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都过节
布依族传统节日多。说布依族月月都在过节,其实一点都不假。从农历正月起,先后有大年春节、正月十五、正月末的了年、二月二、清明、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八月十五、尝新节、重阳节、牛王节、灶王节等等。
平塘清水布依族六月六
根据汉文献的记载可知,布依族历史上曾先后使用过以十一月、十月望日和十二月为岁首的纪年方式,清代中叶以后才逐渐改为以正月为岁首的纪年方式。现在的节日,都是以此为基础确定时间的。
节日是一种综合的文化事象,但为了便于把握,笔者根据节日活动内容的侧重,将布依族节日分为祭祀性、纪念性、季节性和娱乐性四类。季节性节日与农业活动紧密相关,都是在农业生产的某个环节的间隙,举行祭祀、娱乐、社交等活动,有敦促和勉励人们生产或喜庆的性质,纪念性节日是追念民族英雄或重大的历史事件;娱乐性节日是通过歌舞游艺活动,为青年男女间的社交往来搭建平台。歌会、歌节都属此类节日;祭祀性节日原是祭祀祖先或神灵以禳灾祈福、驱邪避瘟等信仰习俗,有的现已失去原来的宗教信仰色彩,很多已经演变成了单纯的习俗活动了。
布依族的每一个节日往往综合了两个以上的内容。如“三月三”就有祭祀和娱乐两个方面的内容,“六月六”既有祭祀山神、田神(或水口神)内容,又有青年男女游乐、对歌的内容,有的地方还加上纪念发明稻谷栽培技术的祖先或民族起义英雄的内容。不妨来看看各个节日的具体情况。
正月,布依语称“练香”,直译是“过节的月份”。对布依族来说,正月确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过节的月份”。在一个月内先后有三个节日,即“香老”、“香习哈”(正月十五节)和“香讨”(了年)。
其中,“香老”(大年除夕和正月初一)仿佛是戏的开场,并是重头戏,正月十五是过渡,而“了年”则是最后一幕,表示“过节月份”的完结。在整个正月间,至少是正月十五以前,人们基本上停止农事活动,从除夕开始各家自行祭祀祖先,一般到初一初二即结束。初一或初三开始,人们到外家或保爷家拜年,走亲访友,或接待应酬,其乐融融。直到过完“了年”,人们才把精力转到春耕备耕上。
正月三十晚至二月初三,水城一带布依族有过“小年”的习俗。届时姑妈和已出嫁的姐妹们都要回外家团聚。因时值大年过后,故称“小年”。
农历二月初二的“二月二”节,在很多地方主要是祭土地神,吃黑白两色糯米饭。云南罗平和贵州兴义一带布依族,则是在“老人房”祭祀祖先或“寨神”。
望谟布依族三月三歌节
三月三,在整个布依族地区都过。各地过节时间略有差异,有的过农历三月初三,有的地方则过三月的第一个“虎日”,各地节日的过法有别。如安龙、贞丰县北盘江镇一带,过农历三月第一个寅(虎)日。主要内容是扫寨、祭山神和吃花糯米饭。乾隆《安龙府志》载:布依族“其俗每岁三月初三宰猪牛祭山,各寨分肉,男妇筛酒,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现在各地三月三过节情况与此记载大体相符。所谓“不通往来”,指的是外寨人在初三这天不能进寨,或不能从寨子里通行。本寨外出人员也必须在扫寨前回来。三月三这天,举行扫寨仪式后,村民用绳子横拴在村口道路两旁树上,行人一旦看见,就不得强行通过。如果强行通过,就必须为今后这个寨子可能发生的火灾或其他灾害负责。册亨、望谟、罗甸等地在三月三这天挂青上坟,与汉族“清明”扫墓活动类似。不同点在于布依族这天要邀请至亲好友参加,在亲人坟地上祭祀后集体用餐。在贵阳地区,三月三被称为“地蚕会”。布依族先民认为地蚕是天神放到大地的“天马”,专门咬食种子和幼苗,人们用了很多办法都无法治住地蚕。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摸索和实践发现炒包谷花喂地蚕,能堵住它的嘴。于是,每年这一天,人们就炒包谷花到地里祭地蚕,俗称“地蚕会”。人们利用这天聚在一起,炒包谷花,将其代表地蚕,将包谷花吃完,表明地蚕已被消灭。人们在节日中载歌载舞,后来逐渐演变成歌会。据说,谁要是在野外放声高歌,天神就会赐给他(她)一副好嗓子,地蚕听到清脆悦耳的歌声,就不会出来危害庄稼了。
四月八,布依语称“牛王节”或“开秧门节”。镇宁一带称“牧童节”。黔南一带这一天要做黑糯米饭敬“牛王”,并让牛休息一天。册亨、罗甸、贞丰、安龙、紫云等县,这一天吃黑、白、黄、紫四色花糯米饭,也让牛休息一天,并用枫香树叶泡水给牛洗澡,表示对牛的一种慰问。
五月初五端午,布依语称“香独努”,这天,每家在门上挂艾蒿、菖蒲,用雄黄兑酒喷洒房前屋后,并喝上一口,据说可以防蛇和毒虫。用竹叶包三角粽吃。五月中旬,在水城一带,还于第一个寅申(猴)日过“寅申节”,祭祀山林和水口,纪念布依族古代一位将军。人们挖菖蒲根置水缸底辟邪驱毒,吃雄黄酒、粽粑,青年男女要跳“刷把舞”。
六月六,这是布依族传统节日中较为隆重的节日之一。有“小年”之称。一般在农历六月初六。但在贞丰一带,可以根据季节和农事活动的情况安排在六月十六或二十六过节。也有的是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寅日过节。六月六内容十分丰富,除祭山神、田神和祖宗外,在惠水、六盘水等地,青年男女还举行规模盛大的对歌活动。饮食方面,最有特色的是吃五色花糯米饭、吃狗肉。
六月二十一日,在兴义一带,还有为查郎白妹这对古代为民族除害而双双殉情的恋人而举行的盛大纪念、游乐节日活动“查白”歌节。
七月半,在汉族中被称为“鬼节”,整个节日充满鬼气,而布依族的“七月半”则可说是充满仙气。节期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有的地方也搞烧包祭祖活动,但大多数地区不烧。晚上要插“路香”接谷魂,青年男女于明月当空的晚间进行“当敬”娱乐活动。在南北盘江流域一带,家家都要用糯米面和籼米面做成“褡裢粑”。贞丰一带则利用“七月半”来祭山神,预祝五谷丰登。
尝新节,没有固定日期。根据各地谷米成熟的情况,一般在谷米将成熟时,大家共同约定一个日子,到田边扯几把谷穗,舂好、蒸熟打粑粑吃,以示迎接秋收季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一般不祭祀祖宗,但晚上要用核桃、炒葵花籽、瓜子等到院子里祭祀月亮,之后一家人坐在月光下嗑葵花籽、瓜子,拉家常。有些地区晚上兴“偷”别家老南瓜来煮糯米饭吃,或者用红布将老南瓜包好,送给没有生育孩子的中青年妇女,送时一路放鞭炮,主人家热情接待,并将“偷”来的南瓜煮好,款待送瓜者吃夜宵。南瓜籽多,繁殖力强,送南瓜即意味着送子,寄托了人们的祝福。被“偷”老南瓜的人家,明知被“偷”,也不打骂“偷”瓜者,会意一笑而已。
贞丰布依族六月六
重阳节,节期在农历九月初九。很多地方要打糯米粑,祭祀祖宗。有些地方将尝新节时蒸煮的糯米穗脱粒,之后将糯米与板栗混合在一起蒸成糯米饭,并将芝麻和包谷糖加热使之成为饼状的芝麻糖,一起食用。
老人房
老人房,指布依族村寨中专门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庙宇,兴义等地称“然老报”[ra:n2lau4bau5](汉译“老人房”),兴仁一带称“亭赛”[tiaŋ2sai5](汉译“官厅”),贞丰、镇宁、关岭一带称“亭苏”[tiaŋ2sai3](汉译“主子亭”)。小庙宇内只有祭坛,没有偶像,也不写神灵牌位,只有部分地区在庙宇门枋上贴“公生三月三日,民祝万代千秋”对联。各地祭祀时间不尽统一,有的在春节期间初二初三早上,有的在三月三。各地所祭祀的对象名称虽然有“老人”、“官”、“主”等不同,但实际上都是具有相同的社会地位。祭祀时,各家族村民集体参加,这表明,祭祀对象可能是古代布依族部落首领。
十一月初一,过牛王节。这一天必须让牛休息,并打粑粑,将两个大糍粑挂在牛角上,表示对牛的慰劳。黔南的一些布依族村寨在十一月初一这天过年。顺口溜云:“练一将布依,练腊将布绒,将劳将布哈。”意思是:“冬月是布依年,腊月是仡佬年,大年是汉族年。”这恰与“以十一月为岁首”的记载相符,反映了这些地区继承了本民族传统的大年习俗。
腊月初一,黔南三都一些布依族村寨以此作为过年的日子,而且在一年中最隆重。过年期间,各家各户杀鸡宰猪,酿制糯米酒,做豆腐,打粑粑炸米花,炒米,给亲友家拜年,亲友宴聚,青年男女社交、谈情说爱。腊月初八,黔中一带有些布依族村寨户主集中祭祀土地神。黔南三都县一带则过“别雅蝈”节,葬青蛙、举行摔跤比赛,祈求来年丰收。腊月二十三,一些地区还有祭灶神的习俗,请灶王爷上天帮说好话。
(2008年)布依族少女在贞丰六月六
布依族节日多,但同时也有区域性的特点,除春节、清明、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等大节日通行于整个或大部分布依族地区外,其余均只在一定范围内流行。节日活动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差别。这使布依族节日习俗表现出了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