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特殊的饮食嗜好
所属图书:《山水布依:布依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特殊的饮食嗜好

常到贵州的人都知道,贵州的民族风味饮食很多。狗肉就是最出名的地方风味饮食之一,而布依族则是最喜欢吃狗肉的民族之一。

近年来,有一种来自西方的观念对国内一部分人颇有影响,就是对吃狗肉持反对态度。他们的理由是:狗是人类的朋友,哪有吃朋友的肉的道理!其实这种理由是很牵强的。对于人类来说,牛更是朋友,因为牛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曾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劳动力。现在吃牛肉的不是很普遍吗,没见谁站出来说半个不字,为什么单单对吃狗肉者说三道四?

作为食物链的低端,各种动物的肉都可能成为人的食品。每个民族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都有其历史和社会根源,存在即合理,各民族在饮食文化上也必须相互尊重,谁也没权利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

布依族恰恰是很爱狗的。布依族有一个古老传说《茫耶寻谷种》,讲述的就是布依族先祖茫耶历经千辛万苦,在狗的帮助下,最终在遥远的西边天脚下一个神洞里寻到谷种的故事。故事中对狗作出的贡献充满了敬重之情。现实生活中,布依族人家很多都喂养狗,用来守家,到了冬天,人们要给狗做一个温暖的窝,以免狗受冻。既然爱狗,为什么又要吃其肉呢?对此,目前还没有什么研究成果。根据《国语·越语》、《北史》、《魏书》等汉文献记载,布依族先民越人、僚人就有吃狗肉的习俗了。民族志资料显示,布依族嗜食狗肉可能跟信仰有关。一是相信狗能驱邪,二是相信狗肉有药用价值。

马启忠先生曾在其《瀑乡风情录》中记载了两则关于布依族吃狗肉的传说,其中一个是这样说的:

狗肉火锅

古人吃动物,不仅因为食物链的原因,还往往因为动物本身具有某种禀赋,人们认为食用这样的动物,会获得动物身上的这些禀赋。狗的勇猛、忠诚、顾家等等,都是人所需要的,布依族先民也许因为这些原因,才喜欢吃狗肉的。另外,布依族在举行某些仪式时,要用狗作为牺牲,也是因为狗有凶猛的秉性,只有用狗,才能镇住邪鬼恶魔。而布依族祭祀后,都要将祭品吃掉,把这种做法视为陪伴所祭祀的祖先或神灵用餐,与祖先或神灵共享。这也是形成布依族嗜食狗肉的重要原因吧。

布依族的石板房

作为生物的人,为了维系生命,对食物的要求首先是要求吃饱,但作为高等动物,人又不仅仅满足吃饱,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吃得舒服、吃得快乐。于是,各民族因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饮食文化。布依族有自己特殊的饮食嗜好、风味饮食和节日饮食。

1.饮食嗜好

每个人的饮食嗜好都有一定差异,但作为一个民族,在饮食方面会表现出鲜明突出的共性。如果你到过布依族地区,你会发现除了前面提到的狗肉而外,他们普遍喜吃糯食,爱饮酒、茶,喜吸烟,喜欢酸、辣和甜味。

提起糯食,布依族男女老幼没有不喜爱的,平时以能吃上一顿糯食而感到十分舒心。但因糯谷产量低,为满足因人口增加对稻谷的基本需求,人们不得不一再压缩糯谷的种植面积,所以糯谷就显得越发珍贵了。在平时,一般是收割完庄稼,或忙完一个阶段的活计,或远行的亲人回家团聚,一家人才煮一顿糯米饭,弄几个好菜,喝点酒,以表示庆祝之意。若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只有到了节日特别是春节,人们才能吃到糯食。糯食成了祭祀、节日、接待和馈赠亲友甚至生孩子“坐月子”的珍贵食品。据说,吃糯食可以补中气。

布依族的糯食,主要有糯米饭、粑粑两种食品。糯米饭可以做成素色的,也可以做成各种颜色的,可以蒸吃,也可以焖吃。可将糯米蒸熟后倒进粑槽里打成糍粑,也可用植物叶子把糯米包成三角粽和枕头粽。糯食品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食品,也是珍贵的礼品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祭品。尤其是拜年走亲戚和节日,都离不开糯食(粑粑)。

酒、茶也是布依族(主要是男人)嗜好的饮料。

酒用玉米、稻米、麦子、高粱、薯类、红稗、刺梨等酿制而成。酒精含量少,度数低,酒味香醇,俗称“便当酒”。婚、丧、喜庆、节日或平时有客人到家,不管菜肴丰盛与否,质量和味道如何,只要有酒,就算尽到了心意。所谓“老朋老友,黄豆下酒”,反映的正是以酒当茶的习俗。

布依族每家火塘边或灶边都有一个土茶罐,老年人每天必喝茶,所以茶罐中经常装满了煨好的茶水。煨时,将茶叶放在罐中冲上井水,放在火边,水开即可。煨过2~3道后,换茶叶重煨。倘有客人到家,刚一落座,得先倒上一杯,双手递上,再递上两张烟叶。主客一边饮茶、抽烟,一边叙谈。

吸烟主要是成年男子的嗜好,在黔中一带,一些中、老年妇女也有吸烟习惯。布依族过去主要吸旱烟,或称叶子烟。其方法是将晒干的烟叶掐短,裹成筒,插入小竹竿做成的烟竿斗里,点上火即可吸。在贵州兴义、兴仁、晴隆、普安、盘县等地和云南罗平等地,人们喜用水烟筒。现在,除老年人以吸旱烟为主而外,中青年多吸香烟。

口味方面,布依族主要嗜好酸、辣、甜三味。布依族每家都有一坛酸汤,主要用来做酸菜、点豆腐。酸味菜肴为布依族人家里的常备菜肴。酸菜,特别是加辣味后的酸菜具有开胃功效,能刺激食欲,增加食量。故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偏偏”之说。独山盐酸在传统酸菜中加以独特配方,已成一种驰名中外的风味食品。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族爱吃的酸笋,也颇具特色。

布依族家家种辣椒。凡炒菜均要切几个辣椒一起炒。瓜、豆或青菜、白菜等清煮蔬菜必用干辣椒面和豆豉做成蘸水。辣椒能开胃,如某顿饭缺了辣椒,则食欲大减。

招待贵客

布依族嗜甜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族地区盛产蔗糖(俗称红糖)。蔗糖除自用外,主要销于本民族内。由于嗜甜食,蔗糖是较珍贵体面的馈赠礼品之一。提亲礼品和聘礼中更是少不了蔗糖。食用时主要用于煮甜酒(醪)汤圆、粑粑或稀粥,少量用做烹调佐料。

2.风味饮食

如果你在别的省份吃过狗肉,再到贵州的布依族地区吃上一顿,会觉得味道大不一样。由于布依族嗜食狗肉,通过长期的烹饪实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味饮食。

布依族有一种根据毛色来判断狗肉香味的独特方法,叫做“一黄二黑三斑狗,白狗味道最平淡”。意思是说,黄毛狗肉味最香,黑毛狗次之,斑毛狗又次之,白毛狗味最差。但是,在此前提下,狗肉香味如何主要还取决于烹制技艺和调料的搭配。毛色,加上独特的烹调方法、调料等,正是这些因素使狗肉形成布依族中独特的风味饮食。布依族烹制狗肉的工艺独特而考究。将狗宰杀后,首先将毛用开水烫洗刮净,再放在火上烧烤呈嫩黄色。燃料多用稻草。稻草的火苗不能太旺,因此烧出来的狗皮既不至于焦煳,又有一种特有的香味。烧烤时,火候既不能太过,也不能火功不到家。过火则肉皮焦裂有煳味;火功不到家则皮肉软绵不香。布依族喜欢吃的狗灌肠,制作方法也很独特。先将肠子洗净,再剔下狗软骨剁碎与脑髓、血、肺、糯米粉、狗肉香(薄荷)拌和,灌成狗香肠,与狗肉同锅煮熟食用,味道十分鲜美。狗肉味香的诀窍还在蘸水里。蘸水用辣椒面(粉末)、食盐、姜末、蒜泥、葱花、花椒粉、狗肉香、芫荽、胡椒面等做成。各种作料比例、分量很讲究,掌握得如何,直接影响香味。

除狗肉外,布依族的主要风味饮食还有盐酸、猪活血、血豆腐、炒牛肉干巴、炒酸笋等等。

盐酸是将青菜洗净晒干,切成一二寸长,与糯米酒糟、盐、辣椒面等掺和在一起,微加灰碱,用手揉搓,使之渍透,装进坛中,一个月后即可食用。其味酸、甜、咸、辣俱全,别具风味。

猪活血是布依族又一种风味饮食。做法是:杀猪时用土钵接猪血,边接边搅,使其不凝固。杀好猪后,切下软骨,切成碎粒,并切下少许瘦肉丁,用猪油炒熟,舀在盆内,待温度降至适宜的度数时,将血倒入汤中稍加搅拌,不一会儿,即成凝乳状活血,吃起来既可口又有营养。

血豆腐也是布依族席上常见的菜肴之一,香味独特。相传是明代一位在土司家里服务的布依族厨师发明的。做法是用嫩豆腐拌以猪的背柳肉块、适量猪血和花椒、胡椒,然后捏成圆球形,用青菜叶包好,放在炕箩上炕干后即可食用。血豆腐有煮、炸、炒等几种烹制法,无论用哪种方法烹制,香味都能满足人的口感和嗅觉。

炒牛肉干巴是布依族男子最喜欢的下酒菜。牛肉干巴的做法,首先是要将生牛肉用盐、花椒粉等抹一道,再挂在火塘上烘干,即成牛干巴。待到食用前,将炕干的牛干巴放到火灰中煨一道。牛干巴遇热即会软化。将煨好的牛干巴放进热水中洗净,切成片,用切成筒状的干辣椒与生姜丝、蒜苗等爆炒,即成为脆香的下酒菜了。

此外,酸笋、油团粑、刺梨酒、腊肉、香肠、波波糖等,也是布依族的风味饮食。

3.节日饮食

布依族每个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食习俗。最有特点的,莫过于五色花米饭。“三月三”、“六月六”以及部分地区的“四月八”、“七月半”等节日,人们都要制作花米饭祭供祖先、食用或馈赠亲友。

花米饭用糯米做成。通常染成红、黄、紫、绿(或黑)色,加上米的原色白色,共五种颜色,故称五色花米饭。也有的地区在不同的节日做成数量不同的颜色,如“三月三”三色,“四月八”四色等等。染料全系植物熬成的水汁。这些植物有野黄花或称“染米饭花”(布依俗语称“路亚”[do3ʔja3])、枫香叶、一线红(布依语称“绛”[tɕam5])等等。制作方法,先是将米淘洗干净,并将上述植物花、叶放在水中分别熬出各种颜色的水汁,将淘净的米倒进水汁浸泡一个小时左右,再滤干,倒在甑子中蒸熟即可。蒸熟的花米饭五彩缤纷,煞是好看。由于全系植物染料染成,因而一股浓浓的芳香扑鼻而来,使人禁不住馋涎欲滴。吃上一碗,那糯米固有的香味,再加上花草的芳香味,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确是“既中看,也好吃”。在一些地方,花米饭中蒸上一些“牛打滚”,又别有一番滋味。所谓“牛打滚”,是指一种用两合米(糯米、籼米)面拌以适量猪油、水、盐、葱末等揉捏成的一个个粑粑,因形似水牛滚水,故有此名。

在布依族节日饮食中,各种各样的粑粑占有很大比重。主要有春节期间的“二块粑”(或“尔块粑”、“达尔粑”)、糍粑、“枕头粽粑”、“六月六”的三角粽粑、“七月半”的“褡裢粑”、“重阳节”的“重阳粑”等等。基本原料为糯米或粳米(也称晚米)。由于各种粑粑的辅料和制作方法各异,所以都别具风味。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枕头粽粑”和“褡裢粑”。“枕头粽粑”因形似枕头而得名。用糯米加上猪油、排骨、油渣、五香等佐料拌和在锅中翻炒,然后用粑粑叶包裹,用稻穗秆茎捆绑成五节,放在锅中用水煮熟即可。贞丰一带还用平时洗净备好的芝麻秆和糯谷草烧成灰,筛下细灰,用来与糯米拌染成灰色,再加佐料热炒后包裹、煮熟。“枕头粽粑”既有糯米和各种佐料的香味,还有粑粑叶的芳香,十分可口,是待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褡裢粑是北盘江流域一带“七月半”食品。先将糯米和籼米磨成粉末,再用水搅拌捏揉,捏成一个个扁形长条,将芭蕉叶撕成五寸左右宽后,两头放上粑粑,包裹好,稍加按压,叶子中间扭一转,于是,粑粑形似褡裢,固有此名。粑粑有甜、咸两味。甜味粑粑不加糖,而是在磨时放适量生黄豆,粑粑煮熟后自然有一种回甜味。

粽子

节日菜肴主要有鸡肉、猪肉、牛肉、狗肉、豆腐、血豆腐及各种蔬菜。酒是节日不可缺的饮料。杀年猪的人家,大年三十夜吃猪头肉。鸡肉为每个节日必吃。狗肉只在“三月三”、“六月六”吃。年三十夜的吃“长菜”和临近秋收的吃“毫母”也很有特色。“长菜”是将白菜洗净后不切、不折,整兜放进锅中与猪头或猪肉一起炖。吃长菜,反映的是人们希望常年有吃的良好愿望。册亨、望谟一带,临近秋收时过“吃新节”。人们从田里捋回即将成熟的糯谷穗子,放进甑子蒸熟,然后晒干。吃时放进石碓里舂出米粒,用开水泡,米粒吸水发胀,即可食用。称为吃“毫母”。其色呈鸭蛋绿,味道香甜,深受人们喜爱。

山水布依:布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