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余卓氏谱 [1]
(注: 德余卓之子 德余卓一支,葛姆珠舍立 住葛姆珠舍②。德余法之子 德余法一支,俄纪洛法立 住俄纪洛法③。德余格之子 德余格一支,葛姆格能立 住葛姆格能。德余辉之子 德余辉一支,周额姆乃立 住在周额姆④。德余辞之子 德余辞一支,鲁雅谷姆立 住鲁雅谷姆⑤。德余卓九子 德余卓九子⑥,五发四不发 有四支乏嗣。)
(注: 幼乃德余鲁 幼为德余鲁,额索妥体立 住额索妥体。鲁之子三房 鲁氏有三子,鲁吁鲁汝长 鲁吁鲁汝为长,鲁列鲁汝次 鲁列鲁汝第二,乌蒙鲁汝幼 乌蒙鲁汝第三。洛阿列乃一 洛阿列一代,列阿取乃二 列阿取二代,取阿耶乃三 取阿耶三代,阿耶毕许四 阿耶毕许四代,毕许帕狸五 毕许帕狸五代,帕狸任乃六 帕狸任六代,任阿立乃七 任阿立七代,立阿武乃八 立阿武八代,武赫哲乃九 武赫哲九代,)
(注: 赫哲阿古十 赫哲阿古十代。阿古阿德一 阿古阿德一代,阿德阿鲁二 阿德阿鲁二代,阿鲁直那三 阿鲁直那三代,直那毕余四 直那毕余四代,毕余阿柔五 毕余阿柔五代,阿柔额毕六 阿柔额毕六代,额毕阿野七 额毕阿野七代,阿野鲁歹八 阿野鲁歹八代,鲁歹则乃九 鲁歹则九代,则额举乃十 则额举十代。举尼阿祖一 举尼阿祖一代,阿祖阿耿二 阿祖阿耿二代,阿耿笃毕三 阿耿笃毕三代,笃毕阿蚌四 笃毕阿蚌四代,)
(注: 阿蚌额洪五 阿蚌额洪五代,额洪那索六 额洪那索六代,那索侯独七 那索侯独七代,侯独斗祝八 侯独斗祝八代,斗祝德格九 斗祝德格九代,德格阿登十 德格阿登十代。阿登额鄂一 阿登额鄂一代,额鄂洪列二 额鄂洪列二代,洪列额则三 洪列额则三代,额则濮够四 额则濮够四代,濮够阿额五 濮够阿额五代,阿额德初六 阿额德初六代,德初鲁够七 德初鲁够七代,鲁够色吞八 鲁够色吞八代,色吞那周九 色吞那周九代,)
(注: 那周阿吉十 那周阿吉十代。数来此于至 其谱叙至此。鲁列鲁汝幼 鲁幼子鲁列鲁汝,葛昆谷姆立 住葛昆谷姆⑥。其乃此是矣 就是这样的。)
注释:
②葛姆珠舍:地名,德额卓(德余卓)氏分支后住的地方,包括德额格(德余格)一支所住的葛姆格能,均在今贵州省赫章县境内。
③俄纪洛法:即侯德额所生的九子,即九支德额之一的德额法(德余法)一支分支后住的地方,在今贵州省赫章县境内。
④周额姆:地名,德额辉(德余辉)一支分支后住的地方,在今贵州省毕节市境内。
⑤鲁雅谷姆:地名,即侯德额所生的九子,即九支德额之一的德额辞(德余辞)一支分支后住的地方,在今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与赫章县之间。
⑥葛昆谷姆:地名,在今云南省彝良县的奎香一带,即侯德额所生的九子,即九支德额之一的德额罗(德余鲁)的幼子鲁列鲁汝分支时的立足地,此地应是唐宋时期“乌蛮七部”之一的夔山部的活动中心。
[1] 德余卓氏:即侯德额所生的九子,即九支德额之一的德额卓(德余卓)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