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彝族文化在黔西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地位
所属图书:《彝学弘论》 出版日期:2014-01-01 文章字数:8659字

彝族文化在黔西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地位

当前,在西部大开发的进军号角中,随着贵州交通、通讯条件的日益改善和其他相关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贵州旅游业将作为一项潜力巨大、后劲十足的新兴支柱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为贵州经济的腾飞作出杰出贡献。目前贵州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已有镇宁黄果树瀑布、安顺龙宫、织金打鸡洞、清镇红枫湖、赤水十丈洞、荔波樟江、兴义马岭河峡谷、黔东南舞阳河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铜仁梵净山、荔波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遵义会址、息烽集中营、黔西观音洞遗址、盘县大洞遗址、普定穿洞遗址、大方奢香墓、遵义杨粲墓、毕节大屯土司庄园、镇远青龙洞、从江增冲鼓楼等10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百里杜鹃和赤水竹海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此外,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24个,另有一般景点约1000个,虽然旅游收入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是与贵州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的民族人文旅游资源相比较,经济效益仍然显得低下,还存在着产业规模不大、开发程度低、宣传力度不够、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景点未形成网络化等问题,特别是对民族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许多地方由于缺乏既深谙民族文化,又懂得旅游管理知识的人才,因此还停留在“重自然,轻人文”的发展阶段。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将更加密切,了解异域的风景名胜和民族历史文化,参加当地的文化活动,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将成为人们主要的旅游动机。而旅游作为一项集自然、审美、愉悦、民族文化、享受和衣、食、住、行、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又有它自身的特点。因此高品位的旅游开发应该是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以此来调动游客追新猎奇、探赜索隐的心理,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本文拟就彝族文化在黔西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运用抒其拙见。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黔西北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其著名者如百里杜鹃、打鸡洞、草海、总溪河——九洞天、占全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2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20%、国家级森林公园的50%,其中有不少景点与彝族文化关系密切。

“百里杜鹃”是国家级风景森林公园,位于大方县的普底、百纳、沙厂,黔西的金坡、红林、仁和等乡镇,面积约为一百平方公里。境内杂居着彝、苗、满等民族。每年暮春三月到四月末,红、白、黄、紫等色的杜鹃花遮山盖野,岭绕坡接、姿态万千、争妍斗艳。有的树高丈余,万朵繁花。有的矮不盈尺,籁落一二枝头。仅目前已采集到的标本就有二十多个不同的品种,是国内罕见的天然大花园。杜鹃花又是煤矿的标识植物,因此百里杜鹃不仅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同时还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景区距省城贵阳只有15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每年有大批的游客来此游览。仅1999年的中国贵州杜鹃花节就有游客30万人次,门票收入14.5万元。但是,由于花期短,当地民族旅游资源和其他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跟上,因此,显得当地的旅游内容单调,淡季时间长,经济效益不高。

被誉为“高原明珠”的威宁草海,位于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的城边,常年保水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是贵州高原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中水草丰茂,鱼潜虾藏,湖面上栖息着黑颈鹤、白鹤、灰鹤、丹顶鹤、斑头雁等各种各样的水鸟,在湖中小岛阳关山上居住着几十户绿荫掩隐的农家,成了草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草海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游和从事生物学研究的理想场所。威宁是彝族世居之地,彝语称草海为“罢第侯吐”,意为条形银海。可是这里的彝族文化同样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号称“天下第一洞”的打鸡洞东距贵阳151公里,南距安顺121公里,位于织金城东北22公里处,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打鸡洞由120种岩溶堆积而成,有12个景区,47个厅堂。洞内长达12.1公里,总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洞中景物神工鬼斧、奇特多姿,其中有被誉为地球至宝的“银雨树”,纤细玲珑的“卷曲石”。这是中国已开发的溶洞中景观最为宏富的溶洞,1991年曾获得中国旅游胜地40佳的殊荣。打鸡洞所在的八步镇是明代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彦的家乡,明朝天启年间他与四川永宁宣抚使奢祟明一道,反对明朝在其辖区抽调士兵征辽,揭竿而起,在持续八年的战争中,给明朝反对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但打鸡洞的开发,并未充分利用这一彝族文化中的人文旅游资源。

从纳雍县的万寿桥泛舟而下,可游览总溪河——九洞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溪河两岸奇峰耸峙、千山拥翠,岩上群猴戏逐,在林间时隐时现,河面上水鸟傍舟而过,充满无限生机。岩壁上的宣慰洞、彭家洞等溶洞中,钟乳石琳琅满目、姿态万千。宣慰洞因吴三桂征水西时,相传水西彝族首领贵州宣慰使安坤曾扼守此洞而得名。此外还有“一线天”、“三级瀑布”、“神州赤壁”、“梯子岩石林”等景点。更是令人心驰神往、一睹为快。“九洞天”集伏流溶洞于一体,有长达十余华里的伏流,贯穿九洞。泛舟徐行暗洞,只听见桨声、涛声杂错,渐觉身临险境。出洞时忽见天光云影,又感绝处逢生。总溪河——九洞天可谓集山水之众妙,汇溶洞之奇观,素有“乌江第一漂”之称,被旅游者称为漂流、探险、旅游的理想景点,但彝族文化资源仍未得到开发。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红枫湖景区彝族文化的开发。位于清镇县的红枫湖是一个景色优美的高原湖泊,距贵阳市30公里,因湖边的红枫岭而得名,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湖面宽达57.2平方公里,湖中分布着72个林木苍翠的岛屿。有的岛屿上还有溶洞,洞中有水。形成了湖外青山环抱,湖内岛涌碧波,岛中别有洞天的奇绝景色。由于距贵阳很近,因此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客源优势。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来红枫湖旅游。位于红枫湖西南岸的虎山彝寨是一个彝族世居的自然村寨,于1996年被开发为彝族风情旅游点。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到彝族独特的咂酒、荞麦酒、罐罐茶和坨坨肉,欣赏彝族歌舞《乌蒙欢歌》、《过年舞》、《丰收舞》等节目。

二、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黔西北除了有着一流的自然旅游资源之外,还有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全省总数的30%。其中尤以彝族文化最为丰富。贵州彝族约81万人(1995年抽样调查数)主要分布在贵州西部的毕节地区、六盘水地区和安顺、普安、清镇、兴义、兴仁、晴隆等县。彝族先民从蜀汉时期开始,在黔西北与滇东北、川南接壤的地区先后建立过罗甸国、罗殿国、自杞国、罗施鬼国等小方国和水西(包括今大方、黔西、织金和水城、六枝、纳雍、毕节的部分地区)、芒布(在云南镇雄和贵州赫章一带)、乌撒(今贵州威宁以及水城的部分)、播勒(今贵州安顺、普定一带)、扯勒(今四川古蔺、叙永和贵州毕节的部分)、阿旺惹(在今盘县、普安、兴仁、兴义一带)等地方政权。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黔西水西公园观音阁左后侧有一“烈姬冢”,它是元代彝族女英雄奢节的衣冠冢。奢节为元初水西女土官。大德五年,元兵远征八百媳妇国(在缅甸境内),将军刘琛向水东、水西苛派钱粮马匹,民间冤声沸腾。奢节遂与水东土官宋济隆起兵抗元,多次给以元兵以沉重打击。后与元军战于墨特川,因寡不敌众而被擒。在乌撒(今威宁县)英勇就义。水西人民将其火葬,并建立衣冠冢以资纪念。墓前石碑刻有“烈姬冢”三个大字,阴刻石联为“欲铸红颜成黑铁,独留清冢向黄昏”。墓碑和石联均毁于民国年间,唯方志有载。

奢香墓位于大方县城北郊一公里处的螺蛳塘畔,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奢香是明代彝族杰出的女政治家,粉碎都督马烨欲血腥屠杀彝族人民的阴谋,维护了民族团结,她曾置贵州宣慰司学,传播汉文化,开通龙场、六广、谷里、水西、阁鸦、归化、金鸡、毕节等九驿,沟通了川滇黔的交通,促进了贵州经济的发展。大方境内的阁鸦古驿道现存东抵小阁鸦,西止双山一段,全长五公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奢香卒,明太祖朱元璋赐封为顺德夫人,并遣使至大方祭奠。

九层衙遗址在大方城东的五指山,为宋代彝族首领必额莫翁所建,又为姚州旧遗址。民国《大定县志·古迹志》记:“今考城东十五公里有九层衙,久圮。为阶石九层尚存,故名,此即宋初姚州之旧址。”全部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现仅第一、二层有部分石垣残存。1981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南彝志选·论席伟的九重宫殿》记载彝族的九重宫殿是按天有九层,宫室修九重的思想来建造的。并在宫殿上绘上各种图案。在宫室内藏有名贵的钟、鼓和兵器,充分体现了彝族山地古建筑的特点。是独具特色的彝族古建筑。

位于毕节大屯乡的大屯土司庄园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扯勒部大屯余氏土司所建,后经余达父扩建而成。庄园占地面积约六千平方米。相传有数百名工匠施工,历时四年方始建成。院墙庙5米,料石为基,青砖砌筑。院墙四周有六座碉堡。院内分三路建筑,每路有三重殿宇。有门楼、骄厅、花园。花园内有小桥、长廊、月台、隔扇、漏窗和佳木、名花、异草,是彝族文化中喜用三、六、九数和南方古代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典范。清代著名彝族诗人余家驹、余珍、余昭、安履珍、余达父都曾在这里生活过,是融汇彝汉文化的古建筑。

彝族古籍是彝族文明的象征。流传在这一地恒的数千册彝文古籍是彝族古代的社会的备忘录,它记载了古代彝族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伦理、宗教等诸方面的内容,是研究彝族文化的珍贵史料。如《西南彝志》、《爨文丛刻》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填补了汉史对彝族历史记载的不足。

彝文金石刻是证明彝族历史文化的契卷,贵州现已发现的有400余处。如《成化钟铭文》为明成化年间贵州宣慰使安贵荣之妻奢脉率子建宗祠、安祖灵时所铸的铜钟,有彝汉铭文,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彝文钟鼎铭文,《妥阿哲记功碑》叙述彝族君长妥阿哲借助诸葛亮南征,被封为罗甸王之事迹。坐落在织金县的嘉靖年间的《宣慰岩石刻》和毕节清代乾隆年间的《李母阿妮墓碑》分别记录了两家以牲口折合银两购买土地和顶种土地,崭刻地契以昭告世人等内容。是研究彝族明清时期土地流转的宝贵资料。清嘉庆年间毕节的李雨铺四陵碑记录了彝族古代战争和运用的战略战术。《新修千岁衢碑》、《水西大渡河建桥记》、《卷洞岩刻》、《苏万荣修路碑》则记录了彝族先民修衙道建桥梁变险路为坦途的经过,反映了彝族人民为改变山区交通条件所作出的贡献。1981年国家还拨专款在大方县修建了彝文碑刻陈列室,将成化钟和部分彝文碑刻保存在室内。

贵州彝族的节日主要有十月年、火把节、杜鹃花节、赛马节。赛马节在农历的五月端午,其中以威宁的百草坪赛马最为壮观。届时,百草坪周围的数万彝族同胞和其他民族的群众都要来参加。比赛按男女分组,不必事先报名,不备马鞍,只能骑光背马,以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特别是那些身着乌蒙服饰的女骑手,英姿飒爽,跃马扬鞭,丝毫不让须眉,更加引人注目。

彝家的食品中如羊肉煮酸菜、荞粑蘸蜂蜜、火腿、荞酥、咂酒、水花酒、罐罐茶等食品都别具风味,品尝之后,令人不能忘怀。彝家婚恋习俗中的《曲谷》(情歌)、《阿买凯》(酒礼歌)、丧祭习俗的《凯咪》等,以五言诗为主体,各有演唱套路,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宗教等方面,常常通宵达旦,撼人心旌。形成了贵州独特的历史文化,此外彝家的月琴曲、《撒麻舞》、《撒荞舞》、《铃铛舞》、《龙门舞》、《海马舞》、磨磨秋、摔跤、刺绣、彝文书法等都很有民族特色。在贵州西部还生活着苗族、布依族、回族、仡佬族、白族、满族等其他兄弟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如苗族的芦笙舞、多声部民歌;苗族、布依族的蜡染、扎染;满族的花坟石雕艺术,回族的剪纸和阿文书法等,都有很高的人文旅游开发价值。

贵州西部地区还有不少古文化遗址。黔西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自治乡的观音洞旧石器文化遗址,是我国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重要代表。1964至1973年间,经贵州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多次发掘,获4000多种石器制品和东方剑齿象等23种哺乳动物化石,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赫章可乐马家湾子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已有四五千年,1977年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与贵阳师院历史系的师生在该地发掘了石斧、石磨盘等石器30余件,陶片数百件以及其他的文化遗物;2001年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填补了贵州文化史上的空白。黔西北地区还有很多人文资源,因不属本文讨论范围不赘。

我们将旅游资源的主要质量指标:珍稀度(罕见的、珍贵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古悠度(指一定范围内旅游资源形成的年代)、奇特度(指旅游资源与人们的生活、现时环境的差别程度)、完整度(指旅游资源保存完好程度)、审美度(指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艺术完好程度)、组合度(指不同旅游资源构景因素组合配套的程度)、规模度(指旅游资源的面积、范围以及雄伟、磅礴程度)这七项指标评价黔西北的旅游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得出该地区蕴藏着珍贵的旅游资源的结论。

三、开发对策

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造就了黔西北的旅游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加大开放力度,提高开放水平,及时拓宽旅游市场是黔西北当前必须抓紧的商机。在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将贵州西部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

黔西北地区经济落后,旅游开发时间较晚,开发资金短缺,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应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提供比较灵活的优惠政策,把旅游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从不同的渠道,采取不同的方式吸收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外商资本金对当地旅游业的投入。可采用租赁地皮、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拍卖经营权、承办旅游区游乐项目和服务设施、开发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等方式,调动全社会的投资积极性,加快景区资源开发。同时可以采取以旅游养旅游,滚动发展的措施,扩大旅游业的经营规模。对旅游资源开发决策时,不仅要有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园林建筑、民族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参加,还要有开发景区的代表参与。不仅要考虑国家的利益,也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

制约黔西北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交通。目前大纳公路(贵州大方——四川纳溪)、贵毕公路(贵州贵阳——贵州毕节)、内昆铁路已开通,这些线路的建设加强了贵州西部与毗邻省区的经济联系,使贵州西部的旅游更具有区位优势。但主干道至许多景点的公路等级还比较差。应多方面筹集资金,尽快改善景区的交通条件。

(二)强化景区居民的旅游经济意识、完善管理机制,保护资源环境

由于黔西北地区旅游业开发历史短,许多景点的居民对旅游能带动经济的发展缺乏认识,因此对发展旅游业积极性不高。笔者在百里杜鹃的花节上,看到开饮食店、商店的多是外地人。而当地的彝族、苗族群众主要是来看热闹,在花节中从事商业活动者不多。当前首要问题是向景点的村民进行宣传教育,改变他们的落后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农村的荞饭、包谷饭、各种野菜、羊肉煮酸菜、山蘑菇、柴灰烧洋芋、咂酒、水花酒等都是旅客最喜欢的农家食品;核桃、板栗、香菇、天麻、生漆、竹参等都是旅客所欲购买的土特产。具有特色的根雕、花卉盆景、民族工艺品等都是旅客所欲购买的商品。发动他们自觉参与改变景区的交通条件,培训他们生产经营旅游商品,为旅客作导游,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实惠,使自身经济得到发展。景区旅游的生态环境不仅要靠景区的工作人员来保护,更要靠当地的居民来保护。若破坏了生态环境,就失掉了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要调动当地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就必须考虑他们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在各级旅游管理局的领导下,兼顾国家、地方、个人三者的利益,建立有景区领导,当地乡村干部参加的景区管理委员会,健全景点的管理机制,提高景点居民的环保意识,使景点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每个景区领导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丰富景点民族文化内涵,建立以彝族文化为龙头的黔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线

旅游资源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吸引功能,而吸引功能的大小就在于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我们认为黔西北民族文化的开发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特色性原则。特色性指的是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设计上要有人无我有的独特构思。黔西北旅游资源的天然丽质就在于它的山、水、洞的奇特景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其中以彝族文化最具代表性和最富有特色,可以以彝族文化为龙头,结合苗、布依、回等民族文化,建立西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线,并连接区内外其他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通过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线的建立,形成一个有机的旅游网络系统。例如建立贵阳——红枫湖——水西公园——打鸡洞(或百里杜鹃)——安顺龙宫——黄果树瀑布;贵阳——水西公园一奢香墓和彝文碑刻陈列室——总溪河——九洞天——大屯土司庄园——草海——昆明——石林等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线路,为黔西北旅游网络的形成和与外省的边接打下基础。

在红枫湖彝寨拟九重宫殿的式样或仿大屯彝族土司庄园建立彝族文化展览馆、旅馆和餐馆,使之与该地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苗族的吊脚楼、布依族的石板房组成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立体建筑群,成为介绍西部民族旅游文化的桥头堡。在馆内,介绍贵州彝族历史文化情况,展出贵州彝文古籍、金石碑刻拓片、彝族服饰、彝文书法等,使更多的游客对彝族产生兴趣,产生到黔西北其他景点旅游,深入了解彝族文化的欲望。在黔西水西公园内,重修“烈姬冢”,塑奢节像,在碑文上介绍这位女英雄的事迹。过去游客从贵阳到织金打鸡洞常常感到长途旅行怕劳顿和旅游内容的单调,如果在黔西让他们参观水西公园、观音洞古文化遗址,欣赏化屋苗族的《芦笙拳舞》和多声部民歌,到织金后参观一下东山、鱼山的景色,再到打鸡洞时又听导游员解说有关奢安事件的故事,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了。

在百里杜鹃引水修建人工湖,开发当地的溶洞,建立以杜鹃花为主要特色的盆景园和根雕园,向游客表演彝族、苗族歌舞,组织游客参观金坡乡的满族花坟群,使其淡季不淡,以丰富的内容来吸引游客。

在草海边上分别建立彝族、苗族、回族文化风情村,丰富草海的旅游内容。如在彝族的文化风情村,民居建筑风格以檐窝式木板房为主,弹奏彝族的月琴曲,演唱彝族民歌,表演彝族婚礼以及原始傩戏《撮泰吉》等,让游客受到彝族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2.参与性原则。许多游客都有好奇心,他们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不仅仅是看一看瞧一瞧,更希望参与其中尝一尝、试一试。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彝族的集体舞、打磨磨秋、赛马、射箭、对歌、吃咂酒、喝罐罐茶等活动,让他们对彝族文化有一种亲切感。

3.保护性原则。对人文旅游资源应进行普查登记,对于那些濒于灭绝的民族优秀文化要尽力抢救。对于那些已经变迁但有文献记录的民族优秀文化要想办法恢复。例如水西地区的服饰文化,虽然已经消失,但方志还有详细记载。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可通过申请专利权、注册商标权等手段将一些有影响的民族文化品牌保护起来。如“古罗甸国”、“奢香夫人”、“九重宫殿”、“彝文金石碑刻”等都应该进行商标注册。

4.文化互补原则。吸收其他彝族地区的文化,丰富本地区的彝族文化,例如引进云南的大三弦、小三弦、葫芦笙等乐器以弥补黔西北乐器的不足等。

(四)以各种形式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可出版介绍黔西北各景点旅游内容的小册子,拍摄各景点的电视风光片以及黔西北彝、苗等民族的文化专题片,邀请电视台和报社记者到景点作专题采访,在景区召开有国际影响的学术会议。加强与国内外旅行社或旅行商联系,举办景点风光和民族文化书画展,在贵阳市悬挂各种宣传景点特征的广告牌等,运用多种形式宣传促销,争取更多的游客到黔西北来旅游。

(五)加强民族旅游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人才是发展旅游业,开发旅游资源的关键。旅游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在黔西北各县旅游局、旅游服务公司、招待所的工作人员中,文化旅游专业毕业的人才稀少,而熟悉彝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旅游管理人才、专职导游更是凤毛麟角。应采取提拔、招聘的方式把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员放到领导岗位上来,对现有职工采用短期培训、进修、与大专院校联合办班、外出参观、吸收邻省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等措施,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招收旅游专业、民族文化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各级旅游职能部门,以提高黔西北旅游业的竞争能力。

四、结束语

当前的西部大开发是开发贵州西部旅游资源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各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措施筹集开发资金,调动全民办旅游的积极性,职能管理部门把每一分钱用到实处,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注意发掘彝族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深层底蕴,提高民族文化在旅游资源中的含量,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那么,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成黔西北的支柱产业就为期不远了。

彝学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