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活到百岁不稀奇』
所属图书:《天寿:贵州少数民族长寿老人探访录》 出版日期:2013-07-01 文章字数:3275字

『活到百岁不稀奇』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上午,我们慕名来到石阡县五德镇小鸡公村张家坳组百岁老人胡秀英的家中。远远地,胡秀英的长孙刘绍福夫妇便迎了出来。

四世同堂全家福

屋前屋后是苍翠的青秀,整个院落被这片层层绿荫点缀得如在画中。胡秀英家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房屋,白净净的外墙,整齐干净的院落,条状青石修砌的石阶和布局美观的庭前过道,房屋周围堆放着柴火,一个个红色木窗把整座房屋勾画得眉清目秀,丰收的包谷挂满了走廊,淳朴的民风迎面而来。

在简陋而干净的内屋里,笔者见到了这位期颐之年的老人。看到家里来了客,她露出一脸微笑热情地和笔者打招呼,声音爽朗而亲切。细看之下,蹉跎的岁月在老人的额头上刻满了深深的印痕,皮肤被光阴烙下了点点风霜的斑驳,关节被风雪侵蚀得犹如千年枯竹,慈祥温和的脸上却依然红润饱满,霜白的银丝叠伏在头后。

胡秀英侃侃而谈,像在叙述别人的故事:30年前去看望远在他乡的女儿,因一次意外摔伤,导致老人右手严重骨折;15年前又因一次意外的高烧导致老人双目失明。老人没有抱怨,更多的是感激上天的眷顾,祈求家人的平安幸福。

胡秀英是侗族,生于1910年11月16日。100余年的风霜雨雪,她历尽了人生的坎坷,涉过了生活的曲折沟壑,终究用勤劳换来幸福天地。老人生儿育女,对儿女们言传身教、严格要求,目睹儿女们一天天变老,看到了孙子、曾孙、玄孙们的出生、成长、成才,经历了社会主义农村的巨大变化。

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对年轻时的事却记忆犹新,在回忆中,有幸福,有悲伤,有甜蜜,更多的是对世事的释然;体验了太多的生离死别,看惯了秋月春风,看淡了人情世故。如今,老人以一种极为自然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有生之年。

瓦匠生涯一甲子 嫡系儿孙百余人

一轮甲子对于胡秀英来说是悠悠而过,而今,她的嫡系儿孙已达130余人,他们分布在许多地方。

怕老年丧子女。胡秀英的生长经历却偏遭此人生一大苦难,在她不满7岁那年,她慈爱的母亲就与她阴阳两隔,留下了年幼孤独的她,独自在那寒冷的冬季饱受这人生的莫大痛苦,伤心的眼泪在时光的洗涤下已然干涸。虽有后母,但她那稚幼的心灵怎么也感受不到家的温暖,找不到那深深的母爱。于是,她在14岁便外出谋生,几经周折,才遇到一纯朴的山里汉子刘和清,并和他结为夫妇。

胡秀英的丈夫刘和清家祖祖辈辈都是烧瓦的,算得上是世家了,到她孙子刘绍福这代人,上面连续有五六辈人是靠烧瓦为生的。当说到生产瓦去过的地方,老人随口就说出黄平、施秉、镇远、三穗等地,在县内很多乡镇村都留下了他们满是黄泥的足迹。时间或长或短,一年半载或是三年五载不等,老人一生在烧瓦上就度过60多个春秋,一直从事生产到古稀之年。

“我家有7个娃娃,1个儿子6个女儿,不能让娃娃们像我小时过艰苦的日子。”

年轻时候因靠抢“工分”吃饭,男人干的重活她也能干,一心想把七个孩子养大成人。

每天从瓦窑里挑进挑出,再累也要撑住,“为了七个娃娃,不能吃了上顿没得下顿啊”。

据老人回忆,在石阡县城北塔一带生产泥瓦的时间最长,老人年越古稀的儿子便是在石阡生长的,直到第一轮土地改革,才搬到现在的居住地。三个孙子都各自成家立业,对孙子、曾孙屡屡言传身教,教导他们如何成长成人,如今已是儿孙满堂,五代同堂,嫡系130余人。

“婆虽年迈不便,挑不动,抬不起,扛不回,背不得,可她总是闲不住,大帮小帮,做些简单的家务,赶喂些鸡鸭犬鹅,打扫下屋里屋外的卫生,农忙时节还参加些她能做的生产活动。”刘绍福夫妇说。

粗茶淡饭居有节 知足常乐乐百年

老人生平最爱干净,打扫庭院室内卫生是每天必做的功课,她把整个家里弄得整整齐齐,穿着上虽然不是那么华丽,但很干净整洁。她说,床单不干净就睡不好瞌睡。

她的儿孙们也说,老人家最讲卫生,许多年轻人在这方面不如她。

在饮食上,老人习惯了粗茶淡饭,儿媳孙媳准备什么吃什么,从不挑三拣四,一日三餐,胃口特好。

“婆在生活上没得过高的要求,由于身体原因,现在几乎是躺在床上过日子了,但还要隔三差五地问儿子些弄些酒来喝,一年四季再冷都要喝茶,与别人不一样的喝法就都是喝凉茶。”坐在老人身边的刘恩泽高兴地这样说。

“我们小时候,婆一上山就给我们带回些野果野食,什么刺苔、茶泡、茶耳、甜瓜、牛奶奶、马奶奶之类的。现在她身体不方便,要吃什么我们都给她多买些来,想吃就吃。”

老人的二孙子刘绍禄这样对笔者说。

老人的脸上露着甜甜的笑,她说回忆起教育儿孙的时候仍然像在昨天……她沉浸其中,享受着人生的幸福时光。

老人在能参加生产劳动的年代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艰苦朴素而不乏端庄正派。白天忙里忙外,晚上在昏暗的枞木油灯下缝布鞋、绣鞋垫。据70多岁的儿媳妇介绍,婆婆和寨邻们很相处得很好,几十年从没和别人闹什么矛盾。

当说到她家现有人口时,老人满脸的幸福,洋溢着无限的喜悦,介绍了她嫡系的人口情况。特别是说到曾孙们大多都成家立业了,那种内心世界的愉悦溢于言表。老人说,“不管是自己家中的孩子还是过了门的媳妇,性格都很好,坐在一起就像久别重逢的兄弟姐妹,各有自己的事业,这让她十分欣慰”。老人对生活持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从不抱怨几十年前的坎坷与辛酸,时常教导子孙后代要学会感恩戴德,相互帮助,互相爱护,共同勉励。

而他的儿孙们深知,老人为了这个家,付出够多的了。一家老少总是想办法让老人开心。对于老人的嘱咐、教训、建议,他们都时刻铭记着,虽远在他乡,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生辰大寿,都寄托了遥远的牵挂,倾诉着对长者的思念,也在默默地为老人祈祷健康长寿。

粗茶亦养人

恬静生活

长寿秘诀传家宝 乐善好施修美德

长寿有没有秘方?

当笔者问老人的长寿秘方时,老人淡淡地微笑着说到:“我哪有什么长寿秘诀。一辈子就是在生产线上过来的,没有和寨邻老少吵过半句,也没和别人为拇指大点事情争过不休。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的、住的都安定了。如今,虽然我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但是子孙们都没有半句怨言,还时常拿些东西来看望我,被褥、衣服都帮我洗得干干净净的,还时时帮我擦洗身子……”老人很激动,高兴得眼眶有些湿润了。

老人说最高兴的事就是过春节,一家老少欢聚一堂,小孩子活蹦乱跳,兄弟姐妹嘘寒问暖,看到子孙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老人心里更踏实,心情更舒畅。当说到人伦道德、孝义为先的传统美德时,老人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前年寒冬,雪凝封路,一群群外出务工的人返家路过门前进屋求助,老人深深感触自己小时候遇到的苦难,别人也帮助过自己。于是要求家人好好招待进屋求助的过往行人,免费给吃供住,还鼓励他们学会在困难中成长。有的主动拿钱给老人,都被她谢绝了。说到这些,老人又说了一件她一生都不会忘的事。

老人若有所思地说道:“那一年,我们一家在石阡县城北塔附近烧瓦,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新春佳节将近,当时有逢年过节打糍粑的习俗,家家户户正忙于办年货。打糍粑的目的一来是供自用,二来是行亲走戚拜新年,有‘拜年拜年,粑粑上前’的说法。一队背着枪、穿得破破烂烂的红军饥寒交迫,半扶半跌地路过我家门前,看到此情此景,于心不忍,于是将已经打的几十个糍粑全部送给他们……”话毕,老人很是欣慰。

……

在老人屋里,物品摆放得很是整齐,空气中弥漫甜甜的味道。

夕阳晚照桑榆美,平和康宁享安闲。

老人说:相信好人有好报,活到100岁不是什么稀奇事!

附件 长寿老人基本情况反馈表

(注: 出生年份:1910年姓名:民族:侗族家庭主要情况(含经济状况、子女多少、家庭和睦等):家境宽裕,一生生育一儿六女,家庭和睦,儿孙满堂,五代同堂,嫡系130人。请以本人为例,列举你认为有益养生、健康、长寿的三个主要原因:1.性格开朗,温柔贤惠,意志坚强。2.初茶淡饭,好喝“苔茶”,无烟酒嗜好。3.清心寡欲,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伴侣情况:已故目前健康状况:正常时饮食习惯(含有无烟酒或其他嗜好):饮食清淡、少油腥,好喝“苔茶”,无烟酒嗜好。户籍地址:贵州省石阡县五德镇小鸡公村张家坳组平时作息时间:白天在家静养,晚上9点睡觉,早上6点起床。性格及人际关系状况:性格开朗、温柔贤惠、意志坚强,人际关系良好。胡秀英)

调查时间:2012年8月

天寿:贵州少数民族长寿老人探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