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香夫人故里各民族休戚相关患难相顾的历史见证
一、叙语
我国各民族的祖先自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形成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互相离不开的坚实基础。虽然历史上由于某些剥削统治者,为其本身的阶级利益,曾经制造过民族隔阂,也只是暂时的、局部的现象,而总的情况是各族劳动人民亲如一家。时至今日,在祖国的大地上,凡是各族人住在一起的地区,无论汉族和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中各个民族,他们共同的心理是:“远认亲戚,近认家门”,“一家有难百家忧”,“大务小事自觉相帮”。这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人民的传统美德。今天要弘扬我国体现在民族关系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当回顾历史上各民族之间休戚相关、患难相顾的可歌可泣事件。兹仅就贵州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故里发生过的史实提供例证。
二、“南京人”安居水西地
这一史实就发生在奢香夫人的儿子安第主政罗甸水西的时期。此时奢香夫人早已去世。明太祖朱元璋也不在了。原来朱元璋因长子早死,直接传帝位给长孙朱允炆,即位于南京,号称惠帝。朱元璋的幺儿朱棣,封在北京为燕王。朱元璋去世后,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从北京起兵打到南京,把惠帝允蚊赶走,夺取帝位,号称成祖。此时,凡拥护惠帝、反对成祖的大批臣民都遭到屠杀。大文豪方孝孺,明成祖召令他写安民告示,他拒不从命。成祖说“不写就诛你九族”,他说:“你诛十族我也不写”,结果,方孝孺的九族连同他老师也被抓起来凑足“十族”诛灭了。
有一批臣民保着明惠帝外逃,辗转流亡到贵州,驻贵阳中曹司。其时惠帝已灰心丧气,一夜间离群出走,云游滇境当和尚去,也幸得彝族罗婺部将他隐藏保护,得以终身。据汉文史书记载,明成祖始终不知道明惠帝和跟他逃走的一批臣民去到哪里,所以他在派郑和下西洋时,曾以“找寻惠帝下落”为借口。
当惠帝从贵阳中曹司离群出走之后,那一批流亡臣民向西奔走,过鸭池河,进入罗甸水西地,经黔西到打鼓新场(今金沙县城),就向安第政权提出要求,给予避难。这时安第可有两个选择:一是中央王朝反正是朱家当政,得向明成祖禀报这批人的行踪,甚至可以把他们擒拿送京去邀功,必然受到封王晋爵。二是念及其母奢香夫人和他本己已与朱元璋的深情重谊,从而对拥护惠帝的这批汉族人民深表同情,于是决然选择后者,竟敢冒犯当朝皇帝的威势,把他们收留隐藏在彝族人当中,给他们着彝装,学彝话,即使皇帝家来清查,就说我们都是彝人。这样久而久之,他们就融合于彝族阿武支系,彝称“阿武土”,汉名“南京人”。近年来在民族识别中,按其民族意愿,认同为白族。
五百年前从南京逃亡奔命到罗甸水西的汉族人,受到这里彝族人的深厚同情和严密保护,世代安居水西。彝汉融为一体,这是两个民族休戚相关、患难相顾的光辉典范。
三、同姓同村,彝汉家族亲
另有彝、汉患难相顾的史实,仍然发生在奢香夫人故里及其后裔当中。
今大方县普底彝族苗族白族乡大荒中寨的陈姓彝族,其先祖奢绍禄即安仁,是水西安万铨之子,明初贵州宣慰使霭翠及奢香夫人的第九世孙。幼时“从姑姓为奢”。成长后随其父“股肱甸国”,为罗甸水西地方政权屡立战功。后经彝族德布氏乌撒部默遮俄索后裔陈贞额(阿孚贞额)与安万铨协商,过继与他为子。陈贞额任明水西化角则溪(公鸡山仓库)督粮官。家住果乐大箐通节寨,即今大荒中寨。陈贞额与安万铨分别属于彝族“六祖”的五、六房,同为弟兄辈。安万铨之子安仁即奢绍禄过继与陈贞额之后,仍在两家照应。其后安万铨去世,安国亨袭职罗甸水西君长,荒淫无道,以谗言杀死安信。制造水西内乱。其时安万铨之子尚有安仁即奢绍禄与移住织金的安智。安智兴兵攻打安国亨。并求其姑表兄、姐丈即永宁宣慰使奢效忠出兵相助。安仁即奢绍禄,就在从大方往永宁奢氏请兵往返途中,被安国亨同党伏兵打死在大方、毕节间的长岩山头,为其同情者就地埋葬,世传为宣慰坟。
陈贞额之嗣子奢绍禄即安仁的后裔,三百多年前从今大方普底大荒中寨分支发展为奢、陈、李、王、高五姓,遍及毕节地区各县,约两千余户。而今留住大荒中寨的陈姓彝族不到五十户。却有陈姓汉族数十户,和他们同村居住十余代了。同样姓陈的彝、汉两家,世代以“家门”相认,老小辈分称呼不乱。原来在他们的祖代有过患难相顾的深情厚谊。即在清朝咸丰年间,农村中有“绿人”组织造反,响应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活动。后来太平天国失败了,“绿人”遭到清王朝政府的血腥镇压,官兵四处追查,凡是“在绿”即参加过“绿人”组织的,都要“撵尽杀绝”。而陈姓汉族中有一批人是“在绿”的,就是清王朝政府的官兵们追杀的对象。他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逃到陈姓彝族的村子里来了。
当时陈姓彝族中,有个陈宪中,是奢绍禄即安仁的第十世孙。他是个文秀才,是陈姓“亲睦团”的团首。陈宪中与其父陈文焕,在四乡邻里甚有威望。按当时王朝政府的律例。民间团结武装该按官家的意旨,去充当镇压农民革命的帮凶。而因参加过“绿人”造反将受到血腥镇压的这些陈姓汉族,竟被以陈文焕、陈宪中父子为首的陈姓彝族群众隐藏在村里,外人有谁问及,便异口同声地说“我们都是陈姓一家”。这批陈姓汉族终于被保护下来,与陈姓彝族世代同村居住。其后陈姓汉族中出了一位秀才,也是赁陈姓彝族“额义”粮册去报考入学的。上述大荒中寨陈姓彝、汉两家的祖辈这样患难相顾,也是继承了水西安氏正确处理彝汉民族关系的优良传统。
四、彝族有难,各族分忧
彝族罗甸水西的执政者与中原汉族有着深情厚谊。特别在奢香夫人大力兴办汉学,开辟彝、汉区的交通之后,从中原汉族中聘贤用士,给以重大信任,汉族中有不少仁人志士,为水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毕生努力,谱写了彝、汉民族生死相顾的壮烈篇章。今大方六龙凰山下有陈姓汉族的祖坟,其墓主为陈慕魁的上辈,墓碑额头刻着“甸恩”二字,不懂当年水西彝、汉民族关系的历史背景,是不能理解其含义的。我们姑且回忆奢香夫人故里及其后裔中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汉族人为彝家拼死搏斗而献出生命的,有参加安奢起义,与彝苗兵众配合,打死贵州巡抚王三善的陈其愚。起义失败后,他被明王朝残酷磔死。清康熙三年吴三桂平水西,安坤的军师皮熊和他一起被俘。皮熊一直忠于安氏,不听劝降,骂敌绝食而死。今大方彭姓汉族的祖辈,有罗甸水西的将军,为抗吴保安而战死沙场,还有一位是安坤的卫士,最后跟安坤一起跳岩,安坤落在半岩被俘,他坠岩脚身死。
明王朝镇压安奢起义和清代的吴三桂平水西,都把矛头直指彝族人。其实一起遭殃的不仅是彝族,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如地方志中所载,当时夸耀他们的“战果”:掳“仲家苗子男妇、牛马”几千,读之令人惊心下泪。然而即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各民族之间总是患难相顾。如今叙永农村中有些苗族人家,出丧时得在房前烧一堆柴火,把灵柩抬从火焰上掠过去。这是为了纪念彝族火葬风习。原来这些苗族人的祖辈是彝族,就在安奢起义后被追杀的情况下,逃到苗族村寨,换上苗族服装,隐藏在苗族群众中,其后裔就这样融合为苗族。如今贵州紫云县有的苗族家中,还保存着彝文古籍。原来他们的祖辈就在吴三桂平水西时,从今大方境内逃到紫云,仍然深受当地苗族群众的同情,伸出千百只援助之手,给他们穿上苗家衣服,帮助他们学苗语、兴苗俗,就这样融入苗族的。
据贵州《大定府志》载:大定府属各州县即古罗甸水西地区,在清雍正七年“改土归流”之前是“彝多汉少”;以后就逐渐形成“汉多彝少”。这种变化,并不排除彝族人口经受兵灾祸乱而减少的原因;而主要情况是汉、彝各族劳动人民相依相存,顺应形势发展,有大量的彝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改报族称以致汉族人口大大增加的。
五、结束语
上述奢香夫人故里及其后裔中发生过汉族和兄弟民族以及各兄弟民族相依相存,患难相顾的生动事例,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和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出现过的真是数不胜数。无数的史实证明,我国各族先民从古老的年代起,就在祖国的大地上,共同“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写下了生死与共、血肉难分的历史篇章,这就是祖国大统一和各民族巩固团结的坚实基础,我们应当世世代代传习我国务民族大家庭中各族人民相依相存、患难相顾的光辉历史,继承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大统一的坚强意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共同为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懈地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