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论王”:从神圣到凡俗
所属图书:《山水布依:布依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论王”:从神圣到凡俗

提到布依族文学,有一首著名的古歌《安王与祖王》。

安王、祖王,分别是这首古歌中两个主人公的名字。他们的父亲叫“盘果王”,都有一个“王”字。其实,布依族民间文学,尤其是神话或古歌,其中被称为“王”的角色还真不算少。

布依族古籍《安王与祖王》

“王”是一个什么角色?在布依语中,“王”既是最高统治者,又是造物主。前一个意思与古汉语“王”的含义相同,很可能是同源词。后一层意思在汉族文化中,与炎帝神农轩辕有点相似,因为在汉族观念中,炎帝是农业的发明者,但在布依族中,世间万物都是“王”发明创造的。

“论王”或“搭数(削)”,“论”[lɯn6]、“削”[ɕue4],意思是讲述。“搭”[ta:t7]是动词,与“削”搭配,可以解释为“讲故事”。两种称谓,一种主要指对远古神话的神圣讲(唱)述,另一种则主要是指对生活故事的凡俗叙说。

总体上看,布依族所称的“论王”或“搭数”,指的是讲述或演唱叙事性文学作品,如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等。这类作品的主要特点是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形象。作品的体裁,既有散文体的,也有韵文体的。无论是讲述散文体的神话、传说和故事,还是唱述神话故事的古歌以及故事歌等都属此类作品。从传承的领域来看,则既有世俗百姓的讲述和唱述,也有宗教仪式上作为经典的吟诵。于宗教仪式上吟诵的作品,我们称之为摩经。

布依族村寨都有一些老人,尤其是布摩,他们懂得很多本民族传统的礼仪、规约,会讲很多民间故事传说,会唱很多本民族传统歌谣。如果你有耐心,他们可以坐下来给你摆,给你唱,三天三夜也不会翻头重复。真可谓摆不完的古,唱不尽的歌!

如果按照民间文学类型学的分类方法,可以说几乎所有类型在布依族文学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作品。如果分门别类进行介绍,可以专门写一本厚厚的书了。在这里,笔者只对神话、传说和故事中最具本民族特色的作品做简要介绍,以一斑而窥全豹。

神话无疑是布依族文学中较为古老的样式之一。分为散文体和韵文体两种形式。内容主要有开天辟地、宇宙形成、人类起源、射日、洪水泛滥、再造人类、造千种万物等几个方面。

开天辟地和宇宙形成神话,顾名思义,就是原始先民为了解释天地、日月星辰形成的神话。按照布依族的说法,最初世界一片混沌,是混沌王或者盘果王、力嘎用鞭子劈开或用大楠竹把天地给撑开的。这些作品中,盘果用鞭子劈开天地,与布依族悠久的稻作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布依族很早就进入了牛耕稻作,而鞭子是牛耕主要工具之一。不仅能起到鞭策耕牛的作用,还能用来指挥耕牛,使其不走错道。用大楠竹撑天,是与居住在南北盘江沿岸布依族先民居住环境有关:江岸到处长满高大结实的楠竹,古人想象:神把天地开辟后一定是用像大楠竹这样的柱子撑起的。

在布依族先民的观念中,天有十二层,海也有十二层。每一层都有不同景象。古歌《十二层天十二层海》用亲历纪的唱述方式,为我们展现了每一层天每一层海的景象。

惠水布依族

唱古歌

十二层天、十二层海,每层中的景象都是想象的产物,但由于想象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因此在这些描绘中,其实折射了现实人间的影子。

宇宙起源与万物起源神话以韵文体作品《造万物》为代表,全诗共3400多行,21章,歌中叙述了布依族祖先布灵和勒灵两代,前仆后继,创造和发明了宇宙万物的宏伟业绩。可以称之为一部宏阔的“宇宙谱”。

《造万物》告诉我们,最初宇宙是空濛无垠、空空荡荡的。后来,从遥远的苍穹分别飞来一个红色的“圆坨坨”和绿色“扁块块”,碰在一起后,出现一团火,从火光中显出一个猿猴形状的“布灵”。他将飘浮在空中的清气和浊气收到手中,像捏糍粑那样捏成团,用斧砍削,成了像两口锅一样的物体,一口往上升,成为天,一口向下沉,成为地。布灵用四根神竹竿将天地撑住,形成了天地。

接下来的各篇章,分别唱述布灵和勒灵两代如何造太阳、月亮、星星、天河、雷电、风雨、云、人烟、年月、山岭、树、藤、花草、雀鸟、狮虎、河海、鱼虾、弓弩、火、稻麦、棉、靛、歌、木鼓、月琴、姊妹箫等,创造之物,既包括宇宙万物,也包括人,还有一些生产生活的工具、粮食、纺织印染材料以及娱乐的歌和乐器等,涵盖面非常广。

人类是怎么起源的?这是远古人类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重大问题。于是,产生了各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

在《造万物》中,布灵受到梦的启示,拔下自己身上的汗毛,哈气将汗毛吹向空中,变成了人。在《人与动物是怎样产生的》中说,人与动物都是神用树木劈制而成,这种说法可能是布依族手工艺木工产生后的产物。

过去很多谈布依族人类起源神话的文章或著作都把洪水泛滥与人类再生作为人类起源神话来看待。其实,洪水过后重新繁衍的人类在神话语境中,属于第二代人类。布依族中,既流传与其他民族同类神话相同或相似的作品,如《伏羲姊妹造人烟》,也有属于本民族独特解释的作品。在前一种作品中,洪水过后世间除了乘坐葫芦得救的两兄妹外,其余全部被淹死。两兄妹按照神的旨意结为夫妻,生下一个肉团,愤而砍成很多块,撒向四面八方,第二天,到处都重新有了人烟。在黄义仁先生和韦永奎先生搜集的一则神话中,洪水过后剩下的是两兄弟,他们分别沿红水河而上,与猴女、猿女婚配,于是又重新繁衍了人类。在前一种解释中,反映的可能是远古血缘婚的记忆,而后一种解释则反映了布依族先民从对猿猴形体的观察,猜想人类与猿猴的亲缘关系,虽不是科学的人类起源观,但却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内涵。

在很多民族中都有洪水神话和射日神话。在布依族中,这两类神话往往是一个作品中的两个重要内容,而且形成一种因果关系,这样的作品目前在其他民族中还没发现。

各地作品在前半部分大同小异:天上出现12个太阳,晒得大地酷热难当,江河干涸,植物干枯。“王”以好田土为报偿招募射日者。射日主人公“香”(或“金”)应诏射下11个太阳。“王”食言。“香”(或“真”、“金”、“文信”、“姜”、“丁”等)一怒之下用蛇为纤绳,用黄鳝做鞭子,用狗和猪作为牵引力耕田,以亵渎神圣的方式激怒天神,天神降下很多天的倾盆大雨,导致洪水泛滥。

但是在接下来的情节中,不同作品出现了很大差异。在《柔番沃番钱》(赎粮魂钱魂)中,洪水过后粮种绝迹,逃到伦罕坡、雄梅坡、坝罕坡顶上避难的人们发现鸟的嗉囊里有谷粒、高粱籽等,取下来,待洪水消退后播种,人间才重新有了粮食。而在《罕温与索温》中,射日英雄文信用猪、狗犁田激怒天神后,天神降下暴雨,引发洪水。文信在一位老人的指点下,用计捉住了雷公,将雷公装在铁笼里,准备上山砍树来烧死雷公,出门前告诫一对子女伟荣和伟莹:千万不能拿水给雷公喝。文信出门多日不回,伟荣和伟莹玩陀螺时,陀螺不幸落入铁笼,两兄妹索要陀螺时,雷公以两个孩子拿水给他喝作为交换条件。两兄妹想起父亲的嘱咐,不敢拿水给雷公喝,却拿了猪潲水递给雷公。雷公得到水喝后,马上电闪雷鸣,挣破铁笼飞走了。临走时,为感谢两个小孩,送给了兄妹俩一颗葫芦种,嘱咐赶快栽下,以后遇险的时候有用。兄妹俩栽下葫芦后很快长出葫芦并快速长熟。两兄妹将里面挖空。雷公上天后发下洪水,淹没了大地,人类灭绝,只有播朗山上索密老人的家没被淹,兄妹俩乘葫芦得救。在索密老人劝说下,两兄妹遵从天意结成夫妇,后生下一肉团,将肉团砍成碎块撒向四方,变成了人类。

布依族文学作品

本章开头提到的《安王与祖王》是一个反映布依族父权制社会确立初期父系氏族内部王权和财产争夺斗争的故事。这个作品既作为一般民间文学在民间讲述,也是摩经中的一部重要经卷,在超度非正常死亡者的“赎头”或“招魂”、“超八难”仪式上吟诵。作品主要流传于望谟、罗甸、贞丰、册亨、安龙、兴仁、关岭、镇宁等地。版本很多。其中数流行于望谟的卷本数量最多,篇幅较大,情节也更加丰富、完整。无论各地版本有怎样的不同,其实故事的主干都差不多。故事讲述盘果王打鱼认识鱼女,两人相爱结为夫妻,生下安王。因安王欲烹食鱼,母亲告诫不听,回到水中。盘果鳏居,续娶妻,生祖王。祖王在其母教唆下,欲害死安王,独占家产和王权。安王知道祖王要害死自己,外出躲避。父亲生病,安王回家探望,祖王令人挖深井,叫安王下去找龙须凤蛋为父亲治病,趁安王在井下,祖王往井里推石块、木头,欲害死安王,安王向龙王、雷公呼救,最终得救。安王对祖王发出诅咒誓言,将降下各种灾害。最后,兄弟俩妥协,以安王管上方,祖王管下方的安排结束争斗。作品中,反映了布依族龙(鱼)图腾、雷图腾、天体(北斗星)图腾以及后母说话具有分量等母权制社会鲜明特征,而长子继承权已经确立则表明社会已经跨入父权制时代。这首古歌对研究布依族历史、宗教、婚姻习俗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布依族的传说,包括了史事传说、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习俗传说等各类型,作品很多。这里我们仅就一些最具有代表性或流传比较广的作品进行介绍。

谷种是怎么来的?古歌《造万物》中的《造稻造麦》告诉我们:稻种来自天河。天河奶奶种稻,有谷种,于是勒灵上天讨要,人间才有了谷种。《造万物》属于万物起源神话,因此,有关谷种起源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只有专门解释谷种来源的叙述才算是谷种来源的传说。这方面的作品有《王茫寻种》和《茫耶寻谷种》。两篇作品应该是一个作品的不同版本。《王茫寻种》故事的展开从洪水泛滥后开始。故事是这样说的:洪水过后,粮种全部没了,人们焦头烂额。一位叫阿鲍的老人告诉大家,南边很远的地方有一座大山,山腰有一个仙洞,里边有金银财宝和谷种,但要爬过49条大河,还要战胜豺狼虎豹,才能到达。布依后生王茫自告奋勇,带着一条小狗,告别乡亲们,上路了。王茫经历了千难万险来到仙洞,把守洞门的神将只允许他从粘谷种和糯谷种中各取一颗。取到谷种,王茫带着小狗赶回家乡。谁知快到家时,又遇暴雨,河水猛涨,在过河时王茫溺水献出了生命,只有小狗过了河并带回了乡亲们日夜盼望的谷种。为了纪念王茫和小狗的功劳,北盘江上游的布依人每年农历七月的第一个辰日都要过尝新节。过尝新节这天,人们把田里的新稻谷做成新米饭,祭供王茫和小狗,同时喂自己家里养的狗。

这个作品的主干是关于谷种来源的传说,由于与一些地区的吃新节联系起来,于是又变成了解释吃新节来历的习俗传说了。

与洪水神话和节日习俗没关联的谷种来源传说是《茫耶寻谷种》。《王茫寻种》和《茫耶寻谷种》两个作品主要情节有相似性,都是一个后生带着狗到很远的一个神洞里取谷种,最后主人公死了,由狗带回了谷种。但有几点不同,《茫耶寻谷种》的主人公叫茫耶;寻谷种是因为古时世间没有五谷,人们吃兽肉和树皮,但人们都知道在很远的西边天脚下有一个神洞,里边藏有谷种,必须有一个勇敢的人不畏艰险才能取回,于是茫耶自告奋勇,带上小狗前往;《茫耶寻谷种》寻种的方位在西边,而不是像《王茫寻种》那样讲的是在南边;此外,《茫耶寻谷种》去时主人公骑马,遭遇的考验更加严峻和艰险。这些,可能都是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异的结果。

布依族中流行面较大的还有以《德者的故事》为代表的人物传说。与这个作品有共同母题的作品流传于镇宁、关岭、贞丰、册亨、长顺、罗甸、贵阳等地。但各地的故事名称不同。镇宁、关岭叫《德者的故事》,贞丰叫《草寇王》,长顺、罗甸叫《金竹扰朝》,贵阳一带叫《金竹师的传说》。故事梗概为:德者(或草寇王、金竹师等)骑编草鞋木马或从金竹稍弹飞到京城读书,早出晚归。但其母不知晓。眼见媳妇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认为媳妇不“正大”(指有外遇),就天天骂。媳妇受不了,就告知婆婆,你儿子天天晚上回家的。为了证明丈夫晚上回来,有一天,德者的妻子趁丈夫熟睡,偷偷拿了他的一只鞋,准备拿给婆婆看。第二天天没亮,德者起床,找不到鞋,就到处找,眼见太阳升高了,他用手将太阳挥退回去,如此三次,鞋还是找不到。他只好匆忙中用蜡临时制作了一只鞋。回到京城后事情败露。皇帝认为这个人定会造反,于是派官兵追杀。德者飞回家乡,用藤子拉两座大山准备将其并拢,在山顶上建王城堡垒据守,谁知其母在上面喊:“断啦!断啦!”果然藤断,堡垒建不成,德者踢翻家里三囤箩黄豆,德者抓黄豆撒向四方,黄豆顿时变成很多兵,与官兵搏斗,但这些黄豆兵都没有头。原来是德者的母亲没有听德者叫她不要乱动黄豆的嘱咐,抓一把来炒吃了,所以变成了无头兵。德者战败,头被砍后,德者抱着头回家问母亲:头断了还成人吗?其母悲痛,用反话说:“成!怎么会不成!”于是德者把头放回脖颈上,又转回去与官兵继续战斗。第二次被砍头,德者抱头回家问妈妈,妈妈还是如第一次那样回答。第三次德者被砍头后,其母说了实话:“蕨菜断了不发芽,人头断了还成什么人呀!”德者头一下子滚落地下,临死前诅咒其母:“你几次坏我大事,不会当妈,我死了没人侍奉你,你死了就吃猪屎狗屎吧!”并嘱咐其母将其尸骨装在坛子里埋在房屋后面竹林下,一百天以内不要揭开。谁知第九十九天,其母听见竹林里埋德者尸骨处嗡嗡的叫声不停,好奇,就揭开盖坛子的盖子,发现是一坛马蜂,就用沸水将马蜂烫死,只飞出三只马蜂,有的说是飞到京城把皇帝蜇死了,有的说是蜇死了很多官兵。还有的版本说,德者的母亲说德者头断了不成人,德者自己把头扔进房屋旁边的竹林,从那以后,竹林里常听到嗡嗡的声音。据说每一根竹节里有一个竹节兵,声音是他们在吹号,他们在等着德者再生,好听他一声令下,跟官兵战斗,保护德者称王天下。

在关岭、贞丰等地,据传过去曾有庙宇祭祀德者和德者母亲,但祭祀德者母亲是用猪屎或狗屎,既反映了布依族的信仰,也表明了人们对德者母亲的态度。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莫一大王》和仫佬族的传说《七里英王》与布依族德者传说情节相似,有可能是由古骆越传承下来的共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这故事历史的久远。

布依族的历史人物传说和史事传说还有《竹王传说》、《王囊仙传说》、《杨元保传说》、《罗华先传说》等,解释民俗文化事象及其特征来历的民俗传说,如《六月六的由来》、《铜鼓的来历》等,解释山川风物名胜古迹的地方风物传说,如《黄果树瀑布的传说》、《仙人塘的传说》等,解释动植物特征来历的动植物传说,如《马桑树长不高的来历》、《“催米虫”的传说》等。传说具有历史性的特点,虽然不是历史,但对研究历史仍具有重要价值。如农民起义领袖王囊仙、杨元保等的传说,对研究布依族民众对王囊仙起义和杨元保起义的态度和评价,是文献典籍,尤其是汉文典籍看不到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竹王传说》与夜郎历史紧密相关,对研究布依族与夜郎的关系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布依族民间故事,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甲金的故事了,其次,就是卜当的故事。

甲金的故事和卜当的故事都属于布依族的机智人物故事。甲金的故事偏重于讲述下层劳动者与地主、土司等剥削者的斗争,而卜当的故事,大多反映穷姑爷与富丈人的矛盾冲突。

民间故事中有一个类别,就是长工斗地主的故事。当民间故事家们将与地主展开机智斗争的下层劳动者集中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就形成了机智人物故事。

甲金中的“甲”,布依语是“孤儿”的意思,而“金”,则是名,“甲金”,就是“名叫金的孤儿”的意思。各地对这个人物的叫法不一致,有的叫“甲金”,有的叫“阿金”,也有的叫“金冗练”。

甲金与财主或土司的斗争,主要有几种方式,一是利用财主或土司对生产和生活的无知来整治他们;二是以牙还牙,让财主老爷自讨苦吃;三是利用语言上的谐音来惩治财主、嘲弄财主。在这些作品中,甲金用他的机智,常常让那些有钱有势盘剥百姓的地主老财或土司受到捉弄,狼狈不堪。我们来看在《巴独并》[pa3tue2pit7](一百只鸭子)中甲金是怎么捉弄土司的。

布依族民间故事《甲金》

甲金的机智不仅表现在与社会恶势力的斗争中,还表现在他与自然界猛兽的斗争中。有这样两个故事讲甲金智斗老虎。一个说甲金上山砍柴遇见老虎,老虎要吃甲金。甲金说,可以,但我的肉有点酸,等我回去洗干净再让你吃,不过我怕等会儿回来找不到你,因此我要把你拴在这里。老虎答应了。甲金解下捆柴的绳子,把老虎捆结实,对老虎一顿猛打,老虎连声讨饶:我不吃你了,饶了我吧!还有一个故事说甲金上山打猎,坐在坡坳上休息。突然蹿出一只老虎,坐在甲金面前,大口张开,口水直淌。甲金装出没事的样子,掏出一把叶子烟,卷成筒放在鸟枪筒上,吧嗒吧嗒地咂起来。老虎好奇地问:“你吃哪样?”甲金说在吃烟,问老虎吃不吃。老虎说想吃,不但想吃烟,还想吃甲金。甲金说,好吧,那你先吃烟。于是,就把冒着烟的枪筒戳进老虎嘴里,一扣扳机,把老虎打死了。

卜当的故事主要流传在望谟、册亨一带。根据民间的传说,卜当原是一个贫穷人家的后生,在一个财主家当长工。他聪明,勤奋,财主家女儿爱上了他,两人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但财主夫妇不允婚。多家来提亲,女儿又不答应。财主两夫妇感到为难之际,决定到庙里求神,看女儿命该落富家还是穷家。后生闻讯,早早就去躲在神像背后,财主夫妇问神:我们这女儿不听话,要嫁一个穷鬼。到底这女儿命该落穷家还是富家呀?神像背后的后生憋着嗓子说:你女儿命该落穷家,如不依从,你们家就会有灾难。两夫妇没法,只得允婚。结婚那天,穷后生因买不起猪,就捉了很多蚂蚱,用油炸了招待亲朋,于是有人开玩笑说,你要是生了孩子,就取名叫“细当”吧,你就是卜当喽!卜当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在布依语中,“当”[tak7]的意思是“蚂蚱”,“细当”[ɕi2tak7]意思是“蚂蚱孩子”,卜当[po4tak7]则是“蚂蚱爹”之意。

卜当虽然娶了财主的女儿,成了财主的女婿,但财主始终嫌弃卜当,生性又吝啬,不仅不接济卜当一家,还时时想占点便宜。卜当与老丈人的矛盾便不可避免了。卜当的故事很多就是讲卜当如何用自己的机智捉弄老丈人。如《探宝筒》讲:卜当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即外出当长工,五年才回家一次,卜当一家一直靠吃野菜度日,孩子记忆中唯一一次吃肉,是卜当老婆捡到一只死鸡打整干净煮来吃的。孩子到外公家被撵出门,还被骂穷酸崽。卜当于是取下水车上的竹筒,用刀刮得透亮,并打了几个孔,用纸蒙住竹筒一头,号称是探宝筒,并说要拿到外公家探宝,叫妻子赶快去告诉外公,把财宝藏好一点。妻子去娘家,卜当悄悄随后来到老丈人家,躲在房屋后面偷听,掌握了老丈人藏宝的地点。第二天,卜当带着“探宝筒”来到老丈人家,东探西探,探出院子里枣树脚下一坛银子。财主担心其他财宝被探出来,就赶忙制止,并把卜当探出的那坛银子送他,免得他继续“探宝”。吝啬的老丈人被卜当着实教训了一番。

其他作品,如《火龙袍》、《炒菜火锅》等都是整治老丈人的。卜当的故事也不全是反映卜当与老丈人的矛盾斗争的,其中的一些作品也反映卜当与财主及社会恶势力进行斗争的。比如《皇上豆豉》、《皇上猎狗》、《皇上神羊》等就是这方面的作品。这些作品与甲金的故事有交叉,与甲金的故事反映的主题有共同点,有可能是把甲金的故事附会到卜当的故事的结果。

山水布依:布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