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旅游发展浅析
旅游业被世人称为无烟工业,阳光产业。它投资少见效快,持续时间长,无污染又环保,是调整产业结构的新兴产业。黔西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厚重多彩的彝族文化,是贵州西线旅游开发不可多得的理想之地,它对促进黔西北彝区人民地方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致富奔小康都有积极的重要作用。如何发展黔西北旅游业,既要明确目标,又要找准思路,把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彝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人有我有,人无我也有的独特精品产业。
一、黔西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黔西北位于云贵高原腹地,幅员辽阔,喀斯特地形奇特,高原地貌破碎,有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山,也有海拔百米的河谷坝子,山峦连绵,沟壑纵横,山间坡地、峡谷、河谷、丘陵,坝子和山间盆地、漏斗等相互交错,地形地貌奇特多样性是这一地区的特点。本地区分布着石灰岩地层,高山峡谷、悬崖绝壁、天然溶洞、地下暗河随处可见。该地区地处于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气候较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夏季避暑纳凉的理想去处。冬季最冷日平均气温在3℃以下,夏季最热日平均气温在18℃~25℃之间,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一千毫米至一千二百毫米之间。物产丰富,能适应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该地区山峦地势陡峭相对落差大,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从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气候特点和植物分布垂直带,落叶和阔叶混交原始森林星罗棋布,森林资源丰富。在海拔较高的山间还分布着很多高山草场,是发展高原畜牧业的理想场地。这一地区还有丰富的地下矿藏,种类繁多,主要有煤、铁、磷、锡、铝、铅、锌、锑、锰、硫、石棉等,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能源基地。由于这种特殊的地容地貌,铸就了众多鲜为人知的奇特自然景观,有高山峡谷、高山草场、高原湖泊、地下天然暗河溶洞、河谷山峡地貌、山间坝子盆地、各类原始森林等。其中,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几方面的自然景观。第一,亚高原天然淡水湖泊——草海。草海位于威宁县境内,像一块明镜镶嵌在亚高原的崇山峻岭之中,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湖面方圆四十多平方公里,湖水常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浅滩水草丰茂,淡水鱼类繁多,是十多种候鸟越冬的天然场所,每年有大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等到这里越冬。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世人称为高原明珠。第二,独特的高山杜鹃原始森林——百里杜鹃。百里杜鹃位于黔西县与大方县交界处,在绵延数百里的崇山峻岭上生长着各种高山杜鹃(彝语叫索玛花),形成了奇特自然的原始森林,每到春夏之交的季节,漫山遍野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绵绵群山都是花的海洋,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奇特的自然景观被世人称为地球上的花腰带。第三,地下溶洞奇观——织金洞(又名打鸡洞)。织金洞位于织金县境内,洞深数千米,地下景观奇特,各种各类钟乳石、石笋、石柱、应有尽有,千姿百态,嶙峋古怪,在地下溶洞的大家族中堪称一绝,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洞天。第四,亚高原高山草原风光——韭菜坪。号称贵州屋脊的大小韭菜坪海拔近三千米,每到韭菜开花季节,满山遍野,竞相开放,蔚为壮观。境内有高山石林和亚高原天然草场,空气清新,是天然的大氧吧,也是夏季旅游的理想去处。此外还有九洞天溶洞峡谷景观和鸭池河河谷地貌等。黔西北的自然景观不胜枚举。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只要我们整合好这些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潜力是巨大的。
二、黔西北有厚重多彩的彝族文化
彝族是黔西北的世居民族,历史久远,在这块神奇而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数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的彝族文化,这些厚重的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文化光辉灿烂、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学艺术方面。彝族是少数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有古老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彝族典籍,民间文学、独具特色的民间乐器、音乐,民歌民曲,多姿多彩的民间舞蹈等。第二,历史文化方面。彝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诸多历史文化,有神秘而古老的夜郎文化,水西文化和乌撒文化等。第三,习俗文化方面。彝族生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在千百年来的日常生活中,通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这些古朴浓郁的风俗习惯贯穿了彝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休闲娱乐、岁时节令、信仰禁忌等。它放映了彝族人民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涵,是纯朴的原生态的民族生活体现。第四,饮食文化方面。彝族的饮食文化是彝族人民长时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去粗取精创造提炼出来的,它充分彰显了其优秀的独特性,独具民族特色、种类繁多、色香味俱全,是我国传统饮食家族中不可多得的佳品,如咂酒、水花酒、杆杆酒、燕麦甜酒、坨坨肉、荞麦饭、荞疙瘩、荞粑粑、荞凉粉、荞炒面、燕麦炒面、燕麦粑粑、烧洋芋、洋芋粑粑、骟鸡豆腐、火腿、腊肉、圆根酸菜汤等。第五,服饰文化方面。服饰是一个民族最为显著的外在标志,彝族历史悠久不但创造了其他众多的文化,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民族特色、种类繁多、绚丽的彝族服饰文化,既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征,款式和纹样独具特色,款式的种类多达几百种,花纹图案上千种,男女服饰异彩纷呈,它有性别之分、年龄之分、场合之分、职业之分等。彝族服饰不仅浓缩积淀了本民族的历史、社会、习俗、宗教等诸多文化内涵,而且也体现了彝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情趣。这些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饰,开发潜力大,对振兴彝区民族经济,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第六,民居文化方面。彝族民居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彝族村寨,随处可见风格独特的彝族民居建筑,它体现了彝族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彝族民居建筑很讲究因地势而择基,一般前有向山,后有靠山,左右有屏障,能够消沙纳水,通风透气。柱头有五柱落脚、七柱落脚、九柱落脚;格式有四合天井、三重堂、五重堂、七重堂、九重堂等。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彰显了彝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以上这些彝族人民创造的众多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民族之魂,只要我们认真去研究去开发,它对促进彝区经济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强化自然景观与彝族文化的融合,打造黔西北旅游业的优势
要使黔西北的旅游业成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必须走自然景观与彝族文化相结合的道路。黔西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些独特的奇山异水和丰厚的彝族文化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该地区的旅游优势才能真正凸现出来。但是,从该地区旅游开发上看还做得很不够,重自然景观的开发而轻人文景观的开发,尽管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还是没有最大限度的凸显它的优势。笔者观光了该地区一些比较有名的旅游景点,几乎都是纯粹的自然景观旅游,没有彝族文化的特色,之所以,尽管花了很大力气,也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开发出来的旅游景点一般化,没有什么特点,游客日渐减少,甚至走下坡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本人认为就是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融合不好。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如何把黔西北的旅游业打造成贵州西线的黄金旅游线路,就应该找出差距,找出自己的不足,向周边有成功经验的省区学习,如云南路南石林的自然景观融入了阿诗玛的民间传说故事:大理古城融入一个五朵金花的故事;广西的桂林山水融入了刘三姐的民间传说故事;湖北的武当山融入了道教文化,这些景点由于精深文化的融入,使这些旅游景点一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名的旅游胜地,经久不衰。就本省的旅游发展来看,黔东南打造侗族文化品牌;黔南打造苗族文化品牌,在黔西北打造什么呢?还是要打造彝族文化品牌,因为,在黔西北这块古老的地上,没有任何民族文化与彝族文化相比。在抓好自然景观开发的同时也注重彝族文化的开发,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让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在旅游景区彰显出来。文化是旅游的生命线,没有文化的旅游,再好的自然景观也是难以长时间的辉煌下去的。因此,黔西北旅游开发只有走自然景观与彝族文化融合的道路,旅游业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兴区富民。只要我们打好夜郎文化、水西文化、乌撒文化这几张牌,把秀丽的自然景观与厚重多彩的彝族习俗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居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黔西北的旅游事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向更高更深的层次迈进,真正成为彝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