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与狩猎:远古经济生活的遗响
采集和狩猎是人类最早的两种基本经济生产方式。当人们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发现一些植物的果实掉落地上,第二年长出禾苗,并成长、结出果实,便有意识地进行栽培,逐渐掌握了一些作物生长规律,积累了栽培经验,形成了农业。而狩猎生产过程中,人们逐渐将一些动物进行驯养,逐渐形成了畜牧业。当农业和畜牧业成了人们主要的生计方式之后,采集、狩猎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仍在一定范围内成为一种辅助性的生计方式。
布依族很早就已从采集、渔猎生计方式转入稻作农耕生计方式,但较优越的自然条件赐予了布依族无尽的资源,使采集和狩猎仍伴随着农耕历史走来,到了20世纪70年代仍存其流风遗韵。
采集,指采摘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的果实、根茎和叶子等。
脱玉米粒
布依族采集的野生食物主要有山毛桃、李子、梨、樱桃、枇杷、杏、葡萄、杨梅、草莓、核桃、八月瓜、芭蕉、竹笋、蕨苔、椿菜、芹菜、折耳根、菌子、木耳等等。下地耕作、播种,或者上山放牛、砍柴割草,顺便背个背篼,提个篮子,收工时总是有些收获,一天甚至几天的菜肴问题就解决了。
除冬季而外,每个季节都有可采集的东西。由于采集,有些地区除在玉米地里种些瓜豆外,其他蔬菜的品种很少。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很多地区布依族仍沿袭这种习惯,即使少数人家种植蔬菜,也常遭无人管束的猪牛践踏。随着森林覆盖率的急剧下降,采集的自然条件远不如从前,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布依族地区已开始广种蔬菜,亚热带气候地区,如罗甸、望谟、册亨、关岭等地还建立了早熟蔬菜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布依族传统畜力榨糖机
狩猎,直到20世纪70年代,仍是布依族男子农闲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除了作为食品的有益补充,狩猎对布依族来说,还有更丰富的意义。
在黔西南,狩猎活动称“来波”或“来凡”,“来”,意思是“追”、“撵”,“波”意思是“山”、“坡”,“凡”,意思是“黄麂”,因此,“来波”或“来凡”意思就是“追坡”、“撵山”或“追黄麂”、“撵黄麂”。狩猎活动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但一般选在冬天、春初、夏末、秋初,特别是传统节日“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农事活动稍有空闲的时候。而雨后天晴则是理想的狩猎日子,因为这时容易发现兽类足印。
当有人发现野兽足迹或得知野兽危害农作物的消息时,寨上的青壮年便互相联络,聚集在一起,拿起火枪、弓箭或刀、斧等武器,带上猎狗,由懂得“理脚印”的人,带着猎手们顺着野兽足迹搜索前进。猎狗嗅到野兽新鲜足迹的气味后,便会发出“汪汪”的狂叫声。理脚印的人发现野兽新鲜足印,则用小竹竿或芦苇秆做成的哨子吹起信号。这时,猎手们分别守好各路口关隘,作好各种准备,一旦猎物出现,便瞄准、扣动扳机、射击。野兽进入谁把守的关,距射程最近的人即开枪或射箭。若第一关未射中,下一关的人继续射击,一直到击毙野兽为止。
在黔南平塘县上莫乡一带,狩猎者根据地域组合成实力不同的群体,各群体有特定的狩猎对象。他们分别是“上硐煤山”猎人、“中硐煤山”猎人和“下硐煤山”猎人。“上硐煤山”猎人专猎虎、豹等凶猛动物;“中硐煤山”猎人专猎野猪、野牛等中等动物;“下硐煤山”猎人则专猎捕山羊、野兔、野鸡等较小的动物。每种猎人群体均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民俗事象。
水辗
“上硐煤山”猎人使用毒箭和弓弩,不用猎狗,也不需猎枪。猎人都单独行动,不带帮手。整个捕猎过程分为“查访”、“架弓”、“念团山经”等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查访野兽藏身之地,查出后,猎人需先向该地寨老交涉,获准后方可进行捕猎。准备阶段,猎人先在方圆五里之外的四周插上木牌,告之过路人注意安全。七天后猎人才进山。当经验丰富的猎手身背弓弩和毒箭进山,准确地判断野兽常走的路径后,即在路旁草丛约1米处架设弓弩等待猎物。弩机用细麻线拴住从路中穿过,当野兽路过绊着麻绳带动弩机,毒箭自动射出,击中野兽。架完弓弩,猎人即念诵一种捕猎虎、豹的“团山经”(咒语)。“团山经”分“请进经”和“放出经”。先念“请进经”,捕获野兽后再念“放出经”。据说猎人念“团山经”后引起虎豹的痛恨,为防虎豹报复袭击,夜里猎人居住的人家需加倍提防。被念过“团山经”的虎豹都是边走边叫,当叫声突然停止,说明其已被毒箭射中。虎豹都在太阳落山后才出来走动,所以天亮后需撤掉弓弩,以免误伤人畜。猎获的老虎不能抬进家中,需在院里摆酒、米、饭等祭山神,才能剥老虎皮。念“放山经”的意思是放掉虎豹。虽同一地方还有多只虎豹,也不能再捕猎第二只,必须换到新的地方,重新念诵“团山经”,才能进行第二次捕猎。
“中硐煤山”猎人不用弓弩,只用火枪和猎狗。猎人结伴行动,推技术好者为首领负责指挥。上山打猎需选择吉日。吉日天未亮,就起床吃饭。饭前在家中火塘边点三炷香,烧化纸钱,念诵咒语。吃完饭,趁全寨人未起床即须出寨上山。上山后,往往在山上连住几天。在狩猎期间,若遇“流连”日和“空亡”日(凶日),猎人们即使发现野兽也不能开枪。
寻找到野兽踪迹后,猎手也不立即出击,而是坐下来先抽袋烟,养精蓄锐,之后才开始猎捕。如果被猎获的动物是野猪,只准放在院坝里,不能抬进家。烧开水脱掉猪毛后,先割下野猪头祭供山神,再将野猪肉抬进家。在“中硐煤山”猎人群体中,成为首领后要遵循一系列传统规约。他每年正月初一要杀一只公鸡祭祀山神,祈求山神在新的一年保佑能有更大收获。祭祀时不拔毛,只需用火将鸡毛烧出气味,山神即可领受。每次捕获到野猪后首领可分到野猪头。这个野猪头不能砍碎,要放在锅中将肉全部煮烂后用手扒出来,将整个头骨架挂在首领家屋檐下,挂的数量越多,显出他本领越大。猎手们相信,如果用刀切野猪头肉,下次打猎时,猎人和猎狗会受重伤。如果一个人从年轻时就开始打猎并担任了首领,到中年或老年时不想打猎了,要举行“交班”仪式,当着众徒弟的面宣布不再打猎,并在众徒弟中指定一人作为新的首领。从此,其他猎手在打猎时就不再约他了。
“下硐煤山”猎人专捕野鸡、水獭、兔子、野猫和雀鸟等小动物,一般人都可以做到,所以没有专门的猎户。使用的工具有“铁猫”(铁夹)、“冷套”(用棕绳编成的活套)等。“冷套”可用来捕获野鸡、野兔、山羊和豪猪等小动物。捕野鸡时,先在山上搭一小棚,棚口钉一小木桩,拴上“媒子”(长期驯养成的小野公鸡),再用“套杆”(用“冷套”绑上的木杆)架在距媒子1米的空中。套杆另一端由猎人扒在棚内掌握。当媒子发出叫声,周围的野鸡听到后纷纷飞来与之斗架。当斗架正酣时,猎人突然放下套杆,即可将野鸡捕获。捕猎其他动物时,先在这些动物经常行走的路上挖一坑,坑口放上“踩板”,把“冷套”挂在路旁树上,再把树枝扯弯,让“冷套”附在踩板上,用细麻绳把“冷套”与踩板下的机关连接起来,盖上树叶和嫩土作掩护。当动物踏上踩板,触动机关,连接机关的细绳扯脱,树枝弹回原状,带动“冷套”将野兽套住,高高挂在树上。“铁猫”使用方法简单:在动物常出没的路上挖坑,安上铁猫,用树叶和泥土掩护,当动物踏在铁猫上,触动机关,腿即被夹住。
在黔西南贞丰一带,还有一种狩猎工具──网套(类似“冷套”)。这种网套用棕绳编织而成。使用时将网套纲绳拴在野兽常出没的路边树上,狩猎者发现猎物后迅速形成包围圈,发出吼声将野兽赶往网套处,惊慌的野兽一头闯进网套,纲绳收紧将其套在网中。
布依族有“隔山打猎,见者有份”的原始分配方式。凡参加狩猎活动的人,均可分到一份兽肉。即使途经狩猎地发出一声吆喝,也算参加了狩猎活动。除猎人头领、“理脚印”有功者和亲手击毙野兽的猎手可得到兽头兽皮或双份外,其余的人全部平均分配。所以如果你有幸碰上布依族人狩猎,不必担心你没做什么贡献,野味决少不了你一份。
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