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试议奢香对彝族安氏传统的承先启后
所属图书:《彝学弘论》 出版日期:2014-01-01 文章字数:3366字

试议奢香对彝族安氏传统的承先启后

自汉后主建兴三年(225年)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漫长的岁月里,在黔西北乌江上游鸭池河以西这片地域里,彝族安氏(下称安氏)能世为其长,必有其原因。彝族女政治家奢香生长于边远落后地区,二十来岁摄贵州宣慰使并卓有建树,必有其长处。涉阅史志碑碣并反复思考后,我认为奢香的建树得益于对安氏若干好传统的继承。安氏远古就有勤劳勇敢积极进取,效忠王朝及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的主流。“安氏之先,盖出昆明,唐堂琅山中,以伐山通道为业,久之木拔道通,渐成聚落”。 [1] 安氏有一位远祖名为妥阿哲(汉史称济火)“习战斗,尚信义,善抚其众,诸蛮戴之,闻诸葛武侯南征,积粮通道以迎师,遂佐武侯平西南夷,擒孟获,封罗甸王,世长其土。” [2] 济火又奉行蜀汉稳定后方,发展经济的政策,为安氏世长水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济火之后凡是继承济火好传统的水西土司都有所建树,其中奢香尤为杰出,她从以下方面发扬光大了济火以来的好传统。

一、政治大转折关头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田雯曾评说济火识机达变,宣力效忠,不失人臣之礼,故得长奉西藩。诸葛亮,济火征服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安定,有利于各民族友好往来和交流。济火之后凡明智的安氏土司每逢政治大转折都顺时趋势,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定,如唐代的阿佩,后唐的普露、宋代的普贵、元代的阿画、明代的霭翠等。霭翠在世时就委托其妻奢香率贵州少数民族上层人物赴京朝贡,既表示效忠明王朝,又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了解和交流。霭翠去世后奢香摄贵州宣慰使,朝廷流官都督马烨认为尽灭诸罗代之以流官的机会已到,故意寻衅裸挞奢香,欲激起诸罗兵端造成镇压借口。置此重要关头,奢香顾大局而忍屈辱,说服族众不贸然行事,亲赴京城面见皇帝朱元璋,陈述安氏世代守土之功及马烨罪行,许诺开通梗塞驿道报答明王朝,争取了朱元璋的支持,挫败了马烨阴谋。奢香此举,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还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此,明王朝对奢香大加褒赏,除予各种赏赐之外,又进封加爵,封其为顺德夫人,给予很高的荣誉。奢香之后凡明智的安氏土司都继承先辈效忠中央王朝,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定的传统。例如:安疆臣等协助朝廷平番。明万历年时,播州(今遵义地区)土司杨应龙极为残暴,生杀任情。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杨应龙举兵反叛,欲在西南称王称霸。贵州宣慰使司宣慰安疆臣“心存报国,志在安边……勤王之念,不可问征…承奖之后,竭忠尽节……效芬获功把目,一体照格优叙升赏” [3] 明王朝对安疆臣等的平播功绩予以褒赏;又例:清康熙时吴三桂“思窃帝号自娱” [4] ,野心勃勃地表演自登帝位闹剧,对上搞割据分裂,对下残暴压榨云南、贵州各族人民。水西安氏土司率当地各族人民奋力协助中央王朝平吴,从1677年到1680年共杀吴三桂叛军官兵4000余人,加速了吴三桂割据势力的覆灭,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二、倡导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在诸葛亮“攻心为上,攻城次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5] 以及严明军纪,严禁滥烧乱杀等正确的战略策略感召下,济火明智地决定协助诸葛亮,从而迅速、顺利地平定了南中(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及云南省、贵州省),避免了一场大杀戮,大动乱。南中平定以后,蜀汉为了与曹魏抗衡,希望安定后方并从南中地区获取金银牛马丹漆等财物以给军国之用,在南中地区推行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政策。济火在其辖境内奉行与蜀汉一致的政策,如鼓励生产,教民纺织,维护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局面,曾一度出现封建领主社会中罕见的佳境。奢香较好地发扬光大了这一传统,开通梗塞驿道后欢迎各兄弟民族友好往来并吸收先进的汉文化,任用汉人为水西慕魁,聘请兄弟民族的艺人入水西传艺,这些都说明了奢香较好地继承了济火以来有识的安氏首领倡导的各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好传统。而奢香之后明智的安氏首领,又继承了这一传统,尤其是与外籍移民的相处上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明初先后从南京地区来贵州又定居水西的“南京人”(现已总体认同为白族)的一些墓碑就反映了各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如谢(姜)余见墓碑立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其碑文追述先辈“初入罗甸国,彼时蒙水西收纳。依其制度,听其约束”;谢(肖)柱把、赵氏夫妇合墓立于清嘉庆十二年(1808年),其碑用彝文记述先辈与彝家友好,得以安居慕俄格(大方),其中有一段写道:“苍天的星亮晶晶,所有的一切我也得,我阿启白一家,靠亲戚建设家庭,子孙繁衍,舅家贤德,根基也大……择贤淑的女子成家,有飞腾的坐马和坚实的房屋。”由于水西境内曾有过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历史,苗、汉、布依、白等民族及“穿青人”、“蔡家人”等未定民族的移民得以陆续定居水西,促进了水西的开发、进步,形成了今天各民族大杂居的状况。

三、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济火为平定南中砍山通道及其后奉行与蜀汉一致的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奢香较好地发扬光大了这一传统。

奢香主持开通贵州往云南、四川的驿道,主观上虽为报答明王朝,客观上却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仅便利公务活动,也便利了民间的经济文化活动。贵州的五倍子、生漆、桐油、茶叶、木耳、白蜡等土特产,牛、马、皮革等畜产品,丹砂、水,银、硫黄等矿产品及麝香、天麻、杜仲等药材从驿道输出贵州,省外的铁器、瓷器、食盐、绸缎、良种等从驿道输入贵州市场。先进的汉文化,先进的生产技能向贵州传播,也得益于驿道的开通。奢香摄贵州宣慰使期间,其辖区经济文化均有进步,例如:贵州传统贡纳品是马、毡、丹砂、水银、雄黄等,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以后,奢香年贡纳粮食三万石 [6] 说明贵州农业已有改观;文化方面,重视学习先进的汉文化,不仅派子弟赴京城求学,还利用汉族师资,促成贵州宣慰司学等学校的兴办。

后世安氏土司土目中也有人效法奢香,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如贵州宣慰使安方铨认为“修通了大路,能传播文明,百废俱兴” [7] ,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出私资白金300余两并组织人力在大方县城西25公里白布河畔险峻的山岭上削岩凿石修成石梯路,变险道为坦途。行人无不赞叹感激,有的祝愿万铨千岁,此路故名为“千岁衢”(彝名“阿东钜”);又例: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水西土目安帮在大方县城南35公里的大渡河上,出资并组织人力修成长60米、高宽各7米的五孔石拱桥;例三:各地安氏大小首领也积极修桥修路,例如蚂蚁河桥、何家桥、沙安桥、仙人桥、长受桥、慕都桥等桥梁及安要宁修的路,麻窝寨修的路等等; [8] 例四:安贵荣等彝族人士与王阳明的交往体现了奢香重视吸收汉文化以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的好传统后继有人。王守仁(1472年~1528年),号阳明,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哲学家,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兵部职方主事、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曾因官僚与宦官的矛盾被捕入狱,于1508年至1510年被贬任贵州龙场(今修文)驿丞。宣慰使安贵荣等彝族人士十分尊重王阳明,“使廪人馈粟,庖人馈肉,园人代薪水之劳,又重以金帛,副之以鞍马” [9] ,并恳切求教于王阳明。王阳明不负厚望广先后在龙岗书院、贵州书院执教传授汉文化,为安氏等少数民族和流寓官宦世家的子弟认真讲授,培养了一批人才。

以上仅仅从三个方面浅议奢香对安氏传统的承先启后。对奢香应作更深的研讨,本人对此寄厚望于学识渊博的有心人。前人说得好:以铜为鉴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研讨奢香,可以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可以资政、存史、教化,可以古为今用,有利于振兴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毛泽东同志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10] 。江泽民同志说:“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 [11] 。让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弘扬奢香精神的精华,为贵州的进一步开放、开发、振兴而奋斗!为祖国的和平统一长治久安、繁荣富强而奋斗!


[1] 《大定县志·前事志》著。

[2] 《济火论》田雯。

[3] 《平播全书卷八牌票》,明·李化龙著。

[4] 《圣武记》卷二。

[5] 《三国志·诸葛亮传》。

[6] 《贵州古代史》,周春元著。

[7] 《千岁衙碑记》,罗国文陈英意译摘录。

[8] 《大方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

[9] 《王文成公全书·与安宣慰书二》。

[10]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11] 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

彝学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