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种旅游发展模式 促进彝区旅游经济创新发展
通过旅游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我们民族研究工作者常常谈到的话题,目的是抛砖引玉给具体从事旅游实践的同志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希望能对少数民族同胞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2012年作为“十二五”计划的第二年,为支持贵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发2号文件),这是贵州各行各业跨越发展的契机,也是贵州旅游业实现飞跃发展的历史机遇。在2号文件精神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贵州彝区旅游发展如何巧借东风,灵活运用政策,对外引进资金,对内强化实力成为大家研究重视的问题。
在文件总体要求重要意义部分提到:“贵州发展既存在着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等瓶颈制约,又拥有区位条件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富集、生物多样性良好、文化旅游开发潜力大等优势……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发挥贵州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是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有力支撑。”
国发2号文件战略定位中提到要发展: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文件同时提到贵州要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做大做强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戏剧、影视、动漫等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建设黄果树、荔波、梵净山、雷公山等精品景区,培育“爽爽贵阳”、“梵天净土”、“水墨金州”、“凉都六盘水”等一批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加强遵义、镇远、习水、青岩、西江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旅游资源富集城镇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实施红色旅游二期建设方案,加强以遵义会议纪念体系为重点的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蜡染、服饰、银饰、苗绣、漆器、紫袍玉带石雕等特色旅游商品。支持贵州符合条件的地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以上文件内容对推动贵州旅游业特别是少数民族旅游开发提供了历史机遇,是贵州旅游业特别是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意见。贵州的旅游宣传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对外宣传和推介上有了质的飞跃。借助大环境改善彝区更需要在自身旅游发展的软硬件上下工夫,要遵循取长补短,发挥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好的目标对照改进、发展。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彝族人口共842744人。其中,毕节地区468800人,六盘水市262308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7956人,贵阳市29282人,安顺市7726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6927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5707人,遵义市2977人,铜仁地区1061人。贵州彝族主要分布在乌蒙山地区,集中在毕节市和六盘水市。本文将贵州彝区定位在毕节市(设立地级市前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时代飞速发展,旅游发展环境也在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百姓收入逐步提高,追求的生活水准也在提高,对旅游目的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游山玩水的传统旅游方式发生了改变,追求舒适的行程,精细的饮食,休闲健康的游玩,货真价实的商品等有了进一步认识提高。贵州省的旅游资源在这里就不多赘述,总之是自然风光秀美多姿,风景名胜如山花绽放。贵州旅游资源不论从自然生态环境上还是从古朴神秘的民族风情上应该已经排在全国省区市的前列了。单纯从彝区这个小区域看,毕节的“洞天湖地、花海鹤乡”,六盘水的“凉都”名头,就足够吸引人了。但长期以来,在优势旅游资源面前,彝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是滞后的,旅游收入与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不相称的。究其主要原因,还是旅游模式单一。
旅游是旅游者追求审美和身心愉悦为目的的行动。单一观光旅游逐步被综合旅游所替代,旅游模式不外乎分为:观光旅游、娱乐休闲旅游、度假保健旅游、探索求知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宗教旅游、购物旅游等等。就彝区旅游资源而言,笔者分为:
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威宁的高原草海、百草坪、织金的织金洞、大方黔西的百里杜鹃、古彝圣水“支嘎阿鲁湖”、九洞天、金沙的油杉河、纳雍总溪河、赫章和六盘水市交界的韭菜坪、六盘水的玉舍森林公园等。
人文旅游资源:大方九重衙、奢香博物馆、奢香墓、赫章可乐遗址、威宁中水遗址、威宁石门坎、织金财神庙、赫章毕节交界处的七星关、夏曦烈士墓,遍布毕节市、六盘水市的红色旅游点等。
特色旅游:金沙安底温泉、韭菜坪风力发电观光、民族旅游风情等。
以上所录仅是笔者近年来访问过的彝区部分旅游资源。
旅游业实际上是资源拥有者通过提供给游客旅游资源和服务等换取收入的一种交易。旅游资源和服务是市场化的商品,需要在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思考商品的价值和针对的消费群体,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商品与购买要有效对接才能产生交易。旅游市场需要进行市场策划,需要规划旅游的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的良性发展。而过去彝区简单的传统旅游模式之所以我们说是落后的,是因为它创造的经济价值没有最大化,旅游的发展潜力没有充分释放出来。
简单举例,百里杜鹃的花海魅力到过的人无不赞美有加,它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原生杜鹃林。不足之处是花期短,虽然3~5月份陆续开放,但真正的盛花期不足一月。景点单一、基础设施落后,吸引的多是毕节市的游客,省外旅游者甚少。由于推介的景点单一,游客基本是一天往返,消费大头无非就是门票,而景点内和附近餐饮业也落后,很多人赏花结束后,匆匆离去到附近的大方或黔西县城就餐。旅游的收入过低对旅游的投入就减少,如果没有政府投入就会逐步陷入旅游开发的不良循环,我们要多花十年二十年的积累才能上个台阶。开发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现在逐步开发了,就算认识了,但创造不了多少财富,产生不了更多的价值。
同样的,织金的织金洞号称天下第一洞,但从贵阳到织金正常情况下往返需要六七个小时,旅游从业人员告诉笔者,一天游览时间太局促,两天似乎又浪费,况且旅游者基本就没有什么消费,旅行社很少安排这条线路。笔者2011年游览时,一个上午游客不到十人,为节约洞内用电,讲解员是解说完一段,关一段电源,好好的一个天下奇观真正就成了“空谷幽兰”。
旅游模式的开发和拓展必须紧紧围绕如何吸引旅游者、如何留住旅游者、如何让旅游者尽可能的消费。在这里我们不谈对外宣传暨如何吸引旅游者,我们主要讲讲怎样留住旅游者和让旅游者更愿意消费。
毕节市和六盘水市都是我省地域面积较大的行政区,旅游景点较为分散,由于交通滞后的原因,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不深,后发潜力较大。
以毕节市为例,下辖七县一区和一个管委会共九个县级行政区。从贵阳市到毕节市目前主要公路是横跨乌蒙地区险峻山谷的贵毕二级公路,建成通车10余年后成为贵州最落后的一条省内干线公路,而县与县之间,道路交通状况更差。铁路运输全市只有威宁一个站点,经过火车少,上下车时间也不合理。这种情况下,要留住旅游者必须将旅游点串珠成链,轻走漫游,合理规划线路,避免旅途劳顿。
例如前面说到的织金洞,如果按照两天时间设计旅游线路,从贵阳出发,十点左右就可以游览著名的安顺“天龙屯堡”,中午饭后前往织金,顺带游览沿途“斯拉河风景区”,该景点喀斯特岩溶丰富、峰崖陡峻、林海幽深、果林遍布、瀑布成群、河水清清、山明水秀。晚上到织金县城住宿。第二天游览全国罕见的古建筑——财神庙。同时,设立织金名优土特产商店,出售织金砂陶制品、石雕、竹笋、豆制品等,让游客能够方便购买到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当天再花3—4个小时游览织金洞,品尝著名的织金宫保鸡(当然可以介绍介绍这道菜的来历传说)后回贵阳。这样的安排,时间宽裕,游览的都是具有浓郁贵州特色的人文自然景观,买到的是贵州特色货真价实的商品,吃到的是贵州有名的佳肴。最为关键的能够让旅游者多留多购,更多的消费留在了旅游区。比起一张门票的价值要增加成倍的收入,拉动更多的相关行业发展。
要针对旅游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旅游模式。再用前面的百里杜鹃的例子,探讨一下怎样转变单纯的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旅游。笔者多次到百里杜鹃景区访问,除了每年杜鹃花节游人熙熙攘攘外,平常游客几乎就没有,同时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留宿者少。而笔者考察周围环境,景区不单可以赏花,不远处的百里杜鹃大草原开阔雄壮,既有茂密的草场,还有神秘的大小天坑星罗密布。既能跃马驰骋,又能漫步其中领略高山草原的别样风光。周边的百里杜鹃湖风光旖旎,是泛舟碧湖怡悦心情的好去处。到湖边的彝族村寨走走,能感受到彝家人的朴实热情。游客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留在景区每天走走看看,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就有了可能。同时,笔者看到了有很多外观精美,内部设施完善的木质结构别墅构成的休闲度假村,就矗立在景区旁,如果从整个景区的统筹发展考虑,可以降低入住价格,让游客愿意多留,特别是淡季大幅下降房价,开展休闲度假游是切实可行的。同时,规划景区、开发商联合,提供车辆,游客可以在度假期内游览几十公里范围内的金沙油杉河景区、到金沙安底泡泡温泉,创造更多的旅游关联效益。
探索求知的旅游模式可以在威宁的旅游中充分拓展。笔者曾对许多朋友介绍威宁草海蕴含的旅游价值,他们却告诉我,花上近二十个小时的山路颠簸就看看一个高原海子,似乎还不足以吸引前往。其实,花海、湖地、鹤乡在草海都能充分体现,土豆花开姹紫嫣红,湖水明净见底,上千的黑顶鹤和上万的野鸭壮观异常。观鸟、摄影都是文化人的爱好,倘若这些还不够,我们可以把蜚声海外的“苗族文化复兴圣地、西南苗族文化最高区”石门坎连接在一起,站在滇黔川荒凉的山巅回首百年前一个外国传教士带来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复兴的盛况。
爱好考古、历史的旅游者也可以参观列为2005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的“贵州威宁中水遗址”,可以在回程的途中参观揭示古代夜郎文化面貌的赫章可乐遗址墓葬,站在乌蒙高原的猎猎山风中感受穿越时空的震撼。
彝族风情游要从宏观的层面考虑吸引全国的甚至国外的游客。彝族风情游目前还不及贵州的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发展得快,我们彝区有大量的可以作为彝族风情游载体的资源。大方的九重衙借助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的《奢香夫人》电视剧已经小有名气,需要趁热打铁,开发相关系列旅游产品,丰富奢香系列旅游资源。改造奢香博物馆,增设九重衙附属旅游设施,借助奢香古驿道打造彝族旅游村寨,开发慕俄格古城,要从商业服务、旅游观赏、休闲度假、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综合打造对彝族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的奢香品牌。从彝族特色餐饮(如咂酒、坨坨肉等)、旅游商品(民族服饰)、民间艺术(歌舞、古籍)等方面与旅游者产生互动,创造经济效益。
新兴的旅游模式要探索要走到前面。原生态旅游需要包装,新兴旅游更需要在包装上下工夫。只有推才能动,贵州最高峰的韭菜坪目前正在开发风力发电项目,“不登韭菜坪,枉看贵州山”,韭菜坪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自然景点,而如今贵州第一个风力发电厂就建立其上,40余米的发电机叶片如银蝶飞舞,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画面,如今就展现在我们身边。雄壮的山、伟岸的发电机、彪悍的山风成为贵州屋脊上自然旅游与科技旅游的生动融合。
纳雍总溪河有诗赞:“百里流来千里会,一波折去万波连。”游客宛若置身雄奇的三峡和秀丽的漓江。风光虽是美丽,但旅游价值没有显现。近年来,笔者时常路过此处,三月两岸是绚烂的樱桃花,四五月红彤彤的樱桃挂果成熟。近两年来成为毕节樱桃的一个主要产区,如果生态观光农业和总溪河的山水风光结合,大力发展农家乐等旅游产业,那周边农民朋友借旅游的光,发自家的财是指日可待。
现代人重视健康,追求生活的舒适。生态养生游颇有市场。六盘水市相对毕节市,交通有优势,气候更有优势,有“中国凉都”之誉,年平均气温12.3~15.2℃。中国气象学会于2005年8月授予“中国凉都”称号,2006年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等机构评为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之一,2009年5月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被评为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
在全国酷暑难耐的夏季,这里不失为一处绝佳的养生所在。而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就是最好的载体。玉舍森林公园林木郁郁葱葱。原始森林间瀑布成群,泉水淙淙,一年四季景色各异。特别夏日,林间听松涛呼啸,凉风习习可登高观百里云海,可在山涧泉边寻芳觅幽。如果能招商引资,或政府投资,在附近修建规模化的度假公寓,可买可租,引来外地老年朋友季节性居住,辅以夏夜的篝火歌舞、彝族美食,游客应该接踵而来。
总而言之,不管是什么样的旅游模式,都要围绕游客能来,游客要留,游客要花钱这条路子来策划。借助国发2号文件精神,贵州的大环境在一步步改善,我们要着力营造我们的小环境,把自己宣传得出去,把游客请得进来,钱挣进荷包的同时,要让游客花得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