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须飘飘宛若仙
走进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上坝乡双河村杠上组百岁老人郑秀斋的居处,立刻被这里的风景迷住,只见四面环山,绿树成荫,溪流淙淙,稻香阵阵。这里有着仡山乡村特有的宁静,乡村里弥漫着清新和湿润的气息,让人忍不住左顾右盼,寻英呐秀,总想多沾点这里的佛禅般的仙气。
笑口常开
这里民风纯朴,邻里关系和睦,村民们热情好客,相互都打着招呼,看到有工作人员下乡,都招呼着到家里坐坐。这里交通便利,S207省道从不远处穿过,一条支路直通到老人家门口。
按闰年闰月计算,郑秀斋老人2012年初已泡了百岁酒。
老人有4个儿子,大儿子已年近80岁;一大家人有60余口,四世同堂,曾孙最大的一个已有27岁。老人与三儿子郑继怀生活在一起,身体很好,平常很少吃药打针,耳聪目明,记忆力惊人,总是乐呵呵的,笑声十分感染人。
通过与本人及其家人的攀谈了解,我们试着对老人健康长寿的奥秘进行了探索。
苦难人生使他越发坚强
老人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重大历史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他遭受着地主、恶霸、军匪的欺凌。那个时候,不仅吃不饱、穿不暖,稍不注意,连性命都不保。有一次,土匪头子看到郑秀斋长得身强体壮,把他抓去入伙,土匪们逼着他一起干着抢夺老百姓财物的勾当,土匪头子之间为争夺利益还相互发生战斗,使他提心吊胆地过着日子,并彻底看透了土匪的罪恶行径,于是,想方设法逃了出来。
1958年至1959年“饿饭”的两年,虽历经50余年的岁月,老人仍记忆犹新。那个时候,成千上万的人把一座方圆20余公里的平模山的蕨苔都挖遍吃光了,只得吃树皮草根……
令他最为心痛的是幺儿子郑继春,因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从小就不能走路,在四处求医问药、医治无效后,于28岁时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使他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悲痛之中。1986年,83岁的老伴又离他而去,使他一下子变得孤单起来,话也很少说了。在目睹多少人被打死、饿死之后,自己活下来已算是一件幸事,何况儿孙一大堆,丧子丧妻之痛又算得了什么,老人在自我调节后,心情又变得开朗起来。无数的人生苦难,磨砺出他钢铁一般的意志,使他坚强地活了下来。
一心为民使他豁达开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过惯了苦日子的他由衷感激共产党的领导,思想又比较积极,担任了小组长,参与打土豪劣绅、分地分房等运动,让贫苦农民获得了当家做主的权利。由于工作出色,立场坚定,1952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
老人自20世纪60年代起,任原双桥村支部书记10余年。在其子郑继怀的记忆中,父亲当了“官”后,就成了大忙人,很少在家里干过活,每天早上吃了饭就出去,帮助群众调解纠纷、发展生产,到很晚了才回家,长年累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工作开展中,遇到其他村组干部做出有损群众利益的事时,就毫不留情地进行严厉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遇到群众对政策不理解时,就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直到群众接受为止。郑秀斋豁达开朗,大公无私,雷厉风行,其朴实的亲民作风深得群众好评。妻子常常埋怨,“你这样下去,一年只有100多元的工资,家里不管,我们一家人要生活啊!”
郑秀斋一边开导妻子,一边在搞好工作的同时,帮助妻子干活。在任期间,他发动村民建了双河完小(学校),使双河公社100余学生就近入学,组建了900余亩的月亮场茶场,增加了老百姓的经济收入,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
幸福家庭使他怡然自得
其乐融融
寿星神韵
老人与三儿子郑继怀夫妇倆生活在一起。郑继怀是个退休老师,每月有3000余元的退休工资,子女都安排了工作,没负担,经济条件较好。郑继怀多年前就住上了黔北民居式的小洋房,屋内装修一新。郑家一大家人和睦幸福,日子过得红火,老人的子子孙孙都非常孝敬他,把他当成“福星”,不管是嫁出去的,还是在外工作或打工的,都时不时地回去看望他,陪他聊天、拉家常,使老人不觉得孤单。
上坝乡计生协会把老人纳入重点关怀对象,不仅送去了轮椅,而且节假日进行慰问,开展免费体检等,送去国家政策的温暖。为了照顾好父亲的饮食起居,郑继怀与在贵阳工作的儿子生活一段时间后,始终担心妻子长时间在家照顾老人不便,又放弃城里的安逸生活,回到了老家与父亲生活在一起。除与妻饲养3头猪,种2亩菜外,没事就陪父亲散步,替他捶捶背、揉揉肩。
老人喜欢看新闻,特别关心国家大事,每天都看,晚上看了才能睡好觉。老人对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感到很兴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道真县城只有一幢房子,现在他到县城都找不到路了。前几年,他家附近修公路,他感到很新奇,就提着一个草墩去看打隧洞,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乐此不疲,工人们都佩服老人的精神好。他还走到离他家较远的三江大桥观看,说现在的技术不得了,不晓得是啷咯(怎么)修的。
老人始终没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每年都提醒儿子给他交党费,每年过党组织生活的时候,都必须参加,有一次开党员会的时候,由于老人身体不好,当党小组长的四儿子郑继良没叫父亲参加,事后他知道了,非常生气。郑继良只得给他道歉。
良好习惯使他少生病
老人生活上很简单,不喜欢吃大鱼大肉,最喜欢吃自家种的蔬菜,种什么吃什么,喝着当地的自然井水。他还剩两瓣牙齿,能吃水果,平常用瘦肉炒蔬菜给他吃,他很少吃肥肉,一般一个月给他炖一只鸡。前几年,郑继怀夫妇每天早上给他打一个生鸡蛋,最后早餐改为一碗面条加一个荷包蛋,中餐、晚餐长期实行按时定量,每餐吃一小碗米饭。以前,偶尔喝一小杯酒,抽土烟。现在,不喝酒了,怕睡不好觉,油茶也没吃了,改抽土烟为每天抽一包5元的香烟。良好的饮食习惯使他很少生病,就连感冒都很少。
勤走爱动使他身体硬朗
勤走爱动是老人养生的最大特点。
郑继怀清楚地记得,父亲满80岁之后,就喜欢到附近的山上、小路上走走、看看,渐渐的,成了一种习惯。热天,由于早晚凉爽,就早晚出去散步;冬天,则选择在每天中午气候较为温和的时候出去散步。并且一走就是两三公里多的路程,这么多年都一直坚持下来。
老人早上醒得早,起得也早,平常都是他喊郑继怀和家人们起床。记得有一次,郑继怀清早醒来发现父亲没在床上,屋外还下着毛毛细雨,使他一时慌乱起来,不知父亲跑到哪里去了。以前父亲出去散步都要喊他陪伴,可这次却不知不觉地出去,是不是老人心里有什么想法,在山上摔倒了怎么办?郑继怀心里不安起来,最后在附近的小路上找到老父。就连最近脚肿,行动不便,老人都要拄着手杖出去走走,他说:“一天不出门走动,就不舒服!”
老人经历了百年沧桑,见证了农村过往的苦难,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幸福。
老人心态平和,不大喜大悲,偶尔只发一些小脾气,平时总想有人与他摆摆过去的往事,当与他提及国民党时代的事时,他就特别激动,他说:“那个时候不得了,吓人!到处都在打仗,解放战争死了好多人!”
老人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他视力很好,眼不花,现在还能穿针引线,纽扣掉了都坚持自己缝补,屋对面300米远的公路上有人上下他都认得清清楚楚;他手脚灵便,剪指甲、梳头、洗脸不用人帮忙;他听力和记性都不错,平常说话都能听得见,年代越久远的事他越记得清楚。他怕麻烦人,自己脚痛都不让儿子送他到医院检查,说自己年纪大了,用不着,走走就好了。
有一个细微的动作令笔者一行很受感动,当我们一行五人在他家屋外站着耍时,老人拄着手杖,拖着红肿的脚,坚持给我们端凳子出来坐,弄得我们很不好意思,他还帮助我们摘梨,说他家的梨甜,带回去孩子吃!
当我们给他三口之家照相时,他坐在中间,乐呵呵地笑着,精神焕发,银须飘飘,宛如神仙降世。
我一直在想:人生百年,沧海桑田,老人见过那么多,经历过那么多,仍然像伟岸的青松一样傲然矗立,其健康长寿靠的是什么,是平和,是温润,是正直,是坚韧,是顽强,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还需要认真的体会和思索……
附件 长寿老人基本情况反馈表
(注: 出生年份:1914年姓名:民族:仡佬族家庭主要情况(含经济状况、子女多少、家庭和睦等):老人现与二儿子生活在一起,经济状况较好,儿孙都非常孝敬他。他有4个儿子,3个女儿,一大家子60余口,四世同堂。请以本人为例,列举你认为有益养生、健康、长寿的三个主要原因:1.长期户外散步。2.按时、定量用餐,不暴饮暴食。3.家庭和睦幸福,经济收入好。伴侣情况:已故目前健康状况:身体健康,并坚持户外散步。平时饮食习惯(含有无烟酒或其他嗜好):早上一碗鸡蛋面条,中、晚餐定量一小碗饭,每天一包5元的香烟。户籍地址: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上坝乡双河村杠上组平时作息时间:早上8点吃早餐,中午12点吃中餐,下午6点吃晚餐,晚上8点睡觉。性格及人际关系状况:性格温和,爱与人交谈。郑秀斋)
调查时间:2012年8月