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的总体规划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需求逐渐呈现出一种逐步增长的势头,旅游消费已经成为许多家庭和个人提升生活品质的一种刚性需求。中国大学扩招已经多年,每年都数百万毕业生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每年数百万的毕业生中,许多都有强烈的旅游意愿。加上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和落实,外国游客不断涌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水平已经提高了的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也在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的态势。这也是业界提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的社会基础、理论依据和历史必然。特别是民族地方的旅游,民族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元素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支撑。政府和旅游开发商也明显地意识到了民族文化对民族地方旅游的极端重要性,纷纷对旅游产品进行民族文化包装,借以推销各种冠以民族品牌的旅游产品。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情况是,许多地方的民族文化产品开发成了雷同或近似的东西,让游客产生了似曾相识乃至处处相同的感觉,降低了旅游产品的质量,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有的景点甚至门可罗雀,游人稀少,最后关门大吉。探寻其中的原因,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化旅游的总体规划,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个事实证明,民族文化旅游的总体规划,在旅游开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雷同或近似的民族旅游文化产品举例
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由于缺乏总体规划而造成产品质量降低,吸引力下降的情况,表现形式虽然多样,但是主要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雷同,重复建设。以夜郎品牌为例。夜郎古国是与巴国、蜀国、滇国等重要古代国家时期相同的一个重要国家,在这些国家都已经基本弄清楚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夜郎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而至今未破,其旅游品牌价值也更加突出。因此,以夜郎为名称打造旅游品牌被各地政府和商家所看重。除了湖南要耗资50亿打造夜郎城之外,光是在贵州,以夜郎为广场名称的地方,就有白云区、赫章县和水城县。内涵且不讲,名称就已经雷同。这是在搞文化广场建设时取名的思维雷同。在软件建设上也有类似情况。旅游界流行的表现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几句话是:“会说话的都会唱歌,会喝水的都会喝酒,会走路的都会跳舞。”这几句话,只要到民族地区去旅游,在导游的口中常常听到,等等。
二是思维接近,大同小异。甲地有广场,乙地也有广场,虽然名字不同,内容大多相近:你有十二属相,我也有十二属相;你有图腾柱,我也有图腾柱;等等。虽然名目有异,实质大致相近。在民俗方面,你有婚礼表演,我也有婚礼表演,民族好像不同,程序基本接近;服饰、语言有别,猎奇、涉趣相似;三杯酒、拦路酒、祈福酒、迎宾酒,大同小异,甚至连敬酒歌,有时这个民族的唱成了那个民族的,这个地方的唱成了那个地方的,演唱的人津津有味,游客则早已发现是照搬和抄袭。等等。
二、没有区域民族文化旅游总体规划的危害及其原因分析
没有统一的区域民族文化旅游总体规划,而形成雷同和相近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危害极深,负面影响大,对民族文化和旅游的损害都是明显的。而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没有统一的区域民族文化旅游总体规划的主要危害有:一是重复建设的浪费巨大。政府行为所浪费的是纳税人的钱,企业家行为所浪费的是社会资源。不论是哪一种情况,资源都是有限的,有的还是不可再生的。二是造成民族文化浅薄化。给游客特别是不了解民族文化的游客造成民族文化单一、雷同、浅薄、近似等不良印象,造成民族文化越来越浅表化,许多应该开发利用的没有得到开发利用,而大家集中表现的却又重复表现,缺少差别。三是容易形成伪民俗。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移植、假造一些号称某一民族文化的东西,会形成伪民俗的流行和泛滥,伤害甚至危及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四是造成游客审美疲劳。这是旅游的致命伤,伤后难以抚平。于是再难以引来回头客,更难招来文化旅游者。
造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雷同、近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政府的急功近利,政绩逼迫。于是许多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看似有规划,其实只是提供一个“急就章”似的文本,只需要走一下程序,借鉴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装入所谓的规划之中,便匆匆忙忙上马,没有经过专家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加上任期有限,官员政绩表现迫切,考核压力巨大,只好抓紧完成。其二,只注重表面上的形似,不愿在深度的文化研究方面投钱;只注重硬件建设,不重软件建设。其三,崇洋媚外,轻视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即使要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也听外部不懂的“洋专家”的意见而不听本土“土专家”的意见,外来和尚发好念经,外国的专家能吓人,外部的专家好搞事。其四,盲目跟风,大轰大嗡,不加甄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五,井底观天,视野狭窄,只知道自己在做,不知道别人已做,结果踪人履迹,重蹈覆辙。其六,缺乏顶层设计,难以统一思想行动。如果一个民族分居在若干省、市、州、县,则困难更其明显。即使属于同一区划,各吹一把号,各唱各的调,步调不一致,各人搞“创新”。
三、做好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的总体规划
所谓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的总体规划,是指针对一个民族相对集中居住的所有区域内,对涉及旅游的各种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进行统筹,通过对该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进行综合考察,确定在整个区域内的各个地方分别进行不同的文化展示和表达,在总体上展现一个民族可供开发和展示的优秀文化,从而体现民族文化的价值的统一设计。民族文化旅游的总体规划,其依托是民族地区的自然山水、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以及其他可供观赏和开发的景观;其内核是民族文化中与这些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利用价值;其体现的是整个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其目标是在整个统筹安排中来表现总体的民族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价值。
要搞好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的总体规划,必须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极其关键的基础性、前提性的工作。所谓民族文化旅游总体规划的顶层设计,就是要把一个民族整个居住区域纳入规划的视野,通过高层与基层共同统一思想、协调各方面各区域和一民族各个部分的意见,综合各种意见后,结合各地旅游资源的禀赋,分解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统一和适用于一民族区域各个地方和各个部分的总体设计,并且让各个地方和各个部分的人们接受,在行动中加以实施。例如,贵州的彝族文化,水西地区以古彝文化、则溪制度、奢香文化为主,乌撒地区以支嘎阿鲁文化、夜郎文化、撮泰吉文化、向天坟文化为主,播勒地区以屯堡文化为主等等。要尽量各展其优,互相避让,扬长避短,避免重复。
第二,政府统筹兼顾。在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的总体规划中,政府是主要的组织领导者。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把一个区域内各民族、各地方的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统筹安排,不能偏废,顾此失彼。在一个行政区域内,往往居住着多个民族,以哪一个民族的文化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政府要拿出自己的主张,并且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例如,贵州省委、省政府把彝族文化作为毕节的旅游文化开发的重点,就是在全省大格局中综合考虑了毕节彝族的历史特点和文化特点所占据的地位,以及在全省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中的布局。这一决策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第三,发挥专家优势。要充分发挥民族学、旅游学、建筑学以及策划、规划等方面的专家的专业特长,特别是发挥好本民族专家、学者、民间文艺家等熟悉和了解民族历史文化的优势,在做总体规划的咨询阶段、论证阶段、评审阶段等,始终借助于专家的专长、智慧,宁可多一些争论和辩驳,在争论和辩驳中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花一些时间做好基础性工作,也不要在实施的时候边干边问、边干边改,造成许多人力、物力特别是智力的浪费。在选择专家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哪些在某一领域有系统知识、视野宽阔、胸怀宽广、有大局意识的专家,不要选择那些钻牛角尖的专家。毕竟一个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的总体规划,不同于一般的钻牛角尖做学问。
第四,调动社会资源。要广泛发动社会参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民间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作为编制总体规划和修正专家不足的参考依据。这个过程必不可少,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吸纳民众意见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程序,它还可以听见民众特别是各民族群众对这个总体规划的看法,从中看到民众支持与否的倾向。同时,这还是统一民众思想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形式,是在民众参与的初始阶段就作好理顺情绪、统一意见的工作。特别是在做某一民族文化旅游总体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调动该民族广大群众建言献策,提供许多深藏在民间的丰富文化宝藏,以利于在规划制定后作为旅游开发之用。
第五,激发企业参与。企业参与指的是旅游企业——包括整个旅游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商家,各个与民族文化旅游联系紧密的企业和商家的关注和参与。一个大型的民族文化旅游规划,势必引发相关企业和商家的广泛的注意,这些企业有的只是在旁边关注,有的则总要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规划开始就要考虑自己如何在其中占有更多的利益,如何从中分一杯羹而且要分到更多更好的羹。这样,他们总会对规划提出各种意见和看法,而他们的这些意见和看法体现了企业想要参与的程度和意愿。在民族文化旅游总体规划中充分激发企业的参与,可以减少规划实施时的阻力和损耗,达成各方共赢的格局。同时,如果规划完成之后,体现了一些企业家的意见,符合他们发展的方向,则会调动这些企业家参与规划落实即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促成他们参与到开发中来。
第六,兼顾游客博弈。游客对民族旅游文化产品拥有最终的评判权。因此,在区域民族文化旅游总体规划的设计、论证、征求意见阶段,最好利用现代传媒、网络等公布相应的情况,充分吸纳网民参与。因为关注这个规划的网民,往往就是潜在的游客,他们的意见体现了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提供一方与消费一方的博弈。及早知道游客的想法和意见,对民族文化旅游总体规划的制定,也是很重要的,它对规划的目的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基于区域民族文化旅游总体规划思想的成功实践
2005年彝族十月年期间,在贵州省彝学会威宁年会上,笔者曾经发表《贵州彝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开发构想》的论文,提出了把整个贵州彝族居住区域内彝族传统文化作一个系统进行考察研究,然后结合整个贵州彝族居住区——包括毕节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贵阳市、遵义市等——自然山水、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以及彝族村寨等综合的因素,以“散点式”串起“珍珠链”一般的方式,发挥各地方彝族文化的优势,结合旅游,结合彝族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来开发彝族文化的价值的构想。笔者的这篇论文的主要观点,被《贵州日报》报道,并且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观点逐渐被遗忘。但是,这篇论文的价值在于提出了对区域民族文化与旅游进行总体规划和价值开发的新观点,虽然在一篇文章之中,难以系统地深入地展开全面的论述。
2007年,由于政府的推动,笔者又主持了《中国大方慕俄格古彝文化城文化规划方案》的制定,并且提供给政府作为建设规划的主要依据。在这个方案中,把大方县城北和云龙山前后的一片全部纳入了彝族历史文化规划的范围。这个方案以水西彝族历史文化为主线,自北向南,安排了彝族从创世时代、英雄时代、君长时代、土司时代、土目时代一直到当代的历史主线,将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政权制度、文化亮点等贯穿其中。同时,在这一大片区域内,把奢香墓,奢香博物馆作为整个区域规划建设的起点,恢复重建贵州宣慰府,规划建设支嘎阿鲁广场、布摩馆、彝文碑林、将军园等。还兼顾了商业街、影视文化城、房地产开发区,同时结合彝族的传统农业、畜牧业建设体验、观光区,狩猎、休闲区等等,进行综合性开发。这是一个成功的小区域的彝族文化旅游规划方案,它已经被政府所采纳和应用,正在实施的过程之中。
如果说2005年《贵州彝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开发构想》的论文提出的是一个构想,那么,2007年制定《中国大方慕俄格古彝文化城文化规划方案》是一项重大的实践。不过,应该清醒地看到,2007年的方案,是2005年提出的“散点式”“珍珠串”规划中的一个点,一粒珍珠,然而是其中最为闪亮的珍珠之一,它是整个贵州彝族传统文化旅游总体规划方案中的一部分。
据大方县的官方消息,2012年春季,慕俄格古城的招商引资工作正在火热开展,70亿元的投资规模在洽谈之中。这其中也体现了一个好的民族文化旅游规划和一个好的建设规划相结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投资商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这一成功实践的事例也证明,笔者提出的区域民族文化旅游总体规划极其重要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