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庄严的超度:丧葬习俗
所属图书:《山水布依:布依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庄严的超度:丧葬习俗

生活纵然美好,但生命总会终结。虽说是自然规律,但对于有思想有意识的人来说,这事实未免太难以接受。好在人类祖先囿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对人死后的归宿作了“安排”,在今天看来虽然荒诞,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亲人却是一种有效的慰藉,也最大限度地缓解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

布依族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人死后通过“布摩”的超度亡灵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和祖灵居处在一起,并在冥冥之中对阳世的人发生影响。人死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事项就是围绕这一观念产生的。

布依族的超度过程主要有报丧、换装、入殓、超度、安葬几个环节。各地习俗大同小异。

报丧。死者落气后立即烧落气纸钱,并放铁炮或鞭炮,全家举哀。同时,派人到外家报丧。孝子或使者提上一瓶酒、若干张孝帕,拄着一根龙竹拐杖到外家,如果遇到的是外祖父母,就跪在外祖父母面前,如果外祖父母已去世,就跪在舅父舅母面前哭诉。外家知道事情原委,便随同孝子到丧家探望,共同商议办理丧事事宜。

丧葬时的立幡

换装。在派人报丧的同时,丧家将死者抬到堂屋,按男左女右摆放于神龛前相应一侧。遗体下垫一门板或竹巴折。家族内的人帮忙为死者擦洗、剃头(男性)或梳头(女性),换上早已准备好的“老衣”。将一小块碎银含于死者口内。有些地区只放进口里一会儿就取出。死者为男性,一般穿长衫,长裤,布鞋,头裹黑色丝帕。死者为女性,则穿短衣长裙,脚穿绣花尖翘头布鞋,头戴自织绣花头巾或丝帕。衣服的数量穿单数5或7件。只能用布扣,不能用金属扣,据说用金属衣扣,就到不了祖先居住的“傍拜”、“傍仙”。穿戴完毕,用白纸盖住死者脸部,并设灵位祭供,香烟不断。

入殓。梳洗换装的同时派人去请布摩前来测算入殓时辰和举行超度、出殡和安葬的日子。入殓前,死者亲属要最后瞻仰一次死者的遗容。棺材用两张长凳支垫。棺材底部用草纸、白纸和布垫上几层。并放几块木炭、几小节水麻柳树枝。放入死者遗体后用草纸充塞四周起固定作用,腋下夹落气钱(纸钱)。遗体上盖上布、衣物等。北盘江流域一带,死者家族中的媳妇和亲戚都要送一段白布给死者,用来裹垫或盖死者遗体。布摩站在棺材旁,通报送布者的名字,并祈求亡灵保佑他们一家万事顺遂。之后,盖棺。棺材摆放神龛前正中,一般是头朝神龛足朝大门。也有的是顺梁摆,即棺材与屋梁呈平行。入殓完毕,棺前放一方桌,桌上设灵位,写灵牌,摆放祭品,点香烛,棺材下用碗装菜油做成长明灯。

超度。超度亡灵,布依语称“殡亡”或“殡防”。除部分地区吸收了汉文化做道场(布依语称“古道”)外,大部分地区按传统习俗,请布摩诵摩经进行超度。贞丰、镇宁等地是布依族传统丧葬习俗传承较完整的地区之一,汉文地方志记载的布依族“砍嘎”、“砍替”习俗至今仍保持完好。贞丰县一带布依族“殡亡”仪式大致有如下程序。

丧葬仪式上布摩诵经

一是安师。布摩在堂屋右角安小桌一张,桌上放一装满包谷的斗,斗口上盖一张白纸,上面放一升米,点一盏灯(一直点着不能熄),点香(一直点着,不能熄)。布摩祖师香案上摆酒、豆腐等供品。殡亡仪式开始前,布摩在祖师香案前诵请师经,然后杀鸡,滴鸡冠血于酒中。然后烧纸,主持的布摩与主孝子跪拜。安师,意思是请布摩祖师爷来到仪式现场,用他的无边法力震慑妖魔邪怪的骚扰,保佑整个仪式活动顺利进行。

二是“开天门”。时间为“安师”当晚,表明“殡亡”活动正式开始。届时丧家屋里箱箱柜柜要全打开,所有的人要保持安静不能出声,睡着的人要摇醒。四位布摩肩扛用竹砍削成的“梭镖”站立棺旁默诵摩经。诵毕,击铜鼓,敲锣、唢呐齐鸣,孝女孝媳齐声哭丧。此后,布摩一直日夜诵经,举行各种仪式。这个仪式的目的是打开亡灵去往“傍拜”、“傍仙”的通道,使其能顺利通行。

三是立幡。立幡仪式于“开天门”次日早晨举行。幡竿用数丈高的大楠竹做成,三节埋入土内,于土外往上数第六节处,挂上竹篾做成并用白纸条裹就的“桥龙”(象征通往冥界的桥)。竹竿的上部做成支架挂上写有幡文的白布或白纸。幡文要写明死者籍贯、生卒年月日时以及即将前往的境界。

四是祭奠。立好幡后,布摩用竹篾做架用白纸糊成隔坛,将堂屋隔成两部分,后部分为停棺及孝子(女)守灵处,前部分为祭桌及布摩诵经桌。祭桌上,摆着一个装满大米的木升子,写上死者灵位的纸封用竹签穿插后插在木升上。之后,内亲们陆续来为死者点香烧纸和祭奠。出殡日,凡亲戚均带祭品前来祭祀。摆好祭品后,吊祭者跪于灵前,布摩诵《祭祀经》,丧家发一块孝帕给祭丧者。祭毕,吊丧者率自己的亲友将祭品收到指定的人家煮饭吃。

五是转场砍牛。出殡当日下午一两点,丧家先在专用来转场的场地上栽上木桩,拴上专买来做超度用的黄牛。届时,布摩带领众孝子、孝女、孝媳和孝婿来到拴牛场地,围绕牛先按逆时针方向转三圈,再反转三圈。孝男们头上顶着一块长长的白布,跟在布摩的背后,后面跟着孝女孝媳。周围围满村民和亲友。唢呐、锣鼓声不断,气氛庄严而热烈。转完后,女婿(大女婿或小女婿)家亲友留下来砍牛,其余转场的人回丧家,准备出殡。把牛砍死后在场地边上架锅煮熟招待和女婿家一起来吊丧的亲友,孝男孝女孝媳均不能吃这牛肉。

六是出殡。转场仪式结束后,举行一个模拟仪式,表现儿子外出做生意回家,听说亲人亡故而痛哭的过程。死者的儿子挑着小猪和装着豆腐、香烛、纸和鞭炮的篮子,围绕幡竿按逆时针方向转三圈,然后走到大门口。这时大门已关着。死者的儿子大喊三声“开门!”屋内布摩问:“你到哪里去来?”答曰:“去做生意来!”布摩说:“你爹(妈)死啰!”死者儿子一下子推门而入,扑到灵前铜鼓上失声痛哭,站在一旁的人连忙接过担子。过一会儿,人们将其拉到一旁,劝慰其止哭。

转场仪式上孝子用食物喂牛,嘱咐牛到阴间为亡灵耕田

接着举行“孝子祭”、“女婿祭”仪式,然后放倒幡竿,拆掉隔坊,布摩诵《嘱咐经》,告诉亡灵通往冥界的路途及注意事项。同时,众亲友站在棺旁做好准备。待布摩诵到相应的经文,发出信号后,人们即把棺材抬到大门口院子里绑扎好。一阵鞭炮声过后,灵柩缓缓抬出院子。死者长子手执引魂幡走在最前面。一长者提着装有纸钱的竹篮,一路抛洒买路钱。每走几步,众孝子孝女回头向抬灵柩的亲友们磕头,一是表示感谢,二是请大家走慢点走稳点。每过沟、桥,抬丧者大喊“孝子搭桥”,孝子中一人即横卧沟、桥上,让灵柩从上面通过。鼓乐队跟在抬丧者后面,一路上唢呐声、锣鼓声、号声、鞭炮声和火药声不绝于耳,一直到墓地才停止。

安葬。布依族对墓地风水十分讲究,认为坟地葬在“龙脉”会给子孙带来福祉。因此,坟地需经阴阳先生选择。出殡当日,一大清早即请几个青壮年人到阴阳先生选定的坟地挖坑,称“圹”。阴阳先生在挖好的圹内用朱砂拌米画上太极图,把一只公鸡赶进圹内,称“暖井”。再把酒洒在穴内,用一把米或土撒在圹的四角。然后,众人将棺材放入。孝子先填上三铲土,众人接着填土,用石块垒成坟,将纸伞灵房等放在坟上。如果当天不能“落土”,即在棺材下垫上一块篾片,两端露出坟外,待到能“落土”的吉日,将篾片扯出即可“落土”。第三天,亲朋好友带上糯米饭、鸡等来为死者“复三”。

在超度仪式中,舅家特别受到尊重。转场时在场地边摆放一张桌子,上面放着死者灵牌,桌旁放着灵房。舅家请来的两位长者端坐桌后,充当“大老爷”,负责坐镇监督。砍牛的女婿家在这里有事均需请示他们,征得他们同意后才能行事。转场时每个人来到他们面前均得下跪磕一个头。

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可以不举行超度仪式,只请布摩举行简单的“开路”仪式即可。以后到另外的亲人亡故,而家庭经济又宽裕,才一并超度,这类亡灵称“冷鬼”。

死者外家和女婿家吊丧时,要扛上染成各种色的皮纸、竹篾扎成纸旗、纸幡、纸伞和灵房等。云南罗平等地要用彩色纸和竹篾做成房屋形状的棺罩。这些祭吊品均为剪纸,图案丰富,工艺精细,色彩斑斓,是很有特色的工艺品。

布依族丧葬期间和之后有一系列禁忌,如超度期间不能吃荤,有的地方忌食鱼肉和菌子,据说祖先由鱼变来,或菌子由死者尸体变来。孝子不能吃鸡头,不准坐上席。守孝期三年,孝子家在此期间内贴春联只能用绿纸或黄纸,不能贴红纸。第四年才开始贴红纸。

丧葬仪式上用的彩色纸旗、纸幡

葬后,有些人家立即立石碑,也有的第三年才立。有的家庭经济困难的也可以不立石碑。

布依族有“回煞”的习俗。六盘水一带,第三天丧家请布摩来诵经。死者女儿做糯米饭及菜肴来供祭。丧家把屋子打扫干净,撒上麦灰,神龛上供上祭品。布摩诵完经,全家即外出躲避,过一会儿才开门回家,看地上有无脚印,以判断亡人是否回来。在一些地区,如果第二天早上发现有动物脚印,即认为是亡灵变成这种动物回家来过。

对非正常死亡者,布依族要专门举行特殊而隆重的超度仪式。贞丰一带称“入交”,直译的意思是“赎头”,镇宁、六枝一带则称“罕亡”,紫云、镇宁、望谟等县交界地区称“挡域”[tap8mjut8],汉语称为“赶八难”。

非正常死亡,布依族认为是凶死,指被刀枪打死、溺水死、摔岩死、难产死等等。布依族认为,凶死者灵魂坠入游魂世界或地狱,需举行仪式将其“赎”救出来,再超度到“傍拜”、“傍仙”,否则亡魂因受苦受难而经常骚扰阳世的亲人,使家中人畜生病或办事不顺。

各地举行仪式的方式、规模不尽相同。在很多地区,每个死难者的救赎仪式都是单独举行仪式进行,而在紫云、镇宁和望谟交界地区布依族的“挡域”[tap8mjut8]仪式,则为若干死难者举行救赎,仪式上,死者亲人和亲友都前来参加,场面十分壮观,令人震撼。

紫云、镇宁、望谟交界一带布依族“挡域”仪式

凡在外病死或惨死(意外、横祸、溺水、灾害等非正常死亡)者,亲人都要举行“挡域”仪式,将死难者灵魂救赎回故里,使其脱离苦海,并超度进入祖先亡灵居住的“傍拜”、“傍仙”,保佑生者平安顺利。

举办“挡域”的时间不固定。需要为死去的亲人救赎的各村寨人家事先向布摩提出请求,当请求的人家达到36户以上,即可举办一次。举办的具体时间、地点由布摩头领决定。仪式是在野外略微宽敞的田或地里举行。据说,凡举办过的地点(田地)60年内不得重复举行。

时间、地点确定后,逝者人家要做好相关准备。首先要为每位逝者雇请两名妙龄少女来参加整个仪式过程。物色好人选后,要为少女购置一套崭新服装、首饰、雨伞、毛巾等。接着,为亡灵制作一个用芦苇编织的轿子,轿子上面铺一块黑色新头帕,并摆上供品和人形剪纸。同时,砍来5棵带叶金竹,准备好长约3.3米的黑色土布,用来搭建逝者灵堂。最后,还要准备好花米饭、鸡、鸭和纸钱、香烛、油灯等物。除了每家自己的各项准备外,参加仪式活动的各家还凑份子,集体购买仪式所需的狗、羊等动物,成立专门的“炊事班”,在举行仪式活动的场地上搭上锅灶。

主持仪式的布摩班由10余位布摩组成。布摩班一般需在仪式举行的5天前就作准备,主要工作是抄写逝者诉状和各类文书,选择场地,修建“玉皇大帝殿”,设置仪式场地和逝者灵堂,立幡上旗等。

举行仪式当天卯时,天还未亮,布摩班便要带上经书、各类文书和鼓、钗、钵、锣等乐器来到举行仪式的场地。逝者家人到齐后,跪拜在“玉皇大帝殿”前。仪式开始,一阵锣鼓声之后,布摩开始念诵经文。诵毕,将诉状文书装在竹筛里用火焚烧,并在逝者家人头顶扬翻筛簸。焚烧结束后,逝者家人起身合十作揖。

随后,布摩班指导和参与各逝者家人搭建逝者灵堂,并在各家灵堂旁插上彩幡,彩幡上书写“中央普掠地狱”、“北方冥泠地狱”、“东方风雷地狱”、“南方火医地狱”、“西方金刚地狱”等文字,并插上东西南北中各方的符条,围起黑色土布,灵堂的东西南北各方拴上供鸡,葬坑内放上一只活鸡,并用筛子盖住。

逝者家人将各位逝者的轿子按顺序摆在玉皇大帝殿前。布摩诵经超度完毕,焚烧一只活鸡后,便将轿子送回各自灵堂内摆好,供上供品和亲朋好友赠送的钱物。与此同时,各家雇请的少女穿上艳丽的百褶裙装,戴上银饰串珠,打着花伞,挂上毛巾,等待绕场。

随后,布摩班分为两组,一组在挂着写有“符元将运二郎七星三郎将运四元枷考五雷将六丁六甲七星将运八大金刚九天仙女十雷神十一大十二美矣”字样的长幡下吟诵经文,另一组在长幡对面的芦苇架下吟诵经文。末了,布摩首领跪在地上,向西方天空射三支竹箭。接着,在布摩班的带领下,少女们排成两列,手持香烟和纸钱,开始长达一个时辰的“破狱”绕场。绕场进行的同时,各位逝者家人在逝者灵堂前,焦急地等待着象征逝者魂魄的小动物,比如蜘蛛、蝗虫等来到轿子中摆放的头帕上。他们有的在伤心哭泣,有的在倾诉衷肠,有的在宣泄怨恨。当发现有小动物爬上轿子中的头帕上时,逝者家人立即用准备好的碗盖住,用头帕包好,并用线系牢,拿回家,放在神龛供奉3天。抓住小动物就意味着“招魂还乡”成功,布摩用香火在逝者名册上做个标记,就可以烧纸钱和人形剪纸,捆扎5棵金竹。然后由布摩念咒语、喷圣水后,将一棵一棵金竹砍断,带叶的金竹一节拿到殿前集中焚烧,另一节拿回家使用。当所有逝者都“招魂还乡”成功,“破狱”绕场接近尾声,少女们将手中的香烟和纸钱放在长幡下的香炉焚烧。

布依族摩经

之后,还要在长幡一侧举行“过狗肠”仪式。由两名布摩当场宰杀一条狗,敲击狗头后,用刀切开狗腹掏出狗肠横放在地上,并不断往火盆上撒谷壳,当即烟雾弥漫,参加转场的少女们按顺序在烟雾中从狗肠上跨过。“过狗肠”有“打狗散场”的寓意,表明仪式过后,阴阳分离,人走人的阳关道,鬼走鬼的阴间路,互不干扰。“过狗肠”结束后,少女们随即卸妆。布摩班为远道而来的外乡逝者家举行送别仪式,并分组上门为本地各户逝家“圆满”,即用念过“佛法”的锄头,在逝者家的大门门槛下挖一洞,放上碗,烧上纸钱,布摩念咒语、喷圣水后方结束。

最后,在布摩首领的指挥下,点燃玉皇大帝殿、带叶竹节和逝者轿子,而逝者各家各户,则在举行过仪式的场地上,带着一种已为死难亲人救赎成功的释然心情,共进露天午餐,整个仪式结束。

花溪布依族祭祀棂台

山水布依:布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