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渔业与养殖:传统生业的重要补充
所属图书:《山水布依:布依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渔业与养殖:传统生业的重要补充

布依族有句顺口溜:“养牛为耕田,捕鱼为尝鲜,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为换盐巴钱。”这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写照。

养鸡养鸭虽可以“换盐巴钱”,但这只是一种小商品生产,与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规模养殖有本质的不同。但这也说明,渔业和养殖在布依族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直到目前,一些比较偏远闭塞的地方情况仍大致如此。

布依族由于傍水而居,捕鱼很早就成了他们经济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布依族摩经《安王与祖王》载:安王的母亲为龙女所变。而龙女,她的显形为鲤鱼。安王到河中捕得鲤鱼,欲烹食,其母告诉他:这是你舅父,不能食之。安王不听将鱼煮吃。其母生气回到龙宫。摩经中还多次提到诸如渔网、渔钩等捕鱼工具及各种鱼名。摩经中的作品为各时代的集大成,《安王与祖王》比较明显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的作品,说明捕鱼在布依族经济生活中很早就占有重要位置了。

贞丰纳孔石林

当然,布依族的捕鱼起源比这更早,它应该是与狩猎同步的一种经济生活方式。而且从某种迹象看,它在布依族经济生活中的位置似乎比狩猎更高。明代郭子章《黔记·诸夷·仲家》记载布依族习俗时说他们“丧,食尚鱼虾,而忌禽兽之肉……祭以枯鱼”。“忌禽兽之肉”大概是出于信仰的原因,现实生活中是不忌的,但“食尚鱼虾”并以鱼虾作祭品这一习俗,说明捕鱼曾是布依族主要的经济生活内容。

布依族捕鱼工具有渔网、钓鱼竿、鱼篓等,捕鱼方法与其他滨水而居的民族大体相同。但在山区布依族中,却有些特别的捕鱼习俗。汉族有一个成语叫“竭泽而渔”,指把湖水或池水排尽捉鱼,比喻只顾眼前利益,不管将来,含有贬义。布依族中就有一种类似的捕鱼习俗:将水沟的水从有鱼的沟段的上游不远处引开,在沟下游筑一小堤,戽尽剩余的水,使鱼无处藏身而后用手捕捉。捉完后再放水通过。“竭泽”但并未使水枯竭,既解决了眼前需要,又照顾了长远利益,可谓一举两得。

还有一种捕捉方式可称作“逼鱼出洞法”。山区布依族的田中或洼水淹处,常有些从山上滚下的大石头,鱼常藏身于大石之下。布依族捕鱼手们想出一个妙法:筑一道土埂围住大石一圈,将土埂内大石周围的水戽干,之后,用一根细木枝条往大石底下捅。鱼被戳痛纷纷挣扎出洞,终于一个个当了“俘虏”,成了人们盘中美餐。

布依族地区水田多,田埂洞隙内常有鱼,在田里劳作的男人先用手摸准鱼洞的两个口子,然后,一只手张开堵在一个洞口接住,另一只手则从另一洞口往里摸,结果“瓮中捉鳖”、“手到擒来”,一顿美餐又有着落了!

花溪麦翁布依古寨

捉黄鳝(又称鳝鱼)也很有趣。春暖花开后,黄鳝开始活动。傍晚时分,好捉黄鳝的人带上鱼篓,往水田走去。他们在田埂边仔细观察,发现鱼洞后,右手大拇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拳,食指呈鹰钩状,判断准确后朝黄鳝一下子夹去,十有八九能把黄鳝牢牢钳住。也有用两块竹片作成剪刀状,“刀”刃作成齿状。这种工具捉黄鳝绝对十拿九稳。

无论狩猎还是捕鱼,对布依族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都极为有限,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自然生态逐渐失衡,这种补充显得越来越小。布依族饮食中对动物蛋白的摄取主要还依赖于家畜家禽以及人工养鱼。

养鱼有稻田养鱼和池塘养鱼两种方式,都是近几十年来才兴起的,除了自己食用,部分人家也将鱼作为商品,拿到市场上去卖。但总体来看,人工养鱼并不普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家畜家禽的养殖。

布依族喂养的家畜家禽主要有狗、牛、羊、猪、马等等。

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主要用来狩猎和加强防卫能力。布依族古代传说《茫耶寻谷种》中,茫耶在寻谷种过程中得到小狗强有力的帮助,说明布依族在农耕生产初期就已把狗作为有力助手。狗在布依族中的作用主要是守家。狗的凶猛和对主人的忠诚使它能比较出色地履行这一职责。其实人类最初驯养狗时就有用它来抵御猛兽袭击的含义,守家只不过是这种功能的延伸:由抵御野兽到“抵御”坏人。凶猛和忠诚加嗅觉的灵敏还使狗成为人们狩猎的有力助手。在布依族中,驯养狗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作肉食。

牛在布依族中驯养也较早。布依族犁耕历史悠久,《摩经·赎谷魂》就有犁耕的记载。牛除了用于耕作外,也用作肉食。布依族饲养的牛有黄牛和水牛两种。水牛力大,常用于耕田,黄牛比水牛灵活,常用于耕山地。但食用则多用黄牛,主要是黄牛肉质细,味香,且抗寒能力强,易于饲养。牛多用圈养,也有些地区,待收完庄稼后将牛放到山里,一段时间后才赶回家。在住干栏房地区,牛多养在房子第一层,在住平地房和石头房地区,也有的在房内修地圈喂养,大多数的情况是把圈修在厢房内,或单独修建。用于耕作的牛,长到一岁多后要择吉日给其穿鼻孔。穿牛鼻孔用大铁针,针尾有孔,可穿绳。先将针头蘸上菜油,将牛鼻孔之间的肉壁戳穿,针牵引绳子穿过鼻孔肉壁,然后将绳子套在牛角背后即可。牛犊长到三四岁,即可开使将其驯为耕牛。

猪、羊的饲养也有悠久历史。猪一般用圈养,但过去常于收割庄稼后放在野外,和牛、马、羊等杂处,啃食野菜。《摩经·殡亡经》中的核心经文《嘱咐经》在嘱咐亡灵赶快梳洗起程赶赴极乐世界时,描绘了天亮时野外的景象,其中就有“黄牛水牛遍山跑,猪羊满坝游”之句,即是这种放牧习俗的生动写照。随着科学知识的增长和小季蔬菜的普遍种植,人们意识到猪野外放养不容易长膘,同时猪会糟蹋庄稼,因而全部改为圈养。但牛、羊等仍放牧于野外。传统喂猪方式,一般用野菜,用菜刀砍碎后倒进锅里水煮,掺和些米糠和玉米粉末。猪长到百余斤,称架子猪,粮食充裕的人家开始喂净料(粮食)催膘,一般的人家也要增加净料比重,否则猪难以长膘。猪食要保持清洁卫生,不能有杂草或土块石块。

布依族方形篱笆墙的瓦房粮仓

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很少食用羊肉,但在丧葬礼仪的某些环节中却必须用山羊做牺牲,所以饲养羊仅限于山羊,而且数量很少。

马主要用于运输,用作肉食的情况很少,因而饲养马主要以满足运输基本要求为重。在已不需要用马运输的地区,则不再饲养马匹。马饲料一般用稻草铡碎后拌以玉米子粒。

饲养的家畜类还有猫、兔等,猫用于捉鼠,兔则用于肉食。

家禽类主要有鸡、鸭、鹅。均主要用于肉食。鸡还常用作祭祀。喂鸡是每户的必有“产业”,用专门的鸡圈喂养。白天放出,夜里为防野猫抓走,需让鸡全部进圈后将门关上。喂鸭、鹅的情况不太普遍。在黔西南一带,有的人家喂鸭具备一定规模,少则几十只,多至几百只甚至几千只。播谷种前和收割稻谷后,主人把鸭全部赶到田坝,将木床抬到田野里,用竹席在床上搭成防雨防晒棚,在那里扎下“营寨”,在一处待上数日后,又转移到别的地方,以便鸭群能寻到充足的食物。这种季节,田坝里可随处看到一群群戏水的鸭群,听到嘎嘎嘎的鸭叫声、牧鸭人“快来──咦──快”的呼唤声和咿咿呀呀的山歌声。牧鸭人手拿长长的竹竿,竿的上端系上一张棕片,如一面旗帜,牧鸭人挥动着这面旗帜,俨然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而那鸭群的欢叫声,牧鸭人的吆喝声和山歌声,不禁使人感受到田园牧歌的乐趣和无穷韵味。

布依族的瓦房粮仓

养鹅的农户不多,喂养的数量也很少。有些人家有专门的鹅圈,也有很多将鹅与牛、马等关在一起。鹅爱叫,倘有动静,它们会发出此起彼伏的震耳欲聋的嘎嘎叫声。即使它不至于伤害偷窃者,但其叫声却使做贼心虚的偷窃者胆寒。

在布依族人家的圈门上常常看到“牛马成群、”“六畜兴旺”等小条幅,这反映了布依族人家的一种期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宗教文化活动需求的同时,家畜家禽养殖还能成为商品进入市场,增加其经济收入,难怪人们期望它兴旺了!

山水布依:布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