧葬仪式,可以看到很多五颜六色的纸旗、纸幡、灵房、纸马、纸轿、纸伞等等。这是死者女婿家和外家做来吊丧的纸制工艺美术。灵房是给亡灵在阴间居住的,做得豪华和大气,纸马是给亡灵在阴间当坐骑,纸伞是给亡灵在阴间遮阳避雨,而纸旗、纸幡、钱龙永吊则用来为亡灵送行。送葬时,长长的队伍敲着锣、打着鼓,举着纸旗纸幡、钱龙永吊,抬着纸轿、纸马,举着纸伞,浩浩荡荡,朝墓地走去,不禁让人联想到天国的庄严与瑰丽。纸花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观赏性。在布依族中,一般都有一些这方面的艺人,他们不脱产,只是到了需要的时候,露上一手。布摩一般都懂得这门手艺。这些纸制工艺品都是一次性的,送到墓地后,堆放在坟墓上,任其朽烂。

这些纸花中,有一些部位有剪纸工艺。剪纸,在布依族信仰文化中找到了用武和展现之地,也因宗教信仰仪式活动,传承了一门技艺。

2011年初冬,我曾前往荔波县联山湾村调查布依族“做桥”仪式活动。目睹了当地著名祭司莫炳刚创作剪纸艺术作品。他所用的纸有黄、绿、白、黑等颜色,剪出的形象有人物、动物、花草等。这些剪纸作品全都是用来布置祭坛的。所用的工具除了剪刀,还有小锤、凿子等。只见他一会儿折纸,一会儿剪,一会儿凿,没多大工夫,就剪出了很多幅作品。

叔本华说:“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恐怕哲学也就不称其为哲学了。”他想说的是,死亡迫使人们思考生与死、灵与肉、此岸与彼岸等诸多形而上的问题,因为思考这些问题,哲学才会产生。我想说的是,死亡问题不仅促发了哲学的产生,也由于对有关死亡问题的思考,为人们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催生了某些艺术种类。除了前面介绍过的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样式而外,用食品做成工艺美术品,也是布依族宗教艺术一个类别。下页(祭桌上的食物工艺祭品)这幅画,是摆放在灵位前祭祀死者的祭品。在一个装着柑子的碗和一串鞭炮旁,摆放了一个拿着一个钓到一条鱼的钓竿的穿长袍的大胡子偶人,偶人前面,有山羊、辣椒、茄子、柿子、小狗、小兔、小鸟、鱼等供品。

生活和生产中的美术随处可见。尤其是用于服饰、被套、帐沿等的蜡染、织锦、挑花、刺绣、竹编,以及用于装饰的布依地毯、雕刻等。蜡染、枫香染和扎染我们在后面的纺织印染部分将作介绍,这里只讲其余几种。

织锦,布依语称“读桂”,可谓染织艺术品中的“皇族”。织锦锦面类似丝绣,做工精细,色彩瑰丽,显得高雅华贵,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但其制作,却是在古老的织布机上,用染好的青色或蓝色纱线作经,以五颜六色的丝线为纬,经过数纱穿梭,精挑细插,编织而成。布依族妇女以不同色彩的丝线搭配,织出不同的图案。这些图案多为菱形、方形、三角形等。根据不同图案,布依语有不同称谓,一般以动物命名,如“桂读绒(羊羔锦)”、“桂读巴(鱼儿锦)”、“桂读文(人物锦)”、“桂读麻(蝴蝶锦)”等等。其实这些图案并没有反映动物的整体面貌,只呈现动物的某部分特征,并经过高度简化和提炼而成。编织时,面上是毛坯底版,而锦花正面却呈现于反背。编织过程中,要用镜子从下面返照,以检阅编织的情况。操作技艺的精湛,令人叫绝。

祭桌上的食物工艺祭品

长期以来,织锦都是用于妇女的头帕、衣服、衣袖、衣脚、围腰、背带等作装饰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已将布依锦列为重点手工艺品,作为民族工艺品在国内外展览。镇宁石头寨布依族妇女编织的一幅5尺菱形见方的反映布依族山水和风情的巨型织锦品赴美展览,博得中外鉴赏家的赞赏。而到黄果树旅游的游客购买布依锦作为工艺品收藏的就更多了。布依锦在中国民族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绽放,已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

布依地毯产于关岭和安顺等地。以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制成。主料为羊毛和粗纱,先由人工加工成毛绒线,再进行编织。色调由靛蓝、纯白、粉红、浅黄、淡绿等组成。图案形态多样,变化万千,如栩栩如生的“群凤迎春”、古色古香的“八仙过海”、古朴典雅的“百鸟舞会”等等,风格多样,令人目不暇接。

刺绣,在布依族中很早就有了。流行于大部分布依族地区。镇宁一带称为“刁贵”、“贵少”。望谟、罗甸、册亨、贞丰、安龙等地称为“姑少”。它是女孩必学的手工。其手工艺如何,往往成为人们衡量女子才能的标准。一般是先用纸剪成所需图样,贴在绸缎上,再进行刺绣。但也有的妇女不用图纸,就能随心所欲地绣出所需图案。这些图案有龙、凤、飞禽、走兽及各种花鸟虫鱼等,结构精巧,色彩调和,形象栩栩如生。布依族妇女围腰上的梯形刺绣以及人们使用的枕套、帐沿、门帘、窗帘、背扇、被面及童帽等,大都用刺绣品镶嵌而成。

布依族刺绣

挑花,是指用棉线在布上挑织成各种图案的手工艺品。图案多为花草。如果说刺绣的风格近于工笔,那么挑花就该是白描了。它用洗练的线条勾画出花草的特征,加上用料的素净,故整个画面显得格外素雅。姑娘的布凉鞋帮上常用挑花品镶嵌,十分清爽。而在头巾或手绢上挑上花,送给心上人或尊贵的客人作留念,这里面寄予的深情就真是值得格外珍视了。

谈到编织,我们不妨来看看布依族中另一种材料的编织──竹编。如果要说艺术价值,当然首推黔南的平塘和独山一带的斗笠。根据史料记载,这种斗笠在清代已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竹编工艺品。

斗笠由两层合成。平塘克度原先编的斗笠,外层的斜纹从斗笠顶上至边缘都向一边倒。大约到了清光绪年间,在边缘约二寸宽处,改为把斜纹向另一边编织,称为“倒编”。凡编织斗笠的竹篾,都须有较高的劈篾技术才能获得。其方法是,先将竹锯成约1米长的竹节,刮去青皮后劈破为40~50片像线一样的细篾丝,再用手把篾片轻轻弯折,篾片顺劈破处裂纹而下,这是斗笠外层所用竹篾。里层用的竹篾不刮去青皮,一半放在燃烧的油柴上熏成光亮的黑色,另一半则以硫磺烧熏成白色。然后两色竹篾交叉编织,便成黑白分明的花纹图案或字形。编织精致,式样大方,方便耐用,很受消费者欢迎。

凉席。荔波一带凉席也是著名的竹编工艺品之一。这种凉席是用一种韧性特强的竹子(俗称糯竹)劈成很薄的竹篾编织而成。质地坚韧柔和可折叠,展开后伸展如故,无断裂痕迹。凉席光滑、凉爽,适用于夏季铺用。近几十年来,人们将竹篾染成不同颜色,编织成汉字或各种美丽的图案,更增加了它的艺术欣赏价值。

雕刻。木器工艺包括木雕家具、窗棂、寺庙横额、神龛、面具等,都具有较高水平。安顺市的“泰山”木雕面具便是别具特色的一种。以丁香木或者白杨木为材料,将圆木对半破开,用半圆弧形作刻坯,雕出造型狞厉“泰山”形象,高悬于门庭之上,其作用类似汉族的门神,以辟邪镇宅保平安。“泰山”眼珠幽黑外突,瞋目怒视前方,目光威风慑人,张开血红大嘴伸出反卷的舌头夹着一把利剑,稚拙而粗犷。地戏使用的面具——“脸子”则一般使用梨木、核桃木等硬质木材,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用刚、柔、粗、细、阴、阳不同的刀法刻制而成,以红、绿、白、黑等色涂绘,造型庄严稚拙,简洁传神。其他家具、木饰等常刻以龙、凤、鹿、羊、鱼、鸟、竹、树、花、草等图案,造型生动活泼、古色古香。

布依族石雕工艺,主要有牌坊、碑碣、石兽、石禽、石柱、石栏杆、石砚、石缸、石碓等,大多用于建筑装饰。图案有花鸟动物以及少量人像。

陶器。平塘牙舟陶器久负盛名,是布依族地区的一项传统工艺。它以古朴敦厚著称,可考历史有600年左右,是贵州最早生产的一种土陶,晚清时期已有陶窑48座,生产规模庞大。牙舟陶器制作工序大致有:以黄泥、白泥、青色泥为原料,采用快轮成形及手工捏制成陶坯;绘制类似刺绣和蜡染的花鸟鱼兽图案,或配以浅浮雕装饰;使用玻璃釉为基础釉,釉色以白、黄、绿、紫、棕、褐为基调;烧制,冷却出窑后可呈现类似蜡染冰纹的裂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成品玲珑剔透,既有实用性,又有收藏价值,多为生活用具、装饰摆设、动物玩具和祭祀器皿等。

簸箕是日常生产生活常用的器具,但当簸箕用来作为绘画的介质,人们在里面画上各种精美的图画,那么它就变成艺术品了。流行于贵阳市乌当区布依族中的农民手工画播娜摩簸箕画,就是这样一种美术作品。在布依族中,这是一种纯观赏的美术样式。

布依族簸箕画

播娜摩,布依语,指雄踞市郊的云雾山。一个个寻常的农家常用簸箕,经生花妙笔将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日月山川、神话传说、人间趣事等绘制到播娜摩簸箕画去,便成为一件件古朴典雅的艺术品。它洋溢浓郁的乡情,极富民族特色。

山水布依:布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