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安哈镇彝寨农家乐的成功范例
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是旅游产品从观光层次向较高的度假休闲层次转化的趋势。农家乐以农村为依托,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和推动非农化进程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独特而显著的作用。
近年来,西昌市通过探索农村旅游节的办节活动,大力推进“农家乐”为重点的乡村旅游,开发形成了一批颇具特色产业、地域文化、民族风情的农村旅游品牌,促进了西昌市农村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在四川省旅游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本文以西昌市安哈镇“农家乐”旅游发展为例,对西昌市彝族地区“农家乐”发展现状及经验作简要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西昌市基本情况
西昌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幅员2655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71万,境内居住着汉、彝、回、藏等36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4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9%,其中,彝族占17.53%。西昌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民族文化极具魅力,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川滇旅游黄金线上的重要节点,拥有太阳城、月亮城、小春城、航天城的雅称,境内及周边地区有邛海泸山4A级、螺髻山4A级、泸沽湖4A级、灵山寺4A级、卫星发射基地3A级风景名胜区。西昌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中国十大最美古城、四川省生态市、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四川省最具活力县市、四川省五大精品旅游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市、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四川三大懒游目的地等称号。2009年,四川省首届农家乐旅游文化节在西昌成功举办,一批把农事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民居和民族风情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的“安哈梨花节”、“樟木樱桃节”、“川兴蜜桃采摘节”、“西乡凤凰葡萄采摘节”等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节如雨后春笋,“螺岭彝风、茅坡樱红、荷色生香”等以乡村为特色的“乡村十六景”农家乐特色品牌更是脍炙人口,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在全省引起反响,令游客啧啧赞赏。
二、西昌市农村旅游发展模式
西昌农村旅游的发展过程和状态主要呈现两种模式,一种是景区带动型,一种是特色体验型。
一是景区带动型。主要表现在沿邛海周边的农家乐发展上,体现出两个发展阶段。初级阶段是在邛海泸山景区湖光山色景区支撑下,由于景区范围与农业生产生活范围相融合,在景区功能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不完善和游客消费的刺激下,部分农户在生产之余自发通过农家饭菜、烧烤、骑马、划船等饮食服务和娱乐服务为切入点兴建湖上吊角楼、水边农家乐等,开展旅游接待服务,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农家乐和休闲接待点并逐步辐射带动景区之外的乡镇,特别是少数民族乡镇的农家乐发展,这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弥补了景区整体开发建设的不足,但这个阶段的农家乐发展档次和水平相对较低。高级阶段是2005年,凉山州、西昌市党委、政府决定,举全州之力举办四川省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创建邛海——泸山国家4A级风景区、创建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下简称“一办三创”),西昌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加强邛海泸山风景区的保护与开发,本着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西昌市实行了景区农户统一搬迁、统一安置,并高标准完善景区功能。新建了月亮湾、新沙滩、青龙寺、月色风情小镇等景区景观节点,并把打造新景点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规统建打造了缸窑湾和老海亭景区,改善了搬迁农民的生存环境,提升完善了景区功能和景点的服务质量,形成旅游发展的新平台,实现了多赢发展局面。在“一办三创”的强力推动下,景区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踊跃参与旅游产业开发,加快乡村农家乐上档升级,同时辐射带动景区周边彝族乡镇旅游业的发展及农家乐的发展。由此,景区带动型的农村旅游随着景区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营销的提升而协同发展,其发展模式从属于景区模式。
二是特色体验型。主要体现在城市周边具有特色农产品、特色风光和特色民俗的农村。这部分乡镇,近年来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打造出一批以特色农家乐为主的旅游景点,以彝族地区为例,主要是以民俗风情和民族村寨为特色。以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村寨建筑吸引游客。如安哈镇、大箐乡、洛古坡乡等乡镇的彝寨浓郁民俗风情特色旅游。这些旅游点的逐步形成壮大,除了其自身具有的特色农产品、特色环境资源、独特民族风情文化外,主要是依托西昌市委、市政府主办的一年一度“火把节”、“彝族年”这些独具彝族民风民俗的节日,坚持走“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办节路子,特色旅游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其次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全力指导全市农家乐积极上档升级,对其评星评级,促进其发展壮大。在西昌市各民族乡镇涌现出了“农家乐”、“彝家乐”、“回家乐”、“客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民族特色品牌,使游客能游览乡村、参加节庆、品尝生态美食、体验乡村歌舞、购买土特产品、领略乡村风情,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组合的吸引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三、彝族地区农家乐旅游发展成功范例
以安哈镇为例,2003年5月,由原凉山彝族自治州螺髻山种畜场改制而成的安哈镇,是西昌市唯一的彝族建制镇,这座全市最年轻的集镇,幅员144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16个村民小组、1376户、5900人。地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螺髻山景区的南面,因螺髻山彝语叫“安哈波”而得名。螺髻山景区博大雄奇,其主峰也俄额喻峰海拔高4359米,形状如青螺,又似一个螺型发髻,故名螺髻山。螺髻山景区面积约1083平方公里,景区内拥有浩瀚的原始森林,广袤的草原地,众多的奇异花卉、珍禽异兽,罕见的古冰川和温泉瀑布。在赞美四川名山大川的俚语中,素有“螺髻山开,峨眉山闭”的说法,螺髻山的自然之美由此可见。由于安哈镇是一个彝族人口占99.9%的彝族聚居镇,全镇居民都是由事业型农民整体划转为村民的,因此,每户村名都有果园。仅长板桥村和芊旷村两个村就拥有梨园1000余亩。安哈镇借“一办两创”的契机,由政府补贴建材,对28户彝家农家乐进行了升级改造。在政府的大力支持,部门的帮助扶持下,安哈镇的游客与日俱增。2006年以来,安哈镇依托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开展了“品彝家美食、游彝家山寨、赏千亩梨花、探神秘溶洞、随马帮登山”等个性化的旅游主题活动,备受各类消费群体的欢迎。每年火把节期间,安哈镇都要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和彝族传统竞技比赛,依托原种畜场的成片千亩梨园,自2008年,在每年的2月~3月,举办安哈梨花节;在每年的国庆节期间,安哈镇党委政府与螺髻山仙人洞景区都要组织庆国庆旅游活动,组织自驾游客到仙人洞景区开展露营活动;在每年的彝历新年期间,举办以“感受彝历新年、体验民族风情”为主题的民俗活动,逐步树立了“彝族地区旅游”品牌形象。2009年5月,四川省首届农家乐旅游文化节开幕式在安哈镇举行,安哈镇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农家乐旅游没有淡季旺季,一年四季持续火爆,彝族同胞受益匪浅,收入增加,发家致富。
以彝族同胞安孜阿勒一家为例。1998年7月,家住长板桥村的安孜阿勒在自家的承包地上盖了一间小木屋,开始帮种畜场的干部和当地乡村教师加工彝族式烧烤,加工一只鸡收取10元的加工费。安孜阿勒的小木屋烧烤作坊,成为西昌彝族第一家农家乐的雏形。安孜阿勒时年32岁,和她的丈夫李劲松膝下有一儿一女,靠养鸡、养猪和果园及两亩水稻田的收入养家糊口,全家人除去自给自足外,每年的现金收入不到800元。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1998年到2006年间,虽然开了这个小木屋烧烤作坊,但由于仅限于给当地干部和教师服务,生意时有时无,每年仅能挣2000元左右补贴家用。不幸的是,2000年,年仅35岁的李劲松又因病去世,命运之神给了安孜阿勒致命的一击。坚强的安孜阿勒没有向命运低头,她料理完丈夫的后事后,继续边务农边经营小木屋烧烤,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到2005年底,她家的年现金收入已达5000元左右。通过“一办三创”对安哈镇的全新打造,引来了众多的游客。2006年。安孜阿勒经营的农家乐,年现金收入突破5万元,较上一年增加了10倍,近些年,生意更加火爆,到2011年,年收入已达到20万元左右。如今,安孜阿勒家的农家乐,已由当年的小木屋扩大为占地l亩多,拥有8间小餐厅的休闲山庄。她还在当地聘请了6个员工。安孜阿勒开办农家乐的收入,除了扩大农家乐规模外,还在西昌城内买了一套97平方米的商品房,价值28万元,买了一辆价值12万元的大众菠萝轿车,给儿子娶了媳妇,添了一个小孙女。她的儿子在西昌市公安局当协警,女儿今年即将大学毕业。安孜阿勒一家通过开办彝族农家乐,彻底摆脱了贫困,改变了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一些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过上了美好的新生活。安孜阿勒对她和乡亲们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新期待。她说:“如果没有政府对农家乐的扶持政策、没有西昌旅游的大发展,我今天可能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我一定遵守旅游从业人员操守,努力把我家的休闲庄办得让游客满意、让政府放心。”
在安哈镇,象安孜阿勒一样通过开办农家乐走上致富道路的彝族群众还有许多,有一定规模的有27户。这些农家乐不仅接待凉山州内的游客,而且还接待了不少省内省外以及来自韩国、日本的游客等。四川广播电台广告栏目还给一户叫阿海子哈的彝族办的农家乐作了专题节目。谈到开办农家乐成功的原因,阿海子哈说:“政府给我们修通了旅游专用道路,给每户农家乐补助了价值上万元的水泥、砂石等建材,通过大力宣传给我们介绍客源。有了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农家乐办得更好,欢迎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到人间仙境螺髻山来旅游。”
在安哈镇,长板桥村、芊旷村、大箐村的村民们主要从事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相关产业,地处海拔较高的摆摆顶村的村民们,主要从事的是接待马帮的旅游活动。全镇3000多劳动力人口中,有1800多人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通过发展旅游业,安哈镇的彝族村民们摆脱了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523元,上升到2011年的3280元。村民们养的生态鸡、生态猪和种植的水果、蔬菜、土豆等农产品,就地就近卖给农家乐老板,极大地降低了交通运输成本。游客们对安哈镇独具特色的彝家饮食非常青睐,纷纷慕名前来品尝。在安哈镇旅游,既可欣赏螺髻山仙境般的美景,还可品尝彝家特色烧烤。无论哪家农家乐,最有特色的两道菜都是:烤坨坨鸡肉和烤小猪坨坨肉,游客们均可亲自体验烧烤的乐趣,自助烧烤。每到节假日,到安哈镇去体验自助烧烤乐趣的游客络绎不绝。
安哈镇彝家农家乐的成功典型,带动了其他民族乡镇农家乐的发展。西昌市彝族聚居乡大箐乡也不失时机地推出“古彝文化节”,吸引了不少游客,满足了不同层次需求。2010年春节,西昌市在风景秀丽的邛海之滨大箐乡白庙彝寨,成功举办了首届“古彝文化节”,此后每年的农历新春大年初一到初五,都要在大箐乡的白庙村举办“古彝文化节”。“古彝文化节”以弘扬彝族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彝族传统歌舞表演、彝族传统体育竞技比赛、彝族传统服饰展示、达体舞篝火晚会、品彝家风味美食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吸引了一大批热爱、关注、研究彝族文化的人们前来参加体验,从而带动了大箐乡农家乐的发展。大箐乡总人口623工人中,从事与旅游业相关产业的劳动力有300多人。村民在政府的引导下,纷纷开办了不同规模档次的彝寨农家乐,目前经营情况均良好。西昌市的四合乡洛古坡乡等乡镇也是彝族聚居乡,受安哈镇、大箐乡旅游的辐射带动,这些乡的彝族同胞也纷纷开办了农家乐,效益都很不错。
四、主要做法和经验
西昌彝族地区农家乐由萌动到发展,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主要原因是,西昌市建立了以“政府主导、协会参与、部门联动、行业促进、市场推动、文化提升”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培育了良好的旅游发展大环境,大力扶持彝族同胞开办农家乐,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农家乐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一是以规划为龙头,科学编制旅游规划。西昌市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做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并重。修订完善《西昌市旅游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有效杜绝了有规不依和乱修乱建行为发生。按照“区域规划、多点布局、体现特色、实现多赢”的原则,在政府主导下,着力挖掘地方特色,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为了保障推进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鼓励开发农家乐项目时,结合实际,研究特色、挖掘特色、凸显特色,引导有序开发,注重保护脆弱的原生态环境,打造地方品牌,走可持续之路。
二是强化宣传促销,大打特色品牌。西昌市利用媒体和网络进行积极的宣传,推出了“冬春阳光之旅”、“阳春踏青之旅”、“民族风情之旅”、“风情美食之旅”四大旅游品牌,积极运作对外营销,以主题活动策划带动旅游产业加速发展。不仅巩固和发展了成都、重庆、昆明等传统客源市场,还扩展延伸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中远程客源市场,开拓了港澳台日韩等境外客源市场;并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州(盟)首府城市建立了合作机制,加强与各级各类媒体的合作,不断扩大了西昌旅游宣传的市场效应。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开通了直达北京、重庆、成都的航班,正在积极争取开通直达上海、广州、云南的航班。开通了往返成都的旅游专列。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狠抓市乡道路升级,加快干线路网改造。如安哈镇境内,通过新建了镇政府至大箐村8.5公里通乡油路,把安哈镇与邛海泸山景区和普格螺髻山景区连成了一条旅游环线。并做好景区景点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厕所、旅游服务站、旅游购物点、自驾车营地、汽车维修点、医疗救助体系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星级酒店和星级农家乐建设,全力提升旅游住宿接待能力。
四是丰富文化内涵,做优旅游产品。我市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在旅游餐饮方面,着力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在文体旅游活动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如火把节、彝历新年、邛海龙舟赛、环邛海自行车越野赛、全国少数民族大联欢、知青文化节等。专门制定了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奖励扶持政策,加快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旅游食品的开发和研发。大凉山苦荞、山珍,彝族银饰、漆器等旅游产品备受游客青睐。
五是部门协作联动,建立扶持机制。各级各相关部门协作联动,积极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市文体旅游局加强对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的协调和行业管理,加强对行业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旅游行业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市发展和改革局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重点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邛海泸山景区管理局、安检、物价、卫生、药监等部门切实加强对景区经营、卫生、安全、门票和市场秩序、食品药品等方面的监督管理;教育部门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宣传部门加大对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多次在北京、成都、重庆等地成功举办西昌旅游推介会,有力促进了我市旅游事业顺利发展。我市还制定了一系列对旅行社、宾馆酒店和农家乐的奖励扶持政策。主要有:对新评定为3星、4星、5星的酒店,分别给予8万元、30万元、60万元的奖励;对新评定的1星至5星级农家乐,分别给予2000元、3000元、5000元、8000元、10000元的奖励。对包机100人以上、专列800人以上的旅游团队,给予10000元至20000元的奖励;对组织自驾车团队100辆以上的,给予5000元至20000元的奖励等等。
农家乐乡村旅游已成为西昌市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丰富西昌旅游的一个重要业态,成为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彝族地区农家乐不仅带动了彝区经济的大发展,而且改变了彝族不经商的旧习俗。如今西昌的彝族同胞大胆地走出家门,有的办起了农家乐,有的在旅游景区卖特色烧烤、特色小吃和旅游小商品。西昌彝族同胞的就业观念正在悄然改变,正携手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共创西昌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