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彝区旅游业的发展与彝族传统生产生活用具的保留和复制
一、贵州彝区旅游业的优势
旅游业是不冒烟不污染的“无烟工厂”,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这是有目共睹的“真理”。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大省,在去年全省所创造的GDP中,旅游业所占的比重就达到了三分之一,这个统计数据亦充分说明了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40多个少数民族,世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彝族是贵州省最古老的世居少数民族之一,有80多万人口,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威宁、赫章、毕节、大方、金沙、黔西、织金、纳雍、六枝、水城、盘县等县、市、特区(当然在贵州省的其他地区亦有彝族居住)。贵州彝区,地处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地带,属于典型的高原喀斯特山区,气候温和宜人,地形地貌多样,生物种类繁多,民族风情习俗浓郁独特,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的风景名胜散布彝区各地,是贵州旅游资源的富集区,是贵州彝区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是推动贵州彝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更是贵州彝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有生力量。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贵州彝区由于地处边远偏僻的高海拔高原山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区的彝族同胞“靠高吃高”、“靠山吃山”,创造出了一整套适合于在高原山区生息繁衍的生产、生活法则与方式。这套“生产、生活法则与方式”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已成了彝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原生态”文化,至今仍然在贵州彝区的彝族群众中广泛传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急促”,人们放松疲惫身心和紧张情绪的首选方式就是旅游。而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由于“现代化”的喧嚣而难以让疲惫的身心与紧张的情绪找寻到“放松”之所,只能属于一种“浅度”的旅游,不游是“累”,游了更“累”。因而人们就把目光投向了远离城市的边远山区,尤其是边远的少数民族山区。“山区”的山水、草木、空气、阳光以及少数民族的风情习俗等等都是“原生态”的,自然、古朴、多彩、独特,是紧张的情绪和疲惫的身心“诗意栖居”的美妙处所。到山区旅游即是“深度”的旅游,诗意的“放松”,是人人倾心向往的“赏心乐事”。因此,贵州彝区就成了现代的人们“深度”旅游的必选首选之地。在这里,他们可以“诗意”享受没有污染的山水、草木、空气和阳光,在这里,他们可以“诗意”享受没有“污染”的彝族风情习俗,尤其是彝族传统的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法则与方式”等原生态文化。
贵州彝区传统的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法则与方式”是彝族同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是彝族同胞为适应高原山区环境的理性抉择,是彝族同胞智慧的思想火花的闪耀。而今天,则是彝区发展旅游业,助推彝区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地发展的重要资源,不可或缺的优势动力。那么,贵州彝区传统的“生产、生活法则与方式”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简要地说,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彝族人民使用其制作的生产、生活用具在大自然中劳作,在日常里运用,以获取生存的物质资料,延续生命的鲜活与繁衍。这些看似平常的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在今天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大都市已然成了“昨天的记忆”和“消逝的历史”,但在贵州彝区却变成了现代人“深度”旅游的“香饽饽”,成了贵州彝区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资源,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很好地保存、开发和利用。
二、贵州彝区生产、生活用具在旅游中的价值
如上所述,贵州彝区旅游的优势除了其壮美的自然景观以外,还有其独特的彝族文化景观——即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文化景观,这亦是本文要论述的中心内容。今天的“现代人”所要追求的旅游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浅度”旅游,而是情境体验式的“深度”旅游,只有这种旅游才能达到消解疲惫身心放松紧张情绪的效果。而贵州彝区的传统生产、生活用具恰好具有这种功效,能够满足“现代人”这种“消解”与“放松”的需要。大家都知道,有的旅游看似热热闹闹,但过后仍然觉得“很累”,这是在都市的“浅度”旅游。有的旅游看似辛苦流汗,但过后却觉得身心轻松愉悦,如饮仙酿,如沐春风,这就是远离都市深入边远地区的“深度”旅游——而这样的旅游贵州彝区处处皆可提供和获取。试想,在彝区的奇山丽水间,在彝区的鸟语花香中,在彝区的徐来清风里,在彝区的竹篱茅舍旁,旅游者们拿着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在田地里锄锄杂草,在山林间砍砍树枝,在茅檐下推推石磨,在织布机上蹬蹬踏板,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怎样的一种体验?怎样的一种享受?怎样的一种“诗意”?毋庸讳言,这些都只能从彝区的“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上获得——这就是“深度”旅游之实质所在。
彝区传统生产、生活用具源远流长,现在保留下来仍在使用的如按其制作的主要材料来分,主要有:金属类:斧头、镰刀、弯刀、砍刀、菜刀、锄头、挖锄、锯子、刨子、铁锅、铁瓢等;木质类:桌椅、板凳、木床、风簸、水车、木屋、木碗、连枷、粑粑棒、甑子、酒甑、木瓢、木桶、马鞍、犁头、筑墙板、木酒具、织布机、草鞋架、纺线车等;竹器类:筛子、簸箕、筲箕、竹筐、囤箩、背篼、竹床、竹椅、竹席、提篮、篦子、斗笠、火筒、烟斗、油伞、筷子等;石材类:石凳、石碓、石磨、碾槽、粑粑盆等;土陶类:砂锅、水缸、鼎罐、坛子、茶杯、茶罐、茶壶、碗、钵等;草材类:草绳、草鞋、蓑衣、草凳、草垫、草席等;藤条类:藤椅、藤箩、藤桌、藤帽等。当然还可按其他标准来进行分类,恕不赘述。
上述彝区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其中大多数的用具人们还在保留使用,有少部分的用具人们已经不再保留使用甚至难以见到了。即使这样,还在保留和使用的这些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仍然是彝区旅游业中重要的“角色”,仍然是吸引“现代”客人的原生态“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并且社会越向前发展现代化程度越高,其价值越能得以彰显。其价值主要表现在:
1、观赏性。贵州彝区彝族同胞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是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制造(当然有的是从外界引进)并使用的用具,这些生产、生活用具具有突出的原生态特点,不仅具有实用性,有的还兼具观赏性,有的简直就是一件独特的手工艺术品,是手工艺人或工匠的“绝活”艺术创作,体现了制作者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思想。观赏这些生产、生活用具,不仅能获得审美愉悦,而且还能提升人们的生活品位和高雅情趣与追求,并激励人们的创新意识。比如竹篾提篮、线耳米芯草鞋、雕花木架床、雕花石凳、竹根烟斗、木漆酒具、织布机、藤椅等等。
2、参与体验性。“深度”旅游的目的,是旅游者亲自身临其境,参与某些活动,甚至是劳动,全身心投入活动甚至是劳动之中,最后收获成果,并在活动甚至是劳动之中轻松疲惫的身心,释放紧张的情绪,感受和体验活动甚至是劳动的乐趣,升华自己的情感,洗涤自己的灵魂——这是一种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旅游。而到贵州彝区来亲自使用彝族传统生产、生活用具进入情境参与活动和劳动,就能达此目的,收到悦情怡性,陶冶情操,其乐融融的效果。比如到贵州彝区来旅游的客人可以亲自拿着镰刀去割茶麦,手摇纺线车去纺线,手提锯子去锯木料,手把梭子去织布,手提竹篮去采摘蔬菜,手提饭勺去煮饭,脚踩碓杆去碓米,手端簸箕去簸米,手拿竹片编竹筐,安上酒甑烤烧酒,守着茶罐细煮茶等等。
三、保留与复制彝族传统生产、生活用具的几点建议
贵州彝区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在彝区的旅游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独特的作用,这已是毋庸置疑的问题。但在彝区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中,虽然大部分的还在保留和使用着,但有少部分已经不再使用而“隐身”甚至消亡了,比如草鞋架,火链,草凳等。并且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还会有不少的彝族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不断走向消亡。因此,为了能够使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在彝区的旅游业中,在彝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继续甚至更好地发挥其重要作用,我们仍然要继续保留甚至复制出能够满足彝区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各种各样的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来。那么,应该采取哪些办法和措施来保留和复制这些彝区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所需的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呢?
1.结合实际制订规划。结合彝区实际,组织人员深入调查,弄清彝族传统生产、生活用具哪些已经不再使用甚至消亡了,消亡了的这些“用具”究竟有多大旅游价值?哪些“用具”仍在普遍使用?哪些“用具”今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仍需使用,哪些“用具”旅游价值和潜在价值最大——越往后越能“升值”。弄清这些情况之后就可结合彝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一个规划,哪些消亡的需要复制,哪些没有复制的必要,哪些需要长期保留甚至可作合理改进,哪些可任其自然消亡。这样一来,就能做到“胸有成竹”,充分利用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的“价值”,使其在彝区的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2.政府引导,个人配合,设立生产与复制“点”。因为彝区群众的思想认识和文化水平有限,对其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在旅游业以及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认识不清,甚至认为没有任何价值。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宣传,加以引导,使彝区群众充分认识到那些“不足为奇”的传统生产、生活用具原来是他们的生钱之道,发财之源,他们就会珍爱这些“工具”,保留这些“工具”,甚至复制这些“工具”。彝区传统生产、生活用具遍及千家万户,必然有人制造,必然有制造的“地点”,必然有巨大的数量。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根据“工具”制造者个人自愿的原则,对部分(不是所有或全部)“工具”实行“定点”集中制造和生产,甚至进行“定点”集中复制(对已经消亡的“工具”而言)。这样,就能够有“收”有“放”,突出重点,以达完好保留与复制彝区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之目的。
3.给“工具”制作与复制者评职与资助。贵州彝区有些传统生产和生活用具属于手工艺术品的系列,需要高超的技艺和“绝活”,能够制造和复制的人不多,精的人更少。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将其作为民间艺人来对待,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为他们评职称,并给他们发放一定的津贴,以资助他们将其技艺继续下去并传授给后人,为推动彝区的旅游业,为彝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