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来自江西、湖广吗?
有关布依族的来源,曾流传过若干种说法。汉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有《黔书》的五代时楚王“自邕管迁来”说,《黔南纪略》的“马希范戍兵,以其帅性(姓)仲,故称仲家”说等等。这些说法中,“自邕管迁来”说多少有一点根据而外,其余都是一些猜测而已。“邕管”即今广西南宁一带。布依族与壮族有密切的历史渊源,不排除有一部分布依族从广西迁来,但要说布依族全部由广西迁来,并没有什么根据,老百姓中也很少有这种说法。
倒是有一种所谓“江西”、“湖广”说流传颇广,很多家族还写在“家谱”中。笔者小时在家,家族长辈经常告诉我:我们这个家族以前不住贵州,是“调北征南”(或“调北填南”)时被皇帝从江西吉安府巷征调搬迁来的,一共来了九兄弟,落脚在贵州不同地方,繁衍成了现在具有相同家谱的周氏大家族。
是贵州汉语发音,其所指,到底是“猪市”、“珠市”还是“朱氏”,有不同说法,有的说是卖猪的一条街,有的说是卖珠宝的一条街,有的说那条街有一朱姓大户,所以叫“朱氏巷”。在一些人家,至今还保存“家谱”,叙说家族自江西迁来后的历史源流。
布依族中诸如此类传说相当普遍,有的人家说是来自江西,有的人家说来自“湖广”,不一而足。虽然没有明确的调查数据,但通过询问摸底,布依族中有类似传说的人家起码占总户数的八成以上。
这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江西和“湖广”有布依族吗?
第二,如果祖先本是汉族,来时因为没有带家眷而入赘布依族,或娶布依女为妻,久而久之变成布依族,那入赘者或娶布依女为妻者只能是少数,因此有江西来说法的也只能是少数,为什么说江西来的家族这么多?原来土著的布依族到哪里去了?
第三,既然来自外乡,那为什么布依族在汉族面前,会自称本民族是“土家”或“土边”,而称汉族为“客家”或“客边”?
……
依山傍水的布依族村寨——石头寨
这些问题,有的答案很明确,有的则无法解释。比如,江西古时确实有“干越”分布,“干越”倒是与布依族先民“骆越”同属“百越”,但毕竟不是同一支,而且到明代时,“干越”早就消失,同化为汉族了。而“湖广”,元代包括了湖北、湖南和广东、广西,也包含了今贵州部分地区,但明代时主要包括“两湖”一带,也不是“骆越”或“仲家”的分布地,如果从江西、“湖广”迁来的说法能够成立,那岂不意味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布依族原本是汉族?这显然说不通。
在布依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祖先崇拜仪式里,他们均以土著民族自居,称汉族为“客家”、“客户”,自称本民族为“土边”或“土家”,意思是“本地人”。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三,家家户户都要举行迎送祖先的活动。在老人去世的超度仪式上,其世代相传的送祖路线有达罕、蛮路、拉少、林上、歌告、善书、珉谷、阿娄、刚旁、波定等许多地名。珉谷即今之贞丰;达罕、蛮路、拉少、林上在北盘江附近;阿娄、刚旁、波定在今之镇宁、安顺。贵阳市一带的布依族在办丧事时,引魂幡上都要写“矩州”或“黔州”字样。“矩州”、“黔州”即今之黔中地区。这就很清楚地表明: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或者说,是先于汉族定居在这块土地上的民族。
荔波小七孔
攀附或者照抄汉族家谱的结果,是学汉族排字辈。我注意考察了一些布依族家谱,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大多数家族的字辈到目前大都用到第10个左右。比如笔者周氏家谱:“永启光明德,文朝应仕国,正玉洪忠孝,天智尚元格。”笔者是“国”字辈,在第10个字辈上。布依族作家罗吉万的“家谱”也传说他们祖上是明朝洪武年间因调北填南从江西过来的,字辈排列情况为:“永有正朝廷,国安顺天星,吉光流路远,万事大家生(声)。”罗吉万的字辈正好落在第11个上。我根据一些资料考察了一下,布依族中家族字辈使用情况大致相同,大体上处于字辈的第8到第12个字左右。如果按照25年一代推算,从开始排字辈到现在,时间应该在200~300年左右,也就是说,从现在往回推,自开始使用字辈到现在,正好250年左右,时间相当于清代的雍正、乾隆时期。这很耐人寻味。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中央封建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一个重大的政策措施,就是“改土归流”。为了便于对少数民族的直接统治和管理,统治者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与内地相同的“编户齐民”政策,强行要求没有汉姓的少数民族用汉姓,或代为立姓。流官统治导致民族矛盾加剧,各民族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结果又导致封建统治王朝对各民族的镇压加剧,少数民族受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压迫和歧视。为了避免遭到压迫和歧视,少数民族中便出现了攀附相同姓氏的汉族、照抄同姓氏汉族家谱的情况。1984年出版的《布依族简史》认为布依族中的家谱是当时布依族为避免民族歧视而与汉族“联宗”,照抄汉族同姓家谱的结果。
史料记载,“改土归流”前,当时的长寨(今长顺)、定番(今惠水)、镇宁、永宁(今关岭)、永丰(今贞丰)等地都属于清王朝所谓的“生苗”区,布依族中很多还没有姓氏。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点校本)载,雍正二年(1724年),“定番、广顺仲苗(对布依族的辱称)作乱……有阿近者,勾结群苗,据散于山寨,自称苗王,与其弟阿卧倚险作乱”。当然,这样的“作乱”最终被封建王朝镇压了。这里想说的是,敢于举起义旗造反的布依族农民起义领袖居然没有姓!而到了53年后的清嘉庆二年(1797年),韦朝元、王囊仙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南笼起义。起义男领袖韦朝元算是有名有姓了,可是女领袖王囊仙却只有姓而无名,或者没有像汉族人名那样,包括有排序的字辈。“囊”在布依语里是对社会地位高的年轻女性的尊称,因此有人把“囊仙”翻译成汉语是“仙姑”,基本上符合原义。而“王囊仙”另一个名字“王阿从”,则反映出她只有姓而没有像汉族姓名那样的字辈。王囊仙的父亲叫王抱羊,这个“抱”字不是字辈,而是布依语的“父亲”或“男性长者”的意思。
马岭河峡谷
布依族采用汉姓后,最初是没有字辈的,每个人的名字根据年龄和身份的转变而改变。人出生后由家里的长辈为孩子取名,这是小名,成年后,将姓和小名合起来称呼,布依族称呼小名时习惯在小名前加“阿”,于是就有了“王阿从”这样的名字。有了小孩后,称谓(姓名)又发生改变,由“姓+父(母)+长子名”几个因素构成。比如罗甸县有一个著名民间歌手黄米石念,黄是该歌手的汉姓,“米”或“乜”是布依语,意思是“母亲”,表明她的身份,“石念”是其长子名,“黄米石念”的意思就是“石念的(黄姓)母亲”。如果是男性,名字中就有一个身份标志“波”或“卜”(布依语“父亲”之意),如布依族韦姓有一个著名英雄祖先名字就叫“韦卜鸾”。
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命名方式在一些边远地区仍很普遍。
随着布依族与外界交往的加深以及汉文教育的普及,布依族逐渐采用汉族家谱排字辈的形式取名,由于汉族家谱多有江西、“湖广”迁来的传说,于是便慢慢传到了布依族中,成了很多人追溯家族渊源的“依据”,民族历史记忆逐渐失去,民族的历史被涂改了。
“调北征南”发生在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之后。如果按照布依族中流行的从江西、“湖广”“调北征南”或“调北填南”而迁来的说法,到现在就应该是600多年而不是250~300年,当下人们的字辈就应排在24位左右而不是10位左右。事实上,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布依族墓碑除个别大姓(八藩中的程藩有明代墓志铭)外,其他(包括大姓)都是清中叶以后才立的。可见,所谓祖先明代从江西、“湖广”迁来的说法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