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客从他乡来:社交礼俗
所属图书:《山水布依:布依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客从他乡来:社交礼俗

布依族素来热情好客。走进布依寨,无论认识与否,人们见你是外边来的客人,总会热情招呼:“老人家,进家来坐坐!”或:“这位大哥,从哪里来呀,到我家里坐一会!”他们会自动退让到路边,请客人先走。如果你是问路,他们会放下手中的活,热情地指点,甚至带你找到要找的地方,并不断邀请:“等会儿到我家坐啊!”

有意思的是黔西南贞丰一带对素不相识或非亲非故的客人的称谓。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如果来客是吃公粮或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男人,一般称为“先生”。50~80年代中期,对吃国家皇粮的人一般称“同志”,但对本民族或在农村的一般居民的称谓,则根据年龄而定。青少年对少年儿童一般称“表”或“农乃”,对年轻人一般称“表哥”、“表姐”,对成年人称“表叔”、“表娘”、“表伯”、“表伯娘”,对老年人则称“公”或“报隆”(舅爷)、“奶”、“巴”(舅母)等等。如果你是一个年轻小伙子,进了布依寨你会发现老大爷或老大娘也会称呼你“表哥”。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必感到奇怪,其实他们是降低自己的辈分,依着儿子或孙子的身份在称呼你。

惠水布依族拦门酒

到布依家里做客,如果是预先知道的,主人家事先就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做好了款待的有关准备,一家人换上干净衣服,恭候客人到来。如果是“不速之客”,主人也要临时把家里打扫干净,换上整洁衣服招待客人,以示尊敬。

客人进了家,冬天即把客人请到火炉旁,夏天则请到堂屋或客房,搬凳子给客人坐,给客人倒茶,装烟。一家人要依次给客人打招呼,然后留下老人或家长陪客,其他人再去张罗款待的饭菜或做别的事。陪客一般根据来客的性别来安排,均由与客人相同性别的主人作陪。客人落座后,主人不能从客人面前走过。实在不得不走过,要先打个招呼:“对不住,从你面前过了!”

给客人倒茶、装烟或添饭要用双手,才算礼貌。客人也需用双手接。主客之间叙谈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不能讲脏话,尤其是有女人在场的情况下不能讲脏话,否则被认为粗俗。

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男女不同桌吃饭,但此后有了很大改变。如果女客人是吃国家皇粮的,要与男人同桌,也不反对,而且男女主人共同陪客人吃饭的情况也比较普遍了。

进餐多在堂屋八仙桌上,八仙桌靠神龛一方为上席,相对一方为下席(实际上重要性仅次于上席,属于“次上席”),是老年人、长辈或贵客坐的。客人到家,为表示尊重,主人一般都请客人坐上席。如果客人认为自己年轻不敢当,也推辞一番,最后大家公推席中年纪最大、辈分也最高者上坐。其余长者或贵客则坐下席,中青年人和少年就坐在两侧。

布依族十分讲究吃相。主客座次排定后,再把碗、筷摆在每人面前,在每人的碗里斟上酒(女客不喝酒则盛饭),主人举酒碗约大家:“大家泥滑路烂地来到家,没什么好的招待,粗茶淡饭,简慢大家喽!喝!”客人也称赞和感谢主人家:“喝不完的富贵酒,吃不完的丰盛菜!今天来打搅主人家了!”客人这才端起酒碗喝。然后,主人举起筷子相约:“大家随便吃菜!”大家才拿起筷子,在主人所指示的盘中夹菜。酒席上主客一边喝酒一边畅谈,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如果一上桌就“埋头苦干”,拣自己喜欢的吃,狼吞虎咽,将被鄙视,认为不懂礼节。

招待客人,除猪肉是必不可少而外,杀鸡宰鸭,这算是比较盛情的款待了。鸡炖熟后,砍成“鸡八块”。鸡头、鸡肝、鸡肠奉献给最尊贵的客人,象征公鸡报晓,万事如意;鸡翅膀次之,富有腾飞之意,给来客中的年轻人;再次是鸡脚杆,称“抓钱爪”,寓意财源不断,给来客的中年成家者;鸡卦(鸡腿第二节)两只,象征永久往来,主客各分一只;鸡腿两只,称“打鼓棒”,象征“擂鼓前进”,给席中年少者。鸡身上的各个部位,以鸡头最为尊贵,主人会把它拈给座上的辈分最高或年龄最长和最尊贵的客人。而被照顾的对象总是会推辞一番。如果席上人们的年龄、身份和地位相差不大,往往会因大家的推辞,使鸡头迟迟不能落实到具体的人的碗里。

惠水布依族拦门酒

席上主人不断给客人劝酒。喝的多是自己酿造的米酒,度数在30至40度,所以都用碗或大酒盅喝。在主人不断的邀约下,主客集体喝完一碗,再斟上一碗,尽量不让谁多喝或少喝,体现出了一种“席间平均主义”原则。这样,一轮又一轮,直到尽兴方休。

女人一般不喝酒,所以一开席就盛饭吃。男人一般是先喝酒,尽兴后才盛饭吃。在关岭、镇宁、贞丰等地,客人吃饭时,姑娘们抬着饭钵在周围服务。谁的碗中饭快吃完,姑娘即及时添上。等客人推说“吃饱了,不添了”,姑娘们便施展她们高超的“劝饭术”,趁客人不注意时蓦地添上一勺。你一声不响倒还罢了,若推让忸怩,姑娘们就显示出他们“隔桌盛饭”的本领,在桌子对面,趁你不注意时抛过来一勺饭,巴巴实实装在你碗中。所以有经验的客人到布依家做客,吃上半碗就推说吃饱了,这样,如果被劝饭,可能就刚好吃饱或还吃得下。如果被“劝”而实在吃不下,也不要紧,大家取笑一下而已。如果先吃完,要给没吃完的人打个招呼:“大家慢吃了!”然后静静地坐在原座位,等大家全吃完后才一起离席。没吃完的人也回答:“要吃饱哩!不要跷假(客气)哩!”

在贵阳、惠水、龙里、贵定、清镇、平坝等黔中地区,举行婚礼当天,客人进寨,要举行拦路仪式,主人方在进寨路口或寨门摆上八仙桌,桌子上摆放酒壶和12个酒杯,客人来到此处,主人方若干人即端上酒杯,唱起敬酒歌,客人喝酒后唱歌应答,几番对唱、喝酒后才把客人放行进入寨子。来到主人门前,还要举行拦门仪式,方式与拦路仪式差不多。双方对唱的内容,主人主要唱客人来到,招待不周,请见谅;客人则唱主人家热情周到,客人来到,给主人家添麻烦等内容。

包粽子

客人进家,酒席上主客还要对唱酒歌或行酒令。酒歌的内容,主人很谦虚地表示没什么好的招待,简慢大家;客人则称赞主人的酒菜丰盛,菜肴样多,美味飘香,酒醇,人热情,等等。行酒令主要在婚礼大宴之夜,用三张方桌并排摆成长方形桌,四面可坐20~24人。菜肴摆满之后,宾主同桌共饮,酒至半酣即开始行酒令。其目的在于祈求吉祥如意、逗笑取乐、测验口才,罚酒助兴。酒令有“跟官令”、“各择令”、“绕口令”、“暗令”四种。行令前,由大家推举官人发令。每一“官”只能担任一轮。酒壶传递了一周,需另行推选官人。所谓“跟官令”,是由发令人朗诵一首较长的诗词。朗诵完后说:“说得过,推杯过;说不过,四大红杯连一座。”意思是:刚才朗诵的诗词,席上的人必须一字不漏地复述一遍。如果不会,或朗诵时漏了字、句,就要罚喝四杯。然后斟满一杯作自己的门面杯。“各择令”是先指定一个范围,各人自编或自选作品朗诵。一般包括诗词和对联,其中要带“头”带“尾”,带“花”带“籽”,句子押韵,内容与婚姻有关。“绕口令”,方法与“跟官令”同,由“官人”朗诵一段绕口令,席上的人都要跟着重述一遍,若漏字掉句,罚酒与“跟官令”相同。“暗令”,指发令人含糊其辞地说一遍,若识不破,就要罚酒。例如,“官人”含混不清地说:“有胡摸胡,无胡摸壶。”席上的人长胡子的摸自己的胡子,无胡子的摸酒壶,就算识破了,不罚酒,否则罚酒一杯。

贵阳地区布依族拦门酒

如果是正月春节期间到布依寨做客,那你一定会遇上“转转席”。所谓“转转席”,是指若干家轮流请一拨客。正月初二三开始,布依族有给外家、岳父家或亲友家拜年的习俗。拜年,一般不仅仅给一家拜,而是给一个宗族或房族拜。拜年者给被拜一方宗族或房族每家送一点礼物,然后每家轮流请拜年者吃一餐饭。在兴仁县一带,拜年者送去的粑粑、糖等礼物,主人家甚至分给全寨每家一点,表示心意,然后全寨都轮流请拜年者吃饭。即使是一般客人,遇上请转转席的机会,盛情的主人决不放过,生拉硬拽请到家里,和大家一起热闹热闹。有时几家排在一天里请,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大伯家还没吃完,二伯家就派人来催促,二伯家酒喝得正酣,三叔家就来喊:“赶快!赶快!菜要凉了!”……清早开始,就这么不停歇地“转”,在开怀畅饮中,一天就这么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真可谓“乐而忘忧”!

布依族拦门酒

山水布依:布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