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稻作农耕:传统生业的主角
所属图书:《山水布依:布依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稻作农耕:传统生业的主角

布依族的“纳”文化

“纳”[na2],在布依语中,是“田”的意思,布依方块古文字写作“”。以“纳”为词头的地名在布依族地区比比皆是,反映了布依族悠久的稻作农耕历史。以“纳”为核心形成了信仰、制度等一系列文化事象。比如田要区分为“纳加”[na2tɕa3]“纳乜”[na2me6](即“秧田”、“白田”)“纳谢”[na2tɕe6](泡冬田),需要采取不同的耕作方式和田间管理办法,反映了布依族的稻田耕作制度。历史上曾经实行的“纳印”[na2ʔjin5](掌印人的田)“纳粮”[na2liaŋ2](缴纳皇粮的田)“纳夫”[na2fu1](夫差田)等,反映了亭目领主制度下各社会阶层的经济地位。“纳老”[na2la:u4](养老田)、纳老例[na2lau4li6](也译“姑娘田”专用于姑娘置办嫁妆、各项用费的田)等,反映了布依族在老年赡养、善侍女儿方面的经济社会制度。六月六,布依族要在田边祭祀“田神”,叫“多档纳”[to3ta:ŋ4na2],则反映了布依族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

翻开布依族分布地区的地图,你会发现含“纳”的地名很多。一般人可能不会在意这“纳”到底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其实,地名中这“纳”字对认识和理解布依族经济文化类型重要着呢。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大坝

经济文化类型是苏联学者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之下的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经济文化相互联系的特点的综合体”。我国学者林耀华等将经济文化类型的定义为:“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有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林耀华等学者用“生态环境”概念取代“自然地理条件”,并用“生计方式”概念来取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这个改动非常好,既比较容易理解,又能包含“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这样一些概念的含义。

贞丰布依族村寨“八卦田”

布依族的生活方式,从大的方面来说,属于农耕,而稍微细一点的划分,则属于稻作农耕。

“纳”在布依语和壮语中,意思是“田”。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含“纳”(或“那”)字地名的分布特点,发现与“稻”词古音同言线以及“田”词古音同言线大致重合。而这些区域至今仍是百越后裔诸民族分布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古百越分布地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百越后裔诸民族至今仍以种植水稻为主业的情况看,这个是能成立的。布依族作为百越中骆越的后裔,与百越后裔各族具有相同的生计方式。地名中的“纳”(田)就是布依族稻作农耕生计方式的重要标志。

布依族也耕作旱地,但总体上,稻田在布依族耕地面积中所占比例较大。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像贵阳市的花溪区、白云区、乌当区及惠水、清镇、平坝、西秀区(安顺市)、兴仁、兴义、都匀、平塘、独山等县(区、市),稻田均占耕地总面积应在80%以上,一些村寨甚至占95%以上。其他地区的布依族中,稻田所占比例也在60%以上,只有极少数地方稻田少于旱地。

布依族种植的稻谷种类也较多,主要有籼稻、糯稻两大类,共数十个品种。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布依族形成了一系列的农业生产习俗。诸如犁、耙、选种、泡种、播种、开秧门、移栽、薅秧、田间管理、收割、翻犁板田、泡冬田等等。每一道生产工序都遵循一定的习俗惯制,包括生产的方法和有关信仰。例如犁,布依族大年前犁完板田和泡冬田,将犁具洗净收藏,开春后重新动用必须举行“开犁”仪式。一般于立春过后,选一辰日,扛起犁头,吆喝上牛,到田里驾上,犁上几铧即可。而吉日开犁,据说该年定会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生产中的信仰习俗是在布依族先民认识能力和生产力水平都很低的条件下形成的,它只能满足人们的良好愿望和要求。布依族在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要获取粮食的丰收,还得在生产中做到精耕细作。

布依族在稻谷耕作过程中,对几个环节非常重视。

第一个环节是选种。秋收前,到田中(通常是稻谷长势最好的田中)摘取籽粒饱满的谷穗,连同穗茎一起捆成把,晾晒于阴凉干燥处,待来年作谷种用。春天,播种前,将上年秋天选出的谷种再选一次。先在水缸中掺入一定比例的黄泥,搅匀,再将谷种倒入泥中搅拌。由于浮力增大,秕壳和籽粒不饱满者浮于水面,籽粒饱满者下沉。舀出秕壳和籽粒不饱满者,其余留在水中浸泡。一天后舀出谷种滤干,让其发芽,就可以播撒于水田中了。籽肥才能苗壮,苗壮才能穗长粒大,从而才能丰收,可以说,选种是水稻耕作中关键的一环。

第二个环节是犁和耙。犁、耙讲究精犁细耙,布依族中有“三犁三耙”之说。“三犁”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秋收后犁泡冬田、板田;春天翻犁;播种或栽插前再翻犁一次。二是指播种或栽插前的“犁”一般要进行三道。“三耙”指播种或栽插前配合“三犁”,要耙田三道,即每犁一道,就耕一道,使土块完全被碾碎碾细成为泥浆。播种或栽插前的“三犁”特别讲究,一是不能漏沟,即必须犁沟挨犁沟一点不间隔地翻犁,不能漏掉。二是三道犁的深浅须适度。一般是第一道较深,第二道稍浅,第三道更浅,这样既便于根须的生长,也利于秧苗插下去后立得住。因为若三道都深耕,耙成泥浆后秧苗易漂浮。

第三个环节是薅秧。秧苗栽插一段时间后返青,就要开始薅秧。薅秧也就是中耕,主要目的是去除杂草、松土,有利于秧苗生长。到禾苗抽穗前为止,一般进行二至三次。薅秧时,用木钉耙或脚翻松泥土,并用手将田中或田埂边的杂草扯掉。

第四个环节是田间管理。主要保证按时按要求灌水或排水,防治病虫害。灌水和排水,一般刚播种或栽插的田里水要浅,秧苗长青或栽插返青后水要深,到谷穗收浆后,要逐步排干田水。按照传统的耕作方式,秧田水可以不排,甚至有意识蓄水使其成为“泡冬田”。一个地区、一个村寨“泡冬田”的多少,成为人们判断该地区、村寨自然条件好坏的依据,“泡冬田”多的村寨成为布依人家嫁女的首选地。

长期的稻作生产实践中,布依族形成了生产中的性别分工模式。布依族谚语:“打田不栽秧,布摩不抬丧。”布摩是布依族宗教祭司,在丧葬仪式活动中主持仪式,但不参加抬灵柩。谚语是说:正如布摩不参加抬灵柩,打田的人不参加插秧。打田、耙田一般是男人的事。男人不插秧,反过来,女人一般也不犁、耙田。不过近几十年来,随着男女平等的逐步实现,加上我国改革开放后男子大多外出打工,这一分工模式已被打破,不仅男人成了插秧能手,女人也能犁地、耙田了。

除了水稻,布依族还种植旱稻。此外,玉米、麦、高粱、小米、薯类、豆类等也是布依族中重要的旱地粮食作物,成为布依族的辅助性粮食。这些作物在生产习俗上,与邻近其他民族大体相同。

一年的辛苦操劳为的是有个好收成。所以布依族特别注重庄稼的收割、加工和收藏。

农历七月半过后,短暂的农闲结束,秋收大忙季节到来了。

旱地里的玉米最先成熟。过完七月半,人们把包谷搬回家,剥壳、晾晒后,将玉米地翻犁,种上荞、麦或油菜等小季作物。这时,稻田里的稻谷已是金灿灿一片,等待开镰了。

正如春耕需择吉日“开犁”,秋收也需择吉日“开镰”。“开镰”没有仪式。选择的吉日一般为“成日”、“满日”等。如果这天稻谷还未完全成熟不能收割,也要用镰刀割上几把,到完全成熟后再收割。

望谟布依族村寨旁的水车

有的割下稻谷晒数日,有的边割,边脱粒。才把挞斗扛到田中,给稻谷脱粒,称“挞谷子”。挞谷时双手紧握一把稻草茎部,将稻穗反复猛击挞斗一侧,使谷穗上的谷粒因受撞击脱落。然后,捞掉稻草渣,将谷粒挑到晒场或干栏式楼房的晒台上摊晒。若遇雨天,需用火坑及时烘干,用风簸扬掉碎草和秕壳,即装入囤箩或粮仓之内。布依人家一般都备有囤箩或在楼上置有粮仓。多放置于楼上,若放在地面上,为防潮,需垫上木头或石头,使囤箩底部通风。

布依族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很多,分为汲水工具、耕作工具、装载工具和加工工具几类。

汲水工具有水车、龙骨车、抽水竹筒、水筒等等。其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水车。在南北盘江流域,你可看到这样的图景:山脚下,依山而建的一个个小村落,干栏建筑错落有致;远远望去,房屋在竹树及蕉林掩映下若隐若现,村边是一株株高大的木棉树、榕树,一蓬蓬竹林和蕉林;村前是一片长着青幽幽秧苗的稻田;稻田中间,一条小河穿过,向远处曲曲弯弯延伸,没入丛山之间;河边,一架架水车在转动着,轻轻地发出叽叽吱吱的声音,像是在吟唱着一支古老的歌谣,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传说……

这可说是典型的布依族乡村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水车可谓点睛之笔,它充分体现了布依族水与稻这一农耕文化特点。

作为汲水工具,水车无疑是布依族先民的伟大创举,它巧妙地利用流水作为动力,将流水从低处提到高处。水车用木料和竹料穿斗绑扎而成。在河边立上支架,支架上安一大转轮,转轮上叶片可装水。转轮下边缘沉入水中,在流水冲力的作用下,叶轮转动,并将河水提到高处。转轮上边缘接木槽,转轮转至高处开始往下转时,叶片上的水自然倾倒木槽中,流到田里。

结构较复杂的汲水工具还有龙骨车。车身外壳为一长木槽,内为若干叶片连缀成的传水带,形似龙骨。木槽两头有转轴,传水带套在轴上。汲水时,将龙骨车的一端没入水中,另一端靠在河岸上或沟坎上,摇动摇把带动转轴,转动叶片,从而将低处的水提到高处。

贞丰一带布依族使用的犁

抽水竹筒虽结构不复杂,但它包含空气压力等物理学原理,没有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是难以创造出来的。抽水竹筒为大楠竹,先将楠竹筒中骨节处戳通铲平,再用一根长木棒,在一端裹上破布,塞入筒中。竹筒一端没入水中,当布塞从下端往上拔时,下部竹筒形成真空,水在空气压力作用下被压至竹筒上端,并随布塞的拔出而排除筒外。

贞丰一带布依族使用的手扶耙

戽水桶可用一般水桶代替。桶口对称的两边有桶耳,拴上绳子后,戽水时两人分站两边,松绳将桶抛入水中,舀上水后,两人又同时后倾绷紧桶绳,将桶提到岸上,并将水倾倒入田中或沟渠中。

布依族的耕作工具很多,主要有犁、耙、锄、刀、斧等等。

犁的形制,各地大同小异。以牛牵引。既用于犁田也用于犁地。布依族使用犁的历史悠久,摩经《赎谷魂经》和《罕王经》就已有犁耕的记载,时间在父权制确立后的奴隶制社会初期。耙有踩耙、手扶耙、薅耙、钉耙几类。踩耙和手扶耙用于碾碎土块。踩耙为方框形,钉铁齿。手扶耙有扶手,钉木齿。均用牛牵引。与犁不同,耙主要用于碾碎稻田土块。耙时,踩耙需人站于耙上,手扶耙则用双手扶耙,并往下用力压,以加大重量和平衡。钉耙与薅耙形状相似,但钉耙为铁齿木把,主要用于掏挖圈肥;薅耙为木齿木把,用来做水田的中耕(薅秧)工具。

布依族使用的生产工具、装载工具、粮食加工工具很多。前面只是介绍了其中最主要的几种,细数起来,计有锄、镰刀、柴刀、畚箕、箩筐、桶、篮、篼、麻袋、布袋、水碾、水磨、石碓、砻、磨等等,与其他民族此类工具大同小异,就不一一赘述了。

山水布依:布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