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削肖贯”与“温朗论”
所属图书:《山水布依:布依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削肖贯”与“温朗论”

除了韵文体和散文体之外,布依族民间文学还有一类散韵兼行的文学体裁,主要分布在望谟、册亨、罗甸、贞丰、镇宁、关岭等地。“削肖贯”主要根据望谟一带的称呼,“温朗论”或“分朗论”则是镇宁一带的称呼。“削”意思是“叙说”、“聊”,“肖贯”意思是“古代”、“古时”。因此,“削肖贯”主要是从作品反映的内容进行命名的。“温”或“分”意思是“歌”,“朗”是连词,意思是“与”、“和”等,“论”则是“讲述”、“叙述”等,直译成汉语,就是“唱与说”或“说唱”。可见,“温朗论”、“分朗伦”是从体裁进行命名的。

这是一种将叙述与歌唱结合,有说有唱,以说为主的文学形式。演唱时多以月琴、箫和四弦琴等乐器伴奏。不过,有点遗憾的是,我们在出版物中看到的搜集整理后发表的作品大多改变了原体裁形式,有的整理成韵文体,部分则改成了散文体。

20世纪80年代初期,笔者在贞丰县岩鱼布依寨搜集到一部《凡龙与绍宋》,就是说唱体的。作品唱述了凡龙与囊秀相爱结婚,被财主儿子绍宋陷害离散,历经波折最后团圆的故事。凡龙是一个布依族后生,囊秀是一位布依族姑娘。他们相互爱慕,成为亲密恋人。财主儿子绍宋垂涎于囊秀的美貌,欲与凡龙争夺囊秀。但囊秀对凡龙情有独钟。两人结婚后,绍宋仍不死心,使计让凡龙从军参战。凡龙从军后,绍宋继续纠缠囊秀,没有得逞。为了让囊秀彻底断绝对凡龙的念想,绍宋安排使者到囊秀面前传播凡龙死讯。囊秀听说夫君战死,悲痛欲绝。绍宋趁机强行把囊秀抢回家。囊秀寻机跳窗逃出绍宋家,跳进河中,被鲤鱼救起。鲤鱼知道囊秀的遭遇后,自告奋勇赴军中给凡龙送信。凡龙闻讯,带领兵卒赶回故乡,凡龙与绍宋战斗,凡龙杀死了绍宋,夫妻两人终于团聚。

这个作品流传于贞丰、望谟和册亨等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岑美强、王封常和毛鹰搜集流传于望谟的作品,翻译整理成《金竹情》,故事情节与流传于贞丰一带的《凡龙与绍宋》大同小异,可是体裁是长篇叙事诗。是作品原本就这样还是整理时译成了全韵文体,整理者没有交代,所以不得而知。不过,布依族民间文学很多作品有同时以各种体裁呈现的情况,因此,《金竹情》原本就是全韵文体也未可知。

布依族说唱文学的内容大多与恋爱、婚姻、家庭以及弱者反抗社会恶势力的斗争相关,一些作品把故事放置在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大背景下来展开,并且国王(或皇帝)、丞相都成了故事矛盾主体的一个方面,一些故事反映男主人公考取功名或立了战功被召为驸马等内容。因此可以推知其时代是在阶级、国家产生后。而从艺术表现上来看,很多作品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幻想性、传奇性。读这些作品,好像是在读幻想性故事即通常所称的童话。

《光岜沙》是一个流行于望谟、镇宁、关岭等地的作品。

这个传说故事的结尾颇有点像汉族传说中的《梁祝》的意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而贯穿作品始终的各种鸟类在故事中扮演不同角色,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是民间童话的惯用手法。在《凡龙与绍宋》中,最后凡龙与绍宋的恶斗都是变换成不同动物进行的恶斗,它们可以上天可以入水,无所不能。作品想象的大胆和奇妙,场面之宏大,只有在神话和幻想性故事即童话中才可看到。

“削肖贯”在表现形式上,由叙说和唱相结合,讲述者边说边唱。作品中人物行动过程用叙说方式,而人物对话则用唱的形式来表现。让我们来看看《光岜沙》中的开头几段:

与故事讲述和故事歌演唱相比,“削肖贯”的表演性更强了。所以,从文本上说,“削肖贯”当然是一种文学形式,但从表演来看,则是一种曲艺形式。

专门研究布依族戏剧曲艺的冯景林先生曾就“削肖贯”采访过望谟县民间老艺人陆国器、王辅周等人。据老艺人们回忆,过去,每当逢年过节、丰收之后,或农闲时节,村民就会自动聚集在一起,请说唱艺人表演“削肖贯”。在现场,会吹奏乐器的人就自拉自唱,不会唱的就拿起乐器伴奏。演唱时,有单人单唱,也有双人合说、男女合说等形式。四弦胡、二胡、月琴、勒尤、木叶、箫、笛、唢呐说等都可以用来伴奏。

布依族妇女在采茶

有一种传统说法:戏剧、曲艺等综合性艺术形式,一般都是贸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口集中,形成集镇,才逐渐产生的。流行“削肖贯”的地区恰恰都是布依族中交通、通讯十分闭塞的地区,这对矫正此说提供了新的例子,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和意义。

山水布依:布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