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话越裔
要探寻布依族的来源,还得靠科学的民族学、民族史学研究。
近几十年来,我国民族学界对布依族族源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深入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目前大家都公认,布依族是古百越后裔,是从古百越中的一支骆越发展而来,同时与古濮人有渊源关系。
布依族自称为[pu4ʔjai4]、[pou4ʔji4]或[pu4ʔjui4]等等。汉字记音,可写作“布雅衣”、“布夷”、“布越”、“布依”等,比较接近原发音,因而[pu4ʔjai4]、[pu4ʔjui4]直译的意思是“越人”。“越”与“濮”有关联。
布依族的自称透露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信息,即布依族与古越人、濮人有历史渊源关系。
布依族藤甲兵装扮
古百越是一个包含了若干支系的民族集团,分布很广,《汉书·地理志》中所谓“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就是古人对古越人分布情况的一种概括。这“七八千里”中,自然包括了云贵高原。商代甲骨文就记载了西南地区羌、濮、蜀、僚等族的活动情况,其中的“濮”、“僚”与布依族先民“越”都有关系,是对百越不同支系的称谓。江应梁先生在其著作《傣族史》中对云南新石器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云南新石器文化的内涵说明,在原始社会这里就已有越人在活动了。”贵州古遗址发掘有段石锛、有肩石斧以及纺轮等具有鲜明古越人文化特征的文物,说明贵州高原远古时期有越人分布。因此,布依族先民是这块土地上的最早居民之一。
百越的“各有种姓”,是指越人支系多。这种支系,可能指部落,或者指具有某些独特文化特征的群体。宋人罗泌《路史》具体解释了百越的族称:“越常、骆越、瓯越、瓯皑、且瓯、西瓯、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苍吾、越区、桂国、损子、产里、海癸、九菌、稽余、北带、仆句、区吴,是谓百越。”但是,这也仅仅是一家之言,对于百越具体包括了哪些“种姓”,众说纷纭,并无很权威的说法。综合前人研究,“百越”大致包括“於越”、“大越”、“扬越”、“南越”、“闽越”、“东瓯”、“西瓯”、“骆越”、“山越”、“夔越”、“夷越”、“滇越”、“僄越”等。
民族学研究表明,布依族就是从“百越”中的“骆越”发展演变而来的。
“骆越”也写作“雒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七有这样一条记载:“交趾未立郡县之时,土地有骆田,其田随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雒民。”“雒民”也就是“骆人”,即“垦食雒田的越人”。雒田在交趾(今越南)、红水河流域(包括南北盘江)都有。布依语称山间谷地为“洛”(lueh),布依族把处于山谷间的田称为“纳洛”。所谓“纳洛”,也就是“雒田”(或“骆田”)。
布依族自称中的“布”,则源自于古濮人。“布”在布依语和壮语中,是“人”、“民族”之义。古时没有科学的民族识别,往往用一种称谓去指称若干种人们共同体,正如西南各少数民族曾被泛称为“苗”一样。根据汉文献记载,“百濮”和“百越”都是古代较大的民族集团,之所以以“百”名之,是都包含了若干“种姓”(民族或民族支系)。“百濮”并非今天意义上的民族(即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和心理素质等的人们共同体),而是泛指若干个民族。关于“濮”和“越”的关系,学术界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濮”和“越”实际上是一个民族集团的两种不同称谓(江应梁),有人则认为“百濮”中包含了部分越人(尤中)。笔者认为尤中先生的观点比较客观。“濮”实际上源于古越语,具体说就是今布依族、壮族先民的语言。布依、壮语凡人(族)皆称“布”(濮),于是,众多民族(濮)在史官那里就成了“百濮”了。
布依族的称谓历史上并不统一。历史时代的称谓都可以看到本民族自称的影子。秦汉以前称“濮”、“越”不消说,就是布依族自称的汉语音译。从东汉到六朝,布依族先民被汉文献称为“僚”或“俚”。“僚”读音为[lau21],读“老”,是布依族[rau21]的汉语音译,意思是“咱们”、“我们”。老挝在汉文献上被称为“寮”[lau21],现在所称的老挝其实就是“寮”的反切。老挝的主体民族老族亦即“寮”族。老族语言与布依族语言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同源词比例很高。这从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明布依族与“僚”、“寮”的历史渊源关系。
僚人分布很广。按《隋书·地理志》的说法,当时僚人“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太平寰宇记》也说:“僚,音佬,在牂牁、兴古、郁林、苍梧、交趾。”说明分布在我国中南、西南地区的贵州、两广及湖南的少数民族都泛称“僚”。《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一)特别提到今贵州境内有僚人和俚人:“牂牁……为俚佬所居。”贵州南部,属古牂牁江流域,也属夜郎国管辖范围,分布在牂牁江一带的“俚”、“僚”,当包括布依族先民在内。根据文献记载,僚人喜近水滨,积木以居,名曰“干栏”,铸铜为鼓为器,并对铜鼓十分钟爱。布依族至今仍保留居住干栏民居建筑和使用铜鼓的习俗,反映了布依族与僚人在文化上有历史渊源关系。
唐代出现“谢蛮”、“都云蛮”、“白水蛮”等称谓,都与布依族先民有关。如唐初在庄州(今惠水一带)的刺史谢氏称“谢蛮”,史称“南谢蛮”;在琰州(今盘江流域)的谢氏,史称“西谢蛮”。《旧唐书》记载:“(谢蛮)依树为层巢而居,汲流以饮”、“有功者以牛马、铜鼓赏之”、“坐皆蹲居、男女椎髻”。从这些风俗习惯看,明显是僚人文化的延续。现在的安顺市、贵阳市以及黔南州的长顺等地,布依族谢氏为数不少。有的布依族村寨达300余户,亦全部姓谢。这些“蛮”都包括布依族先民在内,虽系歧视性称呼,却代表了布依族的一个发展阶段。
北盘江大峡谷
到了宋代,布依族先民被称为“蕃”。《宋史·蛮夷四》载:“诸蕃以龙氏为宗,称西南蕃主。分龙州部落、东山部落、罗波源部落、训州部落、鸡平部落、战洞部落、罗母株部落、石人部落等八部落分支。”这些“部落”地域在今贵州的贵阳市以及安龙、罗甸、册亨、兴义、镇宁等县(市),与目前布依族的聚居分布情况一致。这些“蕃”中,最初有龙、罗、石、方、张等“五蕃”,后来增加韦、程二蕃,称为“七蕃”,元代又增加卢蕃,统称“八蕃”,领地在今贵州惠水、长顺一带。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置“八蕃宣慰司统其地”。“八蕃”是布依族地区的地方政权,其首领中如卢、罗、韦等姓氏,至今还是布依族中人口众多的大姓。“蕃”古读“博”[po2],与布依族称“人”、“族”的发音“濮”相近,故此读音应当源自于布依语。
元代,汉文献开始出现“仲家”称谓。《元史·地理志》记载:“栖求等处仲家蛮。”栖求,就是现在的长顺一带。明、清汉文史籍对布依族的称谓有“仲苗”、“仲蛮”、“青仲”或“仲家”。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布依族除被称为“仲家”外,尚有“夷家”、“夷族”、“水家”、“水户”、“土边”、“土人”、“本地”、“沙人”等。有的带有侮辱性,为布依族群众所反感。
地质绝品——双乳峰
除了诸多他称,在布依族内部,也因居住地域不同,而有“布纳”、“布蛮”、“布央”、“布侬”等互称,但对外都自称[pu4 jai4]。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布依族意愿,按照布依族自称音译,将民族名称统一为“布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