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沧桑岁月了无痕
所属图书:《天寿:贵州少数民族长寿老人探访录》 出版日期:2013-07-01 文章字数:4606字

沧桑岁月了无痕

2012年8月下旬,笔者从岑巩县民政部门了解到仅在岑巩县天马镇农村,就有3名百岁老人。

8月30日,笔者与岑巩县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黄静专程走访了其中一位百岁老人。她叫吴查秀,女,侗族,今年101岁。

与儿辈、孙辈合影

为什么天马镇竟有3名百岁老人?或许与天马镇的地理位置、森林植被、水质等情况息息相关。天马镇位于岑巩县中部,地势高突,为丘陵山区。镇境内空气清新,阳光灿烂,无任何工业污染,森林覆盖率57.51%,林木绿化率57.78%。

在关堰村老屋基组一幢木房的院子里,我们看见吴查秀老人正弓着身子在院坝里翻晒生黄豆蒿,通过与她老人家以及她的儿子交谈,我们了解到:老人家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思路清晰,做事有条理,几乎没有任何慢性病,只是一年中偶尔有过一两次轻微的感冒而已。

如今老人每餐可吃一两五到二两米饭,腰杆笔直,身骨硬朗,在家做一些家务活,如洗碗、扫地、擦洗板凳桌子、生火做饭、洗菜、洗衣服、摘花生等。老人95岁的时候,还时不时地上山砍柴,上坡挖土种菜、除草、晒谷子或做家务等,她一点儿也不觉得劳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吴查秀的脸上绝对看不出她是一个101岁的老人,看上去最多不过70岁的人而已,不知为什么沧桑的岁月并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太多的痕迹。

这个秘密首先是黄静副会长发现的,后来我专门认真地凝视了好久,果真如此。我希望读者看完这篇文章后,能够找到其中的奥妙。

生活是一本厚重的书,让人从中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深刻的道理。

吴查秀老人,1912年7月1日生于天马镇干塘村平丰组。16岁时嫁给天马镇关堰村老屋基组伍正锦为妻。从此与丈夫相敬如宾,对公婆更是孝敬有加。当时伍家家境很穷,住的是一幢破烂不堪的木房,屋外有风雨屋内也有风雨。吴查秀与丈夫经过几年打拼,终于在1950年春天,修建了一幢新木房。然而,没过3年,不知是谁家不慎丢失火苗,一把火将她家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新木房化成一片灰烬,一家人只得暂时寄住在别人家里。

面对灾难,吴查秀却没有一点气馁。她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力气用在了劳动方面,成天起早贪黑,不是上山砍柴就是下地打猪菜。在人们的眼里似乎从来就没有看见她与人拉家常或闲聊半天一日,人们看到的常常是一个劳作的身影,一个不知疲累的身影,一个不知苦痛的身影。就为居住的房子而言,因各种生活的不幸,她与丈夫一同曾先后把家建在平地、山坡,一共搬了4次家。经历了居住瓦房、无家可归、茅草棚、瓦房等生活变故。在人们看来,她没有怨恨,没有诅咒。在她心里,她一直相信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果然,在1955年冬天,她与丈夫又共同修造了一幢木房。

吴查秀老人一生勤劳惯了,至今仍是一个坐不住的人,闲不住的人,笔者采访她老人家前后一共不到两个小时,可是笔者已经看到她曾先后从凳子上站起来过6次,她从房子的阶沿上走到院坝,又从院坝走到房子的阶沿上,或站在院坝上,或站在阶沿上,与我们对话。我注意到,在别人与我们说话的那片刻,她就走到院坝上翻动晒在地上的那些黄豆蒿,随后又把原晒在阶沿边上的辣椒搬到院坝上有太阳的地方。

我们在采访吴查秀老人时,她的二儿媳妇在一旁告诉了我们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据寨子上的人讲,说吴查秀当年生她的二儿子时,因为当时家里贫穷,刚生下二儿子三天,就上山采摘蕨菜。她基本上就没有坐过月子,不是一边上山放牛,一边砍柴或割草,就是在家砍猪菜做猪食喂猪,或上山在菜园子里挖土、种菜、除草。

吴查秀一生共生育有三个儿子,可是在人们的眼里,她似乎没有按照当地的习惯,好好地坐过月子,顶多就是休息三五天就下地干活。

沉吟思往事

她一生喜欢喂猪,而她喂养的猪往往是寨子里最大最重的猪,一般一年中就要喂养3至5头,每头猪最轻时也是300多斤,最重的达500斤,好像一头小牛犊。在那些困苦的日子里,吴查秀就依靠出售那些生猪换来的钱来支撑一个家的经济开支。为什么吴查秀饲养的生猪那么大那么重呢?也许是因为无论是打的猪菜或砍碎的猪菜,或加工的猪食,她都要自己亲自去做。在对猪菜品种的选择上,她知道哪些野菜、哪些食物对猪有很好的营养,可以让生猪长肉长膘,她更知道用什么方法让自己加工的饲料,让猪吃了既能安静入睡,又让猪生长得快。比如在夏天,煮熟的猪食温度一定不能高,要让猪食完全冷却后,再让猪吃;而在冬天,猪食温度一定不能太低,猪食要有一定热度,将手伸入猪食时,以不烫手为度。如果猪不大抢食,那么就是要注意猪是不是生病了,如果没生病那就在猪食中加一点食盐,猪就会开胃大抢食物。或用当地的火麻草加大蒜捣烂后,拌在猪食里等土法给猪治病。吴查秀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这些经验方法,都是她自己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总结出来的。

吴查秀虽然是文盲,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就是“吴查秀”那三个字也只是依稀认得。但是她始终坚持要送子女上学读书,就是对孙子孙女们,她也是强烈地要求一定要送他们上学学文化求知识。她相信有文化有知识总比没有文化好得多。无论是男是女,在她眼里都是平等的,女娃们更应该多读书,将来嫁人了也可以能够做到独当一面,成为生活的一把好手。吴查秀的儿子中,就有2个因为有知识,现是国家工作人员。在她的儿子、孙子孙女中,一共有8个大中专毕业生,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1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4人,参加工作的有7人。

如今吴查秀早已被人称之为老祖宗了,她的儿子、孙子孙女、重孙子重孙女等一共有35人。逢年过节时,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教导儿孙们:要为国家多做事,要为家庭多做事,要为寨邻多做事,不要偷懒怕麻烦,好吃懒做的人是要不得的。“成人不自在,自在难成人。”要多做好事,要多做善事,千万不要做坏事,不要做没有良心缺德的事。要吃得苦,不怕累,才能把一个家搞好,没听说过有谁是累死的,年轻的时候不下力气,到老了时又没有气力了。兄弟姐妹要团结,妯娌婆媳要笑和,大的要爱小的,小的要尊敬老的,和寨邻上下的人要搞好团结。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帮助别人,等自己有困难了别人才会帮助自己。

就在我们采访吴查秀老人时,寨子上一位老人说起了吴查秀过去的一件事,那是1969年的夏天,由于之前一年天大旱,收到的粮食少,到了第二年夏天就没粮食吃了,整个寨子上都没有粮食吃了,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寨子上有一家媳妇却生下了一个孩子。

没饭吃怎么坐月子?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吴查秀硬是把家里仅有的两升米(一升米相当于3市斤米左右)和一只鸡送给了坐月婆。就在当晚,人们看见吴查秀一家人,晚饭吃的竟全是野菜,无一粒米。第二天,吴查秀就与家人一同上山挖蕨根去了,然后用蕨根榨出蕨浆,制成蕨粑,一家人就依靠这种粗糙的食物度日。

闲不住的老人

吴查秀老人的二儿媳妇还告诉笔者,说她的婆婆一辈子温和、善良,在寨子上从没有跟任何一个人红过脸,更不会与人吵架。婆媳间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她老人家总是把媳妇当成是自己的女儿,这样怎么会吵得起架来呢?寨子上的人,无论老少都尊重和爱戴她。记不清楚是好多年前的事了,寨子上有几个放牛娃把牛赶上山后,就坐在一棵树下打扑克牌,忘记了放牛的事,六头牛把吴查秀家正在打苞灌浆的稻谷啃食了半块田。吴查秀知道后,一点也不生气,也没骂放牛娃一句话,只是说下次放牛的时候要小心点啊,还笑着在自家旁边的地里挖了一些地瓜分给那些娃仔们吃。事后,她也没有将放牛娃犯的事告诉给他们家里的人。可从此以后,放牛娃们暗暗地记下了哪些土、哪些田是吴查秀家的,放牛娃们放牛时也是格外地小心,再也没有让牛们去糟蹋庄稼了。说也是奇怪了,从此就是在关堰村老屋基这个寨子上,很少有放牛娃因粗心大意而让牛吃了庄稼这等事发生。

关堰村老屋基组一位姓伍的大叔告诉我们,吴查秀大妈心地善良,爱帮助他人,无论寨子上谁家有个大事小事,她老人家总是自觉自愿地去帮忙。哪家修房子,哪家娶媳妇嫁女,哪家生小孩办酒席,她都会主动在场。要是哪家缺少点什么东西,只要她自己家里有的,她就一定会跑到家里拿出来给人家送去。

记得寨子上有一户人家娶儿媳妇办事,因为来的客人多了,超出了预计之外,没米了,而好多客人又还没有吃上饭。就在这时,吴查秀大妈没有多想,就把自己家里的米全部送到那个办喜事的人家。而办喜事的这个人家,又是一个有点粗心的人,看账本上又没有记下在吴查秀大妈家借的大米,也就忘了。直到六年后,当年的一位主事人给主人家说起这件事后,主人家才想起还她老人家的大米。那么到底是多少斤大米呢?谁也不知了,因为吴查秀大妈根本就没有用秤称过大米。而六年后的大妈,却坚决不要那家人还大米了,吴查秀大妈还笑着说,现在我家有的是大米,又不是少米吃,等日后我家落难了,你给我们家送点吃的不就行了吗。

从十四五岁吴查秀记事时起,几十年如一日,吴查秀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晚九十点钟按时上床睡觉,第二天只要天一麻麻亮就起床,然后干活。无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她往往就根据天气状况去安排自己的活儿。天气不好,如遇狂风暴雨,或冰天雪地,做不了山上田里的活,就做家务事,比如砍猪菜,或做针线,或打扫卫生,或洗衣服,或割稻谷、喂猪等等;天气晴朗或利于下地的日子,她就干庄稼活,插秧、种包谷黄豆、薅油菜、砍柴、割草、放牛放羊、打猪菜、挖排水沟、挖苕、打谷子等等。

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吴查秀也就这样忙碌着,快乐着,幸福着,似乎从来就没有埋怨,没有痛苦,在她的心里生活似乎永远充满着乐趣,充满着阳光,充满着希望。

吴查秀的小儿子伍大明说,她老人家一直喜欢简朴的生活,喜欢吃素菜,比如南瓜、茄子、西红柿、白菜、萝卜、豇豆、大蒜、生姜、黄瓜、苦瓜、芹菜,以及自己用白菜、萝卜做的酸菜;对于肉食,只是三五天吃一餐,而且都吃得不多。每当红苕,或包谷,或洋芋一旦出产,她老人家就要求在饭里掺杂这些杂粮,她特别喜欢吃那样的饭。吴查秀老人不喜欢喝茶,也不喜欢饮酒,口渴了就喝从水井里挑来的生水,只是近年来偶尔喝一些开水。

离开吴查秀家时,我们感觉她家就在优美的山水之间:房前是一片田坝,春夏就种植水稻,绿葱葱的;秋冬就种上油菜,绿油油的;然后是一条清澈小河弯弯曲曲地向前方流去,而再向前一看就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了。

房子后面,全是绿色的林子,杉木树、枫木树、白杨树……都高高地在那里蓬勃地生长着,葱绿着,浸湿着风雨,经历着阳光。或许这就是一种象征,一种坚强的力量,这也许就是吴查秀老人长寿的真实原因所在吧。

附件 长寿老人基本情况反馈表

(注: 出生年份:1912年姓名:民族:侗族家庭主要情况(含经济状况、子女多少、家庭和睦等):与小儿子生活在一起,其家共有5口人,全家年收入约7万元,人均14000元左右。请以本人为例,列举你认为有益养生、健康、长寿的三个主要原因:1.热爱劳动,喜欢运动。2.性格温和,本性善良,助人为乐,不计得失。3.作息时间有规律,生活以素食为主。伴侣情况:已故目前健康状况: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思路清晰,可做一些家务活。如洗衣服、洗碗、生火做饭等。平时饮食习惯(含有无烟酒或其他嗜好):喜欢吃素菜,如白菜、萝卜、西红柿等,特别喜欢吃自己做的酸菜;喜欢在饭里掺杂红苕、洋芋、包谷等杂粮。不大喜欢吃肉食,无抽烟、饮酒、打牌等嗜好。户籍地址:贵州省岑巩县天马镇关堰村老屋基组平时作息时间:晚上九十点钟睡觉,第二天天一亮就起床。性格及人际关系状况:性格温和,本性善良,与家人、邻里关系十分融洽。吴查秀)

调查时间:2012年8月

天寿:贵州少数民族长寿老人探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