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九驿与黔西北高等级公路在贵州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比较分析
黔西北交通主要干道古有龙场九驿,今有黔西北高等级公路,这两条路对贵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龙场九驿,黔西北高等级公路基本情况。
1、龙场九驿
明洪武五年(1372年),水西土司霭翠与水东土司宋蒙古歹(即宋钦)归附,得“世袭贵州宣慰司如政”,并被赐姓安。洪武十七年,霭翠卒,因子安的年幼,即以霭翠妻奢香袭其职,时明王朝已平定云南全境,并已在水西周边各地设置卫所屯兵驻守。在此形势下明贵州卫指挥部都督马烨(或作马煜)又方开普定(今安顺)驿站,于是为贪边功,遂“欲尽灭诸罗(指西南各彝族土司),代以流官,故以事挞香,激为兵端。诸罗果怒,欲反。”时水东土官宋钦已死,由其妻刘淑贞(或作刘赎珠)代领其职,淑贞素与奢香友善。闻诸部将举事,急往“止之,为走诉京师。帝(指朱元璋)即召问,命淑贞归,诏香,赐以骑钞。未几,奢香率所属来朝,诉马烨激变状,且愿效力西鄙,世世保境。” [1] 当奢香入朝奏报马烨骄横无理之后,“上曰:‘汝诚苦马煜乎!吾为汝罪之。然何以报我?’香叩头曰:‘愿世戢诸罗,令不敢为乱。’上曰:‘此汝常职,何云报也?’香曰:‘贵州有间道可通四川,梗塞未治,愿刊山通道,世世给驿使往来。’上许之。乃诏烨还,数其罪而下之狱。奢香归,诸罗大感服,遂开水东,西达乌蒙、乌撒之道,立龙场九驿于其境内。” [2]
龙场九驿,据《贵阳志·九驿考》 [3] 记为龙场(今修文县附近)、陆广(今修文西境)、谷里(今黔西县城东南)、水西(今黔西县城)、奢香(今黔西西溪)、金鸡(今大方县东境金鸡)、阁雅(今大方县北大阁雅)、归化(今大方县境归化)、威清(今清镇县城)。但《寰宇通志》、《大明—统志》、弘治《贵州图经》及嘉靖《贵州通志》等书记载,无威清而多毕节一驿。以情理忖度,毕节在大方之西,为东部各驿通往乌蒙、乌撒各部之必经要道,而诸书均记有奢香开通设驿,东起偏桥,西迄乌蒙、乌撒。且威清一驿虽即亦当今贵阳通往黔西北之要冲,惟当时驿路尚走修文,而不走清镇,故九驿说应从后引诸书,应有毕节而无威清在内。上举九驿除场外,当时均在水西腹地,概由“安氏使夷(彝)目分段供亿。”九驿道具体路线自修文县城往西,经蜈蚣桥、小箐、六广、五显台、百花箐、一碗水、五里坝、谷里、杨柳塘、官庄、黔西箐头、以那坝、新铺、杨家晦、松树沟、西溪、大渡河桥、千堰、簸箩箐、乌西、羊场坝、路穿岩、九里箐、大定、阁鸦、落折河、双山、老塘、沙子哨、归化、栗树坪、毕节二铺、毕节头铺而达毕节县南门,全程均五百华里 [4] 。
2、黔西北高等级公路
黔西北高等级公路包括贵毕汽车专用高等级公路和大纳公路两者中的黔西北段。
拟建中的贵毕汽车专用高等级公路,起自贵遵线的粑粑坳,经修文、小箐、跨六广河进毕节境,经素朴、谷里、黔西、大方至毕节,其走向与调整后的321国道线一致。其路按汽车专用二级公路标准修建,全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除两端少量路段外,全线采用全封闭、全立交。贵毕汽车专用高等级公路所在毕节境全长约166.5公里,初步估算,约需投资7.45亿元。已建完的大纳公路起自大方县城,经东关、坝子、瓢井、山坝、石坪、普宜、火马,在赤水河湾潭外跨越赤水河进入四川境,经白沙、双桥、叙永至纳溪县城古龙岩码头,衔接长江水运,全长280公里,其中黔西北境有90.8531公里,黔西北境按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标准新建(除采桑坪7.08公里属特别困难地段按三级公路标准建外),路基宽8.5米,隧道及大、中桥行车道净宽7.0米,小桥涵与路基同宽。路面等级混结碎中级路面,于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十五日正式开工,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竣工,一九九三年五月通过初验。它是衔接长江水运的主要交通干道,是321国道(广州至成都)的组成部分,是贵州省“一横二竖”交通规划中的公路干线,也是四川省往南的重要通道之一。
二、龙场九驿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龙场九驿道的开通,不但沟通了省内东西部的交通,而且与周围湖广、四川、云南等邻省的驿道衔接,使西南诸省联系更加紧密。沿九驿道往东,据弘治《贵州图新志》记载,早在洪武四年即(1371年),明王朝就在今玉屏县建立了平溪驿,从平溪溯舞水即可经施州(今岑巩县),而达于黔东重镇镇远。奢香开山通道,东抵偏桥(今施秉)后,即与镇远驿道相连,进而与湘西紧密相连,加强了内地与西南的联系。故同书说:“东连沅、靖,西抵涪、渝,作湖广之唇齿,扼盘(江)之喉襟……实西南雄胜之地。” [5] 又记镇远形胜说:“崇岗复岭,城堡罗列。长江大河,舟楫通利,辰沅以此为上游,云贵以为门户。”沿九驿道往北,到洪武二十四年即(1391年),据《明史》记载,明王朝命景川侯曹震,自永宁(今四川叙永),沿永宁河严凿石削崖,以通漕运。遂可沿永宁河以南摩民、赤水、阿永、层台等陆路驿站,与奢香所设之归化驿连起来 [6] ,密切了与川南的联系。沿九驿道往西,则与早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由颍川侯傅友德征伐云南时建立的乌撒、氐甸、黑张(今赫章县)、普德归、倘塘、治益等驿站衔接,更进而通过昆明与整个滇西连接起来,使川、滇、黔连成一个整体,对巩固西南边疆的安全统一,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驿路开通,使贵州与内地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大批汉族通过军、民、商屯、流寓、商旅等途径移入贵州境域,与各族群众友好杂处,不但对贵州的经济开放起了重大作用,还使有的人能以充任土司政权的要职。如在水西土司政权中,自明代后期万历以来,就有汉人陈恩及其后人先后担任要职,陈恩本人更被任为幕魁,即相当于内地诸侯丞相的决策人物。同时在水西政权的基层,还有为数不少的“汉目”。另外更有不少汉族移民特别是屯军,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这些都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开发。
随着九驿道的开通,明王朝在沿海、黔、滇、川驿道各要隘设置卫所,命军士就地屯垦,同时又大量移徒或招慕民户或罪徙实边,也由政府分予土地进行垦殖。这样通过官军屯,民屯形式,对推动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开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其中仅处于奢香所开驿道沿线的屯田,据有关文献记载,平溪有熟田8257亩,清浪有熟田8382亩,镇远有屯田12889亩,偏桥有熟田9388亩,兴隆卫有水陆田地49097亩清平卫有水陆田地19708亩,平越卫有水陆田地37523亩,黄平守御千户所有水陆田地15100亩。新添卫有水陆田地26885亩,龙里卫有水陆田地63174亩,贵州卫有水陆田地48069亩。贵州前卫有水陆田37056亩,毕节卫有水陆田地64008亩。这些土地大部分是上述各卫军士所开。各卫军士开垦的土地,自明初以来二、三百年间,即不下数十万至百万亩之多 [7] 。而且尚未计入有的地区民屯、商屯和各族个体农户所开垦的数字。此外,尚有不在奢香所开九驿道沿线的铜鼓(今锦屏)、五开(今黎平)、都匀、威清、平坝、普定(今安顺)、安庆(今镇宁)、安南(今晴隆)、普定(今盘县)等卫所开垦的土地。这对贵州农业生产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确实是一个划时代的巨大进步。
由于军屯、民屯的大量开垦、大批汉族劳动人民迁入贵州境内,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在同各族人民友好的相处过程中,影响和带动了各民族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步改变了各民族地区原有的落后生产条件。在明代前期,据当时贵州按察使应履平奏报,贵州许多地方还是“悉是蛮夷,刀耕火种,纳粮不多,军卫屯田,蓄积亦少,官仓所贮,不支半年。” [8] 而且作物品种多为荞麦等旱地低产作物,到明末清初如上所述,不但全省耕地达数百万亩,作物品种已大量改种稻、黍、稷、麦、豆等高产作物。特别是在洋芋、苞谷、番薯传入以后,更是无分高山平地,普遍推广种植。在这种形势下,居住在黔西北一带的彝族,也逐渐改变了以畜牧为主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形成以农业定居为主的生产格局。由此反映出农业已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
随着九驿道的开通和发展,手工业、冶铁业也得以相应的发展。
贵州各族妇女素有织锦的传统,明代有了显著的进步,其中尤以黔东地区苗族的织锦,更达到相当的水平。据记载:“苗族大似荥布,巾悦尤传,其妇女衣缘领袖,皆缀杂组,藻彩云彩,谓之花练,土俗珍之。” [9] 在浆染上,各族多用独特的蜡染技术,故曹学全在其著作中强调苗人(皆贵州各族)“好似蜡画布” [10] 乾隆时念职金县花苗“裳服先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去蜡而花见” [11] 故又称“点蜡幔”,这种别具一格的浆染方法,至今仍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流行。近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以蜡染布料加上精心的设计制作,作为服饰和室内陈设,不但受到省内外各地人士的喜爱,而且更受到国际友人的赞赏,在对外贸易中,已成为一项颇有前途的外贸商品。黔西北地区有许多牧场,住在这里的彝族向以养羊捍毡著名,这里的披毡早在宋代已进入广西市场,元代也被列为呈送王朝的贡品,明代仍大量生产。今天毕节地区在当地传统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引进优良羊种和纺织设备,建成现代化的毛纺厂,发挥地方优势,为振兴黔西北经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随着农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生产工作的冶铁业有了相应的发展,不少城镇以至不少农村都出现了专门打制铁器的工匠。他们大量生产犁、铧、锄、耙、镰、斧、锅、剪、刀、针、锥等,以供各族群众生产和生活之需,有的地方还能制造锋利的环刀和火枪。当时在彝族中就出现了专铸铧口的“腊勾”,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春在大方县发现一口重达六、七百斤,铸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的大铜钟。上面不但铸有精美的花纹,还有彝汉文的铭文,并有彝族工匠93人的名字,充分反映了生产的专业分工和冶铸技术的熟练程度。
对矿产的开采冶炼也有了一定的规模,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居住在今湘西黔东一带的濮人,就曾以丹砂作为王朝的贡品 [12] ,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均把这一带作为征取朱砂的重点地区。今天铜仁万山的汞不但国内知名,而且在世界上也很有声誉,至于威宁、水城、赫章一带的铅锌矿,明代已有开采,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也有相当的发展。漆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以后逐渐传入贵州,明清以来,在水西土司所在大方,漆器制作已很驰名。今天大方漆器还作为地方特产行销省内外。
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贸易也有相应的发展。明代贵州商业的发展,首先在于与各族人民日常生活最密切的食盐的运销。贵州省素不产盐,民间食用向来仰给于四川、云南和江淮一带,自龙场九驿开通以来,改善于与邻省的交通联系,使食盐运销畅通,大大方便了各族群众,除食盐外,布匹也是当时贵州省与邻近地区贸易的大宗。仅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贵州布价甚贵”,经户部左侍郎徐曦奏请,明王朝一次输入贵州的布,即达五万匹之多 [13] ,可见平日运输数量之大。由于商业交通的发展,促使贵州境内若干城镇随之的兴起。如省城贵阳,已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黔中地区的安顺、黔西南的南隆(今安隆)、黔南的都匀、独山,黔东的镇远,黔西的毕节,黔北的遵义都成为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记载:“郡内夷汉杂处,其贸易以十二支生肖为该市名,如子日则曰鼠场,丑日则曰牛场之类。及明,各百货聚场贸易,仍立场主以禁争夺,其负郭者旧有卯、申二场,弘治以来(1499年),今巡抚大臣以军民生理疏润,增子,寅、午、戍四场,并前六场,人甚便之。” [14] 直到今天,全省许多以十二生肖命名的场镇,不但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名称,而且还在发挥着联系城乡经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积极作用。这充分反映了九驿道开通后,对黔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
三、黔西北高等级公路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毕节地区处于川、滇、黔三省交界处,属“老、少、边、穷”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硫、大理石等地下矿产资源和烤烟,农村土特产品等生物资源。然而,承担着毕节专区一半以上客货运量,使毕节专区与省会贵阳相联系的公路,都是周西成主黔时期修建。长期以来简陋低劣的清毕公路严重地制约着毕节专区经济的发展,使丰富的资源没有得以很好的利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国家同意投资兴建大纳公路。贵毕汽车专用公路与大纳公路相贯通,与四川宜、泸两地区的高等级公路连接起来,即会大大沟通川西、川南、黔西北和黔中的联系,从而加强川黔两省的经济技术交流和贸易往来,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实现大西南五省七方“加强合作,发展经济,打入东南亚,走向世界的目标有积极贡献和重要作用”。
在全国来说,贵州是一个资源大省。在贵州,毕节又是一个资源大区。全省已探明矿产64种,毕节有40多种。全省30种矿产位居全国前十名,其中15种名列前五位,这些矿产毕节几乎都有,而且许多矿产量大质优,极具开发价值。尤其是本区煤的储量达226亿吨,占全省的48.5%(占重庆经济协作区的三分之二以上),铁矿储量2.278亿吨,占全省51.73%,磷矿岩储量达14.18亿吨,硫铁矿1.3亿吨在全省名列前茅,尚有全国特大的稀土矿床以及全省唯一的大型硅矿等等,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在高等级公路开通后,将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随着其干线作用的日益突出和沿线资源开发的加速,客货运量将不断增加,加快贫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黔西北高等级公路不仅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其间接的经济社会效益亦十分巨大。专用公路建成后,运量增大,周转加快,行车时间大为节约,油耗明显减少,车辆损耗相应较轻,运输成本下降。初步测算,至2000年,其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这尚未计算减少行车事故所避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毕节、大方、黔西县及金沙、纳雍、赫章的部分区域都将直接受益于高等级公路。全区地、县、乡三级规划的200多重点开展项目中有80余个需靠高等级公路提供交通运输条件,涉及投资约102亿元,项目建成后,年创产值约47亿多元,提供利税约12亿多元,解决约25%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尤其是由于可以快速直达贵阳,把沿线区域和大市场相连,大大推进了资源开发,特别是充分利用本区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农村商品生产,使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的大立体农业方向转化,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更何况,借助专用公路实现人、财、物的大流通,加快了科技文化的交流,更新人们的观念,改变人的生活。对社会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是难以用货币计算的效益。如同贵州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贵黄公路那样,黔西北高等级公路在贫困闭寨的毕节所产生的示范,震动效应将会更为剧烈。黔西北高等级公路的开通,决定了黔西北交通事业的崛起,必然要瓦解几千年来的抑制交换经济为属性的自然经济的根基。它将会引起整个毕节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连锁变化。黔西北的物资流向,也将随着南海经济的飞跃发展面产生较大的变化。物资将不是单一的向川江运出,在今后还将构成川西南的物资通过大纳公路向南出海。
据测算,大纳公路在4—6年内实现的直接经济效益,相当于大纳公路的全部投资。所以修建高等级公路,不但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而且也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是一项富国富民的大好事。
四、龙场九驿与黔西北高等级公路比较分析
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演变,当年的龙场九驿已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黔西北高等级公路。
当年的龙场九驿,除因战争而外,平时畅通无阻。明人王士性《黔志》云:“惟西路行者,奢香八驿,夫、马、厨、传皆其自备,巡逻干撖皆其自辖,虽夜行不虑了。彝俗固亦有美处。”自龙场九驿开通以后,川黔、川滇两大驿道得以勾通,“水内”、“水外”连成一气,水西地区的闭塞状态渐被打破,彝、汉经济文化交流得以进一步发展。吴国伦有诗赞曰:“承恩一诺九驿道,凿山刊木穿蒙茸;至今承平二百载,牂牁道犹同风。”龙场九驿与黔西北高等级公路处于不同的时代,但它们对贵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下面试比较它们在贵州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龙场九驿使古老的贵州繁荣活动起来,然而今天的贵州则戴着贫穷落后的帽子,在贵州又数毕节地区为贫穷的典型,其贫穷的主要原因则是交通闭塞。目前拟建中的黔西北高等级公路将适应改革开放的步伐,完善毕节专区的交通建设,使毕节社会经济面貌大为改观。
龙场九驿的开设不但加强了贵州东西部的关系,并沟通了与今湖南、云南和四川等邻省的联系。同时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而且对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在贵州的开发史上,确系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龙场九驿开通贵州与邻省沟通之先河。然而在今天看来它却是十分落后的。
龙场九驿是人、马并行的山道,路面设施差,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是马。而今的黔西北高等级公路是供现代化的不同型号的车辆过往运输,路面设施好,贵毕汽车专用公路路基宽120米,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用头曲线最小半径20米,桥涵设计荷载超汽——20、挂——120,大纳公路路基宽8.50米,行车速度7.0米,桥涵设计荷载汽——20、挂——100,实际造价9200万元,总造价平均每公里101.26万元。黔西北高等级公路较之龙场九驿来说辐射范围大得多,它向北通长江,南达南海,东西与贵阳、昆明两开放口岸相连。
拟建中的黔西北高等级公路对促进贵州省西北部、四川省南郊地区的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对改善沿线人民的生活水平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是西南物资向南出海的主要通道。
目前,改革开放席卷着整个社会的每一角落,它刺激着整个社会必须加快发展的步伐。黔西北高等级公路将与隆(昌)百色铁路、内(江)南(宁)铁路相交接,与改善了路况的县乡公路相联络,并与路况良好的村组大道相沟通,同区外的高等级公路相连,形成相互连贯的铁路公路运输网。由西起威宁(西连昭通、南通宣威),经赫章、毕节、大方、黔西、修文到贵阳和由四川纳溪沿大纳公路过大方,经织金、安顺、贞丰、安龙,过广西百色到北海港口入海的这两条干线将使贵州成为大西南开放格局中的重要地带。这两条路的开通北通长江南达南海,东西与贵阳、昆明两开放口岸相连,对推动贵州尤其是毕节专区的经济开放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龙场九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应该肯定的。但在今天,我们则要用高标准来要求我们的交通建设,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昔日的龙场九驿沟通了贵州与邻省的联系,而今的黔西北高等级公路将使贵州融入改革大潮,使贵州走出大陆,奔向世界。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另一方面,它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在管理保养上也还跟不上,还有待完善规划。
[1] 见《明史·土司传》。
[2] 见《贵阳志》。
[3] 见《贵阳志·九驿考》。
[4] 见《大定府志》。
[5] 见《思州·形胜》。
[6] 见《明史·土司传》。
[7] 见《贵州图经新志》。
[8] 见《宣德实录》。
[9] 见《洞溪行志》。
[10] 见《贵州名胜志》。
[11] 见《平远州志》。
[12] 见《逸周书》。
[13] 见《洪武实录》。
[14] 见《贵州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